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臨水洗耳,穎水洗耳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誰臨水洗耳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穎水洗耳的故事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寓言故事:許由洗耳
許由,是堯帝執政時期,一位非常清高的隱士。相傳,夏天住在樹上,冬天住在山洞里。
堯帝在執政期間,帶領族人測定四時,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還主持治理洪水,讓天下人安居樂業。
后來堯帝年紀大了,需要有人來接班,按照當時的“禪讓制”,堯退休之前,要找到一個德才兼備的繼承人,把帝位讓給他,才算功德圓滿。
于是,堯在山洞里找到了許由。他對許由說:太陽、月亮出來的時候,還點著火把不熄滅,火把的光在日月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及時雨普降天下,還要挑水來灌溉禾苗,是白費力氣呀。
許由先生,你就是這日月和及時雨,你如果成為天子,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可是,我現在還占著這個位子,實在是慚愧,所以,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吧。
許由的回答卻是:你治理得天下已經很好了,我若再來代替你,我不就成了貪圖名利的小人嗎?“名”是 “實”的附屬品,難道我是為了這區區的附屬品嗎?”
緊接,許由又打了一比喻,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
他說:小鳥在森林里筑巢,不過占用一根樹枝的位置;田鼠喝大河里的水,喝飽肚子就行了。我要天下做什么用呢?
意思是說:我對目前的生活很滿足,沒有太多的欲望,不用皇帝的位置來填補,你還是打消這念頭,回去吧!
許由說完這些話,獨自走出山洞,到河邊洗耳朵,有人問他為什么洗耳朵,回答:聽到堯讓位給自己,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臨水洗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1-? 人呀,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對于身外之物,不做過多的追求,也就不會被這些東西束縛。
2-? 選定了目標,再大的誘惑都要放棄,為自己的目標持之以恒地努力。
請教高手:洗耳翁的故事是什么意思,語出何典
洗耳翁〕指許由。據《高士傳》稱:堯以天下讓許由,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由悵然不自得,乃過清冷之水洗其耳,曰:“向聞貪言,負吾友矣。”
----洗耳翁”指許由。據皇甫謐《高士傳》說,堯曾想讓天下給許由,許由不接受,認為這些話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邊洗耳,并逃往箕山,農耕而食。世人視許由為不慕榮利的人。
這典故真正為世人傳頌是因為李白的一首古風(之一):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后兩句意思是:世上沒有了象許由那樣不慕榮利的人,壿還能分得清圣賢(堯)與盜賊(跖)呢?詩人鄙夷地把宦官、雞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殘言人民的強盜,同時也暗刺當時最高統治者的不辨“堯與跖”。 這首詩通過對中貴和斗雞人的描繪,深刻諷刺了佞幸小人得勢后的囂張氣焰,對當時的黑暗政洽表示了憤慨。
臨池洗耳什么故事?
許由臨池洗耳。
相傳堯帝86歲時(前2287),深感衰老,兒子丹朱不肖,不愿因愛子而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賢,欲禪讓帝位。許由說:“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游閑,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得知許由不輕移其志,便登門拜訪。許由仍推辭說:“我年紀大了,需求無多,還是當個臣民吧!”于是連夜逃往箕山穎水旁,農耕而食。
堯得知許由去處后,又派人請他做九州長。他聽后更是煩惱,匆忙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遂隱居深山之中,終身不為名利,死后葬于箕山之巔。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