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織女描述出自哪里,牽牛織女描述出自哪里的景色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牽牛織女描述出自哪里,以及牽牛織女描述出自哪里的景色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牛郎織女的詩句 出自哪里呢
1、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出自唐代:杜牧《秋夕》。
白話文釋義: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2、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出自兩漢:佚名《迢迢牽牛星》。
白話文釋義: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織女正擺動柔長潔白的雙手,織布機札札不停地響個不停。
牛郎織女出自哪里?
牛郎織女原文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于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釋義:
天河的東岸住著織女,她是天帝的女兒,年年在織布機前投梭織布,勞苦操作,織成了云錦天衣。天帝憐念她獨居無偶,允許將她嫁給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后卻把織作的事情荒廢了。天帝惱怒,責令她仍舊回到河東去住,只允許她一年一度和牛郎相會。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烏鵲的頭頂突然禿去。(這是什么緣故呢?)相傳這天牽牛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烏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上走過去,所以烏鵲頭上的毛都被踩脫了。
擴展資料: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于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
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參考鏈接:
七夕-百度百科
牛郎織女的故事出自哪里?
古文: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于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譯文:
天河的東邊住著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年年在織布機上勞作,織出錦繡天衣,自己都沒有空閑打扮容貌.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準許她嫁給天河西邊的牽牛郎,織女出嫁后荒廢了紡織的工作.天帝大怒,責令她回到天河東邊,只許他們一年相會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烏鵲的頭頂突然禿去。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烏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烏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故事出自哪里?
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但當時牛郎和織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指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
牛郎織女出自哪里
解釋】: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出處】:《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示例】:嘗筆唐人《七夕》詩,詠~,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 ★清·鄭燮《范縣署中寄余弟墨粉四書》
【用法】:作主語、分句、賓語;指分居兩地的夫妻
【英文】:the cowherd in the legend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牛郎織女神話故事】
概說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早關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相關記載
關于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后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天河就是我們在夜里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我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現在天文學家叫它“銀河”。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從前我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現在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銀河里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我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么美麗的一幅圖畫。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前我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那一夜,婦女們都穿針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織女星。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里多半有“牛郎織女”這出戲。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云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有個話劇里有幾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鵬所作的《鵲相會》:
誰知道天長地久何時了?
誰知道離恨年年有多少?
度盡了長歲,好難得這七夕良宵;
卻又是無限悲愁相逢在鵲橋。
夢長夜短總是多情惱。
見東山晨星已現,天將曉。
可奈何,喜鵲頻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來到。
一直到今天,我國還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織女兩星每年七夕渡河相會一次,許多婦女還在那一夜向織女乞巧。很可惜,科學告訴我們:牛郎織女這個故事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神話而已。近年來,天文學的進步,使我們對這個恒星,對其他的恒星和銀河中,都認識得比從前清楚得多。銀河并不是一條河,銀河里并沒有一滴水,也沒有橋。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集合,用大望遠鏡就可以看出來。牛郎織女兩星雖然不是絕對的“恒”,但每逢七夕并不能看出它們向對方移動絲毫,當然更談不到“渡河”。每年七夕,還是一在河之東,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興嘆。科學的進步竟打碎了他們的美夢,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虛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對聯: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癡男怨女,可憐風云債難酬。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恒”;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鐘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鐘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么我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恒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于太陽的60倍,直徑等于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于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遠好些,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里,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溫度、顏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質量卻差得不很多。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把許多恒星分門別類,好像生物學家把動植物分門別類那樣。
科學家已經證明日光和星光都是從原子能來的。因此,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也可以說是兩個非常大的原子彈。它們把肚子里的原子能變成光線發射出來。人類在欣賞它們的燦爛的光輝的時候,竟幻想出一個哀艷動人的故事來。
童話和神仙故事并不會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被消滅。它們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業余的消遣,又可以作為各種藝術的原料。中國的牛郎織女可以和希臘的奧德賽、金羊毛,法國的尼貝倫指環等故事并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繼續提出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來談:一方面欣賞這富有詩意的神話,一方面也可借機會提倡科學,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學家替我們所發現的許多關于星星的新知識。
內容
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傳說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想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云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云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后,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云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后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后,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來父母下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后,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伙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后,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后,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后,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么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云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于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科學
牛郎星同織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會嗎?
夏夜在室外乘涼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上方有一顆明亮的星星,旁邊還有四顆小星,好像織布的梭子,那就是織女星。隔著銀河,在東南方有一顆亮星,兩旁各有一顆小星,那就是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恒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恒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鐘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牛郎織女故事最早出自何處?
南朝梁武帝之時,殷蕓《小說》里寫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一個完整版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故事交代了兩人的婚姻悲劇,一年一度相會也成了堅貞愛情的典范。
然而從出土的湖北《云夢秦簡》文字數據來看,神話傳說中牛郎與天帝之女織女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其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拋棄織女的婚姻悲劇。“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與后世傳說不同的是,他們夫妻分離不是外力干涉,而是男方變心所致。人們抬頭看星空,兩顆明亮的星辰分別在天河的兩側閃爍,就想象這兩顆星宿可能是一對夫妻,丈夫拋棄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邊深情脈脈地看著對面的“負心人”。天上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分離為何會成為人間男女婚姻悲劇的象征呢?翻看《詩經》,就會發現有些反映男權社會中由于男子變心拋棄妻子的社會悲劇,如《鄴風·谷風》“將安將樂,女轉棄予”,“將安將樂,棄予如遺”;《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相當部分版本中的牛郎和織女的結合并非大部分人如今所知的真心相愛,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門第,娶到“白富美”織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竊取仙衣所致,織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設法拿回仙衣逃離人間。陳泳超主編的《中國牛郎織女傳說·民間文學卷》里有18篇便是如此。
這些故事在描述織女嫁給牛郎時,往往使用了“只好”“逼”之類的詞匯,如石家莊地區流傳的《傻牛郎和織女》中表達得最為清楚,“傻牛郎氣急了,說織女不疼骨肉,絕情絕義。織女更是大罵傻牛郎:‘你不是東西!誰叫你搶走俺的衣服,逼俺成親!你害了俺,也害了一對兒女,這都是你的罪過!’”可見織女與牛郎的結合是出于無奈,是在織女被偷了仙衣無法回天,加之又被牛郎看到了身體的情況下,不得不留在人間嫁給牛郎。
很多故事里還有一個情節值得關注,即牛郎“藏衣防妻”的情節。這恰恰證明了,織女對牛郎無愛情可言,她和牛郎結婚生子是迫于無奈——仙衣被藏。《中國牛郎織女傳說·民間文學卷》有20篇包含 “藏衣防妻”的情節。牛郎對織女的態度還甚于防盜,他是出于主動,或是聽從老牛的指使,把織女的仙衣藏在隱秘的地方以防止她逃跑。牛郎“藏衣防妻”在先,成為織女拋夫棄子逃回天上的一個重要前提。如吉林盤石的《鵲橋相會》中“牛郎背著織女,把她穿的長袖衫埋在門旁的石頭底下”。這種防備甚至持續到婚后的每日生活之中。石家莊的 《牛郎與織女》里,牛郎“黑天白日地守著織女,總怕她跑回天上”。
從現有文獻來看,最早有關拔簪劃成河的文獻記載,也是織女所劃。宋代龔明之《中吳記聞》:“昆山縣東,地名黃姑。父老相傳,嘗有織女,牽牛星降于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水,河水涌溢,牽牛因不得渡。”
牛郎織女故事形象轉變,實際上是民族情感對神話傳說不斷進行改造的結果,不斷的地加入時代的元素。從古到今,一直如此。我們目前熟悉的版本,更多是建國后《天河配》這類戲曲被改造的后果,確立了勞動、愛情、反封建的主題思想。牛郎成了勞動人民形象的代表,織女成為了追求自由愛情的代表,而王母成了封建家長的代表。
牛郎織女傳說如今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愛情傳說,與其長期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有一定關系。《牛郎織女》最早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是在1955年,由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圣陶先生根據民間傳說親自改編而成的。改編后的牛郎織女傳說從結構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天鵝處女、仙女凡夫、兩兄弟型故事形式,但在思想上則作了很大改動。最重要的改變在于把牛郎和織女兩人的負面形象給消除了,更多突出了舊禮教、舊制度對青年男女的迫害。故事隱含了封建家長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有情人的迫害,封建等級制(仙凡有別)和宗法制度(長幼有序)對牛郎的迫害。
這些保留和改編都體現在了內容上。保留的情節,有兄嫂對牛郎的迫害,“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飯,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還衣情節則是改變故事性質的重要一環,牛郎不但沒有把衣服藏起不還;當牛郎聽到織女問衣裳哪去了時,還主動把紗衣還給他,“牛郎聽到這兒,從樹林里走出來,雙手托著紗衣,說:‘姑娘,別著急,你的衣裳在這兒’”……牛郎聽完織女的話,就說:‘姑娘,既然天上沒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們兩個結了婚,一塊兒在人間過一輩子吧。’織女想了想,說:‘你說得很對,咱們結婚,一塊兒過日子吧。’”此種情形下,織女是主動留下來,屬于兩人有感情基礎。至于此版本的王母,則完全是一個惡毒老太太的形象,“她親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織女往外走。織女的男孩見那老太婆怒氣沖沖地拉著媽媽走,就跑過來拉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
連環畫里牛郎、織女、王母的形象
建國前民眾大多通過口傳方式了解、傳承牛郎織女傳說,因此版本主旨不一。當今民眾大多通過書面文本了解牛郎織女傳說,大多是以語文課本中葉圣陶改編的牛郎織女傳說為底本,這是影響建國后民眾對牛郎織女傳說認知的重要因素。葉圣陶的改編本能夠被大眾接受,符合建國后廢除舊禮教,追求平等,特別是追求自由愛情的社會需求,也滿足了民眾長期以來內心潛藏的仙女凡夫夢。
以上部分摘自網上文章
望采納,謝謝
關于牽牛織女描述出自哪里和牽牛織女描述出自哪里的景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