杕杜什么意思,杜的解釋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杕杜什么意思,以及杜的解釋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蝺蝺獨行”什么意思?
讀音:jǔ jǔ dú xíng
釋義:孤零零地獨自走著。形容非常孤獨。
造句:他成了一個踽踽獨行,形單影只的人。
出處:《詩經·唐風·杕杜》:“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
出處:《詩經·唐風·杕杜》:“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
這兩句詩什么意思?解釋下,最好詳細一點。
杕(dì):樹木孤生獨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左:東。噬 :無義 ,不譯。好:喜歡。曷:同“何”。周:右。飲食:喝酒吃飯。一說滿足情愛之欲。
這首詩出自《國風·唐風》,題目是《有杕之杜》。整首詩意思是;
一棵棠梨上參天,獨自長在路東邊。那個青年美男子,可肯來和我相伴?心里實在愛戀他,啥時能與他一起吃飯飲酒(共纏綿)?
一棵棠梨上參天,獨自長在路右邊。那個青年美男子,可肯和我去游覽?心里實在愛戀他,啥時能與他一起吃飯飲酒(共繾綣)?
一般認為這是一位女子愛慕一位男子,希望與他相好的求愛詩,
另有人說這是一首求賢的詩。
獨行踽踽是什么意思?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
詞目
獨行踽踽
發音
dú xíng jǔ jǔ
釋義
孤零零地一個人走路。
引用
《觀音菩薩傳奇》第十八回 金輪山大師被劫 塞氏堡同伴求援 ...去,老奶奶又不知下落,諒來也是難逃災障!如今只落得我一個人, 獨行踽踽 ,如何是好?”正在沒有主張的時候,忽后面... 《民國演義》第十四回 張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電辨誣 ...尸位,撫馭無才,致令起義健兒,夷為罪首,言之赧顏,思之雪涕, 獨行踽踽 ,此恨綿綿。更乞予以處分,以謝張振武九泉之靈,尤為感禱... 《詩經》杕杜 ...有杕1之杜,其葉湑湑2。 獨行踽踽 。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 《全唐文》第04部 卷三百六十 ...。聿以生居貴戚,釁結狂豎。雌伏單棲,雄鳴折羽。憂心忄忄, 獨行踽踽 。悲夫景分飛忽,間于鳳凰;咄彼讒人有詞,異於鸚鵡。初我... 《全唐文》第07部 卷六百五十六 ...,獨中路兮徨。噫!昔我往兮,春草始芳;今我來兮,秋風其涼。 獨行踽踽 兮惜晝短,孤宿煢煢兮愁夜長。況太夫人抱疾而在堂,自我行... 《坐花志果》上卷 十八、張觀察 ...美酒也。〗,閉門酣飲矣!何事踽踽坐風雪中〖踽,音舉。(詩經) 獨行踽踽 。〗,候翁相告為?”因盡出其銀洋,置之桌上,曰:“銀洋... 《終須夢》第十六回 三及第榮授皇恩 ...營渾令實嚴威,天塹江河又峻巍。 欲到桃源不憚遠, 獨行踽踽 贊閨闈。 是夜,玉真在路中吟一首《寄與風月傳聞爹娘得知... 《毛詩正義》卷六 六之二 ...。湑湑,枝葉不相比也。○湑,私敘反。比,毗志反,下文及注同。 獨行踽踽 ,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踽踽,無所親也。箋云:他人,謂... 《繡鞋記》第七回 效鸞鳳舟中敘會 ...黎氏道:“并無別故,只因石龍大會十分熱鬧,今者買棹游觀,因思 獨行踽踽 ,欲邀令媳舍親同往行樂,片時當即回府。不知安人可否見允...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 ...楊拂于天津,繁花明于上苑。紫禁綺陌,軋亂香塵。讓之方嘆棲遲, 獨行踽踽 ,已訝前吟翁非人,翁忽又吟曰:“洛陽女兒多,無奈孤翁老... 《青樓夢》第三十五回 眾美人登堂視殮 諸 ...哭道:“香弟在日,我與他何等歡樂,何等莫逆,如今我一個人弄得 獨行踽踽 ,替他收拾殘稿,好不凄楚!” 一個人垂...
古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古文是什么意思
古文
定義 在一九五四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②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做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里的古文。
詳解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并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于古人無筆墨,于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編輯本段相關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后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后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并為后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孔氏古文”,稱后者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別是地區性的差異。古文出于壁中書,古人尊經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 許慎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又說:“壁中書者,魯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禮經》的《記》是戰國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簡,經過無數次的閱讀和傳抄,會“韋編三絕,漆書三滅”,使用時間是不長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書,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極早的寫本,一般總是當時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書六經也不過公元前500年。許慎說他所用的資料“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大約都是漢代古文經學家輾轉摹寫的。它和小篆有差別,許慎從中采用了500多字,約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點,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飾,禮、?作禮、棄,作出大膽的省簡,都不是原始漢字的形式,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 王國維作《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有很好的意見。籀文行于秦可考而信。古文經出于鄒魯儒生之手,流傳于東方,也是事實。但是說有“六國古文”則未免武斷。當時“諸侯力政,不統于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政治上沒有統一的政權,經濟上沒有統一的市場,不可能有六國共同使用的文字。王國維習于戰國縱橫家言,以“合縱”與秦對立,不知道軍事聯合是一時的,語言文字自發地統一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條件。近年來,各地發現戰國文字資料很多,如長沙繒書、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江陵信陽長沙簡策,以及平山縣中山國銅器、新鄭縣韓國兵器等各種文字資料,但是找不出和《說文》古文相同的“六國古文”。許慎所謂古文大約就是鄒魯(也許還有齊)儒生習用的文字。 魏正始(240~248)三體石經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書》、《春秋》(見圖),即許慎所謂《書》孔氏、《春秋》左氏,和《說文》古文來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書抄寫中的訛誤。這是研究古文的寶貴資料。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宋代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經中的古文。
2.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白話文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當然,其他國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義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這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于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對,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為什么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后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后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么“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么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詩詞都屬于“文言”一類,它們在生活中并沒有遠離我們而去。只是在語言形態上,之乎者也離開了口頭,成為文字之后,顯然它對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擴展,有了確實的規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應用,也在它能喚醒含混的詞源與典故。可以說,前途看好。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么說的么?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并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于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
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4. 文言文的會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會
動詞義:
1、會意字。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會于一。——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范仲淹《岳陽樓記》
2、晤見;會見。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于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于今天會因。——《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使協調一致;符合。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吳均《續齊諧記》
4、(多指在飯館、茶樓中)付(款)。如會鈔、會錢。
5、領悟;領會。
6、應當;應須。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名詞義:
1、器物的蓋子。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注》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2、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3、時機。如適逢其會。
4、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會垣:省城;都市。
5、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如幫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6、災厄;厄運。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后漢書·董卓傳贊》
7、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一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后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里約了一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8、中醫經絡穴位名。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9、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一運;三十運計一萬八百年,為一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副詞義: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李白《行路難》
2、恰巧;正好。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3、表示范圍。相當于“皆”“都”。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連詞義:
1、相當于“與”“同”“和”。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于義坐奪官。——《清史稿·劉于義傳》
會:kuài
動詞義:
1、會意字。本義:計算;總計。本指年終結賬。后泛指算賬。
會,合也。——《說文》
會,歲計也。——《玉篇》
會,大計也。然則零性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孟子·萬章下》正義
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日知錄》卷二十四
歲終,則會,唯王及后之服不會。——《周禮·天官》
聽出入以要會。——《周禮·小宰》。注:“月計曰要,歲計為會。”
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通俗得解釋一下
“文言文”的第一個字“文”,是美好的意思;第二個字“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最后一個字“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由此可見,“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6.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7. 為什么叫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文言文”: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碃譏百客知九版循保末。“飯否”就是文言文。
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詩經·唐風·杕杜》:司馬牛之憂
《詩經·唐風·杕杜》:司馬牛之憂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葉菁菁。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認真研究孔子周游列國的軌跡,我們會發現,老人家轉悠的,基本上全是先進諸弟子的故地。與其說是老人家在周游列國,不如說是一群弟子請自己的老師到自己的地盤上“旅游”。孔子弟子最大多的兩個邦國是魯、衛,老人家在這兩個地方呆得也最久,其次是齊、陳、宋,走到哪里差不多都是有吃“霸王餐”的資格的。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是宋國人,當然也要請老師到宋國走走。孔子一行在宋國時,因為政見與宋國掌權的司馬桓魋不同,司馬桓魋便派人驅逐孔子一行。這個司馬桓魋便是司馬牛的哥哥,這件事兒讓司馬牛很沒有面子。
不久之后,司馬桓魋在宋國搞叛亂并最終失敗,被迫逃亡齊國。司馬牛因為自己有這樣不仁義的哥哥,心里十分痛苦,終日悶悶不樂,甚至不愿意和自己的哥哥一起呆在同一個國家。很有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司馬牛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的樣子讓子夏看到了,兩個人之間便有了《論語》中著名的那則對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在司馬牛看來,這個世界上悲催的是“獨生子”,比“獨生子”更悲催的是明明有兄弟,卻以內道不同,而不能相互幫襯。司馬牛心中的這個難解心結由來已久,《詩經·唐風·杕杜》所寫,與司馬牛的處境差不多。
“杕杜”這個詞兒,準確地暗示了詩的主旨。“杕”拆開來為“大”“木”,意思是大木孤立。“杕杜”就是孤立而生的大棠梨樹。《小雅·常棣》中寫“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明顯便是將棠棣作為兄弟之樹的代名詞。《論語》中孔子引用過一首沒有編入《詩經》的詩——“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這里雖然沒有表明棠棣是兄弟之樹,至少也說明這是一種有關聯的,而非孤獨而立的樹。兩首詩中都出現了“棠棣之華”,更表明這是一株以開花為顯著特征的樹。開花之樹,最忌“孤獨”,畢竟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開花植物還是有傳粉需求的。
《詩經·唐風·杕杜》中所寫杕杜,因為是孤獨而生的棠棣,所以只強調了“其葉湑湑”“其葉菁菁”,預示著這個孤獨之木難有花果。恐怕,這才是讓司馬牛真正感到憂懼的原因。
《詩經·唐風·杕杜》一共兩個小節,兩個小節使用了相同的四句話作為結尾——“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意思是說,出門在外,行路之人怎么就不能彼此溫暖與親近?彼此兄弟不在,為什么就不能相互幫襯?
很顯然,作為結尾的“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很顯然是詩人對無兄弟者的感慨,之所以兩個小節使用同樣的結尾,就是要用復沓的手法,強調相同的感覺。通過這種復沓,“司馬牛之憂”便顯得尤為強烈。
“獨行踽踽”“獨行睘睘”是對獨行者的直接描寫,這一描寫加上起興的“有杕之杜,其葉湑湑”“有杕之杜,其葉菁菁”,將遠行道路上獨行者的孤苦無依刻畫的淋漓盡致。更妙的是緊隨其后的背景交代——“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為內心的孤獨配上了人來人往的背景。最深切的孤獨,并非獨自一人的孤獨,而是身處人群之中的孤獨。所謂“天下皆醉我獨醒”,所謂“茫茫人海,知音難覓”就是這種意味。不是遠行的路上沒有他人,而是沒有真心真意與自己同心的兄弟。
子夏講“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實在是一種華麗麗地安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那是在拍司馬牛的馬屁。殊不知,與所有的人“敬而無失”“恭而有禮”恰是一種更為深切的孤獨。同父、同姓兄弟之間,最為難得的恰是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
高大棠棣孤零零,樹葉反而密密生。遠行孤苦又伶仃。難道路上沒別人,不如同父兄弟親。可嘆來往過路人,為何彼此不親近?兄弟不在無依靠,為何彼此不幫襯?
路旁棠棣孤零零,樹葉倒是頗繁盛。孤苦無依我獨行。難道路上沒別人,不如同姓兄弟親。可嘆來往過路人,為何彼此不親近?兄弟不在無依靠,為何彼此不幫襯?
杕杜什么意思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杜的解釋、杕杜什么意思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