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士銓寫了哪些詩 蔣士銓的詩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蔣士銓寫了哪些詩,以及蔣士銓的詩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清代文學家蔣士銓的代表作
袁枚與蔣士銓、趙翼并稱清乾嘉三大家。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清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也是一位頗有賢名的縣令。他出生于浙江錢塘(今杭州),乾隆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陽知縣。此時,正是所謂“乾隆盛世”,但在沭陽民間,卻是萬戶蕭疏、悍吏橫行的現實。一個沭陽縣,竟有“饑口三十萬,餓斃者不計其數”。袁枚面對這“路有餓殍、哀鴻四野”的慘狀,拿起蘸著血淚的筆抒發感慨:“百死猶可忍,餓死苦不速,野狗銜髏髑,骨瘦亦無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他以犀利的筆觸,對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顧的貪官污吏,進行無情的撻伐。他要“紓國更紓民,終為百姓福”。因此到任不久,就開倉賑災,減免賦稅,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種抗災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還嚴厲管束家屬、下屬、衙役,不準擾民害民。在訟獄處理上,據史載,他“為政,終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訟獄立判無稽留”,大案也從速結案,加上治理有方,社會秩序較前穩定。他與耕夫、蠶婦、工匠、商販、書生皆有交往,不但關心農事百業,還躋身市場,“關心米價問江東”,心系民生。在封建時代,由于階級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這樣,已是難能可貴的了,百姓皆稱他為“大好官”。袁枚由于為人正直,厭惡官場傾軋,40歲時便辭官不做,定居江寧(今南京市),住小倉山下,建隨園,自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安于閑情逸致的生活中。
乾隆十年,他離任沭陽時,百姓夾道送行,攀車餞酒,灑淚話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歲的袁枚,受沭陽知名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來沭陽作客,沭陽各界,一部分人曾趨前30里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眾,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他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愛民,民愛官,此真不失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袁枚治沭,距今已200多年。他當時在沭陽縣衙(今縣政府內)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機勃勃,其葉蓁蓁,被列為沭陽縣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袁枚一生,歷任溧水、沭陽、江浦、江寧知縣,除了贏得賢明政聲之外,留下的文學著作也很多,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隨園詩話》是他的代表作,有獨特的文學見解。他提出“性靈說”,對儒家詩教提出異議。部分詩篇對漢儒和程朱理學發難,并宣稱“《六經》盡糟粕”。他主張直抒胸臆,詞貴自然,反對泥古不化,強調自創精神,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蔣士銓(1725~1784)
清代詩人。字心馀、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蔣士銓是乾嘉時期有影響的詩人,與袁枚、趙翼并稱乾隆三大家。他論詩也重性靈,反對復古主義模擬傾向,戒蹈襲,重性情。但對性靈的解釋與袁枚不同,表現出更多的傳統意識,如他較強調“忠孝節義之心,溫柔敦厚之旨”。蔣士銓詩現存2500余首,題材比較廣泛。其中一部分揭露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還有的揭露官府搜刮錢財,或批判役吏橫行鄉里,都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他還有一些詩反映下層社會世態風俗。大部分詩則為個人抒情,及吊古、紀游之作。其詩的藝術風格筆力堅勁,很受袁枚的推重。他也寫詞和散文。此外,他還是位重要的戲曲作家。有雜劇、傳奇戲曲16種。著有《忠雅堂集》43卷。
趙翼(1727~1814)清代詩人、史學家。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鎮安、廣州知府,官至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八年辭官家居,曾一度主講揚州安定書院。
趙翼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合稱"乾隆三大家"。
他論詩也重"性靈",主創新,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前、后七子的復古傾向,也不滿王士□、沈德潛的"神韻說"與"格調說"。他說:"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閑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所著《甌北詩話》,系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新,立論比較全面、允當。
趙翼存詩4800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閑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隱寓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有特色,并在造句、對仗方面見出功力。另外,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點。其詩的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于散文化,形象性較差。
趙翼的文學著作有詩集53卷及《甌北詩話》。史學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等。
趙翼(1727-1814)清代詩人、史學家。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鎮安、廣州知府,官至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八年辭官家居,曾一度主講揚州安定書院。
趙翼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合稱“乾隆三大家”。
他論詩也重“性靈”,主創新,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前、后七子的復古傾向,也不滿王士□、沈德潛的“神韻說”與“格調說”。他說:“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閑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所著《甌北詩話》,系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新,立論比較全面、允當。
趙翼存詩4800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閑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隱寓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有特色,并在造句、對仗方面見出功力。另外,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點。其詩的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于散文化,形象性較差。
趙翼的文學著作有詩集53卷及《甌北詩話》。史學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等。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我最愛的說行天下
蔣士銓:“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夜晚的電腦屏幕亮了,桌面上顯示的是蔣士銓的一首詩《歲暮到家》,這首詩常常為人稱道,每每讀之,心有感動。
蔣士銓是清乾隆年間的一位大詩人,江西人,在詩文創作方面與袁枚、趙翼并稱為“乾隆三大家”,他寫詩提倡“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這里的“性情”包括“忠孝節義之心,溫柔敦厚之旨”。袁枚等人久經官場,所寫詩歌多文人閑適之句,雖偶有警世之語,但大多遠離人間。蔣士銓其人擅長描寫盛世之下的苦難,一個人選擇描寫苦難,大概是他也經歷過無數的挫折,心有所感,才會抑郁不平。
蔣士銓22歲那年考中舉人,然后又花了十年時間考了三次進士,最后終于考上了,但是不能立即當官,需要三年考核期,這很像我們現在的某些考核制度。這三年蔣士銓過得并不開心,因為他做的都是一些沒有意義的小事,但是他強忍著壓抑的環境,在逆境中成長,三年后他成了那批人里的佼佼者,終于如愿以償做上了官, 大概相當于高考閱卷組組長,不考試時就編書,如此這樣的工作他做了四年。
他的人生理想也曾是成為一個等級差不多的官員。但是四年之內他沒有升遷,這可以說是仕途無望了。于是,他決定辭職。蔣士銓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他并不是因為不能受重用而離開,而是他的性格太過于耿直,他不喜歡去巴結別人,遇到貪污腐敗的污穢之事,他都會不留情面的抨擊。所以他得罪了太多的人,他在這里感到了生活的苦悶。
有人說他得罪了當時的奸臣和珅,朋友勸他好好編書,有機會能上達天聽,他婉拒了這種好意。他的人生已經所剩不多了,他不能再向多年前那樣,委曲求全,他已經見識到了所謂的官場,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沒有回歸江西老家,陶淵明的荒地已經荒廢了千年,已無田地可耕,他選擇了南京作為他的落腳點。這里有他崇敬的名士袁枚,他們神交己久,卻半生未曾相遇,在南京蔣士銓與袁枚聊的很投機,也許還到過這位美食家的府邸吃過飯,惺惺相惜之感早在二十年前已經注定。
二十年前的蔣士銓還是一個小伙子,意氣風發的在南京燕子磯一座寺廟的粉墻上寫下了一首詩,袁枚在去揚州的路上經過此地,看過詩句贊不絕口,找了蔣士銓很多年,而當時蔣士銓用的是筆名,后來才從朋友口中得知,這位才子原來是江西的蔣士銓。
蔣士銓畢竟在官場混跡多年,名聲已經在江湖上回響了多年,因此浙江巡撫來請他去紹興講學,在紹興他度過了六年最好的時光,講課之余,和當地文人詩酒唱喝,人生得意。六年后,他去了揚州,在安定書院繼續講學,認識了“揚州八怪”中的羅聘和王石谷,他們常常討論詩歌書畫,面對濤濤的江水哀民生之多艱,在揚州他待了四年。
十年的教書生活讓他感受到了內心的充盈,這才是他向往的生活。這時候,他的老母親去世了,古代要求守喪,他離開揚州回到了江西鉛山。
守喪的這幾年,他為家鄉做了很多好事,他的文學修養也在不斷精進,乾隆皇帝尋訪江南名士,有人舉薦了他。蔣士銓聽到后老淚眾橫,原來人生的意義可以通過別的途徑得到滿足。他再次決定將自己的殘年奉獻給朝廷,將畢生所學留給國家。59歲那年,他已得了嚴重的疾病,次年袁枚來拜訪老朋友,蔣士銓要求袁枚為自己寫墓志銘,袁枚答應了。61歲的時候,壽終正寢,葬在了老家鉛山。
關于《歲暮到家》這首詩,還可以進一步解讀一下,以回顧蔣士銓的早年生活。
全詩如下: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詩人以母親的角度來看問題:遠離故鄉的孩子突然回到了家,母親內心十分激動,終于趕到快過年時回到了家里,母親噓寒問暖,看孩子的棉衣是否準備齊全,因為不知道兒子什么時候回來,剛寫好的書信墨跡未干,看到孩子比以前瘦了,小心的問孩子是否在外比較辛苦?孩子在屋里不停的走動,非常慚愧,離家久矣,竟惹得老母親如此擔憂,還是把心中的苦澀都藏起來吧,不能陪伴父母本就是不孝,世外的風霜不值一提。
蔣士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但是父母都是文化人,母親在他小時候曾把竹片掰下來,拼成字,教他識字,四歲的時候他已經會背四書五經了。即使是生病期間,母親也會把古詩抄下來貼在墻上,抱著他在屋里轉一圈,讓他記誦。如此的家庭環境,讓他的知識儲備很豐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他的父親本就任俠好義,喜歡四處周游,為了讓兒子更加有男子漢氣概,他騎著馬帶兒子周游列國,少年的蔣士銓經由父母的教導擁有了有趣的靈魂。
此后,少年蔣士銓又讀了很多藏書,學詩專學浪漫的李商隱。某年某月的一個深夜,月色入戶,明亮的月光激發了少年的深思,他讀了太多的書,但是那些淫靡的書籍還是占用了他太多時間,良辰美景,大好時光,不能浪費在這些無用的事情上,于是他決定扔掉那些雜書,把心思放在古籍之上。那時他曾身患重病,扔掉雜書后,三個月他的病變全好了,壞書實在傷身體,少年可鑒。
蔣士銓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也是一個有氣節的人,良好的家庭教育讓他保持了浩然之氣,豐富的生活經歷讓他貼近人民生活。在某個歲暮之年,詩人回到老家看望年邁的母親,幼年的點點滴滴浮上心頭,他突然感到身為父母是多么的不易,于是寫出“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無論我們在外面經歷了多少風霜,都要記得守護我們的家人,你的寂寞與孤獨,你的堅守與選擇,他們都放在心上。生為人子,覺得永遠報答不完親恩,就用那些慚愧,去迎接這世間的風塵吧!
清 蔣士銓詩《歲末到家》中,“歸家喜及辰”是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是:(大喜之日兒子回到了家中.)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時年21歲的蔣士銓于年終前夕趕回家中,為答謝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于是寫下了《歲末到家》這首詩.
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風塵.
《歲末到家》一詩用樸素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久別回家后母子相見時真摯而復雜的感情.神情話語,如見如聞,游子歸家,為母的定然高興,“愛子心無盡”,數句雖然直白,卻意蘊深重.“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體現母親對自己的十分關切、愛護.“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二句,把母親對愛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寫得多么真實、生動,情深意重,讓所有游子讀后熱淚盈眶.最后二句“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是寫作者自己心態的.“低徊”,迂回曲折的意思.這里寫出了自己出外謀生,沒有成就,慚愧沒有盡到兒子照應母親和安慰母親的責任.不敢直率訴說在外風塵之苦,而是婉轉回答母親的問話,以免老人家聽了難受.
全詩質樸無華,沒有一點矯飾,卻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回味.
【以上回答來自★糕調★小說團@坐看楓臨晚 】
【如果滿意的話麻煩采納為滿意答案哦,謝謝啦!】
蔣士銓寫了哪些詩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蔣士銓的詩詞、蔣士銓寫了哪些詩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