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這首詞是如何 明月何皎皎的詩意及思想感情
大家好,關于明月何皎皎這首詞是如何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明月何皎皎的詩意及思想感情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明月何皎皎原文及翻譯
明月何皎皎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譯文:
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還是不如早日回家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
背景:
這是反映游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時代和作者有多種說法。宇文所安認為中國早期詩歌是一個復制系統,找不到“古詩”早于建安時期的確鑿證據。木齋提出《古詩十九首》及建安詩歌的重要組成大部分詩作是曹植之作。
李善注《昭明文選·雜詩上》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認為作于東漢時期,這也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主流觀點。今人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在漢末那個時代,文人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什途阻滯,進退兩難,因此有像《明月何皎皎》這樣反映游子思婦的離愁別恨之作。
《明月何皎皎》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畫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
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不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 “起”,在室內“徘徊”起來。
(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詩十九首說》)的確,游子“看月”"失眠”“起床”“徘徊” 這一連串“攬衣”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明月何皎皎譯文及賞析
明月何皎皎譯文及賞析1
明月何皎皎原文: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明月何皎皎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
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
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
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
注釋
①羅床幃:羅帳。
②寐:入睡。
③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
④旋歸;回歸,歸家。旋,轉。
⑤引領:伸頸,“抬頭遠望”的意思。
⑥裳衣:一作“衣裳”。
明月何皎皎賞析
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說家們醉心探討的問題。其實,這對詩人也至關重要。我國古代抒情詩中,就有很細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寫,這一篇《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就突出地表現出這種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不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詩十九首說》)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里,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卻又說“不如早旋歸”,是因為實際上他鄉作客,無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游子又欲歸不歸,這是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系著的。即如此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不可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
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種藝術經驗是值得注意的。
明月何皎皎譯文及賞析2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翻譯
明月如此皎潔光亮,照亮了我羅制的床幃。
夜里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內徘徊。
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
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
注釋
皎:本義是潔白明亮。此處用引申義,為光照耀的意思。
羅床幃:指用羅制成的床帳。
寐:入睡。
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
客:這里指詩人自己。旋歸;回歸,歸家。旋,轉。
彷徨:徘徊的意思。
告:把話說給別人聽。
引領:伸著脖子遠望。
裳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
賞析
這是反映游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時代和作者有多種說法。宇文所安認為中國早期詩歌是一個復制系統,找不到“古詩”早于建安時期的確鑿證據。木齋提出《古詩十九首》及建安詩歌的重要組成大部分詩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選·雜詩上》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認為作于東漢時期,這也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主流觀點。今人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在漢末那個時代,文人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退兩難,因此有像《明月何皎皎》這樣反映游子思婦的離愁別恨之作。
明月何皎皎譯文及賞析3
【原文】: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注釋】:
蕭統(501年―531年)南朝 梁?蕭統(昭明太子)
字德施.武帝長子.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中大通三年卒,謚曰昭明,因稱梁昭明太子.中國南朝梁代文學家.梁武帝長子,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去世,死后謚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
【賞析】: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東漢時期的詩歌。該篇詩歌突出表現了細致的心理描寫手法,
此詩寫閨怨離愁,詩中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其愁由明月引起。“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夜深人靜,孤寂難耐的時候,月光皎潔照耀著床帳。原本“憂愁不能寐”,月光的照臨更勾起若許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閨室。開頭兩聯,就形象生動地把一個輾轉徘徊的孤閨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輝之中。第三聯:“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是女子心頭對“客行”在外游子的勸說,有抱怨,也有期許。這一聯是對全詩主題的揭示。但說歸說,怨歸怨,在此時此刻他能聽見?他能回來?這滿腹的愁思啊該告訴誰去?無可奈何,只好孤獨地到院子里去流連彷徨,去對月傾訴。古樂府《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但月亮照我影,卻難慰我情,抬頭仰望愈久,而“憂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淚水打濕了衣裳。后兩聯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閱讀訓練】:
1.試分析詩歌中“明月”這一意象的作用。(4分)
2.這首詩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4分)
【參考答案】:
1:( 解析:要注意“月”這一意象的常用意義――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淚”等也證明了這一含義。)
古詩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詩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見一輪無聲明月,獨懸空蕩天地間,頓生孤獨凄涼之感。同時,濃濃的情思,也借助圓圓的明月,隨著皎潔的月光流照著遠方的親人。
2:( 解析:因為詩中提到了月亮,所以分析手法時主要應從景和情的關系入手。)
即景生情。開頭寫景,把主人公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夜深人靜,明月皎潔,月光透過羅帳灑在床上。她一人獨守空幃,寂寞凄涼。因此這皎潔的月光便成了誘發物,引出她積郁內心的不盡愁思。
古詩《明月何皎皎》的閱讀賞析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注】①引領:伸頸遠望
1.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五言_______詩。
2.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明月何皎皎”這一句運用了比興手法。
B.“客行雖云樂”在詩中有以樂襯哀的效果。
C.詩人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來謀篇布局。
D.本詩語言淺顯,樸素自然,而余味無窮。
3.本詩通過一連串的動作刻畫來傳達思想感情,從這一角度加以賞析。
4、請說出詩中主人公的形象。(3分)
5、簡析這首詩運用了什么手法如何逐層深入地刻畫了主人公的心理發展變化。(4分)
參考答案:
1.古體
2.A
3.“我”攬衣而起,出門徘徊,伸頸遠望,回房落淚;這些動作寫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狀態;流露出憂愁、孤獨的情緒;表達了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意對即可)
4、這首詩塑造了一位久居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5、這首詩運用了動作描寫的手法,寫游子因明月而起鄉愁,因“憂愁”而“不能寐”,因“不能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入房”,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禁不住“淚下沾裳衣”。詩歌以具體生動的動作,逐層深入地刻畫了詩中主人公的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
譯文
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
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
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
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
賞析: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東漢時期的詩歌。該篇詩歌突出表現了細致的心理描寫手法,而關于該詩的主題,歷來有兩種解讀:一說該詩通過皎皎明月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說該詩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