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杜牧出自哪里 三生 詩
大家好,關于三生杜牧出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三生 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十里揚州,三生杜牧,前世休說.''出自哪位詩人的哪首作品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今日讀了杜牧的《遣懷》,莫名地對揚州癡情起來。揚州是塊瑰秀,歷代的仕徒佳人為之心動夢縈。白居易懷揚州,“江南好,最憶是揚州”。東坡詠揚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兩相宜”。
揚州因為文人雅客的留戀而脫俗,變得芳名遐邇。但最打動我的還是杜郎“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朱簾總不如”的綺麗多情的揚州。
杜牧對揚州的情是婉轉凄楚的。他一邊忘情在“二十四橋明月夜”,一邊嘆惜著“玉人何處教吹簫”。杜郎,如那些揚州的女子一般喚著他的名字,和著揚州涓涓的雨,心里是倘滿了心酸。
總覺得揚州像是杜牧的代名詞,杜郎與揚州,是一場命中注定的糾纏。揚州的嫵媚,杜郎醉在二十四橋青樓明月間的一場煙夢,以及仕途不歸,“水仙已乘鯉魚去”的痛楚,在華美斑斕的西湖河畔如訴如泣,縱然杜郎心中紅顏天下,留給后人的也不過是蒼海桑田。
和人一樣癡心,有時候,一個城,也只愛一個人。
杜郎,今世已無緣與你相見。愿來世能遇上你,邀你吟上一杯,敘別衷腸。
十里揚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繁華如錦的揚州路。原文出自于南宋詞人姜夔的《琵琶仙·雙槳來時》。
原文:
雙槳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歌扇輕約飛花,蛾眉正奇絕。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了幾聲啼鴂。十里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
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里、匆匆換時節。都把一襟芳思,與空階榆莢。千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回雪。想見西出陽關,故人初別。
白話譯文:
江面上蕩著雙槳劃來一只小船,我忽然發現,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戀人。她正在用團扇輕輕地去迎接那些飛來飛去的楊花,她的眼神,真是楚楚動人。春光漸漸去遠,沙洲自然變綠,又添幾聲悅耳的鳥鳴。遙想當年,在繁華如錦的揚州路,我如杜牧年少時放蕩尋歡。往事早已成煙,思念也無用處。
又一次到了寒食時節,宮廷中恐怕又在分煙。無奈在我此時滿情惆悵,辦見季節已經更換。只能把滿腔幽怨付給偷英,任它飛到空蕩蕩的石階前。千絲萬縷的細柳,里面烏鴉在此掩身,輕軟的柳絮好像在為來去的客人飛舞回旋。憶起當年出關,與伊人分別的情景,令人難忘。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白石在吳興載酒游春時,因見畫船歌女酷合肥情侶,而引發懷人之情,一襟芳思。詞中“桃葉桃根”擬其舊日情侶為女子二人,其人善彈琵琶。《解連環》有“大喬能撥春風”,《浣溪沙》有“恨入四弦”句,亦可為論。這就是調名為《琵琶仙》的緣故,是白石自創新調。
2、賞析:
詞描寫春游時偶遇與昔日戀人相似之女子,而勾起對往日情致的美好回憶。上片寫春游誤認舟女為舊日情人,表現驚喜又失望之情。下片抒發時序更易、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的感傷。詞筆意清剛秀逸,詞中多翻用前人詞成句機時渾化自然,不露斧鑿痕跡。
過春風十里出自哪
出自宋代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
原詞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譯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凄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凄涼的號角。我內心悲涼,感慨于揚州城今昔的變化,于是自創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
揚州自古是淮南東路的名城,這里有著名游覽勝地竹西亭,初到揚州我解鞍下馬作停留。當年那春風十里繁華街道,如今卻是蕎麥青青孤單可憐。自從金兵侵犯長江流域以后,連荒廢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樹,都厭惡再提起那場可惡的戰爭。臨近黃昏凄清的號角已吹響,回蕩在這座凄涼殘破的空城。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詞寫于淳熙丙申,也就是1176年,這時候姜夔才22歲,考了幾年科舉都沒有考上,不愿意再靠著姐姐養活,到處流竄賣字作曲打零工,路過揚州,看到曾遭到金兵侵略過的揚州,于是悲從中來,更想到當年落拓揚州的"三生杜牧",于是提筆寫來,一首“黍離之悲”就此而成。大約八年后,姜夔遇到了他命中貴人--蕭德藻,蕭德藻對他這首詞大加贊賞,由此結成忘年交,并給姜夔找了個媳婦。
賞析
此詞開頭三句點明揚州昔日名滿國中的繁華景象,以及自己對傳聞中揚州的深情向往;接著二句寫映入眼簾的只是無邊的薺麥,與昔日盛況截然不同;“自胡馬”三句,言明眼前的殘敗荒涼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們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漸黃昏”二句,以回蕩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涼嗚咽的號角聲,進一步烘托今日揚州的荒涼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詩意,抒寫自己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杜郎”成為詞人的化身,詞的表面是詠史、寫古人,更深一層是寫己與嘆今。全詞洗盡鉛華,用雅潔洗練的語言,描繪出凄淡空蒙的畫面,筆法空靈,寄寓深長,聲調低婉,具有清剛峭拔之氣勢,冷僻幽獨之情懷。它既控訴了金朝統治者發動掠奪戰爭所造成的災難,又對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譴責,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揚州慢·淮左名都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