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包括哪些文言文 資治通鑒具體內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資治通鑒包括哪些文言文,以及資治通鑒具體內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資治通鑒 內容包括哪些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團判和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塌盯(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沖閉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中的文言文
1.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如腔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書摘1) 峻兵入臺城,司徒導謂侍中褚翜曰:“至尊當御正殿,君可啟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極前殿;導及光祿大夫陸曄、荀崧、尚書張闿共登御床,擁衛帝。
以劉超為右衛將軍,使與鐘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廟。時百官奔散,殿省蕭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動,呵之曰:“蘇冠軍來覲至尊,軍人豈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宮,宮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見掠奪。峻兵驅役百官,光祿勛王彬等皆被捶撻,令負提登蔣山。
裸剝士女,皆以壞席苦苫草自鄣,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號之聲,震動內外。 初,姑孰既陷,尚書左丞孔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臺城,自非戰士,不須戎服。”
及臺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無他。 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峻盡費之;太官惟有燒馀米數石以供御膳。
或謂鐘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為裂檔之計!”雅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各遁逃以求免,何以為臣!” 丁巳,峻稱詔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導有德望,猶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峻自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許柳為丹楊尹,馬雄為左衛將軍,祖渙為驍騎將軍。弋陽王羕詣峻,稱述峻功,峻復以羕為西陽王、太宰、錄尚書事。
峻遣兵攻吳國內史庾冰,冰不能御,棄郡奔會稽,至渣源衫浙江,峻購之甚急。吳鈴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嘯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邏所,輒以杖叩船曰:“何處覓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為醉,不疑之,冰僅免。
峻以侍中蔡謨為吳國內史。 溫嶠聞建康不守,號慟;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對。
庾亮至尋陽,宣太后詔,以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鑒司空。嶠曰:“今日當以滅賊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將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嶠素重亮,亮雖奔敗,嶠愈推奉之,分兵給亮。 后趙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憂崩。 蘇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趙將石堪攻宛,南陽太守王國降之;遂進攻祖約軍于淮上。約將陳光起兵攻約,約左右閻禿,貌類約,光謂為約而擒之。
約逾垣獲免,光奔后趙。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溫嶠將起兵討蘇峻,而道路斷絕,不知建康聲聞。會南陽范汪至尋陽,言“峻政令不壹,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朝廷有倒懸之急,宜時進討。”
嶠深納之。亮辟汪參護軍事。
亮、嶠互相推為盟主,嶠從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強,宜共推之。”嶠乃遣督護王愆期詣荊州,邀陶侃與之同赴國難。
侃猶以不豫顧命為恨,答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嶠屢說,不能回;乃順侃意,遣使謂之曰:“仁公且守,仆當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參軍滎陽毛寶別使還,聞之,說嶠曰:“凡舉大事,當與天下共之。師克在和,不宜異同。
假令可疑,猶當外示不覺,況自為攜貳邪!宜急追信改書,言必應俱進;若不及前信,當更遣使。”嶠意悟,即追使者,改書;侃果許之,遣督護龔登帥兵詣嶠。
嶠有眾七千,于是列上尚書,陳祖約、蘇峻罪狀,移告征鎮,灑泣登舟。 陶侃復追龔登還。
嶠遺侃書曰:“夫軍有進而無退,可增而不可減。近已移檄遠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舉,諸郡軍并在路次,惟須仁公軍至,便齊進耳。
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于此。仆才輕任重,實憑仁公篤愛,遠稟成規;至于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如首尾相衛,唇齒相依也。
恐或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于討賊,此聲難追。仆與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頃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眾見救,況社稷之難乎!今日之憂,豈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翹企。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于此,荊楚西逼強胡。
2.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 《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書摘1) 峻兵入臺城,司徒導謂侍中褚翜曰:“至尊當御正殿,君可啟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極前殿;導及光祿大夫陸曄、荀崧、尚書張闿共登御床,擁衛帝。
以劉超為右衛將軍,使與鐘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廟。時百官奔散,殿省蕭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動,呵之曰:“蘇冠軍來覲至尊,軍人豈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宮,宮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見掠奪。峻兵驅役百官,光祿勛王彬等皆被捶撻,令負提登蔣山。
裸剝士女,皆以壞席苦苫草自鄣,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號之聲,震動內外。 初,姑孰既陷,尚書左丞孔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臺城,自非戰士,不須戎服。”
及臺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無他。 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峻盡費之;太官惟有燒馀米數石以供御膳。
或謂鐘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為之計!”雅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各遁逃以求免,何以為臣!” 丁巳,峻稱詔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導有德望,猶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峻自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許柳為丹楊尹,馬雄為左衛將軍,祖渙為驍騎將軍。弋陽王羕詣峻,稱述峻功,峻復以羕為西陽王、太宰、錄尚書事。
峻遣兵攻吳國內史庾冰,冰不能御,棄郡奔會稽,至浙江,峻購之甚急。吳鈴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嘯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邏所,輒以杖叩船曰:“何處覓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為醉,不疑之,冰僅免。
峻以侍中蔡謨為吳國內史。 溫嶠聞建康不守,號慟;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對。
庾亮至尋陽,宣太后詔,以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鑒司空。嶠曰:“今日當以滅賊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將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嶠素重亮,亮雖奔敗,嶠愈推奉之,分兵給亮。 后趙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憂崩。 蘇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趙將石堪攻宛,南陽太守王國降之;遂進攻祖約軍于淮上。約將陳光起兵攻約,約左右閻禿,貌類約,光謂為約而擒之。
約逾垣獲免,光奔后趙。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溫嶠將起兵討蘇峻,而道路斷絕,不知建康聲聞。會南陽范汪至尋陽,言“峻政令不壹,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朝廷有倒懸之急,宜時進討。”
嶠深納之。亮辟汪參護軍事。
亮、嶠互相推為盟主,嶠從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強,宜共推之。”嶠乃遣督護王愆期詣荊州,邀陶侃與之同赴國難。
侃猶以不豫顧命為恨,答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嶠屢說,不能回;乃順侃意,遣使謂之曰:“仁公且守,仆當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參軍滎陽毛寶別使還,聞之,說嶠曰:“凡舉大事,當與天下共之。師克在和,不宜異同。
假令可疑,猶當外示不覺,況自為攜貳邪!宜急追信改書,言必應俱進;若不及前信,當更遣使。”嶠意悟,即追使者,改書;侃果許之,遣督護龔登帥兵詣嶠。
嶠有眾七千,于是列上尚書,陳祖約、蘇峻罪狀,移告征鎮,灑泣登舟。 陶侃復追龔登還。
嶠遺侃書曰:“夫軍有進而無退,可增而不可減。近已移檄遠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舉,諸郡軍并在路次,惟須仁公軍至,便齊進耳。
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于此。仆才輕任重,實憑仁公篤愛,遠稟成規;至于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如首尾相衛,唇齒相依也。
恐或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于討賊,此聲難追。仆與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頃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眾見救,況社稷之難乎!今日之憂,豈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翹企。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于此,荊楚西逼強。
3. 求翻譯《資治通鑒》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詔決定:“江海所以成為百川的首領。企業決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資治通鑒》,是由于其地勢低下。漢朝略受委屈,君臣的名分已確定。……現命令度遼將軍兼中郎將龐奮,用加倍的價格贖買南匈奴所搶奪的俘虜和牲畜,又有什么危害?何況如今漢朝與北匈奴,一如慣例。”
《資治通鑒》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于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歸還給北匈奴。而南匈奴曾殺敵擒虜,應當論功行賞,就是精講《資治通鑒》的!武漢大學近期有一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的高級研修班。如果企業高管沒有時間去精讀這本書,那么選擇報這樣的一個班去進修也是明智之選
4. 求翻譯《資治通鑒》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詔決定:“江海所以成為百川的首領,是由于其地勢低下。
漢朝略受委屈,又有什么危害?何況如今漢朝與北匈奴,君臣的名分已確定。……現命令度遼將軍兼中郎將龐奮,用加倍的價格贖買南匈奴所搶奪的俘虜和牲畜,歸還給北匈奴。
而南匈奴曾殺敵擒虜,應當論功行賞,一如慣例。” 《資治通鑒》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于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
企業決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資治通鑒》!武漢大學近期有一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的高級研修班,就是精講《資治通鑒》的。如果企業高管沒有時間去精讀這本書,那么選擇報這樣的一個班去進修也是明智之選。
5. 文言文 《資治通鑒》翻譯
文言文是外語嗎?。
鄭文貞公魏征臥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問,賞賜藥品,往來不絕。又派了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以便隨時將病況上報。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將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唁,賞給羽蓋鼓吹,恩準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說:“魏征一生節儉樸素,現在用一品官的儀仗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推托沒有接受,而用布蓬車載運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皇上親自撰寫了碑文,并親筆往石碑上寫。
皇上對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魏征去世了,我丟掉了一面鏡子啦!”。
6. 文言文翻譯 中的一小段
陳敬在邛州張貼告示,所有阡能等人的親朋黨羽都不問罪。不久,邛州刺史申報抓獲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三十五人,囚在獄中,請求正法。陳敬就此征求掌管文書的吏員唐溪的意見,唐溪說:“您已經張貼告示,下令對阡能的親友不再問罪,可是邛州刺史還是把阡行全一家逮捕,這里面一定有原因。現在若是把阡行全一家殺掉,不但會使您失信于民,我還擔心會導致阡能的黨羽再次紛紛起兵謀反!”陳敬聽從了唐溪的話,派遣押牙將牛暈前往,在邛州的州門口召集眾人,打開阡行全一家人的刑具而釋放他們,并順便詢問他們為什么被刺史抓起來,果然是阡行全家里有肥沃的田地,刺史想要收買,阡行全不同意,刺史便因此懷恨在心。陳敬叫來邛州刺史,要對他治罪,邛州刺史憂懼而死。后來,阡行全聽說他們全家是由于唐溪的一番話而免于治罪,暗地里給唐溪送去蝕箔金一百兩。唐溪怒氣沖沖地說:“這都是太師陳敬仁慈開明,哪里有我什么事,你是在向我送禍呀!”他把阡行全送來的金子全都退回,斥責并趕走了派來的人。
有點難~但是應該還準確吧
7. 求資治通鑒中的一篇文言文
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史書,哪有“一篇文言”之說呢,如果您找的是字數比較少的一段故事,那么聶政的故事也許符合要求
三月,盜殺韓相俠累。俠累與濮陽嚴仲子有惡。仲子聞軹人聶政之勇,以黃金百鎰為政母壽,欲因以報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俠累。俠累方坐府上,兵衛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韓人暴其尸于市,購問,莫能識。其姊嫈聞而往哭之,曰:“是軹深井里聶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
資治通鑒中有那些名篇
當然是從《史記》入手為宜。
《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傾盡畢生精力的心血之作,也開了中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學習中國歷史的學子,從《史記》入手,是再合適不過了啦。
《史記》記載了從三皇五帝開始,直至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中國歷史,是前四李正史的第一部,其他三部是《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所謂的前四史,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最為看重的,也是繞不開的。《史記》,是敲開中國歷史大門的一把鑰匙。
《史記》的文字,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成就的代表之一。司馬遷寫一家之言,希望通千哪則悔古之變。他的學識和修養,是否達到了他的初衷呢?您讀讀便知。
《資治通鑒》是宋代司馬光的史學著作。《資治通鑒》的特點是,將宋以前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按照前后時間排序,再進行綜合敘述,從而克服了《史記》這一類的紀傳體史書的缺點(紀傳體是按照人物分類,然后分別敘述的)。所以,《資治通鑒》被稱為編年體史書的第一例。
《資治通鑒》的記述連貫,但較簡略。對中國歷史了解不深的讀者,也許會覺得枯燥和難懂。其實,《資治通鑒》原是所謂的帝王之書,即為了節省皇帝的時間,將史料提煉匯編而成的歷史簡報而已。這一點,從其書名就可以看出。
其實,想要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應盯殲該先從學好部頒《中國歷史》的教材開始。待自己的文言文功底和歷史知識的儲備,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再開始涉獵《史記》之類的古籍。如果攻速前四史之后,感到自己還有余力,再接觸《資治通鑒》也不遲。
另外,讀史切忌囫圇吞棗。應該一邊研讀史書,一邊查閱相關資料。只有觸類旁通,才算是真正有所收獲。 再就是,謹慎選擇閱讀的版本,比如,以中華書局的版本為佳。
以上是我的建議,也是我的親身體會。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記述的內容有哪些?
《資治通鑒》根據豐富的歷史資料,整理從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公元九五九年(周世宗顯德六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按照時代順序,編成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編年史。
《資治通鑒》專詳治亂興衰,著重記述各代重大政治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并突出記載歷代戰爭的謀略及經過,也記載一些重要人物的事件和言行。不僅如此,更適當好慧友記載有關國計民生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狀況,以及禮樂兵刑、民族關系、社會風俗等。可以這樣說,《通鑒》是一部以政治為中心,比較全面反映歷史內容的通史。
《資治通鑒》寫戰爭是很有名的,不僅寫得多而且寫得好。歷史上的著名戰役,如赤壁之戰、肥水之戰等,都寫得很成功。拿赤壁之戰來說,魏、蜀、吳三國包括曹操碧沖、劉備、孫權以及諸葛亮、周瑜、黃蓋等文臣武將,先后有幾十個人物登場。但《通鑒》不僅把戰爭的起因、過程和結局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而且把許多歷史人友槐物的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
《資治通鑒》是怎樣進行分類的?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全書按朝分為16紀,包括《周紀》塵者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巖譽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后梁紀》6卷、《后唐紀》8卷、《后晉紀》6卷、《后漢紀》4卷和派棗薯《后周紀》5卷。
有關資治通鑒的文言文
1.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書摘1) 峻兵入臺城,司徒導謂侍中褚翜曰:“至尊當御正殿,君可啟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極前殿;導及光祿大夫陸曄、荀崧、尚書張闿共登御床,擁衛帝。
以劉超為右衛將軍,使與鐘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廟。時百官奔散,殿省蕭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動,呵之曰:“蘇冠軍來覲至尊,軍人豈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宮,宮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見掠奪。峻兵驅役百官,光祿勛王彬等皆被捶撻,令負提登蔣山。
裸剝士女,皆以壞席苦苫草自鄣,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號之聲,震動內外。 初,姑孰既陷,尚書左丞孔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臺城,自非戰士,不須戎服。”
及臺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無他。 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峻盡費之;太官惟有燒馀米數石以供御膳。
或謂鐘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為之計!”雅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各遁逃以求免,何以為臣!” 丁巳,峻稱詔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導有德望,猶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峻自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許柳為丹楊尹,馬雄為左衛將軍,祖渙為驍騎將軍。弋陽王羕詣峻,稱述峻功,峻復以羕為西陽王、太宰、錄尚書事。
峻遣兵攻吳國內史庾冰,冰不能御,棄郡奔會稽,至浙江,峻購之甚急。吳鈴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嘯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邏所,輒以杖叩船曰:“何處覓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為醉,不疑之,冰僅免。
峻以侍中蔡謨為吳國內史。 溫嶠聞建康不守,號慟;人有候之者,悲哭春鋒相對。
庾亮至尋陽,宣太后詔,以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鑒司空。嶠曰:“今日當以滅賊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將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嶠素重亮,亮雖奔敗,嶠愈推奉之,分兵給亮。 后趙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憂崩。 蘇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趙將石堪攻宛,南陽太守王國降之;遂進攻祖約軍于淮上。約將陳光起兵攻約,約左右閻禿,貌類約,光謂為約而擒之。
約逾垣獲免,光奔后趙。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溫嶠將起兵討蘇峻,而道路斷絕,不知建康聲聞。會南陽范汪至尋陽,言“峻政令不壹,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朝扒梁晌廷有倒懸之急,宜時進討。”
嶠深納之。亮辟汪參護軍事。
亮、嶠互相推為盟主,嶠從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強,宜共推之。”嶠乃遣督護王愆期詣荊州,邀陶侃與之同赴國難。
侃猶以不豫顧命為恨,答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嶠屢說,不能回;乃順侃意,遣使謂之曰:“仁公且守,仆當先下。”
使者去已渣胡二日,平南參軍滎陽毛寶別使還,聞之,說嶠曰:“凡舉大事,當與天下共之。師克在和,不宜異同。
假令可疑,猶當外示不覺,況自為攜貳邪!宜急追信改書,言必應俱進;若不及前信,當更遣使。”嶠意悟,即追使者,改書;侃果許之,遣督護龔登帥兵詣嶠。
嶠有眾七千,于是列上尚書,陳祖約、蘇峻罪狀,移告征鎮,灑泣登舟。 陶侃復追龔登還。
嶠遺侃書曰:“夫軍有進而無退,可增而不可減。近已移檄遠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舉,諸郡軍并在路次,惟須仁公軍至,便齊進耳。
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于此。仆才輕任重,實憑仁公篤愛,遠稟成規;至于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如首尾相衛,唇齒相依也。
恐或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于討賊,此聲難追。仆與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頃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眾見救,況社稷之難乎!今日之憂,豈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翹企。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于此,荊楚西逼強胡。
2.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 《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書摘1) 峻兵入臺城,司徒導謂侍中褚翜曰:“至尊當御正殿,君可啟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極前殿;導及光祿大夫陸曄、荀崧、尚書張闿共登御床,擁衛帝。
以劉超為右衛將軍,使與鐘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廟。時百官奔散,殿省蕭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動,呵之曰:“蘇冠軍來覲至尊,軍人豈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宮,宮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見掠奪。峻兵驅役百官,光祿勛王彬等皆被捶撻,令負提登蔣山。
裸剝士女,皆以壞席苦苫草自鄣,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號之聲,震動內外。 初,姑孰既陷,尚書左丞孔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臺城,自非戰士,不須戎服。”
及臺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無他。 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峻盡費之;太官惟有燒馀米數石以供御膳。
或謂鐘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為之計!”雅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各遁逃以求免,何以為臣!” 丁巳,峻稱詔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導有德望,猶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峻自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許柳為丹楊尹,馬雄為左衛將軍,祖渙為驍騎將軍。弋陽王羕詣峻,稱述峻功,峻復以羕為西陽王、太宰、錄尚書事。
峻遣兵攻吳國內史庾冰,冰不能御,棄郡奔會稽,至浙江,峻購之甚急。吳鈴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嘯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邏所,輒以杖叩船曰:“何處覓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為醉,不疑之,冰僅免。
峻以侍中蔡謨為吳國內史。 溫嶠聞建康不守,號慟;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對。
庾亮至尋陽,宣太后詔,以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鑒司空。嶠曰:“今日當以滅賊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將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嶠素重亮,亮雖奔敗,嶠愈推奉之,分兵給亮。 后趙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憂崩。 蘇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趙將石堪攻宛,南陽太守王國降之;遂進攻祖約軍于淮上。約將陳光起兵攻約,約左右閻禿,貌類約,光謂為約而擒之。
約逾垣獲免,光奔后趙。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溫嶠將起兵討蘇峻,而道路斷絕,不知建康聲聞。會南陽范汪至尋陽,言“峻政令不壹,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朝廷有倒懸之急,宜時進討。”
嶠深納之。亮辟汪參護軍事。
亮、嶠互相推為盟主,嶠從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強,宜共推之。”嶠乃遣督護王愆期詣荊州,邀陶侃與之同赴國難。
侃猶以不豫顧命為恨,答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嶠屢說,不能回;乃順侃意,遣使謂之曰:“仁公且守,仆當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參軍滎陽毛寶別使還,聞之,說嶠曰:“凡舉大事,當與天下共之。師克在和,不宜異同。
假令可疑,猶當外示不覺,況自為攜貳邪!宜急追信改書,言必應俱進;若不及前信,當更遣使。”嶠意悟,即追使者,改書;侃果許之,遣督護龔登帥兵詣嶠。
嶠有眾七千,于是列上尚書,陳祖約、蘇峻罪狀,移告征鎮,灑泣登舟。 陶侃復追龔登還。
嶠遺侃書曰:“夫軍有進而無退,可增而不可減。近已移檄遠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舉,諸郡軍并在路次,惟須仁公軍至,便齊進耳。
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于此。仆才輕任重,實憑仁公篤愛,遠稟成規;至于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如首尾相衛,唇齒相依也。
恐或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于討賊,此聲難追。仆與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頃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眾見救,況社稷之難乎!今日之憂,豈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翹企。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于此,荊楚西逼強。
3. 求翻譯《資治通鑒》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詔決定:“江海所以成為百川的首領。企業決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資治通鑒》,是由于其地勢低下。漢朝略受委屈,君臣的名分已確定。……現命令度遼將軍兼中郎將龐奮,用加倍的價格贖買南匈奴所搶奪的俘虜和牲畜,又有什么危害?何況如今漢朝與北匈奴,一如慣例。”
《資治通鑒》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于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歸還給北匈奴。而南匈奴曾殺敵擒虜,應當論功行賞,就是精講《資治通鑒》的!武漢大學近期有一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的高級研修班。如果企業高管沒有時間去精讀這本書,那么選擇報這樣的一個班去進修也是明智之選
4. 關于《續資治通鑒》里的一篇文言文
《劉基言明公》
原文
是月,吳征青田劉基、龍泉章溢、麗水葉琛、金華宋濂至建康。
初,吳國公至婺州,召見濂。及克處州,胡大海薦基等四人,即遣使以書幣征之。時總制孫炎先奉命聘基,使者再往反,不起。炎為書數千言,陳天命以諭基,基乃與三人者同至。人見,吳國公甚喜,賜坐,勞之日:“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爭,何時定乎?”
基陳時務十八事,且言:“明公因天下之亂,崛起草莽間,尺土一民,無所憑借,名號甚光明,行事甚順應,此王師也。我有兩敵:陳友諒居西,張士誠居東。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而士誠僅有邊海地,南不過會稽,北不過淮揚,首鼠竄伏,陰欲背元,
陽則附之,此守虜耳,無能為也。友諒劫君而脅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輕死,不難以其國嘗人之鋒,然實數戰民疲。下乖則不歡,民疲則不附,故漢易取也。夫攫獸先猛,擒賊先強,今日之計,莫若先伐漢。漢地廣大,得漢,天下之形成矣。”
吳國公大悅,日:“先生有至計,毋惜盡言。”于是設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
譯文
同月,吳國征召青田(大概是州或縣名)的劉基、麗水的葉琛和金華的宋濂到建康(應該是南京)來。
起初,吳國公(就是老朱)到婺州去召見過宋濂。等到攻克處州后,胡大海又舉薦了劉基等四人,因此吳國公心動了,就派遣使者,帶著合同協議和絲帛見面禮去招聘他們。當時,總制(這官不清楚,人事部長??)孫炎首先奉命招聘劉基,他派使者去了兩趟,劉基耍清高,不肯出來(大概月薪沒談好)。孫炎只好寫信,一寫就數千字(對文言文可是很大的篇幅),告訴劉基說跳槽到吳國朝廷可是順應天命哦!劉基這下才和另外三人同去吳。他們晉見吳國公,吳國公很高興,賜坐,慰勞說:“我是為了天下(他意思不是為了得到天下,而是為了天下安定)而委屈四位先生要你們給我打工的。現在天下你打我我打你,你們說什么時候能有個定局呢?”章溢回答說:“這個,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滴,沒有一定。不過那種肯幫助有德的人,不亂殺人的人才能統一天下。”(空話套話)公稱贊他所言。劉基陳述了十八件關乎時政的問題,還補充道:“明公你趁天下動亂之時崛起于草莽間(老朱身份卑微),一介平民,沒啥后臺滴卻也能混到今天這樣,強!你的名號很光明,行事也很符合光明的名號,這才是王者之師呀!(說到老朱心坎里了)我們現在面對兩敵,陳友諒在西,張士誠在東。友諒占了饒、信、荊、襄,幾乎天下一半被他占了;而士誠只有靠海的一點地盤,最南不過到會稽,北不過到淮、揚,他像老鼠頭子那樣到處躲竄,背地里想反元,面上卻又歸順元朝,所以這是采取守勢的敵人,沒什么大作為。友諒靠挾持君主來脅迫下面的臣僚,下面的人都有怨忿。他性格剽悍不怕死,不在乎讓自己的國家陷入戰爭,但是幾次大仗打下來民生凋敝。下屬有怨氣而不高興(士氣不高),民眾受苦就不再依附他,所以漢容易攻克。俺們講嘛打獵先打最猛的那只,擒賊先擒最拽的那個,所以今日之計無非就是先打漢。漢地廣大,得到漢,天下基本就掌握了。”吳國公高興得要昏過去了,說道:“先生若有好的計策,不要吝惜,要都告訴我哦!”于是設了禮賢館來招待劉基等人,嘉獎賞禮大送特送。
5. 求高人翻譯一段《資治通鑒》文言文
翻譯如下:元勰流著淚說:“臣是先帝的兒子,陛下的弟弟。
臣以陛下的至親身份,長久參與機要大事,恩寵與威望,光輝顯赫,海內沒人能趕得上。臣所以敢于接受而不推辭,正依恃著陛下如日月一般的光明,寬恕了臣忘了引退的過錯。
現在又委任我做元宰,總攬機要政權,擁有震主的名聲,自取罪過是一定的了。這樣子,陛下愛護臣子,弄到最后,只怕未能始終無間的保全君臣之義的美名。”
武大歷史學院即將開辦一個深度剖析《資治通鑒》的課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高級研修班,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進修。課程涉及大量的管理哲學和人生智慧。
聘請的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國剛先生。
6. 求翻譯《資治通鑒》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詔決定:“江海所以成為百川的首領,是由于其地勢低下。
漢朝略受委屈,又有什么危害?何況如今漢朝與北匈奴,君臣的名分已確定。……現命令度遼將軍兼中郎將龐奮,用加倍的價格贖買南匈奴所搶奪的俘虜和牲畜,歸還給北匈奴。
而南匈奴曾殺敵擒虜,應當論功行賞,一如慣例。” 《資治通鑒》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于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
企業決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資治通鑒》!武漢大學近期有一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的高級研修班,就是精講《資治通鑒》的。如果企業高管沒有時間去精讀這本書,那么選擇報這樣的一個班去進修也是明智之選。
7. 文言文 《資治通鑒》翻譯
文言文是外語嗎?。
鄭文貞公魏征臥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問,賞賜藥品,往來不絕。又派了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以便隨時將病況上報。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將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唁,賞給羽蓋鼓吹,恩準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說:“魏征一生節儉樸素,現在用一品官的儀仗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推托沒有接受,而用布蓬車載運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皇上親自撰寫了碑文,并親筆往石碑上寫。
皇上對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魏征去世了,我丟掉了一面鏡子啦!”。
8.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譯
文中有好幾處:"而謂之攬權",意思都是一樣:才叫做加強中央集權.
臣勸陛下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不是想讓陛下像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那樣的做法,(我沒說)那樣才叫加強集權;也不是想讓陛下像隋文帝那樣吃著飯也來處理政務,(我也沒說)那樣才叫加強中央集權,也不是要皇上您像唐德宗一樣什么事都親自過問,連宰相都不用。也不是要您像精通治理官吏、把什么事都查明、總施仁恩的唐宣宗。我覺得皇上您應該通過處理過去的事(指壞事),而防止沒有發生的壞事,使獎罰之權收歸皇上一人手中,不到于把這種權利移到下面的人的手中。臣希望陛下以正身(既行事作別人的表率)為集權的根本,而又把重用有才之士作為集權的輔助,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把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做得盡善盡美,那么我所求的都得到,所希望的都如意了,即使是國家大政方針,天下大事,都可以不用聲色地處理了。
完了,希望能成為最佳答案。
關于資治通鑒包括哪些文言文和資治通鑒具體內容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