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洞庭湖古詩有哪些 關于洞庭湖古詩有哪些詩句
大家好,關于關于洞庭湖古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關于洞庭湖古詩有哪些詩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有哪些描寫洞庭湖的古詩詞,你認為最好的是哪一首?
謝邀:
開篇明義,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位于中國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三大湖,也是僅次于鄱陽湖的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其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與長江相連。千百年來,洞庭湖一年四季美麗的景致、洞庭湖美麗的傳說、洞庭湖畔承載著深厚人文記憶的岳陽樓,無不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和足跡。
洞庭湖瀲滟的波光與壯麗的景色、恢宏的氣勢與浪漫的柔情也激發起詩人的才思,他們抑或泛舟洞庭,抑或登上岳陽樓俯瞰洞庭,抑或抒發他們的文人情懷。
寄情湖光山色的詩人,總是用自己的才情與詩意去勾畫、點染、描摹、吟詠洞庭湖的光彩。
唐代詩人錢起,天寶十載(751年)應進士試時所作的《省試湘靈鼓瑟》,其實也是與洞庭湖有關的詩歌,這首詩傳誦一時。詩中最后四句:“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歷來被視為千古名句。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李白在洞庭湖畔的岳陽與李曄、賈至不期而遇,三人相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下一組《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記其事。
其中的第二首是:“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全詩寫洞庭湖月下泛舟的閑情逸致,構思奇特而夸張,承襲李白一向豪放灑脫的風格。湖上空明澄澈,而使詩人有乘流上青天的想法,頗有“夜靜如水”的境界。
大歷三年(768 年)冬十二月,57歲的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陽,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陽樓。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岳陽樓。面對旁李基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于是揮筆寫下這首含蘊著浩然之氣的名篇《登岳陽樓》。
杜甫的《登岳陽樓》更使它成為名噪天下的文化名樓。杜甫在詩中寫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俯瞰洞庭,視野廣闊。”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中秋節,詞人張孝祥沿水路回家,途經洞庭湖。中秋時節的洞庭湖,風平浪靜,明亮皎潔的月光與清澈明凈的湖水交相輝映,這明月闊水,與張孝祥的精神世界一拍即合。
在這樣的情景下,張孝祥寫下了一首《念奴嬌·過洞庭》的詞作。詞人眼中的洞庭湖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這首詞一經傳唱,便好評如潮,被譽為“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杰特”。
元代一位名叫唐珙的詩人乘船經過洞庭湖時,看到這樣的壯美景象后,感慨不已,這景象甚至讓他聯想到了許多與洞庭湖有關的美好神話傳說。于是便有了“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千古名句。
一江如帶,數峰似染,洞庭湖景色如此恬靜,給人留下悠悠的思戀。洞庭湖的瀲滟澄波和壯麗景色、恢弘氣勢與浪漫柔情激發起詩人們的無限詩情,寄情洞庭湖光山色的詩人,又何止這幾位?
還記得那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詩句嗎?這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洞庭湖寫下的。
長慶四年(824年)九月,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轉和州刺史,途經洞庭湖,夜晚泊舟湖上,劉禹錫被洞庭湖壯美的景象深深震撼。
浩渺的洞庭湖面,澄澈明凈的洞庭秋月,湖中的君山,都給詩人劉禹錫留下了無比美好的印象。于是,他詩興大發,寫下了姊妹篇《望洞庭》和《洞庭秋月行》。
在劉禹錫的洞庭湖姊妹篇《望洞庭》和《洞庭秋月行》中,《望洞庭》一詩更為人們所熟知,我認為也是眾多描寫洞庭湖的古詩詞中最好的一首,該詩如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人劉禹錫此次途經洞庭湖,正是農歷九月的清擾老秋月夜,呈現在劉禹錫眼前的洞庭湖風光,是明朗的秋夜、皎潔的秋月與平靜的湖水,湖光倒映月色,一片寧靜、祥和。
劉禹錫深知,眼前的洞庭湖不僅是前代詩人筆下的寵兒,也是后世詩人的掌上明珠。描摹洞庭湖的名句更是不勝枚舉,所以要突破前人詩歌的窠臼,甚至要寫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洞庭湖詩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這其實難不倒詩人劉禹錫,他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如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運謹張力和雄直氣勢。
正是由于劉禹錫極其重視詩歌創作技巧,創作態度嚴肅,因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
如《酬樂天詠老見示》中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如《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再如《浪淘沙九首》中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些精妙絕倫的詩句不僅為當時人所稱道,也為后代人所崇尚。
所以,當劉禹錫與洞庭湖相遇時,注定是一場詩人與詩歌的邂逅,尤其是洞庭湖上空柔和明凈的月光和眼前澄澈清瑩的湖水給詩人帶來了夢幻般的美的享受后,一首湖光與月色交織的詩篇便從詩人的筆端流瀉而來。
開篇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是詩人的視覺體驗,大意是說:秋月將它的清輝灑在洞庭湖面上,湖面平靜無風、水波不興,遠遠望去如同一面未經打磨拋光的銅鏡。
尤其是第一句這個“和”字,就像是神來之筆,一下子柔美的月亮和柔和的湖水勾連了起來,天與地似乎在這一刻沒有了空間的阻隔。這一句不僅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洽畫境,還把月光與湖水的韻律美在無形中傳達給了讀者,詩句融詩境、畫境、意境于一體,給人帶來無比的想象空間。
劉禹錫在詩歌創作中提出“境生象外”的理論。他認為,藝術意境所具有的“象”(實)與“境”(虛)的兩個不同層次,通過“象”這一直接呈現在欣賞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傳達“境”這一象外之旨,從而充分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由實入虛、由虛悟實,從而形成一個具有意中之境、“飛動之趣”的藝術空間。
這是一幅唯美動人的洞庭湖月光圖,詞人眼前的湖光與月色就像是一塊天然的油畫背景板。讀者讀到這樣美麗的詩句,如果手中正好有一支畫筆的話,會自然而然地用手中的畫筆在背景板上渲染幾筆,即使沒有畫筆也可以憑借想象力填補這美妙絕倫的畫面。
第二句中,詩人描繪了洞庭湖湖面風平浪靜的景象,此時的洞庭湖遠遠望去猶如一面未經打磨拋光的銅鏡一樣。
劉禹錫用未經打磨拋光的銅鏡來比喻洞庭湖的湖面,是說洞庭湖風平浪靜,安寧溫柔,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這種朦朦朧朧的感覺,用來形容月夜下的湖光,真是恰如其分。
“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景象,因為只有湖面無風,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湖水才會在月光下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朦朧美。這一比喻給“湖光秋月兩相和”的畫面平添了幾分詩意。
在這遠離城市燈火的洞庭湖畔,在平靜、和美的湖光與秋月下,劉禹錫被洞庭湖的湖光與秋月浸染著,他沉浸式地體驗著洞庭湖風光的美好。
皎潔的月光將它柔美的清輝灑在洞庭湖面,洞庭湖水愈加顯得澄澈清凈,洞庭湖中心的君山在月光的輝映下愈加顯得青翠,湖光山色渾然一體。此時洞庭湖的月光、湖面、君山,宛如一幅諧美的山水畫。
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于山頂”。后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
后兩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這就好比繪畫一樣,將整個畫面布局好了之后,就該對畫面中的C位景物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了。
在皓月清輝的映射下,在洞庭湖水的環抱之中,遠遠望去,湖面澄澈明凈,君山青翠欲滴。詩人眼中的洞庭湖,就好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面銅鏡,也好像是一只工藝精湛的銀盤。
而被洞庭湖水環抱的君山,就如同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被鑲嵌在一只雕刻精美泛著光華的白銀盤里,儼然成為詩人眼中的C位。
詩人眼中的君山與洞庭湖,是如此美麗,如此相得益彰。詩人以這樣的情懷去描摹洞庭湖,將人與自然風光的關系表現得默契和諧,也將生活與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劉禹錫的《望洞庭》,就像是為洞庭湖量身定做的一件藝術品一樣,詩情與畫意傳唱千年。時光會給藝術品裹上光澤如玉的包漿,時光會將回憶的濃度降低,而詩人的華麗篇章卻永遠定格在昔日動聽的瞬間。
在詩人劉禹錫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淡泊,毫無作秀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劉禹錫的洞庭湖姊妹篇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的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詩意再現。
劉禹錫的《望洞庭》,是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和閑情逸致的集中體現。當讀者感嘆洞庭湖自然風光的美好時,也不得不感嘆劉禹錫高妙的藝術手法,更感嘆于詩句表現出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情思與韻致。
描寫洞庭湖的古詩
1、蛟室圍青草,龍堆擁白沙。護江盤古木,迎棹舞神鴉。破浪南風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萬疊,底處上仙槎。——杜甫《舟泛洞庭》
2、憶過巴陵歲,無人問去留。中宵滿湖月,獨自在僧樓。漁父真閑唱,靈均是謾愁。今來欲長往,誰借木蘭舟。——齊己《懷洞庭》
3、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4、東西南北各連空,波上唯留小朵峰。長與岳陽翻鼓角,不離云夢轉魚龍。吸回日月過千頃,鋪盡星河剩一重。直到劫馀還作陸,是時應有羽人逢。——曹松《洞庭湖》
5、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風清長沙浦,山空云夢田。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6、空江浩蕩景蕭然,盡日菰蒲泊釣船。青草浪高三月渡,綠楊花撲一溪煙。情多莫舉傷春目,愁極兼無買酒錢。猶有漁人數家住,不成村落夕陽邊。——許棠《洞庭湖》
7、塵愁老來顏,久與江山隔。逍遙澄湖上,洗眼見秋色。涼波弄輕棹,湖咐握洞月生遠碧。未減遙客情,西望杳何極。——李群玉《洞庭遇秋衡枯》
8、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熔金。皮耐孤輪徐轉光不定,游氣蒙蒙隔寒鏡。是時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岳陽樓頭暮角絕,蕩漾已過君山東。山城蒼蒼夜寂寂,水月逶迤繞城白。蕩槳巴童歌竹枝,連檣估客吹羌笛。勢高夜久陰力全,金氣肅肅開星躔。浮云野馬歸四裔,遙望星斗當中天。天雞相呼曙霞出,斂影含光讓朝日。日出喧喧人不閑,夜來清景非人間。——劉禹錫《洞庭秋月行》
9、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細碎浪頭光。寒驚烏鵲離巢噪,冷射蛟螭換窟藏。更憶瑤臺逢此夜,水晶宮殿挹瓊漿。——韓?《洞庭玩月》
10、高臥洞庭三十春,芰荷香里獨垂綸。莫嫌無事閑銷日,有事始憐無事人。——來鵠《洞庭隱》
11、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12、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蟻,多于秋后蠅。豈思鱗作簟,仍計腹為燈。浩蕩天池路,翱翔欲化鵬。——李商隱《洞庭魚》
13、白水連天暮,洪波帶日流。風高云夢夕,月滿洞庭秋。沙上漁人火,煙中賈客舟。西園與南浦,萬里共悠悠。——李端《宿洞庭》
14、長天接廣澤,二氣共含秋。舉目無平地,何心戀直鉤。孤鐘鳴大岸,片月落中流。卻憶鴟夷子,當時此泛舟。——方干《早發洞庭》
15、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駕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竟安在,軒樂詎曾過。唯有君山下,狂風萬古多。——元稹《洞庭湖》
16、周極八百里,凝眸望則勞。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賈客停非久,漁翁轉幾遭。颯然風起處,又是鼓波濤。——可朋《賦洞庭》
17、浩渺注橫流,千潭合萬湫。半洪侵楚翼,一汊屬吳頭。動軸當新霽,漫空正仲秋。勢翻荊口迮,聲擁岳陽浮。遠脈滋衡岳,微涼散橘洲。星辰連影動,嵐翠逐隅收。漸落分行雁,旋添趁伴舟。升騰人莫測,安穩路何憂?氣與塵中別,言堪象外搜。此身如粗了,來把一竿休。——李嶼《過洞庭》
18、地盡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初日當中涌,莫辨東西隅。晶耀目何在,瀅熒心欲無。靈光晏海若,游氣耿天吳。張樂軒皇至,征苗夏禹徂。楚臣悲落葉,堯女泣蒼梧。野積九江潤,山通五岳圖。風恬魚自躍,云夕雁相呼。獨此臨泛漾,浩將人代殊。永言洗氛濁,卒歲為清娛。要使功成退,徒勞越大夫。——宋之問《洞庭湖》
19、帆掛狂風起,茫茫既往時。波濤如未息,舟楫亦堪疑。旅雁投孤島,長天下四維。前程有平處,誰敢與心期。——朱慶馀《過洞庭》
關于洞庭湖的有名詩句
1. 描寫洞庭湖的詩句有哪些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雍陶《題君山》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陽樓》
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韓愈《登岳陽樓》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范仲淹《岳陽樓記》。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2. 關于洞庭湖的古詩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屬租態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
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
歷來詩人弊兆源都寫它的闊大壯盛的氣象,留下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這首絕句,卻別出心裁,以纖巧輕柔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澄泓湛凝綠,物影巧相映”(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的精細圖景,并融入美麗的神話傳說,結構成新巧而又清麗的篇章。
這首描繪洞庭君山的詩,起筆就很別致。詩人不是先正面寫君山,而是從君山的倒影起筆。
“煙波不動”寫湖面風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碧色全無翠色深”猜畝,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當然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
這兩句以波平如鏡的湖水,以淺碧與深翠色彩的對比,映襯出君山倒影的鮮明突出。這是一幅靜謐的湖山倒影圖。
這種富有神秘色彩的寧靜,很容易引發出詩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筆鋒一轉,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
古代神話傳說,舜妃湘君姊妹化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即得名于此。
所以“疑是水仙梳洗處”這一句,在仿佛之間虛寫一筆: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擬的手法輕輕點出:“一螺青黛鏡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吸引著不少詩人為之命筆。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這兩句詩,同樣也是以螺髻來形容,不過這是刻畫了遙望水面白浪環繞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這一首,則全從水中的倒影來描繪,來生發聯想,顯得更為輕靈秀潤。
起筆兩句,不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筆勢凝斂,重彩描畫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繼之詩情轉向虛幻,將神話傳說附會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勝,寫得活脫輕盈。
這種“鏡花水月”、互相映襯的筆法,構成了這首小詩新巧清麗的格調,從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 陶《題君山》 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方 干《題君山》 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舜妃湘君姊妹化為湘水之神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故君山又稱湖山。正是其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吸引歷代詩人寫就了一首首頗具審美價值的妙詩。
上錄唐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與方干的《題君山》(一說作者為程賀)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這兩首同題詩,吟詠的對象都是洞庭湖的君山,其構思也都新穎巧妙,而又各有千秋。
詩貴創新,尤其是在構思上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徑,選擇新的表現角度。惟其如此,詩才有詩味,也才能耐人尋味,不脛而走。
雍陶與方干深得個中三昧,其詩吟詠君山都注意避免重復前人的詩境,而寫出新意來。雍陶的《題君山》,描繪洞庭君山之美景,起筆便不同凡響:“煙波不動影沉沉。”
這里,詩人未正面描寫君山,而是從其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寫起,以“不動”二字明言湖面風平浪靜,水波不興,以“沉沉”二字凸現君山倒影顏色的深沉與凝重,暗中點題,別具匠心。次句從色彩方面著墨,以“碧色全無”狀寫湖水之色,以“翠色深”狀寫君山之色,二者相互映襯。
以上兩句實寫湖光山色的自然美,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態的湖山倒影圖。后兩句筆鋒一轉,由實寫湖中君山倒影,轉為虛寫神話傳說,并與湖山的描寫融合起來。
“疑是水仙梳洗處”,意為:這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湘君姊妹梳洗生活的地方吧!此句雖想落天外,卻情生目前,因為“疑是”的根據,即在前兩句。倘若無前兩句對湖光山色的實寫,便缺乏激發想象的因素,。
3. 關于洞庭湖的詩句都有哪些
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釋義: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2.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劉禹錫
釋義: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3.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游洞庭湖》李白
釋義: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無煙,可怎么能夠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處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可見其聲勢浩大,景色壯麗,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游行此處以詩詞贊美景抒豪情。
參考資料
于海娣.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北京華僑出版社,2010
4. 描寫洞庭湖的詩句有哪些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5. 關于洞庭湖的詩句
1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
2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雍陶《題君山》
3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陽樓》
4
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韓愈《登岳陽樓》
5
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范仲淹《岳陽樓記》。
6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7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
8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6. 描寫洞庭湖的古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翻譯: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齊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天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擴展資料: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
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7. 關于描寫洞庭湖的詩詞有哪些
在我國所有的著名湖泊中,有關洞庭湖的名人名句最多,現摘錄一些: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
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
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 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
風清長沙浦,山空云夢田。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
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
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短信搜索 本類。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登岳陽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白居易《題岳陽樓》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韓愈《登岳陽樓》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范仲淹《岳陽樓記》。
(節選)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題君山》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洞庭秋正闊,余欲泛歸船。莫辨荊吳地,唯余水共天。
渺彌江樹沒,合沓海湖連。遲爾為舟楫,相將濟巨川。
——孟浩然《洞庭湖寄閻九》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張說《和尹從事懋泛洞庭》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駕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軒樂詎曾過。唯有君山下,狂風萬古多。
——元稹《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 庭》。
關于洞庭湖的詩詞
? ? 1、空江浩蕩景蕭然,盡日菰蒲泊釣船。青草浪高三月渡,綠楊花撲一溪煙。情多莫舉傷春目,愁極兼無買酒錢。猶有漁人數家住,不成村落夕陽邊。——許棠《洞庭湖》
? ? 2、東西南北各連空,波上唯留小朵峰。長與岳陽翻鼓角,不離云夢轉魚龍。吸回日月過千頃,鋪盡星河剩一重。直到劫馀還作陸,是時應有羽人逢。——曹松《洞庭湖》
? ? 3、帆掛狂風起,茫茫既往時。波濤如未息,舟楫亦堪跡螞擾疑。旅雁投孤島,長天下四維。前程有平處,誰敢與心期。——朱慶馀《過洞庭》
? ? 4、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 ? 5、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 ? 6、浩渺注橫流,千潭合萬湫。半洪侵楚翼,一汊屬吳頭。動軸當新霽,漫空正仲秋。勢翻荊口迮,聲擁岳陽浮。遠脈滋物正衡岳,微涼散橘洲。星辰連影動,嵐翠逐隅收。漸落分行雁,旋添趁伴舟。升騰人莫測,安穩路何憂?氣與塵中別,言堪象外搜。此身如粗了,來把一竿休。——李嶼《過洞庭》
? ? 7、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范仲淹《岳陽樓記》
? ? 8、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細碎浪頭光。寒驚烏鵲離巢噪,冷射蛟螭換窟藏。更憶瑤臺逢此夜,水晶宮殿挹瓊漿。——韓偓《洞庭玩月》
? ? 9、蛟室圍青草,龍堆擁白沙。護江盤古木,迎棹舞神鴉。破浪南風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萬疊,底處上仙槎。——杜甫《舟泛洞庭》
? ? 10、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雍陶《題君山》
? ? 11、地盡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初日當中涌,莫辨東西隅。晶耀目何在,瀅熒心欲無。靈光晏海若,游氣耿天吳。張樂軒皇至,征姿旦苗夏禹徂。楚臣悲落葉,堯女泣蒼梧。野積九江潤,山通五岳圖。風恬魚自躍,云夕雁相呼。獨此臨泛漾,浩將人代殊。永言洗氛濁,卒歲為清娛。要使功成退,徒勞越大夫。——宋之問《洞庭湖》
? ? 12、周極八百里,凝眸望則勞。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賈客停非久,漁翁轉幾遭。颯然風起處,又是鼓波濤。——可朋《賦洞庭》
? ? 13、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駕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竟安在,軒樂詎曾過。唯有君山下,狂風萬古多。——元稹《洞庭湖》
? ? 14、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 ? 15、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韓愈《登岳陽樓》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