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鹿濯濯是什么意思,花下啥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花下鹿濯濯是什么意思,以及花下啥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鹿象征什么呢?
鹿古人心目中“信而應禮”、“懇誠發乎中”的“仁獸”。 遠古時代就出現了鹿崇拜,許多民族都崇拜白鹿。在佛教故事 中,鹿是正義、善良、吉祥的化身。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鹿還是 權力的象征,如“逐鹿中原”?!奥埂迸c“祿”諧音,意為財運。梅 花鹿被人們視為健康、幸福、吉祥的象征。
擴展資料:
鹿還象征吉祥長壽和升官之意。傳說千年為蒼鹿,二千年為玄鹿。故鹿乃長壽之仙獸。鹿經常與仙鶴一起保衛靈芝仙草。鹿字又與三吉星:“福、祿、壽”中的祿字同音,因此它在有些圖案組織中亦常用來表示長壽和繁榮昌盛。
神話傳說中說鹿是天上瑤光星散開時生成的瑞獸,常與神仙、仙鶴、靈芝、松柏神樹在一起,出沒于仙山之間,保護仙草靈芝,向人間布福增壽,送人安康,為人預兆祥瑞。還說千年的鹿叫蒼鹿,兩千年的鹿叫玄鹿,南極仙翁——老壽星就選擇了鹿當他的坐騎。鹿的出現還是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征。
我國是世界鹿類動物的主要發源地,其中梅花鹿、麋鹿、水鹿、馬鹿、白唇鹿,以及麝、獐、麂等產地皆在中國,而且我們祖先養鹿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早在商時紂王即筑有鹿臺,放養鹿只作為觀賞狩獵之用;周文王亦曾在今陜西戶縣筑有靈囿,《詩·大雅·靈臺》載:“王有靈囿,麀鹿濯濯?!逼浒倮飯@中林木繁多,鹿群出沒。
因為鹿、祿諧音,后來人們為祈求高官厚祿,以有鹿為吉兆。又因鹿有通靈之氣,故隋唐以后歷代統治者往往用其作為祭祀品,如唐代州縣祭社稷、先圣,釋奠于先師,即籩以鹿脯,豆以鹿醢。到明朝,大祀的主要祭品仍是鹿脯、鹿醢、鹿臡等物。
歷史發展到清代,由于滿族先民對鹿的原始崇拜,認為鹿作為風雨之神和上天的使者能夠通天,故每次出獵前都會聚在一起跳薩滿鹿神舞,以祈求出獵吉祥。此外,滿族的某些氏族供奉鹿神、祭祀時,薩滿神帽上插鹿角, 以象征鹿神。鹿在宗教中的這種象征意義,使清代的鹿文化和鹿祭制度,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潮。
參考資料: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人民網
靈臺原文_翻譯及賞析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虡業維樅,賁鼓維鏞。于論鼓鐘,于樂辟雍。于論鼓鐘,于樂辟雍。鼉鼓逢逢。蒙瞍奏公?!惹亍へ鹅`臺》 靈臺
先秦 : 佚名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于牣魚躍。
虡業維樅,賁鼓維鏞。于論鼓鐘,于樂辟雍。
詩經詠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開始規劃筑靈臺,經營設計善安排。百姓出力共興建,沒花幾天成功快。開始規劃莫著急,百姓如子都會來。
君王在那大園林,母鹿懶懶伏樹蔭。母鹿肥壯毛皮好,白鳥羽翼真潔凈。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滿池魚竄蹦。
鐘架橫板崇牙配,大鼓大鐘都齊備。啊呀鐘鼓節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
啊呀鐘鼓節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敲起鼉鼓聲蓬蓬,瞽師奏歌有樂隊。
鑒賞
去過上海豫園的游客,都知道進入園門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對那里面高高懸掛著的一塊匾額上寫著的“靈臺經始”四字,卻沒多少人懂得其含義。要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說到《大雅·靈臺》這一篇。
《毛詩序》說:“《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似乎是借百姓為周王建造靈臺、辟廱來說明文王有德使人民樂于歸附。其實,《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已將《靈臺》的詩旨解說得很清楚。自然這是從當時作者的一面來說,如果從今天讀者的一面來說,會同意這樣的題解:“這是一首記述周文王建成靈臺和游賞奏樂的詩?!保ǔ炭∮ⅰ对娊涀g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兩章章六句,第三、四兩章章四句。(按:毛詩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茲從魯詩)第一章寫建造靈臺。靈臺自然是臺,但究竟是什么臺,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譯本中多不作解釋。按鄭玄箋云:“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也。”陳子展《詩經直解》也說:“據孔疏,此靈臺似是以觀天文之雛型天文臺,非以觀四時施化之時臺(氣象臺),亦非以觀鳥獸魚鱉之囿臺(囿中看臺)也。”這一章通過“經之”、“營之”、“攻之”、“成之”連用動詞帶同一代詞賓語的句式,使得文氣很連貫緊湊,顯示出百姓樂于為王效命的熱情,一如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民情踴躍,于興作自見之?!倍谖寰洹敖浭嘉鹭健迸c第一句“經始靈臺”在章內也形成呼應之勢。
第二章寫靈囿、靈沼?!奥G翯”,魯詩作“皜皜”,即“皓皓”。此處文句似倒乙,“白鳥翯翯”一句似應在“于牣魚躍”一句之后。因為第一,“白鳥”有人說是白鷺,有人說是白鶴,總之是水鳥,不應該在“王在靈沼”句領出對池沼中動物的描寫之前出現。第二,孫鑛說:“鹿善驚,今乃伏;魚沉水,今乃躍,總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保愖诱埂对娊浿苯狻芬┮﹄H恒也說:“鹿本駭而伏,魚本潛而躍,皆言其自得而無畏人之意,寫物理入妙?!保ā对娊浲ㄕ摗罚┻@表明鹿伏與魚躍應是對稱的,則“于牣魚躍”一句當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與“白鳥翯翯”兩句都有疊字形容詞,既然“麀鹿濯濯”(有疊字詞)句由“王在靈囿”句引出,則“白鳥翯翯”句須由“王在靈沼”句領起,且當與“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對應,這樣章句結構才勻稱均衡。(這樣的解釋從文詞上說較合語義邏輯,然在葉韻上似亦有不圓通之處,而且上古詩文寫于人類語言文字發展史的早期,體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純熟,句式錯雜不齊,也是常事,因此,此見解未必正確,僅供參考而已)但不管有無倒乙,此章寫鹿、寫鳥、寫魚,都簡潔生動,充滿活力,不亞于《國風》、《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寫辟廱。辟廱,一般也可寫作辟雍。毛傳解為“水鏇丘如璧”,“以節觀者”;鄭箋解為“筑土雝(壅)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戴震《毛鄭詩考證》則說:“此詩靈臺、靈沼、靈囿與辟廱連稱,抑亦文王之離宮乎?閑燕則游止肄樂于此,不必以為太學,于詩辭前后尤協矣?!卑打炍谋?,釋“辟廱”(即“辟雍”)為君主游憩賞樂的離宮較釋之為學??尚?,當從戴說。離宮辟雍那兒又有什么燕游之樂呢?取代觀賞鹿鳥魚兒之野趣的,是聆聽鐘鼓音樂之興味。連用四個“于”字表示感嘆贊美之意,特別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兩句與第四章前兩句的完全重復,實是頂針修辭格的特例,將那種游樂的歡快氣氛渲染得十分濃烈。
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先秦·佚名《鸤鳩》
鸤鳩
先秦 : 佚名
詩經寫鳥明明上天,照臨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心之憂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還?歲聿云莫。念我獨兮,我事孔庶。心之憂矣,憚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懷顧!豈不懷歸?畏此譴怒。昔我往矣,日月方奧。曷云其還?政事愈蹙。歲聿云莫,采蕭獲菽。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念彼共人,興言出宿。豈不懷歸?畏此反復。嗟爾君子,無恒安處。靖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谷以女。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惹亍へ缎∶鳌?/p>
小明
先秦 : 佚名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
心之憂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還?歲聿云莫。念我獨兮,我事孔庶。
心之憂矣,憚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懷顧!豈不懷歸?畏此譴怒。
展開閱讀全文∨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
心之憂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還?歲聿云莫。念我獨兮,我事孔庶。
心之憂矣,憚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懷顧!豈不懷歸?畏此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奧。曷云其還?政事愈蹙。歲聿云莫,采蕭獲菽。
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念彼共人,興言出宿。豈不懷歸?畏此反復。
嗟爾君子,無恒安處。靖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谷以女。
詩經抒情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々,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先秦·佚名《綿》
綿
先秦 : 佚名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展開閱讀全文∨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詩經詠史懷古
云熙古詩詞出處
出自優美古詩詞好名字大全(帶出處)
清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清歡——人間有味是清歡。
歸陌——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叆叇——心香徹九關,化為云叆叇。
朣朦——曉月朣朦映水關,水邊因到歷陽山。
薰風——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澹然——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清鑒——清清鑒不足,非是深難度。
夢澤——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影繁——柳影繁初合,鶯聲澀漸稀。
初霽——九陌云初霽,皇衢柳已新。
掩溪——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靈和——無奈靈和標格在,春來依舊褭長條。
依北——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秋玄——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冉竹——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如寄——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端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鹿濯——花下鹿濯濯,云門鶴翩翩。
娉婷——暗數十年湖上路,能幾度,著娉婷。
扶搖——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玄同——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如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聞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鴻漸——鴻漸于木,鴻漸于干,鴻漸于陸,鴻漸于磐。
淵兮——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希夷——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察昭——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知?!艺呦#瑒t我者貴。
司契——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名字確實得長遠考慮,有些名字自己感覺很好其實其他人看了未必覺得就好,這方面我就犯了不小的錯誤,開始給寶寶取的名字自以為很好聽,等到出生證明開了又多讀了幾次感覺不好,很膚淺,而且寶寶大了之后不合適。上戶口之前修改的,幸虧發現的早,如果上了戶口再改就更麻煩了,這可不是小事,一個名字寶寶的用一輩子。這里說一下我為孩子起名的感悟吧,這些名字僅為你起名時提供參考,請勿在未做分析的前提下直接使用。寶寶取名并非缺什么就補什么,這里還需要根據寶寶的八字具體分析,這方面還需要對易學有深入的研究。特別是網上現在很多這方面的網站,但是很多并不準確,起名字是寶寶一輩子的事情,不可兒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網上流傳的名字重名率非常高,因為很多父母都會從上是搜索查詢,而且搜索到的名字也基本都是相同的,這樣一來就會有非常高的重名率。而且隨便從網上搜索到的名字也不一定符合寶寶的生辰八字。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寶寶起名字確實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不僅要考慮讀音、字形以及各種禁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寶寶的生辰八字,做到八字的平衡極為重要。我在為寶寶起名時找過很多起名老師,最好我認為溫雅居士老師為孩子提供的起名方案是最好的,名字也最有說服力,因為她給孩子的方案不僅有詳細的八字批注過程還有命理的說明,很明顯是非常用心的,而且文學功底也很好,每個名字都做了非常細致的寓意解釋,這一點我是非常喜歡的。
上面一個鹿字,下面一個匕字念什么 它的意思又何解?
麀,拼音:yōu.
①母鹿:鹿濯濯.”
②泛指母獸:“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牡.”
急?。。。。。?!《孟子見梁惠王》翻譯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对娫啤发牛骸浭检`臺⑵,經之營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經史勿亟⑸,庶民子來⑹。王在靈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鳥鶴鶴⑽。王在靈沼⑾,於軔⑿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⒀曰:‘時日害喪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⑴《詩》云:下面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臺》,全詩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兩章。 ⑵經始:開始規劃營造;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幾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臺。 ⑺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⑽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⑾靈沼:池名。 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 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何,何時;喪,毀滅。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詩經》說:‘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芪耐蹼m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①河內: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②河東: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③兵:兵器。④數罟(Shuò gǔ):密網。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⑥莩(piǎo):餓死的人。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疾爨弴恼?,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占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