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寫的文言文有哪些 孟子文言文名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孟子寫的文言文有哪些,以及孟子文言文名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小學學過孟子的文言文
1. 從小學到初中學過《孟子》的哪倆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17.孔子拜師(孟令永、李順強)小學六年級下冊1.文言文兩則學弈(《孟子》)爛茄嘩初中一年級上冊10.《論語》十則初中二年級上冊24.大道之行也(《禮記》)初中三年級上冊24.大道之行也(《禮記》)高中第一冊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22.寡人之于國也(《孟子》)高中第五冊4.孔孟(黃仁宇)第六單元18.齊桓晉文事 19.莊暴見孟子 20.孟子見梁襄王 21.短文兩篇齊人有一妻一妾弈秋全部的,要具體內容嗎
2. 孟子寫的名句有哪些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
[譯文] (孟子說:)“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保x婁上)
[譯文] (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離婁上)
[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有了自己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自己有了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保x婁上)
[譯文] (孟子說:)“有預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p>
3. 小學古文
孟母斷織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泵夏敢缘盯蹟嗥淇棥C献討侄鴨柶涔省C夏冈唬骸白英苤畯U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泵献討?,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選自《列女傳》
【注釋】
①既:已經。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里指織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這。⑥是以:因此。
⑦則: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饑行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 *** 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泵献勇牶髧樍艘惶源?,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4. 學奕 文言文翻譯(選自《孟子》)
【課文說明】 這篇課文選自《孟子》的《告子篇》,是孟子談到學習態度和聰明不聰明的問題時舉納虧的一個例子。
這則故事說明了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專心致志和思想老開小差,學習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
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里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前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如前面的人好。
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說課稿】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小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由于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再加上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因此,我把指導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生字,正確讀寫:弈秋 教誨 俱學 弗若 曰 矣 。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標 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學法 1、教法:范讀領讀、點撥教學 2、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學流程 1、警句引路、導入新課 2、范讀激趣、領讀通文 3、熟讀成誦、疏通文意 4、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讀書明理 6、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新標準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方法的積累。
在進行第一個教學環節時,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請學生讀一讀,并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警句的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告訴學生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而現代的教育家也在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讀課文兩遍,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然后領讀,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
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讓學生自由練讀,達到熟讀成誦。讓學生自讀自悟,并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貫通全文。
弄懂每一話的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借助注釋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留待全班交流時提出與同學研討。在全班交流時,我采用點撥教學法,適時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最后指名說全文大意,我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 學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關鍵就是能從古文中明白一個道理,達到以古鑒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學第五個環節時,我先出示兩個問題: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 (2)、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然后分小組討論解決第一個問題,弄懂兩個人學習效果的不同是因為學習態度不同,得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達到讀書明理的目的。處理第二個問題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努力實踐新課標“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的要求,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學會用正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創新意識,我在講完課文后將以前學過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文言成語故事,印發給學生,練讀文言文。這些文言成語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又為學生熟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板書說明 我的板書簡單明了,通過兩種不同的學習態度,得出兩個相反的學習結果,對比鮮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充分揭示了課文蘊涵的道理。 板書設計 學弈 專心致志——成功。
5. 關于孟子的文言文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对姟吩疲骸浭检`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p>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踉唬骸嶂∥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p>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孟子的文言文高中
1. 孟子的文言文作品快
高中文言文賞析之莊暴見孟子原文莊暴①見孟子,曰:“暴見于王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④乎!”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14)?”王變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⑥好世俗之樂耳?!痹唬骸巴踔脴飞?,則齊攔知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p>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⑦,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痹唬骸芭c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⑧之音,舉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11)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12)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13)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釋字義①莊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莊子。
②見(xian現)于王:被齊王召見或朝見齊王。③樂(yuè):《說文》:“五聲八音總名。”
《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薄抖Y記·樂記》:“先王之所以飾喜也”“天地之和”“德之華也”。
可見,古代的樂是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樂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回歸天地萬物和諧境界的途徑。
④庶幾: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辭也,言近于?!?/p>
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變乎色:改變了臉色。
朱熹《集注》云:“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壁w注則說是宣王惱怒莊暴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子。
⑥直:不過、僅僅。⑦獨樂樂: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
前一個“樂(yuè )”欣賞音樂 名詞 后一個快樂作動詞用,以下幾句類似的句子同。⑧鐘鼓之聲,管龠之音:這里泛指音樂。
⑨舉: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說文》:“病也?!?/p>
蹙,《說文新附》:“迫也。”引申為聚也。
趙注云:“疾首,頭痛也;蹙 ,愁貌?!蓖醴蛑端臅奘琛吩疲骸凹彩渍吲铑^不理,低垂喪氣,若病之容耳。”
頞,《說文》:“鼻莖也?!保?1)極:《說文》:“棟也?!?/p>
《通訓定聲》按:在屋之正中至高處。引申為極致,極端。
(12)田獵:在野外打獵。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項帶有軍事訓練性質的活動。
由于它要發動百姓驅趕野獸,各級地方官員都要準備物資和親自參與,所以古人主張應該在農閑時候有節制地舉行,以免擾亂正常的主產秩序。(13)旄:旗幟,這里指儀仗。
(14)諸:相當于“之乎”,“之”是代詞,代之前的“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昂酢笔且蓡栒Z氣詞,相當于“嗎”全文解釋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朝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p>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么樣???”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局衡模,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幾天后,孟子在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宣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宣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音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桐緩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偃绱笸踉趪C,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凹偃绱笸踉谧鄻罚傩諅兟牭酱笸貘Q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 現在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以王道統一天下?!薄睹献印妨夯萃跸拢ǔ鎏帲┣f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
2. 高中文言文涉及孟子的一段小故事出處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彼炀佑诖?。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
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
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3. 《孟子》二則初中古文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上》)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shùn)發于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 求高中文言文《齊恒晉文之事》全文翻譯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
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
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
我確實知道您是出于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
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
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
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 *** 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
'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對長輩 *** 肢體一類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
《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
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 齊宣王說:"象(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 (齊宣王)說:"(這是什。
5. 《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
孟子》中的10則經典故事
1. 再作馮婦——《孟子·盡心下》——有個叫“馮婦”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國王給了他一個“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傷人,他跳下“官轎”,朝老虎撲去….百姓稱好,而其他的“士人”卻笑他身為官員,不成體統。
2.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連續問了齊宣王三個很棘手的問題,他無言以答,只有東張西望,看看左右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3.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宋國有位老農,嫌秧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來,他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彼膬鹤于s快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驕其妻妾——《孟子·離婁下》——說齊國有個丈夫死要面子,說天天與有錢人在一起,并經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來,后來他的妻妾發現他原來天天是在外面當乞丐,還是給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還在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圍棋高手,他有兩個徒弟同時與跟他學下棋。兩個人中,有一個專心致志;另外一個雖然也在聽講,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準備怎么去射擊它們。兩人同時學習,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卻大不相同。
6.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沉溺于聲色犬馬,成天飛鷹走狗,到處圍獵,群眾意見很大,但是他以為自己的狩獵場地還沒有周文王的大,對于群眾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訴他:周文王的狩獵場是向群眾開放的;而誰進你的狩獵場地是要殺頭的。雖然場地比周文王的小,群眾還嫌你的苑囿大呢!
7. 煮魚——《孟子·萬章上》——有人送給子產一條活魚,子產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魚 到池子里去。結果這個下人把魚拿出去煮吃了,還回來對子產說:“魚我已經放了,剛放下去時,呆著不動;一會兒,它才顯得得意的樣子,一甩尾巴鉆進水里去了?!弊赢a高興極了。那個手下人之后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早把魚吃了,他什么也不知道呢!”
8. 以羊換牛——《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看到用殺一頭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來換子。其實失去了祭祀的意義了。
9.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同樣是逃跑,跑出五十步的嘲笑跑出一百步的膽小,其實他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10. 偷雞賊——《孟子·滕文公下》——有個偷雞賊,天天偷雞,有人勸他,他打算改正,打算改一天偷一只,改為一個月偷一只,這樣明年就不偷了。
6. 高中語文文言文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黃河以南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墒?,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泵献诱f:“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F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7. 《孟子》中關于勤奮好學的文言文
弈①秋②,通國③之④善⑤弈者也。使⑥弈秋誨⑦二人弈,其⑧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⑨;一人雖聽之⑩,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21)智弗若與(22)?曰(23):非(24)然(25)也。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國:全國。
4、之:的。
5、善:善于,擅長。
6、使:讓。
7、誨:教導。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奕秋(的教導)。
10、之:指弈秋的教導。
11、鴻鵠:天鵝。
12、將至:將要到來。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
16、之:天鵝。
17、之:他,指前一個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
20、為:因為。
21、其:他的,指后一個人。
22、與:文言助詞。
23、曰:說。
24、非:不是。
25、然:代詞,這樣。
譯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
弈秋是全國有名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里卻想著天上有大雁要飛過來,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于是乎這個人雖然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說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并非這樣。
8. 高中生必背古文有哪些
以下這些是 高中課本上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浴乎沂一段)
勸學 秋水 過秦論 蘭亭集序 歸去來兮辭 師說 阿房宮賦(全文)
諫太宗十思書(十思一段和前一段)
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議論的一段)
項脊軒志(姍姍可愛一段)
長亭送別(3小段)
陳情表 赤壁賦 逍遙游 滕王閣序 (全文)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論述的長段)
報任安書(孫子臏腳一段)
屈原列傳(屈原即黜 一段,漁父一段,還有一段忘了)
初中
陋室銘………………………………………… 劉禹錫
愛蓮說………………………………………… 周敦頤
桃花源記…………………………………………陶源明 (全文)
五柳先生傳 三峽 小石潭記 與朱元思書 始得西山宴游記 醉翁亭記(了解)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魚我所欲也
岳陽樓記…………………………………………范仲淹 (全文)
出師表…………………………………………諸葛亮
孟子的文言文故事
1. 《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
孟子》中的10則經典故事
1. 再作馮婦——《孟子·盡心下》——有個叫“馮婦”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國王給了他一個“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傷人,他跳下“官轎”,朝老虎撲去….百姓稱好,而其他的“士人”卻笑他身為官員,不成體統。
2.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連續問了齊宣王三個很棘手的問題,他無言以答,只有東張西望,看看左右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3.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宋國有位老農,嫌秧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來,他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彼膬鹤于s快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驕其妻妾——《孟子·離婁下》——說齊國有個丈夫死要面子,說天天與有錢人在一起,并經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來辯搏,后來他的妻妾發現他原來天天是在外面當乞丐,還是給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還在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圍棋高手,他有兩個徒弟同時與跟他學下棋。兩個人中,有一個專心致志;另外一個雖然也在聽講,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準備怎么去射擊它們。兩人同時學習,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卻大不相同。
6.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沉溺于聲色犬馬,成天飛鷹走狗,到處圍獵,群眾意見很大,但是他以為自己的狩獵場地還沒有周文王的大,對于群眾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訴他:周文攜遲祥王的狩獵場是向群眾開放的;而誰進你的狩獵場地是要殺頭的。雖然場地比周文王的小,群眾還嫌你的苑囿大呢!
7. 煮魚——《孟子·萬章上》——有人送給子產一條活魚,子產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魚 到池子里去。結果這個下人把魚拿出去煮吃了,還回來對子產說:“魚我已經放了,剛放下去時,呆著不動;一會兒,它才顯得得意的樣子,一甩尾巴鉆進水里去了。”子產高興極了。那個手下人之后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早把魚吃了,他什么也不知道呢!”
8. 以羊換牛——《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看到用殺一頭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來換子。其實失去了祭祀的意義了。
9.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同樣是逃跑,跑出五十步的嘲笑跑出一百步的膽小,其實他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10. 偷雞賊——《孟子·滕文公下》——有個偷雞賊,天天偷雞,有人勸他,他打算改正,打算改一天偷一只,改為一個月偷一只,這樣明年就不偷了。
2. 孟子里面有哪些文言故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旦伏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五十步笑百步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p>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譯文】 梁惠王(即魏惠王)說:“我對于國家,那可真是夠盡心的啦(耳矣:等于說“而已矣”,“耳”表示限制語氣,“矣”表報道語氣,合用后表示確乎如此的陳述語氣):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辦。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的。
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而減少(加:更),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戰鼓(填:象聲詞,形容鼓聲),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
3. 老子 孟子 孔子的故事(古文)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
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
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笨浊鸾忉尩溃骸拔崮藨n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笨浊鹇勓?,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后進,善待時也。
故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去驕氣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于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p>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
“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于路曰:。
4. 【《孟子》和《列子》中還有那些故事或文言文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列子》 愚公移山原文(選自《列子·湯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5. 高中文言文涉及孟子的一段小故事出處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p>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p>
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
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
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6. 孟子的故事一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崩^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彼炀佑诖?。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7. 關于孟子的文言文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裼c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p>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p>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