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移文的北山在哪里 北山移文中的北山在哪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北山移文的北山在哪里這個(gè)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北山移文中的北山在哪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gè)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文觀止·北山移文》譯文與賞析
北山移文
北山移文
南朝·孔稚珪
【題解】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齊國人,曾擔(dān)任過太子詹事等官職。他喜歡詩文,頗能飲酒,不愿理會繁雜事務(wù),對自然山上水情有獨(dú)鐘。“移”是古代一種官府文書,一般用來頒布命令、曉諭民眾。本文借北山神靈的口吻,揭露和諷刺那些偽裝隱居以求取功名利祿的人。
【原文】
鐘山之英[53],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54]。夫以耿介拔俗之標(biāo),瀟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于洛浦[55],值薪歌于延瀨,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后黷[56],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注釋】
[53]鐘山:即紫金山,因在建康即今南京北面,故又名北山。山的南面有草堂寺。
[54]勒:刻石。
[55]鳳吹:相傳周靈王太子晉不愿繼承王位,善吹簫,如鳳鳴,常游于伊水、洛水之間。
[56]黷:污染。
【譯文】
鐘山的英靈,草堂的神靈,如騰云駕霧般地奔馳在驛路上,要把這篇移文鐫刻在山崖之上。有些隱士,自以為有耿介超俗的風(fēng)度,瀟灑出塵的理想;品德純潔,像白雪一樣;人格高尚,可與青云比肩。我知道這樣的人是存在的。至于亭亭玉立、超然物外,潔身自好、志趣高潔,視千金如芥草,不屑一顧,視萬乘如敝屣,隨手拋棄,在洛水邊聽到如鳳鳴的吹笙,在延瀨遇到高人隱士引吭高歌,這種人固然也是存在的。但怎么也想不到他們前后不一,就像青黃般反復(fù)無常,如墨子面對白絲般悲傷不已,如楊朱面對歧路般傷心痛哭。剛到山中來隱居,內(nèi)心卻戀著塵世的名利,或許開始非常貞潔,后來又變得十分骯臟,這是多么荒謬啊!唉,尚子平、仲長統(tǒng)都已成為過去,這寂寥空曠的山林顯得非常寂寞,千秋萬年,還有誰來欣賞?
【原文】
世有周子,俊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xué)遁東魯,習(xí)隱南郭,竊吹草堂,濫巾北岳[57]。誘我松桂,欺我云壑。雖假容于江皋,乃纓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風(fēng)情張日,霜?dú)鈾M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談空空于釋部[58],核玄玄于道流,務(wù)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注釋】
[57]濫巾:指穿戴著隱士的衣裳頭巾以充清高。
[58]空空:佛教認(rèn)為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空的。釋部:佛經(jīng)。
【譯文】
如今有一位姓周的人,是一個(gè)出類拔萃的俊才,他既有文采,又很博學(xué),既通玄學(xué),又懂史學(xué)。但是他偏偏學(xué)習(xí)顏闔的遁世,效仿南郭的隱居,在草堂里濫竽充數(shù),居住在北岳山里冒充隱士。他哄誘我們山中的松桂,欺騙我們的云崖,他雖然假裝在長江邊上隱居,但是心里卻牽掛著高官厚祿。他剛剛隱居的時(shí)候,似乎把巢父、許由都不放在眼里,傲視諸子百家,蔑視王侯將相。他的風(fēng)度之高勝于太陽,志氣之凜盛如秋霜。有時(shí)感慨當(dāng)今沒有幽居的隱士,有時(shí)又抱怨王孫出游不常。他能談四大皆空的佛學(xué),也能聊道家的玄之又玄,就連上古的務(wù)光、涓子之輩,都不能和他相比。
【原文】
及其鳴騶入谷[59],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60],抗塵容而走俗狀。風(fēng)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至其鈕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張英風(fēng)于海甸,馳妙譽(yù)于浙右。道帙長擯,法筵久埋。敲撲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61]。琴歌既斷,酒賦無續(xù),常綢繆于結(jié)課,每紛綸于折獄,籠張趙于往圖,架卓魯于前錄,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注釋】
[59]鳴騶:指征召周颙的使者所乘的馬。
[60]芰制:用荷葉做成的衣服。語出《離騷》,“制芰荷以為衣”,代指隱士的衣服。
[61]牒訴:文書及訴訟。倥傯:事情紛繁迫促。
【譯文】
等到皇帝的使者帶著隨從鳴鑼開道、前呼后擁,捧了征召的詔書,來到山中,這時(shí)他立刻得意忘形、魂飛魄散,改變志向,心潮涌動。在宴請使者的筵席上,忍不住揚(yáng)眉揮袖、得意洋洋。他將隱居時(shí)穿的用芰荷做成的衣服撕破燒掉,完全顯示出塵世的面目,表現(xiàn)出庸俗的舉止。山中的風(fēng)云悲凄含憤,石上的清泉幽咽悲愴,回望這樹林和山巒,似乎若有所失,回顧百草和樹木,就像死了親人那樣悲傷。后來他佩戴官印,系著墨綬,掌管一個(gè)郡中最大的縣,成了一郡之中所屬各縣令之首,威風(fēng)遍及四海,美名傳到浙東。道家的書籍久已摒棄了,講佛法的坐席也早已塵封。鞭打罪犯的喧囂之聲擾亂了他的心思,文書訴訟之類急迫的公務(wù)裝滿了胸懷。琴歌之聲既已斷絕,酒賦之事也無法繼續(xù),經(jīng)常被考核官吏的事情糾纏,忙碌于審問各種案件,只想使官聲政績超越史書中記載的張敞和趙廣漢,又想讓官聲凌駕于卓茂和魯恭,希望能成為三輔令尹或九州刺史。
【原文】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dú)舉,青松落蔭,白云誰侶?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至于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猨驚。昔聞投簪逸海岸[62],今見解蘭縛塵纓。于是南岳獻(xiàn)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63]。慨游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遣風(fēng),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注釋】
[62]投簪:指脫下官帽,棄官歸隱。
[63]攢峰:聚在一起的山峰。竦:伸長脖子,踮起腳跟站著。誚:指責(zé)。
【譯文】
這使得山中的朝霞孤零零地映照在天空,明月孤獨(dú)地懸掛在夜幕,青松落寞地投下濃蔭,白云有誰和它做伴?戶坍塌毀壞,不見有人歸來,石徑一片荒涼,白白地久立等待。以至于旋風(fēng)吹進(jìn)了帷幕,云霧從屋柱之間瀉出,夜空中的飛鶴好像是怨恨人去帳空,山人離去,清晨的山猿也感到吃驚。過去聽說有人脫去官服逃往海邊隱居,今天卻見到有人解下了隱士的佩蘭而戴上俗世的冠帶。于是南岳送來嘲諷,北嶺傳出恥笑,深谷爭相譏諷,座座山峰挺身譏笑,慨嘆我們被那位游子所欺騙,又悲傷沒有人為此前來慰問。所以,山林中的林木感到羞恥不已,山澗懷愧莫及,秋桂不飄香風(fēng),春蘿也不籠月色。西山好像還傳出隱逸者的清議,東皋還散布著德者的高論。
【原文】
今又促裝下邑,浪栧上京[64],雖情殷于魏闕,或假步于山扃。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65],塵游躅于蕙路[66],污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67],掩云關(guān),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于郊端。于是叢條瞋膽[68],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注釋】
[64]浪栧:劃動船槳。浪,鼓動,劃動。栧,漿。
[65]滓:污濁。
[66]游躅:隱者留下的足跡。
[67]扃:關(guān)閉。岫幌:指山的門戶。
[68]瞋膽:使肝膽發(fā)怒。
【譯文】
現(xiàn)在聽說此人正在縣里忙于置辦行裝,準(zhǔn)備乘船到京城去,雖然他心中向往的是朝廷,但或許也會到山里來借住。豈能讓我們山里的芳草蒙厚顏之名,讓薜荔遭受羞恥,讓碧嶺再次受侮辱,讓丹崖重遭玷污,讓芳草路遭受世俗塵游的踐踏,讓洗耳池受到污染而失去往日的清澈。所以,我們應(yīng)該拉緊山間云氣的帷帳,掩上云門,收斂起輕霧,藏匿好叮咚的泉流。到山口去攔截他的車,到郊外去堵住他的馬。于是山中的樹叢和重疊的草芒勃然大怒,有的用飛落的枝條打折他的車輪,有的用低垂枝葉掃去車痕。請這個(gè)凡夫俗子的車駕轉(zhuǎn)回去吧,我代表北山之神謝絕你這位逃客的再次到來。
【評析】
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朝代更替頻繁,因此便有一些文人隱居,以求明哲保身。這本無可厚非,但可恨其中卻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以隱居為幌子,沽名釣譽(yù)、待價(jià)而沽,一旦朝廷或權(quán)貴征聘,便會不問清濁,馬上投身官場,以博取富貴。這種虛偽之人辱沒了隱士的名聲,讓作者對其深惡痛疾,特作此文加以諷刺。
首先,作者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了真正高潔的隱士應(yīng)具備:耿介超俗的風(fēng)度,瀟灑出塵的理想,視千金如芥草,視萬乘如敝屣。其次,作者開始對那些沽名釣譽(yù)的假隱士展開批判。緊接著,作者便將批判的鋒芒對準(zhǔn)了周颙,用他的前后行徑做了對比,揭露他的虛偽,使其丑態(tài)盡出。最后,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描述周颙逃離山林,奔波于塵世間,這是對山間的花草樹木、浮云白崖的一種欺騙和玷污,所以北山山神拒絕他再來玷污名山。
作者將擬人化的寫法和駢文句式有機(jī)和諧地融為一體,顯示出作者駕馭文字的高超藝術(shù),他的文章為世人傳誦。
北山在哪里??
北山是位于吉林市城區(qū)內(nèi)的一厘景色秀美的園林公園。公園里不僅有山有水有林等自然景觀,還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古廟群等歷史古跡和一些人文景觀。成為人們春逛廟會、夏野游、秋觀荷、冬賞雪的旅游勝地。
北山公園始建于1924年,山下有湖三泓,山上有建于清朝年間的古寺廟群,佛、道、儒三教雜糅相處,獨(dú)具特色。
擴(kuò)展資料:
主要景點(diǎn)
1、關(guān)帝廟
北山古建筑群中,關(guān)帝廟的修建年代最早,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關(guān)帝廟正殿供泰蜀漢大將關(guān)羽塑像,兩側(cè)是關(guān)平、周倉配像。正殿懸掛匾額,是清乾隆帝東巡吉林時(shí)御筆親題。正殿對面為戲臺,兩側(cè)還有鐘樓、鼓樓、翥鶴軒、松風(fēng)堂、澄江閣、暫留軒等建筑。
2、藥王廟
藥王廟又名三皇廟,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其后經(jīng)過兩次重修。藥王廟有正殿三間,東西配廡各三間,另有藥池、春江山閣、靈仙室等建筑。正殿供奉天皇、地皇、人皇及藥王孫思邈,并附祀華佗、張仲景、李東垣、吳岐伯等名醫(yī)。
北山的解釋
北山的解釋
(1).泛指 北面 的山。《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 唐 李白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詩:“卻顧北山斷,前瞻南嶺分。”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此去東山又北山,鏡中強(qiáng)半尚紅顏。” (2).山名。即 北邙山 。在今 河南 洛陽市 東北。《 左傳 ·昭公二 十二 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 ,使公卿皆從。” 杜預(yù) 注:“ 北山 , 洛 北芒 也。”《文選·陸機(jī)< 君子 有所 思行>》:“命駕登 北山 ,延佇望城郭。” 劉良 注:“謂登 北邙 望 晉 都。” (3).山名。即 鐘山 ,又名 紫金山 。在今 江蘇 南京市 東。《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 呂向 題解:“ 鐘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彥倫 隱於此山,后應(yīng)詔出為 海鹽縣 令。今欲卻過此山, 孔生 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故云‘北山移文’。” 清 吳偉業(yè) 《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有道寧徵 管 ,無才卻薦 嵇 。 北山 休誚讓, 東觀 豈攀躋。”
詞語分解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 相對 :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 北上 (古代以北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xiàn)在 天空 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別方向)。北國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 山巒 。 山川 。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喻沖突或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 緊張 氣氛 )。 形狀像山的:山墻(人字形房屋兩側(cè)的墻壁。亦稱“房山”)。 形容 大聲:山響
《北山移文》作者孔稚圭是哪個(gè)朝代的?駢文家孔稚圭簡介
人物介紹
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蕭道成幕中“對掌辭筆”。豫章王蕭嶷死后,他的兒子請沈約和孔稚圭寫作碑文,可見他在上層社會中的地位。史稱他“不樂世務(wù),居宅盛營山水”。“門庭之內(nèi),草萊不剪”。但他對皇帝所不喜歡的人也從不稍假寬容,其彈章劾表,著稱一時(shí)。
孔稚圭生平
齊代宋,武帝永明七年(489),為廷尉。
武帝以《晉律》舊注量刑輕重缺乏標(biāo)準(zhǔn),命加以刪定。
九年(491),稚圭奏上《律文》20卷、《錄序》1卷,并建議依照《五經(jīng)》之例,國學(xué)置律學(xué)助教。雖得武帝同意,但未施行。
明帝建武(494—497)初年,為冠軍將軍、平西長史、南郡太守。
鑒于北魏連年南侵,征役不息,于是上表提出通和之策,明帝不納。
東昏侯永元元年(499),為都官尚書,遷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
和帝中興元年(501),卒。
孔稚圭作風(fēng)
稚圭風(fēng)韻清疏,愛好文詠,性嗜酒,能飲七八斗。居處構(gòu)筑山水,往往憑幾獨(dú)酌,不問雜事。門庭草萊不除,中有蛙鳴,說以此當(dāng)兩部鼓吹。曾入剡,向褚伯玉學(xué)道。伯玉死,為之立碑于太平觀。
所著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其佚文為《孔詹事集》。所作《北山移文》,假借“鐘山之英,草堂之靈”口吻,對表面隱居山林,實(shí)則心懷官祿之士,口誅筆伐,使山岳草木充滿嬉笑怒罵之聲,文辭工麗恢奇,為駢文中少見之佳作,至今為人傳誦。《南齊書》、《南史》有傳。
孔稚圭千古名言
《后漢書》里孔稚圭的一句話:
以天下為量者,不計(jì)細(xì)恥;以四海為任者,不顧小節(jié)。
孔稚圭地位
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蕭道成幕中“對掌辭筆”。豫章王蕭嶷死后,他的兒子請沈約和孔稚圭寫作碑文,可見他在上層社會中的地位。
史稱他“不樂世務(wù),居宅盛營山水”,“門庭之內(nèi),草萊不剪”。但他對皇帝所不喜歡的人也從不稍假寬容,其彈章劾表,著稱一時(shí)。
孔稚圭作品介紹
孔稚圭最著名的作品是駢文《北山移文》。他的詩作平庸,《樂府詩集》所收《白馬篇》中“白馬金具裝”一首還值得一讀。但《文苑英華》收錄此篇,署為隋煬帝作。從詩篇聲律的和諧和寫作技巧的成熟來看,恐以作隋煬帝為是。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孔稚圭有集10卷,現(xiàn)僅存文10多篇,詩三、四首,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輯有《孔詹事集》1卷。
《游太平山》
石險(xiǎn)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
孔稚圭《北山移文》
孔稚圭最著名的作品是駢文《北山移文》。文章借北山山靈的口吻,嘲諷了當(dāng)時(shí)的名士周J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祿。類似周J的情況,自兩晉以來比較普遍,因此此文筆鋒所指,并不限于周J個(gè)人。文章寫得尖刻潑辣,通過對山川草木擬人化的描寫,嘻笑調(diào)侃,因而歷來為人傳誦。
摘要: 南京的鐘山在歷史上不知發(fā)生過多少奇聞趣事,也不知演出過多少精采的活劇,其中有一樁頗新奇的是發(fā)生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shí)齊朝的事。這樁事記載在齊朝作家孔稚圭的《北山移文》中。移文,是文書的一種,跟檄文相似。北山,又名鐘山,因建在建康城(南朝京都,即今天南京的紫金山)北。所以,《北山移文》,也可以說是《鐘山檄文》。據(jù)《文選六臣注》呂向的解釋,這篇有名的駢體文講的是:和孔稚圭同時(shí)的周曾經(jīng)在鐘山草堂隱居,可是等到皇帝徵召的詔書送到山中,他就“志變神動”,應(yīng)詔出任海鹽縣令。對這位“纓情好爵”的虛偽隱士周,孔稚圭用檄移的文體,假借“鐘山之英,草堂之靈”的口吻,給予無情的口誅筆伐。呂向之說,不符合史實(shí)。《南齊書?周J傳》中記載J一生頻繁任職,但并沒有做海鹽縣令,也沒有隱居又復(fù)出的經(jīng)歷。按:本文為一篇游戲文。
《漢魏六朝散文·孔稚圭·北山移文》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孔稚圭·北山移文》原文鑒賞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2。馳煙驛路3,移勒山庭4。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biāo)5,瀟灑出塵之想6,度白雪以方絜7,干青云而直上8,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9,皎皎霞外10,芥千金而不盼11,屣萬乘其如脫12,聞鳳吹于洛浦13,值薪歌于延瀨14,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15,蒼黃翻覆16,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17,乍回跡以心染18,或先貞而后黷19,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20,仲氏既往21,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22,俊俗之士;既文既博23,亦玄亦史24。然而學(xué)遁東魯25,習(xí)隱南郭26;偶吹草堂27,濫巾北丘28。誘我松桂,欺我云壑。雖假容于江皋29,乃纓情于好爵30。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31,傲百氏32,蔑王侯,風(fēng)情張日,霜?dú)鈾M秋33。或嘆幽人長往34,或怨王孫不游35。談空空于釋部36,核玄玄于道流37。務(wù)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38。
及其嗚騶入谷39,鶴書赴隴40;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41,袂聳筵上42,焚芰制而裂荷衣43,抗塵容而走俗狀44。風(fēng)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至其紐金章,綰墨綬45,跨屬城之雄46,冠百里之首47,張英風(fēng)于海甸48,馳妙譽(yù)于浙右49。道帙長殯50,法筵久埋51。敲撲喧囂犯其慮52,牒訴倥傯裝其懷53。琴歌既斷,酒賦無續(xù)。常綢繆于結(jié)課54,每紛綸于折獄55。籠張趙于往圖56,架卓魯于前箓57。希蹤三輔豪58,馳聲九州牧59。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dú)舉,青松落陰,白云誰侶?澗石摧絕無與歸60,石徑荒涼徒延佇61。至于還飆入幕62,寫霧出楹63,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昔聞投簪逸海岸64,今見解蘭縛塵纓65。于是南岳獻(xiàn)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66。慨游子之我欺67,悲無人以赴吊68。故其林慚無盡,澗慚不歇,秋桂遺風(fēng),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69。
今又促裝下邑70,浪拽上京71。雖情投于魏闕72,或假步于山扃73。豈可使芳杜厚顏74,薜荔 *** 75,碧嶺再辱,丹崖重滓76,塵游躅于蕙路77,污綠池以洗耳78。宜扃岫幌79,掩云關(guān),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于谷口80,杜妄轡于郊端81。于是叢條瞋膽82,疊穎怒魄83,或飛柯以折輪84,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85,為君謝逋客。
【注釋】 1本文選自《文選》卷四十三。北山:指鐘山,今名紫金山,在南京市東北。移文:用于責(zé)讓、聲討的一種文體,與檄文相近。本文假托北山神靈以責(zé)讓周颙,嘲諷了那些先隱后仕的人物。六臣注《文選》呂向題注稱:“鐘山在都北。其先,周彥伯(周颙字)隱于此。后應(yīng)詔出為海鹽縣令,欲卻過此山。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故云《北山移文》。”后之注者,多取此說。但考之《南齊書·周颙傳》,并無先隱后仕之事,亦未曾擔(dān)任過海鹽縣令。此文當(dāng)是出于朋友之間的一種以戲虐。2草堂:據(jù)說是周颙隱居鐘山時(shí)住的地方,李善注引梁簡文帝《草堂傳》說:“汝南周颙,昔經(jīng)在蜀,以蜀草堂寺林壑可懷,乃于鐘嶺雷次宗(劉宋時(shí)隱士)學(xué)館立寺,因名草堂,亦號山茨。”靈:此與上文之“英”,皆指鐘山神靈。3馳煙驛路:言鐘山與草堂神靈騰煙駕霧,在路上奔馳。驛路,馳道,古代官用的大道。4移勒:把移文刻在石上。山庭:山居的庭院,此指山的空曠之處。5耿介:正直而有氣節(jié)。拔俗:超脫流俗之上。標(biāo):儀表氣度。6瀟灑:灑脫而無拘束的樣子。出塵:與上之“拔俗”同一含義。想:指情懷。7度(duo):推測、估量。方:比。絜:同“潔”。8干:犯,直達(dá),凌駕。9亭亭:聳立的樣子。物表:萬物之上。10皎皎:明亮的樣子。霞外:指人煙之外。11芥千金:視千金為草芥。芥,小草,此處是意動用法。盼:一作“眄”,看。本句用戰(zhàn)國時(shí)高士魯仲連卻金之典,事見《戰(zhàn)國策·趙策》。12屣(xi)萬乘:視拋棄萬乘之位,如脫破鞋。屣,鞋子,此處是意動用法。萬乘(sheng):萬輛兵車。周制,王畿方千里,出兵車萬乘,后遂以“萬乘”喻指帝位。此句用堯舜典,事見《孟子·盡心》。13本句用王子喬典,《列仙傳》云:“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浦,指水邊。14呂向認(rèn)為本句用蘇門先生典,呂向云:“蘇門先生游于延瀨,見一人采薪,謂之曰:‘子以終此乎?’采薪人曰:‘吾聞圣人無懷,以道德為心,何怪乎而為哀也!’遂為歌二章而去。”所據(jù)何書不詳。15豈期:哪里想到。終始參差:指前后不一致。16蒼黃翻覆:比喻變化不定。蒼黃,本指青色與黃色。17上二句所言之事,見《淮南子·說林訓(xùn)》,其中有云:“楊子見歧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翟子:指墨子,名翟。朱公:指楊朱。慟(tong):大哭,哀痛之至。18乍:忽然。回跡:指隱居。染:指內(nèi)心沾染世俗名利。19貞:正直,高潔。黷(du):污垢。20尚生:指尚長,又稱向長,字子平,東漢隱士。21仲氏:指仲長統(tǒng),漢末名士,以倜儻敢直言而著稱于世,有《昌言》今存。22周子:指周颙,汝南人。其事跡見《南齊書》本傳。23文:指有文彩。博:指學(xué)識淵博。24玄:指精通玄學(xué)。史:指精通歷史。25學(xué)遁東魯:即“學(xué)東魯循”。東魯:指顏闔。隱士,事見《莊子·讓王》。遁,指隱居。26習(xí)隱南郭:即“習(xí)南郭隱。”南郭,指南郭子綦,亦為隱士,事見《莊子·齊物論》。27偶吹:指濫竽充數(shù),用南郭處士典,事見《韓非子·內(nèi)儲說》。28濫巾:濫戴隱士的頭巾,指名實(shí)不符。29假客:指假裝成隱士的樣子。江皋:江邊,指草野。30纓情:系情,不能忘懷。31上二句中,排、拉,乃排斥、摧折之意。巢父,許由,相傳都是唐堯時(shí)的隱士。32百氏:指諸子百家。33上二句,風(fēng)情,霜?dú)猓贾革L(fēng)度氣概;張日,橫秋,都指傲氣之盛。34嘆:贊嘆,贊美。幽人:指隱士。長往:指長隱不返。35王孫:貴族子弟,此指貪戀富貴之人。游:逍遙,意謂超脫現(xiàn)實(shí)。36空空:佛家語。佛家認(rèn)為一切事物皆無實(shí)體,叫做空。但空是假名,假名亦空,故稱“空空”。釋部:指佛教的經(jīng)典。37核:考核。玄玄:道家語,指道的微妙深奧。《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流:道家。38以上二句,務(wù)光、涓子,相傳都是古代的隱士。儔,匹敵。39鳴:指喝道聲。騶(zou):帝王的侍從騎者。這里指使者的車馬。40鶴書:鶴頭書,原指一種書體。而古時(shí)寫詔書常用鶴頭字體,所以此處以之代指詔書。41爾乃:于是就。眉軒:即指眉飛色舞。席次:坐席之上。席,與下句的“筵”,都指席子。古人席地而坐,筵長席短,筵鋪地上,席設(shè)筵上,稱為坐席。42袂:衣袖:聳:高舉。43芰制、荷衣:《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此處以之指隱者的衣服。芰(ji):菱,一種水生植物。44抗、走:此處都顯露之意。塵容。俗狀:皆指世俗小人的面貌。45上二句,紐、綰,都是系帶之意;金章,銅印;墨綬:黑色掛印的絲帶;縣令佩帶金印墨綬。46屬城:謂鄰近各縣。47百里:指一縣所轄地盤。48海甸:海邊。49浙右:指錢塘江之南。50道帙:指道家書籍。帙,書套。長殯:與下句之“久埋”,皆指棄置不顧。51法筵:佛教徒講經(jīng)說法的講席。52敲樸:敲打,鞭笞。53牒:公文。訴:訴狀。倥傯(kongzong):事多而急促的樣子。54綢繆:糾纏。結(jié)課:指考核官員的政績。55紛綸:忙碌。折獄:處理各種訴訟案件。56籠:籠蓋。張趙:指張敞、趙廣漢,兩人都曾任京兆尹,是西漢的著名官吏。圖:指法度。57架:同“駕”,超越。卓魯:指卓茂、魯恭,兩人都曾任縣令,是東漢的循吏。箓:薄冊,指歷史上的有關(guān)記載。58希蹤:此處是追蹤之音。三輔豪:指曾在三輔任職的杰出官員。三輔,漢代把京城長安附近分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fēng),以輔衛(wèi)京城,稱為三輔。59馳聲:傳揚(yáng)名聲。九州牧:泛指天下的地方官。九州,古時(shí)分天下為九州。牧,州里的軍政長官。60磵石:一作“磵戶”。磵,同“澗”,兩山之間的流水。61徒:白白地。延佇;引頸而望。62還飆:旋風(fēng)。63寫:同“瀉”,噴,吐。楹:堂前之柱。64投簪:即投冠。比喻棄官而去。簪,是指古時(shí)官吏所用的冠簪。逸:隱循。65蘭:蘭草,一種香草,隱者所佩。縛塵纓:指出仕為官。塵纓,世俗的冠帶。66攢(cuan)峰:指眾多的山峰。攢:聚。竦:聳動。67游子:指周颙。68吊:此處指慰問遭遇不幸的人。69以上二句,騁、馳,都是傳播之意;西山、東皋,泛指隱居之處;逸儀、素謁,隱士們的議論。70促裝:急忙整裝。下邑:下縣,相對京師而言,指山陰,或說指海鹽。71浪拽:搖槳,指乘船。上京:京都的通稱,這里指京城建業(yè)。72魏闕:高大的宮門,這里指朝廷。73假步:借步。山扃(jiong):山門。74杜:杜若,香草名。厚顏:一作“顏厚”,羞慚。75薜荔:亦為香草名。76滓(zi):污辱。77塵:揚(yáng)塵,污染。游躅:游蹤,指隱者的足跡。78綠池:清水池。洗耳:據(jù)《高士傳》,堯想召許由為九州長,許由不欲聞,即于潁水之濱洗耳。79扃:用如動詞,此處是關(guān)閉之意。岫幌:從山穴中出來的云氣所形成的帳幕。80來轅:指周颙的車子。81杜:拒絕。妄轡:隨便闖入的車馬,與上之“來轅”意同。82瞋膽:猶言肝膽都被氣壞了。83疊穎:重疊的草木。穎:草葉的末端。84柯:樹的枝條。85俗士:指周颙。86君:指山靈。謝:辭絕。逋客:逃客。亦指周颙。
【今譯】 鐘山與草堂的神靈,騰云駕霧,在驛路上馳騁,刻移文于山庭。
有這么一種人,他們有耿介不俗的儀表,瀟灑超塵的情懷,其品行足以同白雪比潔,其志向足以超越青云之上,這才是我所了解的真隱士。至于另外一種人,他們聳立萬物之上,皎潔明亮在人煙之外,把千金看成草芥,不予理睬,把帝位看成破鞋子,可以輕易甩開,在洛水河畔吹笙作鳳鳴,在長河之濱聽樵夫抒懷,這樣的人也確實(shí)存在。但誰能料到這一種人,他們前后不一,反復(fù)不定,就同岐路與練絲一樣,足以使墨子啼哭,足以使楊朱悲傷。雖然有時(shí)他們可以隱居山林,但內(nèi)心仍然對世俗名利念念不忘。或者是開始時(shí)還保持貞潔,到后來便變得污穢不堪。這是多么欺人啊!哎呀!象尚生那樣的隱士已沒有了,而仲長統(tǒng)那樣的人也一去不返。使山林變得何等的寂靜寥落,很長時(shí)間也無人問賞。
時(shí)至今日,有周颙先生,智慧杰出,才能出眾,既有文彩,而又博學(xué),既懂玄學(xué),又通歷史。然而卻要學(xué)習(xí)東魯南郭,隱遁山壑。在草堂上濫竽充數(shù),在北岳中裝模做樣。欺騙了這里的青松桂樹,還有那白云幽谷。雖然表面上在江邊隱居,實(shí)際卻熱衷于爵祿。在開始的時(shí)候,想要排斥巢父,摧折許由,傲對諸子百家,輕視公卿王侯。風(fēng)度情致之高,似要遮天蔽日,精神氣概之盛,如同秋季凌厲的嚴(yán)霜。有時(shí)他慨嘆幽人,隱居不返,有時(shí)他怨恨王孫,貪圖富貴。有時(shí)他高談闊論佛教經(jīng)典,有時(shí)他反復(fù)考核道家的玄虛。同時(shí)他還認(rèn)為,務(wù)光和涓子都比不上自己。
等到皇帝征車來山,詔書到谷,他的形貌變樣,魂魄飛散,志向改變,精神動搖,于是就在坐席之上,眉飛色舞,奮臂揮袖,洋洋自得。焚毀撕裂了隱居的衣服,呈現(xiàn)出世俗小人的本相。風(fēng)云因此而凄愴帶恨,石泉因此而嗚咽悲傷,遠(yuǎn)望山林對他灰心,回顧草木對他喪氣。至于到他佩印綬,當(dāng)了縣官的時(shí)候,聲望在鄰近各縣之上,而在本縣之內(nèi),也美名傳揚(yáng),而且這種名聲一直遠(yuǎn)達(dá)海甸、浙右。使得道家書籍長埋塵底,佛家講席也被拋棄。鞭打犯人喧囂的聲音,干擾著他的思慮,繁忙的公文訴狀,裝滿他的胸臆。琴歌已經(jīng)斷絕,酒賦也無心再續(xù)。常常被考核官吏所糾纏,每每忙于處理訴訟等雜事。想超過漢代張敞、趙廣漢的英名,勝于卓茂、魯恭的業(yè)績。追蹤在三輔任職的杰出官員,把美名傳遍九州大地。
周颙走后,景色孤寂,使我高霞孤零照映,明月獨(dú)自升舉,青松白降下陰涼,白云誰去當(dāng)他的儔侶?澗石已經(jīng)毀壞,但無人踏石而歸,石徑已經(jīng)荒涼,但白白地在那里引頸企望。以至于旋風(fēng)吹入帳幕,云霧噴吐在堂前,惠帳空空啊鴻鵠哀怨,山中人已去啊曉猿驚啼。昔日有人棄官隱遁到海邊,今天卻有人拋棄了蘭草去仕宦。于是南岳北隴表示嘲笑,千山萬壑爭相譏諷,慨嘆受了周颙的欺騙,又悲傷無人前來慰問。所以樹林山澗都為他慚愧不止,秋桂春蘿也因慚愧不再受風(fēng)月的拂照。群山眾壑又都在交相議論,要一齊控訴周颙的 *** 。
如今他又急忙整裝,離開縣城,經(jīng)由水路,趕赴上京。雖然他一心向往朝廷,也許他還要從這里路過。怎么能夠放過他,使芳杜、薛荔重受奇恥,碧嶺、丹崖再蒙大辱。怎能使其揚(yáng)塵,污染了惠草路上隱士的足跡,聽了他庸俗的話,洗耳時(shí)弄臟了池水。所以應(yīng)該關(guān)上山氣的帳幕,掩閉起云朵的關(guān)卡,收斂輕霧,隱藏鳴湍,把周颙車子攔截在谷口,拒絕于郊端。于是樹木的枝條氣破了膽,重疊的草叢發(fā)了怒,有的飛出粗枝折斷了他的車輪,有的忽然低下枝葉掃除他的污跡。請以此文擋住周颙的車駕,為山靈辭絕這個(gè)逃客。
【集評】 明人·孫礦:“六朝雖尚雕刻,然屬對尚未盡工,下字尚未盡險(xiǎn),至此篇則無不入髓,句必凈,字必巧,真可謂精絕之甚。此唐文所祖。鑄辭最工,極藻繪,極精切,若精神喚應(yīng),全在虛字旋轉(zhuǎn)上。”(見《文選集評》)
清人·許梿:“此六朝中極雕繪之作,練格煉詞,語語精辟,其妙處尤在數(shù)虛字旋轉(zhuǎn)得法,當(dāng)與徐孝穆《玉臺新詠序》并為唐人軌范。”(見《六朝文絜箋注》)
【總案】 本文構(gòu)思新奇,文筆辛辣,通篇使用擬人化的手法,假借山神的口吻,歷數(shù)周子先隱后仕,遺羞山靈虛偽的靈魂和庸俗行徑。層層抒發(fā)香草含恥,山林蒙辱的悲憤心情。而在抒情時(shí),作者借助山石、云霞、草木等物的具體感受來表現(xiàn),形象感人,別有一番情趣。本文在形式上,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講究對偶,善用典故,語言華美精煉,而且通篇押韻。這一切在作者手里,都運(yùn)用得純熟自然,恰到好處,并無堆砌之感,是六朝時(shí)一篇優(yōu)秀的駢體文。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和對其真實(shí)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shí)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