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此其極怎么讀,曷此其極的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勱麓似錁O怎么讀,以及曷此其極的意思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和悠悠蒼天何薄于我到底哪句是諸葛亮臨終的遺言
“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原著中的是這句。“悠悠蒼天何薄于我”是電視劇改編的。
這是諸葛亮臨終時的一句話“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意思是再也不能為復(fù)興漢室、酬恩先主而上陣討伐叛賊,浩淼蒼天,永恒不朽,為何卻對我如此苛刻,讓我在此走到盡頭,也不愿再多給我哪怕一點點時間,不甘啊!
兩句話的含義都差不多,都是表示諸葛亮一生為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今未成先帝之遺志卻要病死 ,恨蒼天對他不公。
擴展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發(fā)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
勤勉謹(jǐn)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yán)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guān)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zhàn)備。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54歲。
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諸葛亮
“悠悠蒼天,曷此其極”中“曷此其極”是什么意思?
“曷此其極”的意思是什么時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出自《國風(fēng)·唐風(fēng)·鴇羽》,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反徭役剝削和壓迫的詩作,寫農(nóng)民長期服役,不能耕種以養(yǎng)活父母,以詩表示抗?fàn)帯H娙拢空缕呔洌L(fēng)格頓挫悲壯。
全詩如下: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譯文如下:
大鴇撲棱棱地振動著翅膀,成群棲息在叢生的柞樹上。王侯家的徭役無止又無休,我不能回家耕種五谷雜糧。我可憐的父母靠什么養(yǎng)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我何時才能返回我的家鄉(xiāng)?
大鴇撲棱棱地扇動著翅膀,成群落在叢生的酸棗樹上。王侯家的徭役無休亦無止,我不能回家耕種五谷雜糧。可憐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什么時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大鴇撲棱棱地飛動著翅膀,成群棲息在叢生的桑樹上。王侯家的徭役從來沒有頭,我不能回家耕種稻谷高粱。可憐的父母吃什么活著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時恢復(fù)正常?
注釋
鴇(bǎo):鳥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區(qū),性不善棲木。
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描述徭役沉重、民不聊生之苦的詩歌。全詩三章首句均以大鴇這種鳥本不會在樹上棲息,卻反常地棲息在樹上來比喻成群的農(nóng)民反常的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wù)農(nóng)養(yǎng)家糊口,其苦情可見一斑。
因為鴇鳥是屬于雁類的飛禽,其爪間有蹼而無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澤草地,不能抓握枝條在樹上棲息。而今鴇鳥居然飛集在樹上,猶如讓農(nóng)民拋棄務(wù)農(nóng)的本業(yè)常年從事徭役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正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
全詩三章語言大同小異,這是民間歌謠的共同點。至于三章分別舉出栩、棘、桑三種樹木,則純粹是信手拈來,便于押韻,別無其他深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fēng)·唐風(fēng)·鴇羽
文言文《采葛》拼音
1. 《詩.王風(fēng).采葛》“采葛”是什么意思
采葛為何物 采 葛《詩經(jīng)·國風(fēng)·王風(fēng)》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采 [Cai]:采,動詞,(會意。
從爪從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樹木及其果實。
表示以手在樹上采摘果實和葉子。本義:用手指或指尖輕輕摘取來)引申::采蘭贈藥,博采眾長,廣收薄采。
又如,挑選,采納,采訪,采光,采集,采錄詞性變化:多色的絲織品。后來寫作“彩” [colored silks]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漢·晁錯《論貴粟疏》引申為彩色。后寫作“彩” [color]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孟子·梁惠王上》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史記·項羽本紀(jì)》又如:采繒(彩色絲織品);采服(彩色的衣服);采章(繪有彩色圖案的旌旗、車輿及服飾)文章的詞藻 [word]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文心雕龍》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氣 [plexion;spirit]。
如:興高采烈神色;神態(tài) [expression]。如:風(fēng)采葛:(形聲。
從艸,曷(hé)聲。本義:一種植物,纖維可以織布)。
2. 《葛覃》全文的正確讀音是什么
《葛覃》
先秦:佚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ɡě zhī tán xī,shī yú zhōnɡ ɡǔ,wéi yè qī qī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huánɡ niǎo yú fēi,jí yú ɡuàn mù,qí mínɡ jiē ji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ɡě zhī tán xī,shī yú zhōnɡ ɡǔ,wéi yè mò mò
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shì yì shì huò,wéi zhǐ wéi xì,fú zhī wú yì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
yán ɡào shī shì,yán ɡào yán ɡuī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báo wū wǒ sī,bó huàn wǒ yī
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hài huàn hài fǒu,ɡuī nínɡ fù mǔ
譯文:葛草長得長又長,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茂密又繁盛。黃鸝上下在飛翔,飛落棲息灌木上,鳴叫婉轉(zhuǎn)聲清麗。葛草長得長又長,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織麻忙,織細(xì)布啊織粗布,做衣穿著不厭棄。告訴管家心理話,說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內(nèi)衣洗干凈。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擴展資料:
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jīng)》,加上注音和注釋才能讀懂它的美
《國風(fēng)·周南·葛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對于此詩主旨,千百年來爭論不斷。古人多視為實施道德教化的經(jīng)典之作,而今人多理解為勞動人民的詩歌。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另有6篇有題無詩),其作品的年代涵蓋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時間跨越約六百年,是反應(yīng)當(dāng)時政治文化風(fēng)俗以及語言發(fā)展的重要材料和語料。
《詩經(jīng)》的形成大致有“王官采詩”“孔子刪詩”和“獻(xiàn)詩說”三種說法,其中又以“孔子刪詩說”最為流行。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史記》,據(jù)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jù)禮義的標(biāo)準(zhǔn)編選,整理出了共計三百零五篇的《詩》,宋代朱熹也基本肯定此說法。
但孔穎達(dá)、朱彝尊、魏源等皆懷疑此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中記載吳公子季札在魯觀樂,所奏的《風(fēng)》詩次序與今本《詩經(jīng)》基本相同,當(dāng)時孔子才9歲,編選《詩經(jīng)》顯然沒有可能。
現(xiàn)在通常認(rèn)為《詩經(jīng)》為各諸侯國協(xié)助周朝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極有可能也參與過整理音樂的過程。無論如何,孔子以《詩經(jīng)》為課本,對詩經(jīng)重要性的肯定無庸置疑。
經(jīng)》在漢代以前通稱為《詩》,稱“經(jīng)”則是自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之后。在前漢初,《詩》有四家,即齊(齊人轅固)、魯(魯人申培公)、韓(韓嬰)、毛(魯人毛亨)。
在漢代,經(jīng)學(xué)家將用漢隸寫成的經(jīng)書稱為“今文經(jīng)”,而將用六國文字寫成的經(jīng)書稱為“古文經(jīng)”,其中齊、魯、韓三家由于是漢隸寫成,故而是今文經(jīng);用古文寫成的的“毛詩”為古文經(jīng)。
漢代,今文經(jīng)學(xué)占據(jù)學(xué)術(shù)統(tǒng)治地位,故而齊、魯、韓三家一直是官學(xué),但隨著后漢古文經(jīng)學(xué)的興盛,齊、魯、韓三家逐漸式微,其中《齊詩》亡于曹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亡于北宋,只有《毛詩》一家獨存,成為《詩經(jīng)》正統(tǒng)。
《毛詩》開頭有序,稱為“大序”,每一篇又有單獨的“小序”,“大序”和“小序”的作者歷來眾所紛紜,《四庫提要總目》考訂詳實,可以參看。在經(jīng)學(xué)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詩》序一直是理解《詩經(jīng)》的重要依據(jù),也是今人進(jìn)入經(jīng)學(xué)的重要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國風(fēng)·周南·葛覃
3. 詩經(jīng)——《采葛》的翻譯和賞析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譯 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整月長啊。
那個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秋季長啊。
那個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周年長啊。
①葛: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
②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青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為一年,后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里三秋長于三月,短于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絨灸病。
【賞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現(xiàn)一種急切的相思情緒而沒有具體內(nèi)容,所以舊說隨意性很大,如《毛詩序》以為是“懼讒”,所謂“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朱熹《詩集傳》則斥為“淫奔”之詩,說“采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吳懋清《毛詩復(fù)古錄》則以為采葛(蕭、艾)比喻平時蓄養(yǎng)人才,“臨時方獲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則如三月之久”;牟庭《詩切》又說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見,則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際恒、方玉潤、吳闿生卻一致認(rèn)為是懷友憶遠(yuǎn)之詩,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親如夫婦,一朝遠(yuǎn)別,不勝相思,此正交情深厚處,故有三月、三秋、三歲之感也!”(《詩經(jīng)原始》)近人則多主戀歌說。就詩論詩,視為懷念情人之作為妥。聞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風(fēng)詩類鈔》)。譯文取聞?wù)f作男詞。
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于難以忍耐。本詩三章正是抓住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了,仿佛能觸摸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聽到他那發(fā)自心底的呼喚。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nèi)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撥動千古之下讀者的心弦,并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審美價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其藝術(shù)感染力的奧妙在哪里?拙作《風(fēng)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本詩“妙在語言悖理”,意思說:從科學(xué)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jié)、三個年頭怎能與“一日”等同呢?當(dāng)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shù)夸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nèi)缒z似漆、難分難舍的戀情。這一悖理的“心理時間”由于融進(jìn)了他們無以復(fù)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癡語、瘋話,卻能妙達(dá)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4. 誰知道《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的全文并加以注釋
你看一下吧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黍:俗稱“小米”。
離離:茂盛的樣子。
稷:高梁。
行邁:遠(yuǎn)行。
靡靡:遲遲、猶疑不決。
搖搖:心中愁悶難忍。
悠悠:遙遠(yuǎn)、渺茫。
噎:食物塞住咽喉。
【譯文】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兒來。離家遠(yuǎn)行難邁步,心中煩悶方寸亂。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dāng)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兒來。離家遠(yuǎn)行難邁步,心中昏亂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dāng)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結(jié)出粒兒來。離家遠(yuǎn)行難邁步,心中郁悶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dāng)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
5. 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
原文
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見, 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② 一日不見, 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見, 如三歲兮!
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整月長啊。
那個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秋季長啊。
那個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周年長啊。
注釋
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青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
三月:指三個月
三秋:通常一秋為一年,后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里三秋長于三月,短于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
三歲:指三年.
艾:植物名。
【作者小傳】
《詩經(jīng)》約在公元前六世紀(jì)中葉編纂成書,據(jù)說是由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fēng)”是地方樂調(diào),收錄當(dāng)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
賞析
《采葛》抒寫熱戀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與戀人相見的強烈感。詩仍然主要是重疊的復(fù)沓形式,“采葛”、“采蕭”、“采艾“都是勞動的生活,但思念的情感的卻一層比一層更深,從“三月”到“三秋”、“三歲”。夸張卻不失真,非如此說,不足以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
6. 《詩經(jīng)?采葛》賞析
采葛
先秦
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于難以忍耐。此詩三章正是抓住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了,仿佛能觸摸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聽到他那發(fā)自心底的呼喚。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nèi)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撥動千古之下讀者的心弦,并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審美價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其藝術(shù)感染力的奧妙在哪里?蔣立甫《風(fēng)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此詩“妙在語言悖理”,意思說:從科學(xué)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jié)、三個年頭怎能與“一日”等同呢?當(dāng)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shù)夸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nèi)缒z似漆、難分難舍的戀情。這一悖理的“心理時間”由于融進(jìn)了他們無以復(fù)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癡語、瘋話,卻能妙達(dá)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曷”字怎么讀?
曷的讀音:hé/è/xiē。
曷是一個漢字,讀作hé/è/xiē,本意是指是怎么,為什么,也有何日,何時的意思。該文字在《五·五子之歌》和《書·盤庚上》等文獻(xiàn)均有記載。
曷部首:曰,部外筆畫:5,總筆畫:9。
曷的筆順: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鉤、撇、點、豎折/豎彎。
擴展資料:
曷的形近字:渴、喝、歇、竭、褐。
1、渴是一個漢語詞匯,是多音字,漢語拼音是hé和kě,部首是氵,總筆畫是12筆。渴,可組詞為渴望,渴盼,渴念,渴待。
2、喝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hē、hè、yè,是左右結(jié)構(gòu),讀hē時,指把液體飲料或流質(zhì)食物咽下去;讀hè時,指大聲喊叫。
3、歇是一個漢字,形聲,從欠,曷聲,本義是休息的意思,延伸為停止、中止活動等意思。
4、竭,本意守衛(wèi)的士兵對流氓逃難的人進(jìn)行盤問,后加口,喝問何人,從何方而來。加立,表示喝令站起來。工地上士兵喝令累到的勞役站起來繼續(xù)干活。
5、褐的讀音是hè,部首是衤。是個名詞(多見于古文),亦可作形容詞。釋義是粗布或粗布衣服;黑黃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曷
曷此其極怎么讀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曷此其極的意思、曷此其極怎么讀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jìn)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