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子岡是哪里 華子岡華念什么音
很多朋友對于華子岡是哪里和華子岡華念什么音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王維的輞川別業具體是在哪里?
陜西省藍田縣。
輞川別業是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在輞川山谷(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10余公里處)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營建的園林,這是一片擁有林泉之勝、因地而建的天然園林。
輞川別業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面筑宇屋亭館,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
擴展資料:
建筑格局:
從山口進,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岡叫“華子崗”,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樹,因而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和“落日松風起”句。背岡面谷,隱處可居,建有輞口莊,于是有“新家孟城口”和“結廬古城下”句。
越過山岡,到了“南嶺與北湖,前看復回顧”的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大概是山野茅廬。館后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這里“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筑,有“明流紆且直,綠筱密復深”句,狀其景色。
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木蘭花),這里景致幽深。
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鹿柴”山岡下為“北宅”,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
欹湖的景色是,“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
離水南行復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據稱“瀠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山下谷地就是南宅,從南宅緣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灘”。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館”。
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輞川別業
華子崗古詩的譯文
華子崗古詩的譯文:夕陽西下,松林之中傳來陣陣清風。散步歸家,只見青草之上露珠已干。
云霞燦爛,余暉秀美掩映走過足跡,山氣蒼翠,宛若輕微吹拂詩人衣衫。
注釋:
1、華子岡:王維隱居地輞川別墅中的風景點。也作“華子崗”。裴迪是王維的摯友。王維隱居輞川,作者與他“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兩人各寫了二十首小詩,詠輞川勝跡,匯為《輞川集》,此為其中第二首。
2、日落:一作“落日”。松風:松林之風。晞:曬干。云光:云霧和霞光,傍晚的夕陽余暉。侵:逐漸侵染,掩映。履跡:人的足跡。履,鞋。山翠:蒼翠的山氣。山色青縹,謂之翠微。
賞析:
1、全詩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
2、“日落松風起”,開頭這一句寫景,描寫了落日和松風,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游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生動鮮明地勾勒了日落西山、晚風驟起的暮色之景,使讀者可以想象夕陽倚山而下的景象和晚風吹拂林葉的聲音,意境逼真,神清氣爽,瑰麗優美。
3、“還家草露晞”,第二句緊扣上句,“還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應,點明了詩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詩人踏在這些干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別輕細柔軟,分外愜意。這也表明詩人已經游覽了很長時間。這句話描繪了詩人意猶未盡、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
4、接下來詩人還以“還家”的行蹤為線索,進一步描寫華子岡上的優美的環境。后兩句寫云光、山翠。
5、“云光侵履跡”,寫余暉下詩人行走的情形。“侵”字不僅把詩人在夕陽下一步步行走的姿態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也寫出了太陽漸漸下落,余光逐漸消散的過程。讀完這句話讀者可以聯想到余暉逐漸消散,隨風搖動的松林在陽光中不斷變化的瑰麗景象,這就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
《華子崗》
《華子崗》? 作者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譯文]
日落西山,微風習習。回家途中,草上的露珠早已干了。
踩著松軟的草,夕陽的余暉漸漸輕染在身后那串長長的足跡上。
山色青翠靈動,仿佛在親親牽扯著我的衣衫。
[創作背景]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倡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賞析]
《華子岡》是唐代詩人裴迪創作的五言絕句。全詩描寫了華子岡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此地美景的流連之情。該詩于簡單勾勒中盡顯隱居山林的靜謐,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韻味豐富,情趣盎然。
華子岡 唐 裴迪 內容注釋
裴迪是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之一,是王維最好的朋友。后來,王維隱居于藍田(今屬陜西)輞川,與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輞川別墅有華子崗、竹里館、鹿柴等名勝多處,王維與裴迪各賦五言絕句二十首,互為唱和,以歌詠其優美景色。《華子崗》即是其中之一。
這首詩,詩人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落日、松風、草露、云光、山翠這些分散的景物,有機地聯綴成一幅有聲有色、動靜相宜的藝術畫面,著墨不多,而極富神韻。詩的前兩句寫落日、松風和草露,連用兩個動詞,一“起”一“落”,把夕陽西下、晚風初起的薄暮景色,勾畫得十分鮮明,使讀者仿佛看到夕陽倚著遠山慢慢西沉的景象,聽見晚風掠過松林的颯颯聲,初步領略這大自然的美好風光。“還家”與“日落”相應,不僅點出了詩人已游覽多時,而且也畫出了作者游興未盡、漫步下崗的悠然自得的形象。以下,隨著作者“還家”的足跡,進一步展示了華子崗的優美景色。深山高崗之上,本是云遮霧繞,水氣蒙蒙,春夏季節尤其如此。但現在是天高氣爽的秋日(王維同時寫的《華子崗》有云:“連山復秋色”),又加上松風吹拂,落日照射,水氣蒸發很快,那青草上的露水早已揮發殆盡了,故說“草露晞”。詩人腳踩在這些干了的山草之上,感到特別輕柔細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后兩句寫云光、山翠。云光,指落日的余暉。“侵”,有逐漸浸染之意。“云光侵履跡”,不僅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照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動情景,也寫出了夕陽余暉逐漸消散的過程,引導讀者去想象那蒼翠的松林在余暉點染下富于變化的奇景。可謂“一字落下,境界全出”。如果換成“映”、“照”等字,那就缺乏韻味了。“山翠”,指蒼翠欲滴的山色。用一“拂”字,增強了動感,使人想見那山色是如何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侵”和“拂”都可說是“活字”,使句子活了,全詩活了,云光山色也都獲得了生命。它們追逐著詩人的足跡,輕拂著詩人的衣衫,表現了對詩人眷戀不舍的深情。而這,正折射出作者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使詩人對華子崗的美好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
作者并沒有工細地刻鏤華子崗的景物,而是著重從聽覺、視覺、觸覺幾方面去攝取最能表現自己情趣的景象,把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蘊含豐富,具有一種“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神韻。王士禎說,王、裴輞川絕句字字入禪(《帶經堂詩話》)。所謂“入禪”,也是指自然,有天趣,有神韻。這首《華子崗》正代表了輞川絕句的共同風格。
關于華子岡是哪里和華子岡華念什么音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