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是幽州哪里人 盧照鄰最著名的5首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盧照鄰是幽州哪里人,以及盧照鄰最著名的5首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盧照鄰是什么朝代的?
盧照鄰(約636-約695年),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唐朝時期大臣、著名詩人。
出身范陽盧氏,博學能文。起家鄧王(李元裕)府典簽,遷益州新都縣尉,因病辭官。愛好詩歌文學,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并為“初唐四杰”。不堪重負,投水自盡,卒年四十歲。著有《盧升之集》,明朝張燮輯有《幽憂子集》存于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典。
具茨河畔的盧照鄰
盧照鄰(636—680),初唐四杰之一,壯年早逝,葬于 我市無梁鎮龍門村河溪西岸。 他是初唐詩壇的一抹驚艷,清代《詩學淵源》評價他詩有奇氣,超脫南北朝詩文的樊籬,而七絕更為李白、杜甫所學習借鑒,是四杰之首。
可惜這樣一位才子,命運畸舛。他少年成名后,長期沉淪下僚,好不容易外派地方任職,卻又被誣陷入獄,隨后家破父亡,自己重病殘疾,抱殘歸隱我市具茨山,以幽憂子為號,終日躺臥墳墓之中。未及數年,身心俱絕,自投穎水而死。
偌大的天地,遼闊無邊,卻承擔不起這只與鯤鵬為伴的大魚。詩書如水,他游蕩自然,可一出了水,這大魚似乎就無法呼吸。心鰓顫動,連空氣都變成了把刮鱗的刀。
(如今,禹州市無梁鎮又修復了這位大詩人的墓,使詩人遺骨又能明朗昭然地與世人見面。再發舊文,以作悼念:
盧照鄰墓一景
盧照鄰墓上的盜洞:唉,盧照鄰死時身境貧枯,不知是哪朝哪位哥們花心氣弄了個這,白瞎了。
盧照鄰墓前一景,如今周圍開發成了越野車賽道,造福當地經濟。
年少聰穎出類拔萃
盧照鄰祖上是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的望族,他出生于唐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這是一個文化盛產的年份:名臣魏征等撰成《隋書》、令狐德棻等成撰《周書》。天下定,國史成,一代雄主李世民立于端門之上笑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焙靡慌纱筇剖⑹?!
蓄四百年才綻放的盛世氣勢,生幾個讓人銘記那個時代的才子。盧照鄰幼讀詩書,少有才氣,而且非常勤奮刻苦。十多歲的年紀,正是孩子們東竄西跳,追逐燈紅酒綠的時候。而他卻帶著干糧和衣服,辭別朱門與華服,風雨兼程奔波各地,只為拜訪名師。這個有志氣的孩子先拜名家曹憲(隋朝秘書學士,活了105歲,門生眾多,其所注《文選》一直為后人所敬仰)學《爾雅》,再跟大儒王義方(唐代大學者、清官)學經史。公元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學成出山的他來到了長安。這一年,他才十八歲。
新晉才子,自信滿滿,相交滿京華,衣袖留書香。少年盧照鄰在長安“俯仰談笑,顧盼縱橫”,如魚入水,十分愜意。不久,他就與鄧王李元裕(唐高宗李淵第十七子,時任皇帝李治的叔父)相識,做了鄧王府的“典簽”(掌書冊簿疏,類似于現在的文書工作)。
鄧王好儒學,家里十幾車藏書。平日里最喜歡談論儒家哲理,以和賢才會面為樂。盧照鄰的到來,讓他非常的得意,經常向朋友、嘉賓介紹說:“這就是我的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啊!”語氣里滿是驕傲。
而盧照鄰在鄧王府也沒有閑著,面對那如山一樣的書籍,他的兩手在興奮的顫抖,白里捧書,夜里挑燈,竟然將之全部看完。
可是書齋雖好,卻不是顧盼自雄的少年郎愿意皓首之地。鄧王也有心栽培盧照鄰,但他畢竟駐扎在鄧州(今河南鄧縣一帶),遠離權力中樞,只好讓小盧等一等,先讀書養養性子。這一等,就是十年。
在十年的時光與他人的屋檐之下,心意坎坷的盧照鄰寫出了不少詩作,其中就有名垂千古的長詩《長安古意》,通篇華麗雍容,氣勢廣闊,內在卻諷譏暗涌,憤慨寂寥。長詩的結尾是這樣四句——“寂寂寥寥揚子(即揚雄,西漢大文學家)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方才27歲的盧照鄰,少了些十八歲時的意氣風發,多了些疲憊與黯然。這期間他經歷了什么摔打?我們不得而知。但根據他三十歲之后快速衰敗的身體,重病應該是致使他黯然的重要原因之一??蓱z滿腔熱血志,一身無力骨,欲振肌無力,獨坐祟纏身。
任職地方福薄命舛
按常理來說,以盧照鄰的才華,以皇室叔輩的強力舉薦,盧照鄰出入紫禁、執筆內閣的可能性是大大滴,步步進階、玉帶蟒袍是應該滴,但實際情況是漫長枯等、令人絕望的。為啥會這樣?盧照鄰晚年的回憶解釋了部分原因:“高宗時重視選拔干吏,而我擅長儒學;武后當政時,推崇法學,而我苦學黃老之術;再后來等到武后封嵩山,多次聘請天下各式賢士,我已重病成了廢人?!?/p>
嘆息,因緣聚散,偏偏錯一個節拍。
直到公元663年,鄧王已病重,但朝廷仍不重用盧照鄰。于是他在臨死之前,安排盧照鄰到益州(今成都)新都當縣尉。
嘆息,他原本是帝座旁的鳳羽扇,卻偏飄到了祠堂旁做殺牛的刀。
下基層就下基層唄,專業不對口就不對口吧,是金子到哪里都能發光,27歲的年紀,在地方矛盾的第一線鍛煉鍛煉也好。沒想到跋涉過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之后,等待盧縣尉的不是鄉親們的笑臉與萬民傘,而是他人的嫉妒與陷害,以及牢獄之災。
盧照鄰究竟是怎么被弄進監獄的?個性清高的他沒有講,而是事后用華美的文章,講了這么一個傷感的故事——《窮魚賦》,大意說有一條倒霉的大魚被漁夫弄到了岸上,漁夫與其朋黨歡呼雀躍,扼住魚的喉嚨,拍打它的后背,笑它還暢游不?還遠大不?還清高不?還服不服?極盡玩弄。大魚生不得、死不得,正在絕望之際,天空飛來一只大鵬。大鵬看見了大魚,驚訝說:“當年我原來還是鯤的時候,俺倆一起四處游覽呢,自從我長了翅膀,它可就孤單了啊!”說罷,徑直飛下,背走了大魚,留下漁夫那幫人傻愣愣地干瞪眼。
“倒霉大魚”,盧照鄰也;“漁夫與其朋黨”,陷害其下獄的小人也;“鯤”者,估計是其當年學友,后來金榜題名、出人頭地,有能力拉他一把。
嘆息,龍門一線,天地之隔,或鵬飛于九天之上,或刀俎于漁夫之手。最驕傲的人,偏偏躺倒在最黑污的案板上。
辜負情人抱殘歸隱
在蜀地的官場生涯中,除了與小人摩擦之外,盧照鄰還曾遍走蜀中山水。你想啊,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大才子,業障繁重,滿懷抑郁,行走在那樣一個文化厚重、山清水秀的地方。當然會有故事嘍。
第一個故事,是他個人的生命與蜀中山水的相逢。蜀中,那是山水清幽、高人輩出、文化遺跡眾多的好地方,盧照鄰是孱弱病骨、思慮周密、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以盧照鄰的視角放眼去看,那是怎樣一個像霧像風又像雨的天地?
第二個故事,是他與知己才子們的相遇。氣味相投,物以類聚,在那個臥虎藏龍的地方,盧照鄰怎么會不去找同類呢?那些高手又怎么會不去找盧照鄰呢?單我們從詩文中就能看到,盧照鄰遇到了王勃等等,“初唐四杰”中的兩位時常坐在一起,各懷愁緒,就詩下酒。
第三個故事,是他與愛情的相遇。在那里,他遇到了一個美麗癡情的川妹子,叫郭氏。不知郭氏生平,也不知兩人因何緣而遇,反正他們相愛了,她為他懷了孩子,他發誓一生相守。
后來,盧照鄰到長安參加“典選”,與郭氏分別,兩人相約,待君歸,我與你執手白頭,不分離。然后,盧照鄰走,盧照鄰下獄,盧照鄰患風疾,盧照鄰父親去世,盧照鄰守喪,盧照鄰病重,成了廢人。
郭氏這邊,孩子出生,孩子夭折,郭氏望穿秋水,郭氏四處打聽,郭氏一等兩年,郭氏以為他已忘了她。
偶然的機緣,她認識了駱賓王,向這位同為“四杰”的才子訴說此事,駱賓王天生俠骨,寫了一首《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為她打抱不平。
而一千五百里之外,盧照鄰正在太白山為父守喪,此時盧家已近破產,得了嚴重風疾的他只能在地上爬行,“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然后,然后更糟,盧照鄰在《五悲·悲窮通》中自述,“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緇厘……骸骨半死,血氣中絕,四支萎墮,五官欹缺……毛落須禿……唇亡齒寒……仰而視睛,翳其若瞢。俯而動身,羸而欲折?!?/p>
后世的人罵盧照鄰沒良心,難道連個音訊都不能通一下嗎?
可一代神清氣爽的才子,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接連丟官下獄、家破父亡、病成廢人,滄海桑田,恍如隔世,如何見舊人?
駱賓王文名滿天下,那篇《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傳遞甚廣,盧照鄰從來沒有反駁過,也沒有申訴過。直到很久以后,他在一首詩里提了一筆: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鴛鴦渚兮羅綺月,茱萸灣兮楊柳春。“蜀道蜀橋人”,可是姓郭?
乞討舊友求救藥王
在太白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艱難。因為缺錢,盧照鄰買不起上等丹砂來調制藥方,便用普通丹砂替代,結果吃了之后,病情反而加重。時至今日,一向恃才傲物的他,竟然開始妥協。
他在給朋友的信眾寫道:“我家原有人口百余,自從家難之后,弟妹凋零,一無長物。偏我重病,母兄哀憐,破產以供醫藥”、“若諸君子家有好朱砂,請幫襯一下;如果沒有,乞請給些其他藥品也好。”
據不完全記載,給他送藥或者送錢的人有:太子舍人裴瑾之、韋方賢,左史范履冰、水部員外郎獨孤思莊,少府丞舍人內供奉閻知微等。
41歲那年,病情進一步惡化的盧照鄰來到了長安,經人介紹,認識了百歲“藥王”孫思邈,兩人一見如故,談經論道,成了忘年之交。
此后,孫思邈采藥懸壺來到禹州,盧照鄰跟隨而至,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具茨山買了幾十畝地,并疏通穎水圍繞自家宅院??蓱z醫者醫病不醫命,藥王也沒能挽回病入膏肓的盧照鄰,具茨山的仙氣靈藥也未能妙手回春。
此時的盧照鄰雙腿痙攣,一只手也殘廢了。他心念俱灰,讓人挖了一個墳墓,他平常就躺臥在墓穴之中。可就這么一只能動的手,卻掙扎著寫出了《病梨賦》、《釋疾文》等詩文。
讓我們來看看其中一首《 釋疾文三歌 》:
歲將暮兮歡不再,時已晚兮憂來多。
東郊絕此麒麟筆,西山秘此鳳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歲去憂來兮東流水,地久天長兮人共死。
明鏡羞窺兮向十年,駿馬停驅兮幾千里。
麟兮鳳兮,自古吞恨無已。
茨山有薇兮潁水有漪,夷為柏兮秋有實。
叔為柳兮春向飛。倏爾而笑,泛滄浪兮不歸。
筆走游龍,卻在瀟灑表象之中暗藏死寂,一片死灰,這是此時盧照鄰的詩??赡阒绬幔烤驮谑畮啄昵?,他的詩的風格是這樣的:
《詠史四首其四》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
直發上沖冠,壯氣橫三秋。
愿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
天子玉檻折,將軍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視死其若休。
歸來教鄉里,童蒙遠相求。
弟子數百人,散在十二州。
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名與日月懸,義與天壤儔。
何必疲執戟,區區在封侯。
偉哉曠達士,知命固不憂。
區區十數年,一個人的心境發生了這樣滄海桑田的變化。天命殘忍,擁劍的少年坐困床頭,快意的指尖摸不到酒杯,卻觸藥壇,自由的靈魂游不了天下,深陷疼痛。
而悲傷沒有剎車,公元680年,孫思邈去世,盧照鄰失去了最后一線希望。他寫了遺書性質的《釋疾文》,而后自沉于潁水之中,為這短暫而又漫長的一生作了一個徹底的了斷。
才骨隨穎水,詩魂歸具茨。這一處華夏文明的淵源,愿能安息這位多舛才子的靈魂。
文非無用筆落千秋
筆者曾很羨慕畫家、音樂家、雕刻家、建筑家等,他們能通過自己反復的思考積蓄打磨,創造出令人驚艷的實體美。而文字是務虛的,你很難從它身上感受到同等的動人心魄的美。
但在盧照鄰的文字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樣的境界:其文字之美,其格局之優雅,其情境之動人,使人心開脈搖。原來文字也可以有這樣的創造力,能夠無限的構架一個個的絕美空間,能夠信手組合成一幕幕懾心的畫面,能夠游走天上地下任意坐標。
它比一切都自由,但是它也比一切都辛苦。盧照鄰的文字,不僅僅源自于他卓越敏銳的天賦,也不僅源自他苦讀勤學皓首窮經,而是窮盡他的一生之才高、命薄、病苦、孤獨、疼痛、吶喊、絕望等等,陳釀而成。
像王勃《滕王閣序》是天才之作,令人驚艷,但卻不足以令人心魄動搖。而盧照鄰晚年所寫的《五悲文》、《釋疾文》,幾乎一開頭,就讓人神傷。那哪里是文字啊,分明是數千個冷冰凄霜、刃穿孤心的夜晚而熬成的一碗酒啊。且不說喝,聞一下,就有人倒。
或許,人生非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煎熬痛苦之際遇,不足以慨悟動容之文字。
由此,想到幾個人,幾個很辛苦很襤褸很憔悴的背影——大宋潦倒爛醉柳三郎, 柳永, 他心中有暮靄沉沉楚天闊,卻沒有三尺臥榻;大明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 唐寅, 詩文、繪畫美得的讓人以為不是塵世物,卻科舉落魄、妻子離異、精神失常、沉疴不起;徐青藤, 徐渭, 詩文書畫、劇作、軍事皆是一等,單繪畫一技就讓鄭板橋、齊白石喊出“甘為青藤門下走狗”,卻幼年奪母、少年入贅、科舉坎坷、精神失常、殺妻入獄;清代大儒羅仲岳, 羅澤南 ,學通古今、理學大儒、品德超卓、軍事帥才,曾國藩等湖南籍精英視之如師如兄,卻少年失怙、終生不第、極貧多病、戰死沙場……
很想,穿過命,穿過運,穿過地火水風,去看看那背后是怎樣的一雙手,在寫他們的一生。
為什么會這樣寫?
盧照鄰號稱什么居士?
盧照鄰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
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
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典。
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于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于嵩岳,盧照鄰說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
唐詩往事05——盧照鄰: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盧照鄰(634--685),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盧照鄰是初唐四杰的成員之一,他的家族范陽盧氏,是山東的望姓大族,從小,盧照鄰就被寄予厚望,他的父親為之取名為照鄰,字升之,就是希望他如日升起,光照四鄰,在他十歲時,父母就讓他負笈遠行,拜師求學。
盧照鄰的第一位老師是曹憲。
曹憲是由隋入唐的著名學者,尤其擅長訓詁學,太宗曾召他為弘文館學士,曹憲以年老為故推辭,朝廷就在家里拜他為散朝大夫,即使太宗讀書遇到生僻字,都要向他請教。
曹憲在家聚徒授業,學生遍及全國,盧照鄰跟隨曹憲學的是《三蒼》、《爾雅》,都是訓詁方面的學問。
在曹憲這里修完學業后,盧照鄰又向另一位學者王義方學習經史,王義方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很受人尊敬。
就這樣,拜名師、學經義,盧照鄰很快成為一個博學多識之士。
大約20歲這一年,經人舉薦,盧照鄰得以結識鄧王李元裕,鄧王是高祖李淵的第17子,也就是當朝皇帝高宗的皇叔。
鄧王本人很好學,所以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與盧照鄰結為“布衣之交”,他常和別人說,盧照鄰就是自己的“司馬相如”。
盧照鄰在王府里擔任典簽一職,鄧王把府里一應書記事務都交與他管理,王府里精藏的12車書,也任由其閱覽。
這期間,盧照鄰游歷長安,寫下了著名的歌行體詩《長安古意》:
唐代經濟文化空前發達,作為首都的長安,更是繁華似錦、團花簇錦。
這首詩便是鋪寫長安繁榮富麗的街景、華麗的豪門建筑,歌姬舞女,市井娼家,以及各色人物飛觴醉月的夜生活。與當時駱賓王的《帝京篇》一起,標志著歌行體的成熟。
太宗當年有一個規定,官員在王府不能長時間任職,這是為了避免諸王培養親信,時間久了起非分之想,圖謀不軌,打起皇位的主意。
這時候,盧照鄰和鄧王的“布衣之交”是很讓朝廷忌諱的,盧照鄰在王府的職位是王府典簽,也就是個八品小官,沒有給他晉升的機會,恐怕鄧王也是頗有苦衷、愛莫能助。
就這樣,盧照鄰在鄧王府虛度了近10年的光陰,最后還是不得不黯然離開。
辭別王府后,盧照鄰來到蜀中,擔任新都縣尉,這是一個九品官,比之前的王府典簽品秩還要低。
原本以為,學得滿腹經綸,絕人才華,就能得到朝廷倚重,實現鯤鵬之志,不料還是老大無成、薄宦奔波,這時候的盧照鄰心情是郁悶的,年輕時的壯志豪情,也慢慢淡了下來,縱情山水、放曠詩酒。
就在時盧照鄰認識了那位姓郭的女子,這位郭姑娘是什么人已不可考,可能是位歌女、也可能是位小家女子,總之在此刻慰藉著盧照鄰寞落的心,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恰巧王勃也遭貶逐而漫游蜀,兩位的才學超逸的詩人,都懷才不遇,有著相同的遭遇和文學見解,正是志趣相投、相見眼晚,兩人一起尋古探幽,寫了很多詩歌,批判當時宮廷里流行的柔靡之音。
盧照鄰在蜀中曾被人誣陷入獄,經朋友營救才得洗脫罪名,但沒了官職,可能也是經濟拮據,便和王勃一起離開蜀中去長安另謀出路。
他離開時,郭氏已經身懷有孕,他承諾一定會回來與她重會,癡情的郭氏一等再等,她生下孩子,孩子又夭折了,盧照鄰還是沒回來,傷心的郭氏以為盧照鄰已經拋棄她了。
于是駱賓王寫了那篇《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為郭氏發聲,卻不知道,盧照鄰此刻已是惡疾纏身,早已身不由己,成為一生撼事。
后來病中的盧照鄰在《五悲文》里懷念這段往事:
原來,盧照鄰回到長安后,沒多久就一病不起,這時候他40來歲,正該是年富力強的年紀。恰好當時名醫孫思邈也在京,他便投拜孫思邈名下,一邊學醫,一邊治病。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生,活了101歲,被后世稱為“藥王”,他的兩本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研習中醫之人的必讀之書。
可這世上終究有不治之癥,盧照鄰的病越來越嚴重,他得的是什么病呢?在《五悲文》、《釋疾文》里他描述了自己被惡疾折磨的病狀:
四肢無力、五官歪斜缺失、皮膚滿是褶皺、毛發脫落、眼睛長翳而視物不清、身體疼痛無比、咳嗽不止、皮膚潰爛、肌肉萎縮、一只手臂踡縮彎曲、兩足匍匐,行走咫尺的距離,有如千里之遠……
以上描述,可謂觸目驚心,另人痛惋。
盧照鄰的病在當時被稱為“風疾”,從癥狀上看,像是現代醫學的麻風病,但是麻風病有傳染性,所以存疑。
病成這個樣子,盧照鄰已是萬念俱灰,一個人隱居荒山。
而這時他的家庭已經遭遇巨變,家道衰落,父親和弟弟相繼去世,只剩下母親和兄長,兄長也是仕途不遂,位卑祿薄,雖然母親和兄長不惜“破產以供醫藥”,家產也花得差不多了,然而也是杯水車薪。
艱難窘迫之際,盧照鄰不得不寫詩作文向朝中的名流貴族求乞求幫助,雖然大家都慷慨解囊,但以他一貫清高的個性,走到這一步,其內心之苦,可想而知。
盧照鄰就這樣羸臥荒山,和病魔斗爭了10年,51歲時,萬念俱灰的他為自己修建好墳墓,然后自沉穎水而死,結束了他詩文璀璨、又悲傷苦困的一生。
明代張燮在《幽憂子集題詞》中,也無不滿懷同情地說:“古今文士即使窮途末路,也從未像升之(升之是盧照鄰的字)這樣困苦,他不僅仕宦不達,還沉疴永痼,無復聊賴,以至自投魚腹,古來膏肓,從來沒有如此悲慘的死法?!?/p>
下次,將繼續介紹初唐四杰的另一成員—— 王勃 。
以下是 初唐詩壇 的 思維導圖 :
盧照鄰是哪個朝代的
盧照鄰(約636-約680),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人,那關于盧照鄰是哪個朝代的呢?
盧照鄰是哪個朝代的
盧照鄰是初唐詩人。
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典。
【生平】
盧照鄰與王勃、楊炯和駱賓王一起被稱為“初唐四杰”。
盧照鄰小的時候非常聰明,獲得賞識,獲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風疾”(可能是小兒麻痹癥或痳瘋病),因此不得不退職, 孫思邈 曾悉心為他調治,照鄰問曰:“高醫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雨霜,張為虹霓,天常數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衛,章為氣色,發為音聲,人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所同也。……”雖然他還試圖做門客,但后來他的病越來越嚴重,雙腳萎縮,一只手也殘廢了。他買了幾十畝地來養老,但終因疾病的痛苦,決定與親屬道別,投潁水自殺。由于盧照鄰投江自盡的同一年,他的`師父孫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認為,盧照鄰是為了追隨他的師傅而去的。
盧照鄰擅長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說“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唐音癸簽》),盧照鄰《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乃千古名句。作品有《盧升之集》七卷和《幽懮子集》七卷,《全唐詩》收其詩二卷,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影響】
盧照鄰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裕府典簽,甚受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备咦谇馊辏?68)初,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游蜀中。離蜀后,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得免。后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筑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后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長期病痛的折磨,他終于自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于嵩岳,盧照鄰說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
盧照鄰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影響。《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冻缥目偰俊返人未鷷烤洖?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均為 7卷?!度圃姟肪庝浧湓?卷。霞點?!侗R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并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盧照鄰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無梁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盧照鄰屬于唐代的哪個時期
盧照鄰是初唐四杰之一。
盧照鄰(約636-約680),字升之,號幽憂子,“初唐四杰”之一,初唐詩人。盧照鄰的具體生卒年,史無明載。后人只能據其詩作及聯系相關事件等,推測其生卒時間:《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載:“約635-約689年,一說約636-695年后”;《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稱:“634-686年,一說635-689年”;《唐詩匯評》則記:“約630-約680年后”。都各有說法。
盧照鄰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讀詩書,曾師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據張鷟《朝野僉載》卷六[2] ),甚受器重。李元裕曾經對別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即是將盧照鄰視為西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子,是當時皇帝李治的叔父,藏書甚豐,盧照鄰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簽掌書冊簿疏,類似于文書工作),得以博覽群書,獲益不少。
關于盧照鄰是幽州哪里人和盧照鄰最著名的5首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