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隱者是誰 太上隱者答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太上隱者是誰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太上隱者答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是誰的詩?
這首詩是唐代太上隱者所作的《山居書事》,全詩原文如下: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白話文釋義:我偶爾會來到松樹下,頭枕石頭睡覺。深山中沒有日歷,所以到了寒氣消失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太上隱者,唐代的隱士,隱居于終南山,自稱太上隱者,生平不詳。這首詩是太上隱者回答人家問話的詩。
首聯“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這與其說是“答人”,毋寧說是有點像傳神的自題小像。“偶來”,其行蹤顯得非常自由無羈,不可追躡。“高枕”,則見其恬淡無憂。“松樹”、“石頭”,設物布景簡樸,卻富于深山情趣。
在這“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遠古社會,“寒盡”二字,就含四時成歲之意。而且它還進了一步,雖知“寒盡”歲暮,卻又“不知年”。
關于五針松的詩句
1.關于松樹的詩句
松樹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 類別:【】
白金換得青松樹,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聲來。
秋宵辭
年代:【宋】 作者:【白玉蟾】 體裁:【樂府】 類別:【】
眇哉青松梢,高高九千尺。
兩班森道傍,暮起凄黯色。
嗟彼昂藏姿,山林端可惜。
浩然呼西風,夜深鳴蕭瑟。
此意偶相似,嘆息復嘆息。
青松一首送楊侍郎丈赴闕
年代:【宋】 作者:【度正】 體裁:【】 類別:【】
東山種青松,西山種榿木。
三年已成林,十載盤空谷。
榿成供烹爨,松成架巨屋。
所用各兩涂,成功異遲速。
早作起攬袂,庖人已炊玉。
盈車載束薪,軋軋鳴車轂。
萬家爭欲買,須臾無一束。
樵夫喜易售,不知山已禿。
朝夕手不停,采采嘗不足。
人情貴適用,那復問榮辱。
落落青松子,歲寒抱孤獨。
大可充棟梁,小亦宜桁福。
奈何人不顧,偃蹇傲芻牧。
牽補芘風雨,無復思營筑。
有如命召公,往欲尋洛卜。
首當開明堂,號令于此肅。
明堂禮有制,伻圖載簡牘。
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
廣袤度尤嚴,所冀容群服。
奉璋列左右,天顏中穆穆。
規恢既宏遠,制作難逼促。
當資合抱干,一柱扶天軸。
切勿用小材,小材必傾覆。
操斤走宇內,濯濯無遺育。
堅剛老不枯,允哉東山麓。
殷勤謝匠氏,所望一留目。
勿謂道里遠,登載容萬犢。
君王顧之嘆,巨用必收錄。
修竹操亦奇,謹毋遺修竹。
2.關于松樹的詩句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松樹常綠樹。
絕大多數是高大喬木。高20~50米,最高可達75米(美國的糖松P.lambertiana)。
極少數為灌木狀,如偃松(P.pumila)和地盤松(P.yunnanensis) 。松樹為輪狀分枝,節間長,小枝比較細弱平直或略向下彎曲,針葉細長成束。
因此,其樹冠看起來篷松不緊湊,“松”字正是其樹冠特征的形象描述。所以,“松”就是樹冠篷松的一類樹。
松樹堅固,常年不死。 目錄 松樹簡介 形態特征 松樹的分布種類 松樹的區分 生長習性對氣候條件的要求和分布 對土壤的要求 耐陰性和樹種更替 抗旱性 繁 殖開花結實 生長發育 林木變異性 觀賞應用木材和其他產品 養護與病蟲害 病蟲害 最古老的松樹 藥用價值醫學界對松樹制品的研究結果 常見病癥的民間傳統松樹療法 對松療效的評論 畫家高賀琪筆下的松樹松樹簡介 形態特征 松樹的分布種類 松樹的區分 生長習性 對氣候條件的要求和分布 對土壤的要求 耐陰性和樹種更替 抗旱性 繁 殖 開花結實 生長發育 林木變異性 觀賞應用 木材和其他產品 養護與病蟲害 病蟲害 最古老的松樹 藥用價值 醫學界對松樹制品的研究結果 常見病癥的民間傳統松樹療法 對松療效的評論畫家高賀琪筆下的松樹展開 編輯本段松樹簡介 名 稱: 松樹 黃山松舉世聞名(20張) 學 名:Pinus 科 屬: 松科松屬 類 別: 林木類-針葉樹類 藥 用: 松樹的藥用價值很高, 全身各個部位都可入藥。
編輯本段形態特征 (var.pymaea)。較幼時的樹冠為金字塔形,樹枝多呈輪狀著生。
幼苗出土、子葉展開以后,首先著生的為初生葉,單生,螺旋狀排列,線狀披針形,葉緣具齒。初生葉行使葉的功能1~3年后,才出現針葉,通常2、3、5枚成束,著生于短枝的頂端。
每束針葉基部有葉鞘,早期脫落或宿存。葉肉組織中的樹脂道的位置在成年植株比較恒定,可分為外生、中生、內生3種類型。
松樹針葉橫切面中可見1或2個維管束,特殊環境下可在雙維管束松樹中出現維管束合并的情況。球花單性,雌雄同株。
球果多數由種鱗組成,成熟后木質化。種鱗的裸露增厚部分稱鱗盾,鱗盾先端的瘤狀突起稱鱗臍。
有的樹種鱗臍具刺,有的無。球果成熟時種鱗張開,種子脫落;但少數樹種種鱗則長期保持關閉狀態。
每個種鱗具種子2粒,種子上部具一長翅,少數具短翅或無翅。 紅松(P.koraiensis),小枝松科是裸子植物門中最大的科,有10個屬、230多種,其中松屬就有90多種,是松科也是整個裸子植物門中最大的屬。
松樹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森林樹種,除蘇 紅松 門答臘松分布到南緯2度外,其余各種都自然生長在由赤道到北緯72度的山川原野上。尤其在溫帶地區,松屬植物不僅種類多,而且往往形成浩瀚的林海,因此松樹被譽為“北半球森林之母”。
松樹對陸生環境適應性極強。它們可以忍受-60℃的低溫或50℃的高溫,能在裸露的礦質土壤、砂土、火山灰、鈣質土、石灰巖土及由灰化土到紅壤的各類土壤中生長,耐干旱、貧瘠,喜歡陽光,因此是著名的先鋒樹種。
松樹最明顯的特征是葉成針狀,常2針、3針或5針一束。如油松、馬尾松、黃山松的葉2針一束,白皮松的葉3針一束,紅松、華山松、五針松的葉5針一束。
松樹為雌雄同株植物,而且孢子葉成球果狀排列,形成雌、雄球花。雌球花單個或2一4個著生于新枝頂端,雄球花多數聚集于新枝下部。
松樹的球花一般于春夏季開放,但花粉傳到雌球花上后,要到第二年初夏才萌發,使雌花受精,發育成球果(俗稱松塔或松球,不是果實)。球果于秋后成熟,種鱗張開,每個種鱗具兩粒種子。
松屬植物中的多數種類是高大挺拔的喬木,而且材質好,不乏棟梁之材。中國東北的“木材之王”——紅松、北美西部廣為分布的高大樹種(高達75米)—西黃松、原產于美國加州沿海生長速度最快的松樹——輻射松、原產于美國東南部的濕地松、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原產的加勒比松、廣布于歐亞大陸西部和北部的歐洲赤松等等,都是著名的用材樹種。
松樹的觀賞價值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國,從皇家古典園林到現代居民家中都能見到松樹的倩影,例如北京北海、頤和園中的油松、白皮松,樹樁盆景中廣泛使用的五針松等,一些名山勝地,更是山以松壯勢、松以山出名。
黃山的黃山松、華山的華山松、長白山美人松……無一不令游人嘆為觀止。 編輯本段松樹的分布種類 中國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僅從松科來看,就能充分表現出華夏大地是名副其實的“裸子植物故鄉”。
在中國廣袤的山林原野中,不僅生長著茂盛的松樹、落葉松、云杉、冷杉森林,而且在一些深山密林中還隱藏著許多極為珍貴稀有的松科樹種。在國家公布的第一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中,松科植物就有39種,占總數(389種)的1/10。
其中銀杉被列為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百山祖冷杉、金錢松等17種列為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黃枝油杉、樟子松等21種列為三級重點保護植物。 20年前,在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東南沿海有座名為百山祖的山峰。
1976年,浙江省慶元縣林科所高級工程師吳鳴翔“一鳴驚人”,由他發現并定名發表的百山祖冷杉,使百山祖這處“被人遺忘的角落”在世界植物學界放射出異彩。世界上已知的50種冷杉中。
3.關于松的詩句
詠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 待到雪化時。 澗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 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 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 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 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 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 歷歷天上種白榆。
松樹 【唐】白居易 白金換得青松樹,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聲來。
庭松 【唐】白居易 堂下何所有?十松當我階。 亂立無行次,高下亦不齊。
高者三丈長,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臺。 朝昏有風月,燥濕無塵泥。
疏韻秋槭槭,涼陰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滿葉珠蓑蓑。
歲暮大雪天,壓枝玉皚皚。 四時各有趣,萬木非其儕。
去年買此宅,多為人所咳。 一家二十口,移轉就松來。
移來有何得,但得煩襟開。 即此是益友,豈必交賢才? 顧我猶俗士,冠帶走塵埃。
未稱為松主,時時一愧懷。 松 【唐】成彥雄 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
將謂嶺頭閑得了,夕陽猶掛數枝云。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四松 【唐】杜甫 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
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 會看根不拔,莫計枝凋傷。
幽色幸秀發,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籬,本亦有堤防。
終然掁撥損,得吝千葉黃。 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
避賊今始歸,春草滿空堂。 覽物嘆衰謝,及茲慰凄涼。
清風為我起,灑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蓋張。
我生無根帶,配爾亦茫茫。 有情且賦詩,事跡可兩忘。
勿矜千載后,慘澹蟠穹蒼。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歐陽澥 【句】 離家已是夢松年。
無名鬼 【句】 芫花半落,松風晚清。 趙嘏 【句】 松島鶴歸書信絕,橘洲風起夢魂香。
陸龜蒙 【句】 溪山自是清涼國,松竹合封蕭灑侯。 陳蓬 【句】 竹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
(題松山) 廖凝 【句】 落盡最高樹,始知松柏青。(《落葉》) 上官昭容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檀欒竹影,飆松聲。
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靈澈 【句】 古墓碑表折,荒壟松柏稀。
(《傷古墓》) 上官昭容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枝條郁郁,文質彬彬。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蕭穎士 【江有楓一篇十章】 我朋在矣,彼陸之子。如松如杞,淑問不已。
韓愈 【條山蒼(中條山在黃河之西)】 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岡。
元淳 【句】 弟兄俱已盡,松柏問何人。(《寄洛中姊妹》) 鄭符 【閑中好】 閑中好,盡日松為侶。
此趣人不知,輕風度僧語。 李世民 【詠小山】 近谷交縈蕊,遙峰對出蓮。
徑細無全磴,松小未含煙。 李隆基 【續薛令之題壁】 啄木觜距長,鳳凰羽毛短。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上官昭容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幽情。
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 上官昭容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暫游仁智所,蕭然松桂情。
寄言棲遁客,勿復訪蓬瀛。 張九齡 【答陸澧】 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
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 王維 【別輞川別業】 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
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 裴迪 【輞川集二十首·華子岡】 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劉長卿 【聽彈琴】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李白 【銅官山醉后絕句】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 李白 【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韋應物 【寄璨師】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紗燈。
時憶長松下,獨坐一山僧。 韋應物 【宿永陽寄璨律師】 遙知郡齋夜,凍雪封松竹。
時有山僧來,懸燈獨自宿。 韋應物 【雪行寄褒子】 淅瀝覆寒騎,飄飖暗川容。
行子郡城曉,披云看杉松。 韋應物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韋應物 【詠琥珀】 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 岑參 【題井陘雙溪李道士所居】 五粒松花酒,雙溪道士家。
唯求縮卻地,鄉路莫教賒。 姚合 【秋中夜坐】 疏散永無事,不眠常夜分。
月中松露滴,風引鶴同聞。 裴夷直 【酬盧郎中游寺見招不遇】 偶出送山客,不知游梵宮。
秋光古松下,誰伴一仙翁。 裴夷直 【寓言】 秋樹卻逢暖,未凋能幾時。
何須尚松桂,搖動暫青枝。 裴夷直 【令和州買松】 好覓凌霜質,仍須帶雨栽。
須知剖竹日,便是看松來。 杜牧 【送薛種游湖南】 賈傅松醪酒,秋來美更香。
憐君片云思,一去繞瀟湘。 喻鳧 【贈空禪師】 虎見修行久,松知夏臘高。
寒堂坐風雨,瞑目尚波濤。 喻鳧 【題禪院】 無花地亦香,有鶴松多直。
向此奚必孤,山僧盡相識。 馬戴 【黃神谷紀事】 霹靂振秋岳,折松橫洞門。
云龍忽變化,但覺玉潭昏。 馬戴 【贈道者】 深居白云穴,靜注赤松經。
往往龍潭上,焚香禮斗星。 于興宗 【東陽涵碧亭(《金華志》:興宗寶歷初令東陽創此亭)】 高低竹。
4.描寫“松樹”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松樹”的詩句有: 1.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2.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3.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4.何不種松樹,使之搖清風。秦時已曾種,憔悴種不供。
5.為愛松聲聽不足,每逢松樹遂忘還。 1.松樹,松科(Pinaceae)松屬植物的通稱,常綠樹。
絕大多數是高大喬木。高20~50米,最高可達75米(美國的糖松P.lambertiana)。
松樹具有很強的抗旱性,耐陰性差。極少數為灌木狀,如偃松(P.pumila)和地盤松(P.yunnanensis)。
北半球森林的重要構成成分,人工造林的重要樹種,也是很有價值的觀賞樹種。 2.按照結構特征和材性,一般將松樹分為軟木松和硬木松。
軟木松(即單維管束亞屬)比較輕軟,紋理均勻,強度小,加工容易,早材至晚材漸變,少翅裂。硬木松(即雙維管束亞屬)比較重硬,紋理不均勻,強度較大,加工較難,早材至晚材急變,松脂含量高。
但屬于軟木松中的海南五針松和華南五針松在強度和容重上接近于硬木松。松樹木材可供建筑、電桿、枕木、礦柱、橋梁、農具、器具、家具等多種用途。
各種松木的纖維素含量約為50~60%,木質素為25~30%,為制漿造紙工業重要的原料之一。 3.以上詩詞全文如下: (1)“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出自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 (2)“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出自唐代·太上隱者《答人》: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太上隱者,唐代的隱士,隱居于終南山,自稱太上隱者,生平不詳。 (3)“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出自唐代·王維《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4)“何不種松樹,使之搖清風。
秦時已曾種,憔悴種不供。 ”出自唐代·元稹《松樹》:華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
株株遙各各,葉葉相重重。 槐樹夾道植,枝葉俱冥蒙。
既無貞直干,復有罥掛蟲。 何不種松樹,使之搖清風。
秦時已曾種,憔悴種不供。 可憐孤松意,不與槐樹同。
閑在高山頂,樛盤虬與龍。 屈為大廈棟,庇蔭侯與公。
不肯作行伍,俱在塵土中。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
(5)“為愛松聲聽不足,每逢松樹遂忘還。 ”出自唐代·皎然《戲題松樹》:為愛松聲聽不足,每逢松樹遂忘還。
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閑云似我閑。僧皎然(730-799),俗姓謝,字清晝,湖州(浙江吳興)人,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茶僧,吳興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
參考資料 互動百科:/wiki/%E6%9D%BE%E6%A0%91。
5.關于黃山松樹的詩句
贊美黃山上的松樹詩句古詩
1: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南軒松》李白
2:古人長抱濟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 今日若能增種植,會看百世長青陰。《詠松》吳芾
3:松樹千年朽,槿花一日歇。畢竟共虛空,何須夸歲月。——白居易《贈王山人》
4: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詠寒松詩》范云
5: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擬嵇中散詠松詩》謝道蘊
6: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杜荀鶴
6.關于松針的詩句
如下,望采納: 《晚宿小羅田四首》宋·楊萬里 青林化作萬黃金,落日光寒色卻深。
仰看松梢數松子,不妨更與數松針。 《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軒松》唐·李白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
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
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 《詠松》清·陸惠心 瘦石寒梅共結鄰,亭亭不改四時春。
須知傲雪凌霜質,不是繁華隊里身。 詩句: 松針與篁叢,貫穿珠無數。
——《題黃巖夏氏曉山亭詩卷》宋·趙孟堅 殘月透松針,夜半山幽靜。——《卜算子·殘月透松針》現代網友。
7.關于松竹梅菊的詩句
1、詠梅詩:
梅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2、詠松詩
松 宋.謝子才
壯節無雙獨占春,靈根誰肯混凡塵。
有時雷雨掀天地,疑是蒼龍獨奮身。
3、詠竹詩
竹 鄭板橋(鄭燮)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4、詠菊詩
《和郭主簿》 晉·陶淵明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8.有關松柏的詩句
松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晉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
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唐·寒山子)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唐·皇甫曾)
蒼蒼松檜陰,曉日露西嶺。(唐·許渾)
松間石上定僧寒,夜半猶溪水聲急。(唐·陸龜蒙)
穿松渡雙澗,宮殿五峰圍。(宋·夏竦)
松風吹茵露,翠濕香裊裊。(宋·蘇軾)
兩廊諸岳色,九里亂松聲。(宋·洪適)
應有山神長守護。松風時為掃埃塵。(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巖桂,長笑無風起澗松。(宋·何孫)
9.描寫松樹的古詩
栽松二首【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
蒼然澗底色,云濕煙霏霏。 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
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 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 愛君抱晚節,憐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見,階前故種君。 知君死則已,不死會凌云。
澗底松【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 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 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 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 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 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 歷歷天上種白榆。
松樹【唐】白居易 白金換得青松樹,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聲來。
松【唐】成彥雄 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 將謂嶺頭閑得了,夕陽猶掛數枝云。
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四松【唐】杜甫 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
會看根不拔,莫計枝凋傷。幽色幸秀發,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籬,本亦有堤防。終然掁撥損,得吝千葉黃。
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避賊今始歸,春草滿空堂。
覽物嘆衰謝,及茲慰凄涼。清風為我起,灑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蓋張。我生無根帶,配爾亦茫茫。
有情且賦詩,事跡可兩忘。勿矜千載后,慘澹蟠穹蒼。
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唐】韓溉 倚空高檻冷無塵,往事閑徵夢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見, 寒聲偏向月中聞。
啼猿想帶蒼山雨,歸鶴應和紫府云。 莫向東園競桃李,春光還是不容君。
古松感興【唐】皇甫松 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貴賤不我均,若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獨立天地經。
寄言青松姿,豈羨朱槿榮。昭昭大化光,共此遺芳馨。
南軒松【唐】李白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
《詠史·其二》(東晉)左思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擬嵇中散詠松詩》(晉)謝道蘊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詠寒松詩》(南朝)范云 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
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孤松》(唐)柳宗元 孤松停翠蓋,托根臨廣路。
不以險自防,遂為明所誤。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詠松》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松樹:松樹,(學名:Pinus)世界上的松樹種類有八十余種,不僅種類多,而且分布廣,如分布于華北、西北幾省區的油松、樟子松、黑松和赤松,華中幾省的馬尾松、黃山松、高山松,秦巴山區的巴山松,以及臺灣松和北美短葉松,多數是我國荒山造林的主要樹種。
松樹為輪狀分枝,節間長,小枝比較細弱平直或略向下彎曲,針葉細長成束。其樹冠看起來篷松不緊湊,"松"字正是其樹冠特征的形象描述。
所以,"松"就是樹冠篷松的一類樹。松樹堅固,壽命十分長。
三針一束的三葉松有分布于秦嶺、關山林區的白皮松、川滇地區的云南松、思茅松、華中華南引種的濕地松、火炬松等。四針一束的松樹種類少,僅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有分布。
另外,卵果松,拉威遜松是四針或五針束的。五針一束的松樹種類多,分布廣,有東北的紅松、西北西南幾省的華山松,還有喬松、廣東松、安徽五針松、大別山五針松、偃松、臺灣果松等。
絕大多數是高大喬木,高20~50米,最高可達75米(美國的糖松P.lambertiana),極少數為灌木狀,如偃松(P.pumila)和地盤松(P.yunnanensis) 。
《全唐詩》中的偽好詩例評
研究學問當然要求實辨偽,本人長期以來也很積極地從事于此。文學品鑒要講究藝術精湛,道理誰都理解。這兩者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各行其是,各有道理。如果一位學術名家講解唐詩,所欣賞者恰是一首偽詩,不免留下笑柄。反過來看,宋人說到好詩,一下子想不起姓名,于是就稱是唐詩,任何人都不懷疑。偏偏現代人發明了古籍全文檢索,又偏偏遇到像我這樣愛認死理的所謂考據學者,逐一查來,居然一半是宋詩。《全唐詩》編成那會兒,沒有全文檢索,編纂者又迫于皇命,學識也有那么一些局限,采取凡前人有一書說是唐詩者,一律視作唐詩收入,問題自然不少,當然也給后人留下發現問題、發表論文的機會。其實唐詩未必都好,偽詩未必都爛,如果我們稍稍轉變一下立場,不難發現偽詩中盡多好詩,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遇到一些與作者全無關聯的意外狀況而已。換句話說,一首詩要從宋代甚至明代,順利地混到唐代,沒有它自身的優勢,能做到嗎?前幾年臺北專門舉辦一次明清偽畫蘇州片的特展,取名“偽好物”,實在是好的創意。在此,且說說唐詩中的偽好詩。
一、 驪山游人《題故翠微宮》
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臺幾十重。
天子不來僧又去,樵夫時倒一株松。
詩見《全唐詩》卷七八四。詩的來源應該是《詩話總龜》二四引《談苑》:“翠微寺在驪山絕頂,舊離宮也。唐太宗避暑于此,后寺亦廢。有游人題云(詩略)。”《談苑》即《楊文公談苑》,是黃鑒根據著名文人楊億晚年所談寫成的一部筆記,原書不存,宋人各書引錄很多,今人李裕民有輯本。楊億晚年約當宋真宗末期,時去五代入宋僅五六十年,后人即此懷疑這首歌詠唐代史事的詩出自唐人,也可以理解。宋元間也有傳為唐代著名詩人所作者,如《竹莊詩話》卷一五引《瑤溪集》作武元衡詩,題作《山頂翠微寺》,《類編長安志》卷九作劉禹錫詩,題作《翠微寺有感》,但二家別集皆無此詩,應屬誤記。比較可靠的記載是南宋周《清波別志》卷二:“元微之有一絕句:‘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洪景盧謂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幼時亦得一詩云:‘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臺數十重。天子不來僧又死,樵夫時倒一株松。’乃張俞所作也,思致不減前作。”洪景盧即洪邁,他在《容齋隨筆》中稱賞元稹《行宮》詩“語少意足”,回味無窮,周認為此詩足與相當,他得知此詩作者是張俞。張俞,又作張愈,字少愚,號白云,成都附近的郫縣人。他在科場屢舉不第,仁宗時曾上書言邊事,授校書郎,隨即歸隱以卒,《宋史》卷四五八有傳。
翠微宮在長安以東臨潼驪山上,是唐太宗時建的行宮。據說建成不久,唐太宗就行幸居此,給褚亮寫詩有“隔闊相思”之句(《玉海》卷二九)。存世太宗詩有《秋日翠微宮》,首二句云“秋光凝翠嶺,涼吹肅離宮”,是很好的居住休憩之地,視野也很開闊。末云“攄懷俗塵外,高眺白云中”,他覺得遠離俗務,回歸自然,心情大好。不到兩百年吧,劉禹錫作《翠微寺有感》:“吾王昔游幸,離宮云際開。朱旗迎夏畢,涼軒避暑來。湯餅賜都尉,寒冰頒上才。龍髯不可望,玉坐生浮埃。”離宮已經改為寺院,皇家當然不再來了,他只是感慨太宗曾經坐過的玉座,已經積滿灰塵,不復往日之盛,寺院還有香火。唐末名僧翠微無學,可能即駐錫此寺。從劉禹錫寫詩,到張俞經此,又過了兩百年,經過唐末大亂,關中數度被兵,往日市坊宮院均已焚毀殆盡,翠微寺也維持不下去了。張俞看到的,只是一片荒涼。
詩意直白而簡單。這里本來是一處皇家宮苑,規模宏偉,亭臺樓閣層層迭迭,何等繁盛。后來,皇家不再來了,就施舍給寺院做功德吧,這樣又維持了很長時間。然而現在,皇帝是早就不來了,寺院也不知何故,無法維持了,和尚也不見了。眼前一片荒涼,但還有一些人氣,砍柴的樵夫正在砍伐松樹,這松樹可是皇家寺苑的古松,也許有幾百年了吧。皇家的物事,民眾靠近都是有罪的。唐彥謙《長陵》詩云:“耳聞英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說的是同樣的意思。盛衰何其迅速,剛聽說明主提三尺龍泉,平定天下,倏忽間已見民眾公然到漢高祖長陵取土。張俞的詩在平靜中說完繁盛衰歇的大故事,不加議論中發人深省,荒涼平靜中有樵人的大動作。洪邁認為可以與元稹那首“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媲美,是很有識見的。
二、 太上隱者《答人》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全唐詩》卷七八四收此詩,不云作者時代。其來源應該是《詩話總龜》卷一八引《古今詩話》云:“太上隱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從問其姓名,不答,留詩一絕云(詩略)。”我認為更可靠的記載是南宋書坊編《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卷四《贈梁道人》注引《池陽集》引滕宗諒《寄隱者詩序》:“歷山有叟,無姓名,好為歌篇。近有人傳《山居書事》詩云云。”滕宗諒即范仲淹《岳陽樓記》開始所說“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之滕子京,他生活在宋仁宗時,他的《寄隱者詩序》全篇不全,據此節引的片斷,知道這位自稱太上隱者的隱士,所住地歷山在今濟南附近,生活時代與滕相接,可能年長一些,但絕不會是唐人。詩的原題也應是《山居書事》。
中國古代有尊隱的傳統。雖然皇家需要有各層級的官員為其維持政權運轉,并給予各層級官員以優厚的待遇,但也承認官場是污濁的,做官是混跡在滾滾紅塵之中。遠離紅塵,不屑俗務,當然相關待遇也一概不要,古人認為最高尚,經常表彰,并以征辟隱士出來做官為盛事。出家修禪或修道,也與隱士相當。唐代明瓚和尚《樂道歌》最后一節云:“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臥藤蘿下,塊石枕頭。山云當幕,夜月為鉤。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須何憂?水月無形,我常只寧。萬法皆爾,本自無生。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寫出隱者遠離世囂,親近自然,不委屈于世務,不憂患于生死,完全超脫世事的感受。太上隱者的這首五絕,恰是對《樂道歌》最簡明的概括。人生隨意,不必有求,更不必關心世事的變化,一切盡可隨心所欲。偶來樹下,枕石而眠,只是適意,不需要理由,更沒有時限。山中連歷日都沒有,當然更不關心天氣冷暖,時光流逝,隨順自然,無憂無慮,這是真隱者的情懷。詩意很簡單,但確是無欲無求的真隱者之態度。
三、 令狐挺《題鄜州相思鋪》
誰把相思號此河,塞垣車馬往來多。
只應自古征人淚,灑向空川作逝波。
《全唐詩》兩收此詩,卷三三四作令狐楚詩,題作《相思河》;卷七七八作令狐挺詩,不載其事跡。其實令狐挺是宋人,畢仲游《西臺集》卷一二《令狐公墓志銘》載其字憲周,山陰人。宋仁宗天圣五年進士。歷任吉州軍事推官、延安通判、知彭州,遷提點兩浙刑獄公事,移江東路,官至司封員外郎、知單州。嘉祐三年(1058)卒,年六十七。較早記錄此詩的張師正《倦游錄》(《宋朝事實類苑》卷三八引):“鄜州東百里有水,名相思河,岸有郵置,亦曰相思鋪。令狐挺題壁以詩曰(詩略)。”鄜州與延安鄰近,詩是他任延安通判期間所作。傳為令狐楚,因令狐挺不以詩名,令狐楚為唐著名文人,因同姓而傳誤。
鄜州有河名相思河,河岸有遞郵的驛所名相思鋪,觸動了詩人的興懷。他說這里是出塞的要道,往來車馬很多,雖然目的各有不同,誰能沒有離別相思之苦呢。這條河中,正不知流淌過多少出征遠行之人的淚水,河水能把征人的淚水帶回家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詩人以“灑向空川作逝波”作結,雖有同情,但也無可奈何。
四、 杜常《華清宮》
行盡江南數十程,曉星殘月入華清。
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
《全唐詩》卷七三一收此詩,作者事跡無考,小傳云‘唐末人’,出于附會。南宋周弼編《三體唐詩》,以此首為全書第一篇,即認為唐人最好的詩。再往前追,則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四收入《唐人雜記》,且說明所據為《西清詩話》。再看《西清詩話》卷上,云“世間有才藻擅名而辭間不工者,有不以文藝稱而語或驚人者”。下錄“近傳”之此詩及方澤《武昌阻風》。《西清詩話》作者蔡絳是權臣蔡京的兒子,書則作于南渡初,所謂“近傳”,當是南北宋之間事。至胡仔認識稍有偏頗,周弼更推一程,就認定為唐詩。其實此詩石刻在華清宮,明人還見到,明朱孟震《河上楮談》卷二錄詩共四首,署‘權發遣秦鳳等路提點刑獄公事太常寺杜常’,更有杜詡跋,稱是杜常“自河北移使秦鳳,元豐三年九月二十七日過華清”而作詩。《河上楮談》錄詩前二句作“東別家山十六程,曉來和月到華清”,應該是作者的原詩。杜常,《宋史》卷三三○有傳,他字正甫,衛州人。登進士第后,歷任使職。元符元年知青州,次年改知鄆州。崇寧二年自徐州移知鎮州。崇寧末,以龍圖閣學士知河陽軍,卒年七十九。應該說,這首詩是宋詩,應該沒有疑問了。
作者的家在衛州,即今河南新鄉一帶,因受命處理秦鳳(今陜甘接界處一帶)刑獄公事而入關。華清宮在臨潼驪山下,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宮苑。作者在公務中途匆匆憑吊古跡,有許多感慨可以訴說。詩的后兩句寫景引起議論,包含無限的感傷。朝元閣是驪山著名的道觀,唐玄宗曾數臨其地,且在天寶七載因傳老子降臨此閣,將其改名為降圣閣。長楊宮在盩厔(今名周至),是漢代的皇家名苑,距離驪山很遠,這里僅是寫意。大約作者行色倉忙,凌晨方到臨潼,且天氣不好,風雨交加,在詩中寫出來,則引起“多少樓臺風雨中”的無限感傷。詩寫得很流動,寫景紀行的畫面感很強,感傷借畫面傳出,不加議論而引人無限聯想。
從明人所見石刻的詩作,到《西清詩話》的引錄,文本差異很大,顯然經過潤飾。作者不是江南人,因而“行盡江南數十程”似乎不是作者本人所改。當然,改本在藝術上更為精致成熟了。
五、 方澤《武昌阻風》
江上春風留客舟,無窮歸思滿東流。
與君盡日閑臨水,貪看飛花忘卻愁。
這首詩的流傳軌跡,與上引杜常一首一樣,只是不像杜常那樣有明人所見石刻與正史傳記,可以確定無疑。方澤生平資料比較零散,據《莆陽比事》卷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山谷詩集注》卷一八、嘉靖《邵武府志》卷四所載,可以大抵拼出他的生平:字公悅,莆田人。熙寧八年為大理寺丞,旋除江西路提舉常平事。元祐五年知邵武。元符元年為吏部郎中。尋貶知萬州。建中靖國間官鄂州,與黃庭堅多有唱和。這樣看,與《西清詩話》所講的“近傳”是契合的。
詩是作者晚年之作,細節較難還原。較大可能是在知萬州或官鄂州放歸時所寫。鄂州臨近武昌,作者家在閩中,歸鄉首先是沿江東下。也許是久未還鄉,也許是家有急事,他是趕急著希望盡快還鄉。然而因為江上阻風,預定的行期難以成行,只能留下。詩人解釋,這是春風多情,故意留客。后兩句中的“君”,應指春風,大風不停,自己日日臨水以卜行期,好像與風有約一樣。雖然歸心如箭,歸思無端,但春風春花,又給自己以無窮慰藉,在迷人春色中忘卻了愁思。詩寫得很隨意,但又風流蘊藉,給人以進留各有所得的感受,深得詩人溫厚之旨趣。
六、 唐彥謙《采桑女》
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
侵晨探采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
去歲初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
愁聽門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絲。
詩見《全唐詩》卷六七一,稍早則見明刊《鹿門詩集》卷下。社科院文學所本《唐詩選》收有此詩,上海辭書版《唐詩鑒賞辭典》各版均收此詩。藝術上比較直白,但就寫階級剝削來說,確是少見的貼切之作。
就直觀來說,此詩有一疑問,聶夷中《傷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是有名的詩篇,此詩末句似有依傍或抄襲之嫌疑。但就唐、聶二人生平來說,基本是同一時代之人,誰抄誰就難說了。
然而存世唐彥謙《鹿門詩集》,前人多有致疑。唐人鄭貽、五代薛廷珪、宋初楊億均曾輯唐集,沒有保存。明刊《鹿門詩集》三卷,存本甚多,近人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卷五《剡源集逸稿》云此集“多誤收《剡源》之作,與三十卷詩同者六十二首”。今人鄭騫《有關唐彥謙之札記六則》(《東吳文史學報》第一輯,1976年)、曹汛《唐彥謙詩中的所謂孟浩然父子》(《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3期)、王兆鵬《唐彥謙四十首贗詩辨偽》(《中華文史論叢》五二輯,1993年)先后揭出唐集中誤收的元戴表元詩四十多首。朱緒曾所見《剡源逸稿》,今不存,以致今人所見戴詩未及朱氏之多。今人重新編定全部唐彥謙詩,唯一的辦法是為他可靠的詩找到明初以前書證,今知約九十首,剔除誤收戴詩約四十多首,另不知真偽而只能存疑者尚有五十多首,這首《采桑女》恰在其中。
仔細讀詩,可見作者對南方采桑女的生活觀察很仔細。春風初起,蠶寶從卵中孵化而出,細小如蟻,而桑條也才初綻幼葉。今年春寒,桑葉較往年遲開,如果在以往,最早的一批蠶已經長成吐絲了。官府哪管時令早晚,到了時間就逼迫蠶家繳納新絲,已經到家家戶戶叩門催促了。蠶女無力反抗官家,只能更加地早起晚睡,即便如此也無可奈何。“手挽長條淚如雨”,進退失據,痛苦而絕望。放在宋元之際的詩壇來說,這首詩也是好詩,是很少見到真實反映江南蠶桑女生活的作品。
七、 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初版《唐詩鑒賞辭典》收戴叔倫詩五首,僅《除夜宿石頭驛》《三閭廟》確為戴作,另三首皆偽。這三首具體是:《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為明初汪廣洋《蘭溪棹歌三首》之一,見汪著《鳳池吟稿》卷一○;《蘇溪亭》:“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也是汪廣洋詩,見《鳳池吟稿》卷一○;另一首就是上舉的《題稚川山水》。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稚川是葛洪,但葛洪生活的時代有山水畫嗎?如說是寫稚川的景色,偏偏稚川是道家傳說中的仙都,要寫也不該是這樣的山村景色。今人熊飛《戴叔倫詩雜考》(《唐都學刊》1994年3期)認為是明初劉崧詩,見劉著《槎翁詩集》卷七。稚川為羅稚川,元明間畫家,揭徯斯、乃賢、林弼等皆曾題其畫。有這樣的考證,對其真偽似乎已經可以不必多加討論了。
那么,為什么明初人的詩會進入《全唐詩》,歸收到戴叔倫的名下呢?原因出在明中期以后在前七子“詩必盛唐”口號倡導下,明人寫詩普遍學唐,書坊也順勢而動,搶印可靠的唐集,也順便偽造唐集以射利,《戴叔倫詩集》兩卷就此出籠。《全唐詩》會聚真偽詩之大成,收詩三百首,半數為偽。今人蔣寅《戴叔倫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8年增訂)廣稽歷代典籍,將戴集真偽基本理清了,讀者可參看。
其實,明人偽造戴集,還是花了很大氣力的,如上引《蘭溪棹歌》《蘇溪亭》二首,確實是好詩,至今還為許多今人唐詩選本所收,比如今年新出的李元洛《唐詩分類品賞》。上舉《題稚川山水》,是一首題畫詩,借畫中茅亭憩息的行人,感覺景致的美好與適意,排遣思鄉之情。《唐詩鑒賞辭典》周嘯天為此詩撰文云:“這里的寫景,著墨不多,有味外味,頗似元人簡筆寫意山水,確有‘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意趣。”熊飛的考證,確定這就是一首題元人寫意山水的小詩,周氏讀詩的感覺還不錯。
八、 賀公詩
有客來相問,如何是治生。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詩見《全唐詩》卷七九五,僅引后二句。宋代理學家楊時《龜山集》卷二六《跋賀仙翁親筆詩》,錄有全詩,今據錄出。
后二句在宋代流傳極廣,作者傳異也極多。如《說郛》卷四九引俞文豹《唾玉集》作賀章詩,《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六作賀元,《東坡詩集注》卷一八《孔毅父以詩戒飲酒問買田且乞墨竹次其韻》注作五代馮道詩,《施注蘇詩》卷二○《孔毅父以詩戒飲酒問買田且乞墨竹次其韻》注引《鑒誡錄》作王梵夫詩,今本《鑒誡錄》不載,項楚《王梵志詩校注》據以收作王梵志詩,畢竟只有孤證。更多的書證則作賀公或賀水部,在此不作羅列。陳師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一九《賀水部傳》稱他姓賀名亢,自述石晉時為郎。宋真宗封禪,他以布衣謁于道左,獻詩,還再讓弟子獻金銀銅道釋像,價直數千萬。蘇軾《東坡集》卷一七《送喬仝寄賀君六首敘》謂在密州曾見,此后更托喬仝傳語云不相忘。從石敬瑭建后晉到蘇軾出生,恰巧一百年,若石晉時為郎,至少已經成年,到元祐間蘇軾在京,前后約一百七十年,過于撲朔迷離了吧。神仙世界,俗人怎么可以刻意計較呢?
賀公的這首詩,意思其實很簡單。后兩句回答前兩句的提問:如何是治生?治生指持家修身,即人生的基本責任。下二句的關鍵詞是“方寸地”,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六認為“指心而言”,并作《方寸地說》闡發其說。前引項楚書謂語出《列子·仲尼》:“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圣人也。”據此則“但存方寸地”指人生重在修身正行,以圣人之心為后代樹立典范。以此一切留給子孫后代,從而保持家族的長遠發展。
當然此詩若不考慮語典,純粹用現代的望文生義的方式來理解,也可讀作凡事要留有余地,不僅要考慮眼前發展,不要為了目下利益將資源耗盡,更要為子孫后代保留一塊凈土,要保證可持續長久發展的空間。許多年前在香港工作,見新界北邊還有大片凈土,嚴禁居住和商業開發,當時想到的就是這兩句詩。可能超越了原詩的意思,但如此解讀似乎也不壞。《詩話總龜》卷一九引《王直方詩話》引張嘉甫詩云:“方寸平田便有余,子孫無復廢耕鋤。已將不死為嘉種,更向無何筑隱居。”就是按照這個意思來讀的。
九、 呂巖《絕句》之十四
獨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還孤。
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
詩見《全唐詩》卷八五八,來源大約是南宋后編《純陽真人渾成集》卷下。敦煌遺書伯三六六六、斯九○三八均收此詩,前二句作“直上青山望八都,白云飛盡月輪孤”,均不署作者,知道是宋初以前民間流傳的詩歌。《弘治黃州府志》卷七作白居易詩,題作《東山寺》,則屬另一次附會。
呂巖就是呂洞賓,是宋以后最有名的唐末大神,今知掛在他名下的詩作約有數千首,有宋以后各代偽造者。今人認為無一可靠,大致不錯。我前年寫《呂洞賓的最早記錄》(《文匯讀書周報》2017年12月4日)認為宋初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九收呂洞賓題吉州雪浪閣詩:“褰裳懶步尋真宿,清景一宵吟不足。月在碧潭風在松,何必洞天三十六。”有可能寫于五代。宋初多人見過他,他自述是海州刺史呂讓的后人,如果出生在唐末或五代前期,到宋太宗時約七八十歲,到處走走仍有可能。
上引這首詩,雖然敦煌流傳文本與呂洞賓名下文本稍有不同,意思相差并不大。從“八都”一詞分析,很可能形成于唐末,是大亂中一位民間草莽或亂世豪杰的作品。唐末有“隨駕五都”(《資治通鑒考異》卷二五引《實錄》)的說法,“杭州八都”則以杭州八縣,“每縣招募千人為一都”(《舊五代史·錢镠傳》),八都或即指此,引申為更廣闊的地域。詩人無論說是“獨上高峰”還是“直上青山”,都是說登高望遠,目力所及,天地廣闊,看透世事艱難,人世孤獨。然而亂世已經打破舊有王朝幾百年不變的堅硬板塊,給那些社會最下層的草莽人物以無限可能的發展空間。宇宙指時空上的古往今來,天地六合,作者俯仰古今,感慨無限,發出“幾個男兒是丈夫”的呼喊,這就是《史記》述劉項見到始皇時所發“大丈夫當如是”的感慨,是英雄不甘寂寞,希望有所作為,成就大事業的心聲。我認定此詩形成于唐末,除有敦煌文本為據,更因讀史到唐末,見如王建初為賊王八,錢镠也“少拳勇,喜任俠”,馬殷“少為木工”,楊行密“少孤貧,有膂力”(見《舊五代史》各人傳),都在亂世中挺然而出,割地封王。這樣的詩,這樣的事,在太平盛世是難以想象的。
《全唐詩》在呂洞賓名下的幾百首詩,大多為宋元道士的附會之作。這些詩寫神仙的超能力與情懷,大多口氣闊大,卑視古今,縱橫六合,似乎拔幾根頭發就能飛向天外。這類詩到近代頗為流行,溯源正在神仙呂洞賓。比較起來,漢晉的大言詩真是太瑣碎了。
十、 呂巖《梧桐影》
落日斜,秋風冷。
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
詩見《全唐詩》卷九○○,作詞收錄,源自《花草粹編》卷一。其實《梧桐影》的詞牌即源于此篇,原作應是詩而非詞。較早記錄見南宋初曾慥《集仙傳》(《山谷內集詩注》卷一六《次韻高子勉十首》之一注引),題作《題汴都峨眉院法堂屋山》,南宋初周紫芝撰《竹坡老人詩話》載始末頗詳:“大梁景德寺峨眉院,壁間有呂洞賓題字。寺僧相傳,以為頃時有蜀僧號峨眉道者,戒律甚嚴,不下席者二十年。一日,有布衣青裘,昂然一偉人來,與語良久,期以明年是日復相見于此,愿少見待也。明年是日,日方午,道者沐浴端坐而逝。至暮,偉人果來,問:‘道者安在?’曰:‘亡矣。’偉人嘆息良久,忽復不見。明日,書數語于堂壁間絕高處,其語云:‘落日斜,西風冷。幽人今夜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字畫飛動,如翔鸞舞鳳,非世間筆也。宣和間,余游京師,猶及見之。” 大梁就是北宋的東京。此詩包含一動人故事。峨眉道者持律嚴格,歷二十年不下講席,是一位有道高僧。某日一位高大偉岸的布衣,穿著青裘而來,與道者暢談良久,約明年此日再相見。到明年此日,道者端坐而逝,偉人來而不見,嘆息許久,留下這首詩。偉人沒有留下姓名,因而傳為呂洞賓現身而作。
這首詩的主題是等待,是忘形友人間隔闊生死的等待。黃昏落日,秋風漸寒,相約見面,然而老僧已經遠行。生死能夠分隔彼此的友誼嗎?約定的見面還是不能違背的。僧家喜歡講因果輪回,道家自能返魂攝魄,都相信靈魂不遠,今夜必會歸來。詩很質樸,首兩句點出時間氛圍,第三句很直接,遠行的故人,今晚你能回來嗎?你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教人立盡梧桐影”,你看到我了嗎?我就在去年說定的梧桐樹下等你。梧桐是一種高大的大葉喬木,月光在梧桐葉間瀉下,移動的月光代表時間的推移。我為你徹夜守候,我相信你會來的,我看到了月升月落,我看到了月影在梧桐葉間起舞挪移,我還在等待,相信你的承諾。
宋元人遇到高道異人有不識或無名者,皆喜用呂洞賓現身來解釋。這首短詩寥寥二十字,寫盡友誼、等待、堅守和希望,能說不是好詩嗎?至于是誰作的,關系倒不大了。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
答人古詩翻譯賞析
答人 ?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 寒盡不知年。
注釋:
﹙1﹚答人:這是太上隱者回答人家問話的詩。據《古今詩話》記載:"太上隱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從問其姓名,不答,留詩一絕云。"
﹙2﹚偶:偶然。
﹙3﹚高枕:兩種解釋,一作枕著高的枕頭解,一作比喻安臥無事解。
﹙4﹚歷日:指日歷,記載歲時節令的.書。
﹙5﹚寒:指寒冷的冬天。
譯文:
我偶爾會來到松樹下,頭枕石頭睡覺。深山中沒有日歷,所以到了寒氣消失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賞析:
如果說陶淵明身居魏晉,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對現實的不滿;那么,唐人向往那據說是恬淡無為的太古時代,則多帶浪漫的意味。唐時道教流行,此詩作者大約是其皈依者。據《古今詩話》載,這位隱者的來歷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當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卻寫下這首詩。
首聯"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這與其說是"答人",毋寧說是有點象傳神的自題小像。"偶來",其行蹤顯得多么自由無羈,不可追躡。"高枕",則見其恬淡無憂。"松樹"、"石頭",設物布景簡樸,卻富于深山情趣。
在這"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遠古社會,"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陶淵明《桃花源詩》)"寒盡"二字,就含四時成歲之意。而且它還進了一步,雖知"寒盡"歲暮,卻又"不知年".這里當含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從"無歷日"演繹而來,意即"不解數甲子"(唐人詩句:"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二層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猶《桃花源記》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詩中人不但在空間上獨來獨往,在時間上也是無拘無礙的。到這里,"太上隱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絕無閑字易,有余味難。"(劉熙載《藝概》)此詩字字無虛設,語語古淡,無用力痕跡;其妙處尤在含意豐茸,令人神遠。李太白《山中答俗人問》寫問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覺高逸。此詩則連問答字面俱無,旁若無人,卻又是一篇絕妙的"答俗人問".只不過其回答方式更為活潑無礙,更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之感。
誰是太上隱者
太上隱者,唐代的隱士,隱居于終南山,自稱太上隱者,生平不詳。【百度百科】
太上隱者是誰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太上隱者答人、太上隱者是誰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