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雁北歸出自哪里 春雁歸來的詩句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春來雁北歸出自哪里,以及春雁歸來的詩句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補全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詩句什么長河落日圓
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詩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在表現(xiàn)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喻詩人,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詩人抓住典型景物:孤煙、落日,描寫了廣袤的大沙漠傍晚時的奇麗風光。景物單調(diào)的大沙漠,唯見烽火臺上燃起的一柱孤煙直上云霄。黃河遠流,橫貫大漠,宛如長長一線,落日西沉,益顯其圓。
春來雁北歸,萬里云中道。 如遇舊時人,為說君歸好。
這首小詩收藏于《古今和歌集》,該書是日本平安朝初期(十世紀初)由紀貫之、紀友則、凡河內(nèi)躬恒、壬生忠岑共同編選而成。作者就是:凡河內(nèi)躬恒
詩的意思很簡潔卻又含有深意,語言直白淳樸,感情表達深厚。
1、春來已經(jīng)來了,萬物開始復蘇,南方的大雁開始陸陸續(xù)續(xù)的向北方歸來。
2、從南方到北方這里,那是何其遙遠呀,大雁在天空云間形成了一條長達萬里的通道。
3、我拜托大雁,若是在北歸的路上看到了我舊時的友人。
4、請代我告訴他們,勸說他們,也都隨著春天跟著你們,一起回到這里來吧。我就在這里,而且這里的一切要比往年好很多。
詩詞賞析: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什么意思
意思是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出自《人日思歸》,是隋朝詩人薛道衡的詩。平實自然的語言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表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卻又身不由己的苦惱。
原文如下: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譯文如下:
入春已經(jīng)七天了,離開家已經(jīng)有兩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擴展資料:
這首詩是薛聘陳時在江南作。薛道衡在隋初作過聘陳內(nèi)史,此詩可能作于這時。
后二句說春花未萌發(fā)之時,思歸之念已經(jīng)發(fā)動。傳說鴻雁在正月里從南方飛回北方,因此在后兩句中作者借這個傳說來抒寫自己思歸急切的心情。
在這個春天到來之前,他就盤算著回鄉(xiāng)了,即“思發(fā)在花前”;可是現(xiàn)在新的一個春天已到來,眼看著春草將綠,春花將開,成隊的鴻雁從頭頂掠過,飛回北方,詩人卻無法歸去,所以說“人歸落雁后”。這兩句運用了對比手法,以歸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對比。
詩人清醒地估計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來即行北歸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時間設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見思歸之心切。這兩句寫得極妙。借用春雁北歸之說,抒發(fā)極想回歸之情,自是聯(lián)想自然貼切;早已計算歸期的思想活動,也極為生動感人。
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們看到詩人翹首北望歸雁、屈指計算歸期的生動形象;使我們感到他不能與雁同歸的遺憾,及極欲早歸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鄉(xiāng)思之情,就這樣形象而委婉地表達出來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人日思歸
王維使至塞上這首詩的翻譯賞析?
【注釋】
①問邊:慰問邊基將士。②屬國:典屬國的簡稱,代指使臣.這里是王維自指。居延:東漢有居延屬國。據(jù)《元和郡縣志》:居延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今屬內(nèi)蒙)。
③征蓬:隨風飄飛的蓬單。①蕭關:在今甘肅固原東南。候騎(讀ji計):騎馬的巡邏兵。⑤都護:都護府的最高行政長官,詩中指河西節(jié)度使。燕然:山名。后
漢車騎將軍竇憲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詩中指河西軍得勝。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jié)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一、二句交待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日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jié)規(guī)格不高。詩于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fā)出來。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捕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jù)。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問是春天。蓮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閂
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曾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zhuǎn)蓮離木根,飄飄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
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使異國他鄉(xiāng)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xiāng),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象
本詩中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許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
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于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xiàn)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于詩人,是正比,而“歸雁”于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舂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象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lián)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面面是大漠孤炯。置身大漠,展現(xiàn)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
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炯,它
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炯直”,突…了邊寨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
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傍晚,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南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目就
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最后兩句以事作結:詢知都護此時所在,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這首詩雖是紀行,但或抒感慨,或敘異域風光,一路寫來,自然天成。“長河”、“落日”一聯(lián)極其出色,歷來被傳誦為寫景的名句。
【探究】
1.“蓮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詩中的“征蓬”表達了濤人什么感情?
2.尾聯(lián)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哪兩個字中?
3.頸聯(lián)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1.“蓬草”隨風飛轉(zhuǎn),古代文學常用它米{七喻漂泊不定的行蹤。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
2.燕然。
3.“直”和“圓”準確地捕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xiàn)柔和溫暖。
本文轉(zhuǎn)載來自我愛學習網(wǎng) 原文地址: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原文_翻譯及賞析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隋代·薛道衡《人日思歸》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出自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古詩三百首思鄉(xiāng)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入春已經(jīng)七天了,離開家已經(jīng)有兩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賞析
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詩的一開頭即以工整的對仗交代了時令及離家的時日。開頭二句,詩人淡淡地說出一個事實:“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筆調(diào)平淡,似乎不帶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際,就會感覺到一股苦澀的思鄉(xiāng)之情彌漫在字里行間。“入春才七日”好像詩人在核對一個事實: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個“才”字,則透露出詩人的滿腹心事。詩人正在屈指計日,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中新年已過去很久了,但是仔細一算,詩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說:原來入春才七天呀!——表現(xiàn)出作者對時間緩慢的感慨。“離家已兩年”一句也說得平平淡淡,好像不帶什么感情,但是將“入春才七日”與“離家已兩年”連在一起吟誦細品,可以感覺到一股無可奈何的帳惘之情彌漫在字里行間。詩人在客居生活中過了“春節(jié)”,進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過才七天,不能算長。但從舊年到新春,已經(jīng)跨了兩個年頭,因而可以說“離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觀事實,又是主管感受。將“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個對比,短短的七日已讓人難以忍受,離鄉(xiāng)兩年的歲月又是怎么樣熬過去的呢!這兩句平淡質(zhì)樸的詩句中表現(xiàn)出詩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說春花未萌發(fā)之時,思歸之念已經(jīng)發(fā)動。傳說鴻雁在正月里從南方飛回北方,因此在后兩句中作者借這個傳說來抒寫自己思歸急切的心情。在這個春天到來之前,他就盤算著回鄉(xiāng)了,即“思發(fā)在花前”;可是現(xiàn)在新的一個春天已到來,眼看著春草將綠,春花將開,成隊的鴻雁從頭頂掠過,飛回北方,詩人卻無法歸去,所以說“人歸落雁后”。這兩句運用了對比手法,以歸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對比。詩人清醒地估計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來即行北歸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時間構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見思歸之心切。這兩句寫得極妙。借用春雁北歸之說,抒發(fā)極想回歸之情,自是聯(lián)想自然貼切;早已計算歸期的思想活動,也極為生動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們看到詩人翹首北望歸雁、屈指計算歸期的生動形象;使我們感到他不能與雁同歸的遺憾,及極欲早歸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鄉(xiāng)思之情,就這樣形象而委婉地表達出來了。
創(chuàng)作背景 薛道衡(540~609) 隋代詩人。字玄卿。漢族,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內(nèi)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 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薛道衡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對菱花、與說相思,看誰瘦損。 相思 *** 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何處寄想思,南風搖五兩。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錦帶吳鉤,征思橫雁水。 淇水昨送淚沾巾,紅妝宿昔已應新。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