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舊酒壚在哪里 黃公舊酒壚在哪里能買到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黃公舊酒壚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黃公舊酒壚在哪里能買到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陸龜蒙有一首詩“覺后不知明月上,花影滿身倩人扶”
陸龜蒙·《和襲美春夕酒醒》
幾年無事傍江湖,
醉倒黃公舊酒起。
覺后不知明月上,
滿身花影倩人扶。
黃公指同里, 著名的江南水鄉, 西晉時竹林七賢飲酒的地方。
詩的標題中的"襲美",是詩人皮日休的表字。陸龜蒙和皮日休是好友,兩人常相唱和。此詩是寫詩人酒醉月下花叢的閑適之情。
在一個春天的夜半,皮日休酒醉醒來,面對紅燭,獨自彷徨之時,想起了故友,于是寫了一首《春夕酒醒》寄給陸龜蒙。陸龜蒙接到詩后,又和了一首題為《和襲美春夕酒醒》,他寫的也是夜里酒后醒來的情景。
李之儀《書扇》古詩鑒賞
幾年無事在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
覺后不知新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李之儀
扇,是驅熱消暑的用具,同時又是古代文人瀟灑生活的象征。因此歷來的題扇詩,或作輕松詼諧之辭,或為風流倜儻之語,大都是隨意之作。這種詩往往正如扇子本身一樣,只是生活的小擺設,為之者不甚經心,讀之者亦不深索。李之儀此詩則不然,它以健爽流利的筆觸抒寫生活的情趣,清新雋逸,算得上宋人書扇詩中的佳品。
全詩以“無事”二字為其主干,通篇的描寫都是圍繞這兩個字展開的: 首句以“幾年”寫時間,以“江湖”寫地點,在時間與空間的組合中,為“無事”創造了更悠閑、更自在的環境,詩篇一開始,便表達了優游自得的氣氛,揭示了主題。第二句寫無事中的事——醉。醉可以使人忘懷一切,因此“無事”的主人公更加解脫了。黃公酒壚,晉代酒家名(壚,酒店安置酒甕的土墩,常代指酒店),竹林七賢中嵇康、阮籍、王戎等常在此酣飲。詩用“黃公舊酒壚”,以嵇、阮等飲酒者不受羈絆的生活作風取喻,進一步補足“醉倒”,自然也是進一步申說“無事”。“覺后”承“醉倒”。第三句說新月已上,然而詩人卻還“不知”,再次顯示了他萬“事”皆“無”的心理狀態。末句的“花影”是景之至美者,“花影”而又“滿身”,充分表現了詩人醉倒花前的浪漫氣質。“倩人扶”所突出的則是詩人的頹放。這一句描寫醉態真是淋漓盡致,令人擊節嘆賞。
此詩第一句是生活與情操的概括說明,似戲劇中的序幕,一上來先從總體上給讀者以完整的印象。后三句專寫某次醉倒,則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是首句所述內容的生動再現。這種一、三分段的謀篇方法新穎、別致,李之儀巧用這一形式,使得在二十八個字的短小篇幅中,把情懷抒寫得極為酣暢。
全詩雖僅有七言四句,但人物描寫頗為成功: 既有整體形象,又有細節刻畫;既寫形,又寫神,讀之可見其人。末二句雖只用“新月”、“花影”等片言只語寫景,然而它們同主人公形象配合有致,所以構成的畫面就十分新鮮、逼真——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作者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水準。蘇軾跋李之儀詩說:“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便參禪”。像《書扇》這樣的好詩,是足以使大詩人蘇軾愛不釋手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誰寫的詩,杏花村在那兒?
破解杜牧詩中“杏花村”之謎!
第一篇:
杜牧詩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邊的杏花村
前幾天陪國家行業質量認證機構的兩位審核員去了貴池,在路過城邊秋浦河畔的黃公酒壚大門時,我想到了當年杜牧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搖指杏花村。
并對同行一位山西籍審核員說,杜牧的這首詩就是寫在這里的。
顯然這位審核員對此不甚了解,他說我們山西的杏花村酒在做廣告時,也提到了杜牧的這首詩。言下之意,杜牧的這首詩是寫在山西的。
山西杏花村酒廠的這個廣告我沒見過,但是可以知道山西人會做宣傳,這一宣傳卻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誤導了全國很多的人,包括這位北京來的審核員,也誤導了這些人很多年。
會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詩人杜牧由黃州遷任池州刺史,當了兩年州官,留詩幾十篇,《清明》這首詩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時乘興所寫,而并非寫在山西杏花村。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向這位山西籍審核員闡明杜牧的這首《清明》不是寫作于山西。
1、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典型的南方氣候特征,山西不具備
2、唐人曾有一畫家根據杜牧的這首《清明》詩作了幅畫,畫中牧童頭帶斗笠,身披蓑衣騎在水牛背上。斗笠、蓑衣是南方人才用的,北方人不用。而水牛也只有南方才有,北方都是黃牛。
3、杜牧從未在山西做過官,歷史上也查不到杜牧到過山西的記載。而《清明》詩的創作年代,與杜牧任池州刺史是相吻合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杜牧詩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邊的杏花村。這個結論當然也得到了這位山西籍審核員的認可
池州市的黃公酒壚是個值得游玩的地方,歡迎朋友們在去九華山的時候順便去游覽一下黃公酒壚.
第二篇:
清代貴池人郎遂:潛心編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庫全書》。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唱出了一個聞名千古的杏花村。
杏花村,因詩而得名。“牧童遙指處,池州杏花村”。
唐代池州又名池陽郡,自唐武德四年開始設州,池州府治秋浦縣(今貴池區)。境內山川秀美,風景如畫,九華山、齊山、秋浦河、百牙山等江南勝景引來眾多名人詩家留連吟唱。大詩人李白留下《秋浦歌十七首》,蘇軾曾作《清溪詞》,司馬光寫過《齊山呈王士薇之》,岳飛有《池州翠微亭》……一篇篇佳作燦若珠璣,為池州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奪目光彩。
會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詩人杜牧由黃州遷任池州刺史,當了兩年州官,留詩幾十篇,《清明》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時乘興所寫
古時杏花村位于貴池城西,山崗上杏花遍野,村子里酒壚如肆,尤以“黃公酒壚”著名。
清《杏花村志》記之:“酒壚茅舍,坐落于紅杏叢中,竹籬柴扉,迎湖而啟,烏桕樹梢,酒旗高挑,獵獵生風,令人未飲先醉。酒壚院里有一口‘黃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釀出的酒,為時人所爭飲。”
每當清明時節,春風醉雨,杏花盛開,小村“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其美景和繁榮可見一斑。
“詩因景而靈秀,景因詩而名重”。杜牧一首《清明》詩,引得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登樓把酒,吟詩作賦。
據統計,池州有史可查的圍繞杏花村歌詠的名人詩家就有300多位,寫有700余篇詩作。“天下第一詩村”之說不脛而走。
出了名的杏花村得以不斷修建。至清代,方圓十余里,杏花浪漫,燦若煙霞,亭臺樓榭,茅屋酒簾,有了鐵佛禪寺、百浦荷風、棲云松月、杜塢漁歌等“杏花村十二景”。
清代貴池人郎遂感其獨特,潛心編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庫全書》。
以村建志,在我國絕無僅有,足見杏花村名聲之大。
世事更替,戰亂頻繁,杏花村古景漸漸面目全非,惟有那口黃公井自唐代留存至今,井水清澈如故,成為杏花村坎坷見證。
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文化古跡,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
池州人心中明白,貴池之所以能在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城西有個杏花村,而且村中還有一口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唐代杏花村古井,古稱“黃公井”,又名“香泉井”。
在我國志苑中,為村立志的可謂鳳毛麟角。
能被搜入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獻《四庫全書》的村志,恐怕只有池州《杏花村志》了。
應當說,這全賴于杜公這首千古絕唱《清明》詩的巨大效應。
杜牧在會昌四至六年(844—846年)出任池州刺史期間,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寫下了這首富有江南風情特色的藝術杰作。
之后,歷代名士慕名紛至,古村不斷修建。至清代整個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圓10余里古色古香、風景如畫的名勝古跡區,有聞名遐邇古“杏花村十二景”,
即:平天春漲、鐵佛禪林、白浦荷風、黃公酒壚、三臺夕照、桑拓丹楓、棲云松月、西湘煙雨、昭明書院、茶田麥浪、杜塢漁歌和梅州曉雪。
然而,千古杏花村,風雨流年,滄桑有變,尤其是侵華日軍的狂轟濫炸,使古杏花村十二景慘遭毀滅。
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古老的杏花村帶來了生機。
1984年11月21日原貴池縣政府提出,“將杏花列為縣花”、“清時節作為杏花節”以及“把貴池變成杏花城”的美好構想。
九十年代第一個春天,貴池市在距昭明書院遺址不遠處,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杏花村公園———烈士陵園。每逢清明佳節,這兒成為池州兒女,特別是青少年緬懷先烈壯志豪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十二景”中的杜湖,指的就是秋浦河入長江的那片水面。
湖岸有杜塢莊、杜塢山,山谷里有漁村叫杜塢村。
自古秋浦河上有渡,稱杜塢渡,篙撐槳搖,渡了千年百載。
當政府于1990年8月,在“碧澄長似秋”的秋浦河上建起了一座雄偉的杜塢大橋,結束了千年擺渡的歷史,給杏花村杜湖名勝架起了一座壯麗的彩虹。
1997年底,貴池市委、市政府把復建杏花村、開發杏花村景點作為確立“杏花村名牌”戰略,將恢復建設杏花村的古跡擺上了重要日程,此舉受到了國家建設部和省內有關部門的支持。
當年黃公酒壚的黃公井,史稱“香泉似酒,汲之不竭”。當地杏花村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及杏花村酒廠先后開發了“杏村”、“牧童”、“九華山”3個注冊商標的系列名酒,推出幾十個品種的產品作為旅游紀念品,為千古杏花村又增添了無限詩情、畫意。
新千年世紀之交,隨著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游經濟區戰略的實施,杏花村迎來了明媚的春天。
海外華人、歐華公司老板詹曉榮先生為古老杏花村所吸引,掀開了杏花村復建工程的序幕,建起了杏花村古井門坊、黃公酒壚和標志性的街心古樽雕塑。
最近,池州市政府正著手組織繪制杏花村整體工程的藍圖,千古名村無限美好的明天,將在“兩山一湖”的旅游熱線上,豎起一道亮麗的風景。
到那時,中外游人便再度領略“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的古村神韻。
第三篇:
杜牧詩中“杏花村”之謎!
每當清明來臨,人們常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作僅四句之簡單,卻字字珠璣,堪稱傳世之作。然而,人們在詠吟這首佳作的時候,也產生了一個深深的疑問:杜牧所說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呢?
長期以來,全國有好幾個“杏花村”都說自己就是杜牧詩中所指。它們紛爭不斷,形成了一個“杏花村”之謎。
于是,人們試圖從《清明》詩文中找出一些答案。《清明》詩中有清明、雨、杏花、美酒等幾個特點,這些就成為確定“杏化村”歸屬的標準。
山西汾陽杏花村
許多人認為,山西汾陽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他們說,這個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陽縣城以北,以生產汾酒名揚于世,歷代文人墨客曾留許多詩文碑刻于此,詠其酒美景好,而杜牧的《清明》詩更是位列群碑之首——這當然表明,這個杏花村的身份確鑿無疑了。
然而經過考證,有人卻提出了兩個疑問:
一、據《杜牧年譜》記載,杜牧一生從未到過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陽喝酒?
二、汾陽清明從不下雨,有時還要下雪,又何來“清明時節雨紛紛”呢?
兩個疑問切中要害。看來,山西汾陽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安徽貴池縣杏花村
也有人認為,安徽貴池縣杏花村是“真正的”的杏花村。他們說,這個杏花村在貴池縣西南,古時也以釀酒著名。杜牧曾在貴池為官兩年,期間他愛喝酒、郊游,均有記載。而《貴池縣杏花村志》中還收有《清明》詩。這些都表明,這里就是杜牧詩說的杏花村。
上面的理由似乎充足,但經過考證,有人同樣提出了兩個疑問:
一、寫《清明》時杜牧已經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處而向牧童問路?
二、既然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親自去討買呢?
如此推斷,這里的杏花村也不“屬實”。
江蘇宜興杏花村
還有人認為,江蘇宜興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們的觀點是,杜牧晚年罷官后住在湖州,此時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鄰縣宜興游覽解悶,并住在宜興十里碑,還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據地方志記載,十里碑附近有個村落,四周多有杏樹。顯然,這里就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遺憾的是,此說最終也被否定:經考證,此地沒有“酒家”,更不曾有過釀酒歷史,《清明》所寫情景,與這里一點關系也沒有。
幾處“杏花村”均被否定,就有人說,杜牧的“杏花村”其實是泛指,并無實處。《四庫全書·杏花村志》也說:“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游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必以一村以實之,則話句反為滯相矣!”
不過,多數人的意見是,《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確實存在的,只是年代太過久遠,不辨其真罷了。
看來,杜牧《清明》詩杏花村之謎,一時還難以破解。
“三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三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意思是:幾年來無所事事漂泊于江湖,這一次又醉倒在黃公的酒壚。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處指隱居。
黃公酒壚(lú):原指竹林七賢飲酒之處,此詩指自己的飲酒場所。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濬沖乘軺車經黃公酒壚,顧謂后車客曰:‘吾昔與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此坊。’”
出自唐·陸龜蒙的《和襲美春夕酒醒》,原詩摘錄如下:
和襲美春夕酒醒
唐代:陸龜蒙
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
覺后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陸龜蒙和皮日休(字襲美)是摯交好友,兩人志同道合,又有同樣仕途失意的遭遇,于是都染上嗜酒的癖性,常常相邀盡興,以詩相和,聊作慰藉。一日,陸皮二人赴宴狂飲,都不勝酒力醉倒在地。昏睡一覺醒來時,周遭環境不免讓詩人有所觸動。皮日休先作《春夕酒醒》,陸龜蒙答以《和襲美春夕酒醒》。
賞析
這是一首閑適詩。“閑適詩”的特點,向例是以自然閑散的筆調寫出人們無牽無的悠然心情,寫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個方面。同時,有些佳作,在藝術上不乏可資借鑒之處。此詩是寫詩人酒醉月下花叢的閑適之情。
起句“幾年無事傍江湖”,無所事事,浪跡江湖,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莊子·列御寇》)的無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黃公舊酒壚”,典出《世說新語》,詩人借此表達自己放達縱飲的生活態度,從而標榜襟懷的高遠。
“覺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啟后的轉接,即前承“醉倒”,后啟歸去倩人攙扶的醉態。此處所云“不知”,情態十分灑脫;下句“滿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傳神妙筆,寫出了月光皎潔、花影錯落的迷人景色。一個“滿”字,自有無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渾然一體,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詩情、高士的翩翩韻致。
這首詩著意寫醉酒之樂,寫得瀟灑自如,情趣盎然。詩人極力以自然閑散的筆調抒寫自己無牽無掛、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詩人冠絕一時的才華,而終身沉淪,只得“無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樣“醉倒黃公舊酒壚”,字里行間似仍不免透露出一點內心深處的憂憤之情
黃公酒壚的典故
典源出處
《世說新語·傷逝》:“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 (yao) 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竹林之游,亦予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xie)。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晉書·王戎傳》亦載。
釋義用法
晉王戎 (字浚沖) 曾與嵇康、阮籍等酣飲于黃公酒壚,共游竹林,同為竹林七賢中人。但自從嵇康、阮籍去世以后,就再也未去過。后來經過其處,回想當年,不禁感慨萬分。后以此典表現人憶念亡友、舊交。
用典形式
【黃壚】 宋·朱敦儒:“謝山攜妓,黃壚貰酒,舊愁慵整。”清·趙執信:“他年應笑竹林人,黃壚自近公自遠。”
【賣酒壚】 唐·杜甫:“自失論文友,空知賣酒壚。”
【黃公壚】 宋·蘇軾:“不學山王乘駟馬,回頭空指黃公壚。”元·周孚先:“嘆單父臺荒,黃公壚寂,難覓佳期。”清·汪俊:“昨自黃公壚下過,一聲鄰笛欲潸然。”
【黃公肆】 唐·白居易:“醉臥黃公肆,人知我是誰?”
【黃公酒壚】 唐·溫庭筠:“他年猶擬金貂換,寄語黃公舊酒壚。”宋·蘇轍:“蘭亭俯仰跡已陳,黃公酒壚愁殺人。”宋·陸游:“衰顏非復昔年朱,幾過黃公舊酒壚。”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