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誰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誰寫的
很多朋友對于送別誰寫的和賦得古原草送別誰寫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送別》的作者是誰呀?
《送別》這首歌的作者是李叔同。
《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李叔同簡介: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后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并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圓寂于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送別》的作者是誰?叫什么?
《送別》
填? ? 詞:李叔同
譜? ? 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擴展資料:
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別》,則取調于犬童球溪的《旅愁》。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這首歌的曲調,也就是我們常聽的《送別》。很多人以為這是中國自古流傳的曲調,其實不然,這首歌的發源地實際上是美國,但是由于在中國和日本的廣泛流傳,便會經常被人誤以為是來自中國或日本的。
送別這首歌是誰寫的?
《送別》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后期盛行于美國,由涂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樸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樸樹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送別
送別這首詞是誰寫的?
送別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詩文簡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
作者: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擴展資料:
李叔同的文學作品:
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鐘匯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后又結集《李廬詩鐘》。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
其中就有《留別祖國并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余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送別是誰創作的
王維。
《送別》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
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實也不很滿意。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送別》鑒賞: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全詩六句,僅第一句敘事,五個字就敘寫出自己騎馬并轡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馬設酒,餞別友人。下馬之處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入終南山的山口,這樣就把題旨點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問答對話。第二句設問,問友人向哪里去,以設問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話,并過渡到歸隱,表露出對友人的關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歸隱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內容,當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對友人的勸慰。他勸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為塵世間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惱,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無窮無盡的。這里明說山中白云無盡,而塵世的功名利祿的“有盡”,無常,已含蘊其中。
這兩句意蘊非常復雜、豐富,詩的韻味很濃。句中有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對現實的憤懣,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也有對隱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曠達超脫,又帶著點無可奈何的情緒。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