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衛君的做法有哪些 楚王與侍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楚王衛君的做法有哪些,以及楚王與侍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研讀》265:春申君列傳(二)
黃歇和秦國訂立盟約后返回楚國。為履行盟約,楚王再派黃歇和太子完到秦國作為人質,秦國把他們扣留了多年。楚頃襄王病重,太子卻無法返回。楚國太子和秦國相國、應侯范睢關系很好,黃歇就去問范睢:“相國真的和楚國太子交好嗎?”范睢回答:“當然。”黃歇說:“現在楚王身體病重,恐怕會一病不起,秦國不如歸還太子。太子如果能夠繼位,他肯定更能侍奉秦國,并且感激相國恩情,這是親近萬乘大國的做法。太子如果不能返回,他就是咸陽的一名普通百姓,楚國另立太子后,肯定不會再侍奉秦國。斷絕一個大國的親近,輕易失掉一個萬乘之國的友好邦鄰關系,這不是什么良策。我愿相國仔細考慮考慮。”
范睢就去報告秦王。秦王說:“可以先派楚國太子的師傅回去打探一下楚王的病情,然后再作決定。”黃歇和楚太子商量說:“秦國之所以扣留太子,就是想據此得利。現在太子沒有力量讓秦國得到什么好處,我很擔憂這件事情。楚國陽文君的兩個兒子都在國內,如果大王真的一病不起,太子不在國內,陽文君的兒子肯定會繼續王位,太子您就不能祭奉宗廟了。太子不如和使臣一起先逃亡出秦國,臣我獨自留下,以死來應付這件事情。”
楚太子變更衣服后由使臣保護著逃出函谷關,黃歇則在館舍中,經常稱病謝絕會客。他算計著楚太子已經走遠,秦兵不能追趕,就去報告秦昭王:“楚太子已經返回了,我罪當死,愿大王賜臣一死。”秦昭王大怒,想要逼迫黃歇自殺。范睢說道:“黃歇作為臣子舍身徇主,絕對是名忠臣。太子繼位后,肯定會重用黃歇。所以不如免掉他的罪責讓他返回,楚國肯定會親近秦國。”秦昭王下令放回黃歇。
黃歇返回楚國三月后,楚頃襄王去世,太子完繼位,他就是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命黃歇為相國,封為春申君,賞賜淮北地區十二縣為其封地。過了十五年后,黃歇對楚王說:“淮北地邊靠近齊國,那里形勢危急,請求設立郡縣為好。”黃歇獻出自己受封的淮北十二縣,自請封到江東,楚王準許。黃歇修繕原吳國舊都,作為自己的都邑。
黃歇擔任楚國相國,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魏國有信陵君,都爭相以禮下士,招攬賓客,以便相互爭奪人才,輔助治理國家。
黃歇擔任相國第四年,秦軍在長平消滅掉趙軍四十多萬,第二年進軍包圍邯鄲。趙國向告楚國告急,楚王派黃歇率軍前往救援。秦軍撤退,黃歇返回。黃歇擔任相國第八年,楚軍北伐滅掉魯國,任命荀卿為蘭陵令。這個時期,楚國又重新強盛起來。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派人去訪問黃歇,黃歇命人安排最上等的館舍。趙國使臣向楚國夸富,故意戴上玳瑁簪子,用珠玉裝飾劍鞘,請求黃歇召集賓客來見。黃歇的賓客來了三千多人,都穿上用珍珠裝飾的鞋子來見趙國使臣,趙國使臣頓時自慚形穢。
黃歇擔任楚國相國第十四年,秦莊襄王繼位,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封為文信侯,隨后派兵攻占東周。
黃歇擔任相國第二十二年,諸侯們擔憂秦軍進攻沒有盡頭,就組織起合縱,向西討攻秦國,楚王擔任合縱長,黃歇指揮整個軍事行動。聯軍進到函谷關,秦國出兵反攻,諸侯軍兵敗退。楚考烈王因此怪罪黃歇,他開始受到楚王疏遠。
黃歇門下有名觀津人賓客叫做朱英,他對黃歇說:“人們都認為君相把楚國由強國變成了弱國,但我認為不是這樣。先君時期,楚國和秦國關系友善,秦國二十年不進攻楚國,這是為什么?那時秦國要越過黽隘要塞后才能進攻楚國,行動受到制約;如果秦國借道于兩周,背對著韓國和魏國,實際不可行。現在則大不相同了。魏國滅亡就在旦夕,已不能愛惜許縣和鄢陵,答應把這兩座城池割讓給秦國,秦軍離陳縣僅僅一百六十里。據臣我觀察,秦國和楚國交兵就在近期。”楚國趕緊把都城從陳縣遷徙到壽春,秦國把附庸國衛君遷徙到野王,設置東郡。黃歇也來到自己的封地吳郡,仍然行相國事。
楚考烈王沒有子嗣,黃歇很是擔憂,就四處尋找能生育的婦人獻給楚王,連續奉獻了很多,但仍然沒有子嗣。有名叫做李園的趙國人帶著他的妹妹來見黃歇,想要把妹妹進獻給楚王,聽說楚王沒有生育后,擔心他妹妹時間長了失寵。李園就主動要求做了黃歇的賓客。后來因事返回家中,故意拖延晚回,借機報告黃歇,黃歇就詢問其中原因。李園回答說:“齊王派出使臣求娶我的妹妹,我陪使臣飲酒,所以耽誤了日期。”黃歇問:“下聘禮了沒有?”李園回答:“沒有。”黃歇再問:“可以領來一見嗎?”李園回答:“可以。”
李園就領著他的妹妹來見,果然是國色天香,然后就被黃歇收納入宮中。李妹妹后來身懷有孕,就和他的哥哥在一起商量。李妹妹抽空對黃歇說:“楚王寵幸君相,就連兄弟之間也不過如此。現在君相在楚國任職二十多年,楚王沒有子嗣,他百年之后會由他的兄弟繼位。人們都親近自己的親戚和故人,君相又怎么能繼續長久受寵呢?就是想也是徒然。君上掌權富貴日久,對楚王的兄弟多有失禮。如果他的兄弟繼位,禍患將加于君相,怎么能繼續保住相印和江東的封地呢?現在妾我已身懷有孕,其他人都不知道。妾受君相寵幸的時間不長,真心愿意君相把妾獻給楚王,楚王肯定寵幸妾。如果妾依賴上天生下個男孩,將來就是楚王的太子,如果繼承了王位,楚國就會掌握在我們手中,那時還用擔心面臨不測災禍嗎?”
黃歇一聽感覺很有道理,就把李妹妹獻給楚王,楚王自然來者不拒,欣然接納。不久后生下一個男孩,立為太子,把李妹妹封為王后。楚王因為寵幸李妹妹,所以重用李園執政。李妹妹被立為王后,李園擔心黃歇泄露秘密,就在暗中收養死士,想要殺掉黃歇滅口,有很多楚國人知道這個事情。
黃歇擔任相國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朱英對黃歇說:“世界上有無妄之福,也有無妄之禍。現在君相處在無妄之世,侍奉無妄之主,怎么不重用無妄之人呢?”黃歇問:“什么是無妄之福?”朱英回答:“君相在楚國執政已經二十多年了,雖然名義上是相國,實際上是楚王。現在楚王病重,旦夕就要駕崩,君相侍奉幼主,可以因此而代立當政,就像當年的伊尹和周公。等到楚王長大成人后再返回政權,這不就是君相南面稱孤而據有楚國嗎?這就是所謂的無妄之福。”黃歇問:“那什么是無妄之禍?”朱英回答:“李園不掌握國政,卻是君相的仇敵,聽說我聽說他不養兵,卻專養死士已經很久。一旦楚王去世,李園肯定會先下手搶奪政權,然后殺掉君相滅口。這就是所謂的無妄之禍。”黃歇再問:“那什么是無妄之人?”朱英回答:“君相封臣我為郎中。楚王去世后,李園肯定首先進入,臣我替君相殺掉李園。這就是所謂的無妄之人。”黃歇為以為然地笑道:“足下先收起這種沒有根據的想法吧。李園只是個文弱書生,我對待他很親善照顧,事情怎么會到了那步田地呢!”朱英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衩采納,擔心惹禍上身,就選擇了逃亡。
以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首先進入,在棘門內埋伏下死士。黃歇剛剛跨入棘門,李園的死士俠客群起刺殺黃歇,砍下他的腦袋扔到棘門外。李園下令,滅掉黃歇全家。李妹妹和黃歇所生的兒子繼承王位,他就是楚幽王。
這年是秦王嬴政繼位第九年,嫪毐也在秦國作亂,被秦王發覺后夷滅三族,相國呂不韋同時被廢。
太史公曰:我到過楚國,觀看黃歇故城,那里的宮室真是壯觀啊!當初,黃歇勸說秦昭王,舍身讓楚國太子返回,那是多么的明智!他后來受制于李園,卻也太糊涂了。俗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說的就是黃歇拒絕聽取朱英建議的結果吧?
司馬遷有詩贊曰:
黃其軍
? ? ? 作于2020年7月23日(古歷庚子年六月初三)
春申君列傳(一)
魏公子列傳(二)
魏公子列傳(一)
平原君虞卿列傳(三)
平原君虞卿列傳(二)
戰國策·齊策的孟嘗君
提要——————————
孟嘗君擁有的賢名,與他的高風亮節、清明理智的政治作為是分不開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體恤民情、勤儉樸素、接受言論的監督是古今政治家們遵循的不二法門。而若魚肉百姓、腐化墮落、鉗制言論,必然會造成政治上的敗筆。
原文
孟嘗君出行五國,至楚,楚獻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傷此若發漂,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仆無行,先人有寶劍,愿得獻之。”公孫曰:“諾。”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孟嘗君曰:“然。”公孫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曰:“五國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聞君于齊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五國英杰之主,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為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嘗君曰:“諾。”
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寶劍一。”孟嘗君曰:“何謂也?”公孫戍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孟嘗君曰:“善。受之乎?”公孫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
譯文
孟嘗君出巡五國,到達楚國時,楚王要送給他一張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個以登徒為姓氏的人正好當班護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戌,與他商量此事。那人說:“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當班護送象牙床,以獻薛公,可是那床價值千金,稍有損壞,即使賣掉了妻室兒女也賠不起。先生不如設法讓我免掉這個差使,愿以先人寶劍為報。”公孫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應了。
于是公孫戌往見孟嘗君,說:“賢公準備接受楚人饋送的象牙床嗎?”孟嘗君點頭言是。公孫戌勸他不要這樣做。孟嘗君向他詢問其中的緣故。公孫戌說:“五國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為聽說您在齊地有憐恤孤貧的美德,在諸侯中有存亡繼絕的美名,五國君主這才以國事委公,這實在是仰慕您的仁義廉潔。況且您在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這樣的重禮,巡行至其他小國,又拿什么樣的禮物饋贈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萬不可受人之禮。”孟嘗君很爽快的答應了。
公孫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門,孟嘗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來:“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禮,這固然是一項很好的建議,但為何先生如此樂不可支呢?”公孫戌見隱瞞不得,便婉言辯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寶劍。”孟嘗君不解:“先生此話怎講?”公孫戌說:“賢公門下食客何止百人,卻只有臣敢于進諫,此喜之一;諫而能聽,此其二;諫而能止君之過,此其三。而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送床。他曾答應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寶劍。”孟嘗君沒有惱怒,反有嘉許之色:“先生接受寶劍了沒有?”公孫戌說:“未得賢公許可,戌不敢接受饋贈。”孟嘗君催促他:“趕快收下!”因為這件事,孟嘗君在門扇上寫道:“誰能傳揚田文名聲,而諫止田文犯過,即使私自在外獲得珍寶,也可迅速來諫!”
評析
在高位者必須明白,社會的貧富差距是永遠存在的,而且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并不是很好,與權貴們、與自己無法相比。如果自己的生活太過奢華,就會脫離民眾、勞民傷財。所以憐恤孤貧、物質生活上只求過的去,不求奢華的品德是領導者保持自己道德影響力、感召力的基本準則。可貴的是公孫戌將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嘗君,既讓君子避免了行為的失誤,又使自己能有助于朋友,他敢于伸張大義,以正氣來諫止權勢者的說服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孟嘗君舍人
提要
孟嘗君是廣聚人才、禮賢下士的“戰國四君子”之一,非常有大度有領袖魅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譽。
原文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或以問孟嘗君曰:“為君舍人而內與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君曰:“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錯之,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與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愿君以此從衛君游。”于衛甚重。齊、衛之交惡,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人謂衛君曰:“孟嘗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盟曰:‘齊、衛后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約天下者兵以攻齊,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嘗君也。愿君勿以齊為心。君聽臣則可;不聽臣,若臣不肖也,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曰:“孟嘗君可謂善為事矣,轉禍為功。”
譯文
孟嘗君門客之中,有個人十分愛慕孟嘗君的夫人。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并說:“食君之祿,卻愛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夠義氣了,閣下何不殺了他?”孟嘗君說:“悅人之貌,漸生愛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來那個愛慕夫人的門客,對他說:“你在我處時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為先生覓到好職位。小官職先生又會不屑一顧,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衛君與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愿替先生準備車馬錢幣報效衛君。”這個門客去到衛國以后,很受衛君的看重。
后來齊、衛兩國關系一度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面,衛君極想糾集諸侯進攻齊國。這時那個門客站出來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臣無德無能,把臣推薦于王。臣曾聞先王之事,過去齊、衛兩國君王殺馬宰羊,彼此立下盟約:‘齊、衛子孫,不得刀兵相向,若違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場有如此馬此羊!’如今大王約集諸侯,準備進攻齊國,正是違背先君盟約,同時也欺騙了孟嘗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計劃伐齊的事了!大王聽從臣的勸告也就罷了,如若不聽,像臣這樣不肖的,也會把自己頸項之血濺在您的衣襟之上!”衛君于是打消了伐齊的念頭
齊人聽到這件事,都贊嘆道:“孟嘗君真可謂善于待人處事,因此能夠轉危為安。”
評析
“海納百川,有容則大”,沒有足夠的氣量和胸懷,是作不成一個領導者的。藏污納垢、容忍下屬的某些欲求和缺陷也即具備容人之量,才能使下屬由衷的歸附和尊敬你,才能為你賣命。凡是小肚雞腸、心胸狹窄者,不僅具備不了領導魅力,反而會與下屬搞僵關系、反目成仇。該讓利的就讓利,華人首富李嘉誠一次談到他的成功之道時說:要使你的合作者得到的比他預想的多,而你自己一定要多分利給合作者。為人的氣量決定了李嘉誠成為首富。
孟嘗君將入秦
提要
向處優勢地位的人進言,一定要采用迂回戰術。先順著他愛聽的說,然后不露痕跡的轉到要進言的主題上。蘇秦就是這樣從小故事開始,改變在上位者的想法。
原文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于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
譯文
孟嘗君準備西入秦國,勸阻的人極多,但他一概不聽。蘇秦也想勸他,孟嘗君卻說:“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沒有聽說過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蘇秦說:“臣這次來,確實也不敢談人間的事,而是專門為討論鬼的事求您接見。”
孟嘗君就接見他。蘇秦對他說:“臣這次來齊國,路經淄水,聽見一個土偶和桃人交談。桃人對土偶說:‘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制成人,到八月季節,天降大雨,淄水沖來,你就殘而不全了。’土偶說:‘你的話不對。我是西岸之土,即使為大水所毀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東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橫流,你隨波而去,還不知止于何地呢?’現在那秦國關山四塞,狀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嘗君聽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
評析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社會上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根據地、要有自己的根,要將屬于自己的范圍經營好,而且輕易不要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否則就象一葉飄萍,沒有根基,經不住風浪。要經營和發展人生,在地域的選擇上初期一定要固定,要選擇自己人際關系比較多、各方面比較適應的地方發展,等有足夠實力,在向外拓展不遲。
衛君以左氏換逃犯 對此事的評價
我個人認為衛君重視法律,算是守“禮”,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之下,這個歷史事件必定會被提倡的。但是以一座城池來交換,代價太大。如果他治下有許多罪犯都逃到了他國,他要把自己的國家和別人交換嗎?
查了一下典故,這事發生的背景是衛君剛即位。我覺得他有可能是想借這件事來立威,來換個美名,也告訴他的臣民他重視法律,會做個好君主。新官上任三把火嘛。
“法不立,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這可未必,衛國地盤本來就小,這樣一點點地失去領土,不重視領土,最后必定滅國。
我要是魏王,我肯定同意這個買賣,一個逃犯換一個城,傻子才不干。既有成人之美,又有實際利益。不過,最后魏王沒要城池就把逃犯送回去了,“人主之欲,不聽之不祥”,我覺得原因可能是衛國新君即位,要給這個面子。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全文翻譯
1..晏子將使楚。
晏子將要出到楚國去。
2..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手下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辦法呢?”
3..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手下人回答說:“當他到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一個人從你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是做什么的人”我們就說,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么罪?我們就說,犯了偷盜罪。
4..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晏子來了,楚王請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小官吏綁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
5..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楚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6..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盜嗎?”
7..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晏子離開座位說:“我聽過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只有葉子的形狀很相像,他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
8..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現在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東西嗎?”
9..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楚王笑著說:“圣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無趣了。”
對照原文一句句翻譯的,是標準的,可以背,這篇文章易懂,樓主加油額~~
關于楚王衛君的做法有哪些和楚王與侍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