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別在哪里 易水送別是什么代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易水送別在哪里,以及易水送別是什么代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易水訣別出自哪?
易水訣別出自《荊軻刺秦王》第9段,原文如下: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譯文:
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到易水邊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著筑,荊軻和著節拍唱歌,發出變徵的聲音,眾賓客都流著眼淚小聲地哭。
荊軻又上前作歌唱道:“風聲蕭蕭悲鳴啊易水徹骨寒冷,壯士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還!”又發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擴展資料
“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準備中的高潮。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
好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拍節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后,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文章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為燕國勇于犧牲的精神。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荊軻刺秦王
《荊軻》中易水送別部分是從哪里到哪里???
應該是:“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
古詩“易水送別”怎么讀?
《于易水送別》
yú yì shuǐ sòng rén、
唐代:駱賓王
táng dài :luò bīn wáng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cǐ dì bié yàn dān ,zhuàng shì fā chōng guàn 。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xī shí rén yǐ méi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此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前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后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全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全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志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
易水送別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易水送別是什么代的、易水送別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