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的故鄉在哪里 宋玉故里的具體地址
今天給各位分享宋玉的故鄉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宋玉故里的具體地址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貌似潘安,情如宋玉,才勝子建的來歷,關于三個人的典故!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或許是因為這位曾經侍奉中國歷史上最丑最荒淫最無恥的皇后賈南風的美男子,其德行操守實在當不起這個“仁”字,因此后人省略一字,乃有潘安之名。
《世說新語》中專有“容止”一章記載魏晉的美男子,形容潘安的相貌時是這么說的:妙有姿容,好神情。潘安乳名叫“檀奴”,因此后來許多女子都把自己的情人或者老公喚做“檀郎”。其實這個稱呼極有水分,好比現在的“帥哥”一詞,似乎只要五官不少了一官的男人都有人叫他帥哥,這說明如今的女子弱視者居多。遠不如魏晉時期女孩子的鑒賞力。
單是寥寥數語,還不足以描繪出潘安之美,更不能體現出魏晉女子的審美能力。《世說新語》中是這樣記載的:潘安少年的時候,非常頑皮,書是讀不下去的,每天只提了彈弓駕著車子到洛陽城的通衢大道上去兜風。
潘安的彈弓是鐵胎打造,洛陽城最倔的牛死后抽得牛筋做成,這樣的彈弓即使用紙團做成的彈丸也頗具殺傷力。在他還是小屁孩的時候,洛陽城的百姓就已經很難找出沒被潘安把腦袋打出過包的。因此,那時的洛陽城,有許多從外地趕來的商賈都囤積了大批量的鐵鍋,趁機哄抬物價,一時間更是“洛陽鍋貴”。
到潘安弱冠之年的時候,他玩彈弓的水平已出神入化,力道更是非同小可。雖說還不足以洞穿鐵鍋,但一彈打去就會把鐵鍋鑿個坑,洛陽百姓沮喪地發現,自己腦袋的前景依然不大美妙。于是每逢潘安駕著車拿著彈弓出來玩的時候,幾乎舉城皆空。不過,潘安也不是完全的渾不吝,虧得這位美男子讀了幾年圣賢書,倒也從來不打女人。這一點就好像某些頗有遠見的獵人,只打雄的不打雌的。洛陽百姓無意之中發現了潘安的游戲規則,便及時調整了防御策略:只要是潘安上街的日子,就盡遣家中女子出門辦事購物。
洛陽百姓調整防御策略的第一天,潘安又一次上街了。馬車剛剛行至洛陽城最繁華的街道上,潘安就感覺到一絲異樣:仿佛唐僧師徒初到女兒國的疑惑,怎么可著滿大街就不見一個男的?
正茫然間,于街上行走的老女人中女人小女人猛然間停住了腳步,整齊劃一的在街道兩側排成了兩列,隨即從籃子里拿出各色水果突然向潘安擲來,密集程度仿佛集束炸彈。其中不僅有瓜果梨桃,還夾雜著從嶺南進貢來的椰子、榴蓮等熱帶水果。這兩種水果擲出來基本上就像是扔鉛球,如果準確命中的話,也能把鐵鍋砸個坑兒。一邊扔,眾女子們嘴里還齊聲嬌叱:為相公(或為情郎父親兄長弟弟叔叔大爺等等不一而足)報仇啊!
落荒而逃的潘安回到家里,撕心裂肺地哭道:北方人為什么也愛吃熱帶水果呢?或許,潘安更應叢冊為沒有出生在有板磚的日子感到慶幸。眾所周知,宋玉既是我國戰國時期的著名辭賦作家,又是問題最多、最難研究的作家。盡管他與屈原齊名,并稱屈宋,可是歷史文獻中對他的記載之簡略,異說之眾多
,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文獻無征的狀況已經使研究者手足無措,而記載的歧異,說法的混亂,更使得有心涉足其間的人望而卻步。自漢唐迄于明清近代,關于他的作品真偽、生卒年代、仕途履歷,一直都是各執一辭,莫衷一是。這些問題給宋玉研究罩上了重重迷霧,也局限了宋玉研究,以致整個二十世紀,在其他各個朝代作家研究都碩果累累的時候,宋玉研大鄭租究這一領域卻仍是空白一片。令人鼓舞的是,湖南科技大學中文系的吳廣平先生向學界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宋玉研究》(岳麓書社),全書29.3萬字,凡十六章,分上中下三編,上編“生平與著述”主要運用文獻考據的研究方法,考證宋玉的姓字故里、生卒年代、行止交游、著述真偽問題,中編“繼承與融會”著重論析宋玉與儒家、道家、縱橫家及神巫文化的關系,以及與屈原的文學承傳,下編“成就與地位”論述宋玉在賦史上的地位與對賦體文學的貢獻,宋玉作品中的主題滾兆、人物形象,宋玉賦與地域文化、宋玉賦與大言小言等問題。三編以外,又以3萬余字的“結語”作結,并精心編制了“宋玉研究論著索引”作為附錄,供讀者參考。
在研究中努力做到傳統和現代結合,中西結合,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宏通境界,是很多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著者自立的崇高學術目標。作為一部探索性很強的著作,《宋玉研究》很好地體現了著者的學術個性與學術追求。該著最顯著的特色,是能熟練使用傳統考據和文本分析方法,同時運用語言學、神話學、宗教學、原型批評等現代西方理論與方法解讀宋玉及其作品,收獲甚豐。
在搜集史料時,著者充分利用文化人類學成果與考古學界成果。如宋玉《神女賦》寫的是楚襄王夢神女還是宋玉夢神女,這一聚訟紛紜的老問題,除從傳世文獻中發掘新材料外,也注意到文化人類學提供的域外的、原始的、民族的、民俗的材料。又如在解決舊題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真偽問題時,較好地利用了徐少華、黃家忠兩人發現的考古材料
子建是曹植
其實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俗稱潘安,如果您在古書中看到西晉的潘岳那就是指這位美男子潘安了。
潘安,對于很多人來說如同霧里看花。和潘安齊名的子建是曹操的兒子曹植,以一首《七步詩》名揚天下,名垂青史,而潘安除了美貌之外,其他方面鮮為人知。出于對這位古代名人的好奇,我們來到潘安故里—中牟縣城關鎮大潘莊村,試圖通過尋訪了解到一個真實、完整的潘安。
說到潘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潘安到底有多美?中牟縣地方志主編王曜卿給我們講了《晉書.潘岳傳》里記載的一個小故事:他十七八時,每次夾彈弓出游,當地的婦女就聯手縈繞往他的車上扔果子以表達愛慕之情,每次他都滿載而歸。應該說,潘岳的相貌在當時是比較美的。這在正史上有反復記載,如《潘岳傳》:“岳,美姿儀”;《文心雕龍》:“潘岳,少有容止”。就是相貌好的意思。
成語“擲果盈車”就是從這里來的,當時書中記載的另一段故事更能突出潘安的美貌。當時也有一個有名的人叫張載,他也學潘岳出帶車出游,但他的相貌丑,人家都給他扔石頭,每次都是碎磚頭瓦塊的拉一車。
如今潘安故里豎著一尊潘安的塑像,這位傳說中的美男子果然是儀表堂堂。他手持書卷,凝望遠方,有一種儒雅之氣。不過專家告訴我們:這座塑像是雕塑家憑借想象完成的作品,由于年代久遠,潘安的廬山真面目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我們只能寄希望于考古事業的發展,也許有一天,潘安的真實畫像能夠重見天日,讓世人能夠一睹這位美男子的風采。
其實,潘安這個名字能夠載入史冊,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美貌,用才貌雙全概括他是最合適的了。《中牟縣志》主編王曜卿對這位家鄉名人頗有研究,從他那里,我們了解到了這位美男子的另一面。他告訴我們:潘安的文學造詣在當時可以說是頂尖級的。潘安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學熏陶,十二歲就能行文作詩,被鄉里稱為“奇童”。
(十六、十七歲時的《射雉賦》,風格清新、文詞成熟,以大自然的感情,也折射出一種社會現象,影響較大。)
西晉太康、元康時期,文壇上出現很多作家,潘安就是眾多作家中的佼佼者。在文學史上,潘安與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機齊名,當時有種說法叫“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這在一方面證明其文學才華高,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其文學作品具有清新質樸、清澈見底的風格。“陸才如海”風格渾厚不好理解,而潘岳的清新淺顯既對于文人是上好的作品、便于流傳,對一般的人也能接受,流傳很廣。)
在魏晉時期,賦是主要的文學題材。潘安的賦不僅多有名篇,而且無論在用典造句、審美立意上都是高人一籌。(從深度上說,他寫的一個《西征賦》將近六千字,其長度就有文字以來無人超過。當時,很多文人都在寫大賦,像左思的《三都賦》約三千字。而潘岳的《西征賦》卻寫了將近六千字,其詞匯、審美都是很高的,在當時達到了無可匹敵的高度。而且從作品數量來說也很多。《藉田賦》、《閑居賦》、《秋興賦》等都較有名。尤其是《閑居賦》、《秋興賦》因表現出潘岳的為人處世及其經歷而廣為引用。)
潘安的作品以抒情見長,這點在他的名作《悼亡詩》三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潘安12歲與其妻楊氏定親,婚后共同生活二十多年,夫妻情深。妻子不幸早亡后,潘安對她念念不忘,在他的許多詩作里面寄托了對亡妻的無限哀思。《悼亡詩》三首是其中最有影響的。(《悼亡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因為他的三首悼亡詩都是懷念妻子的,后世就把悼亡詩限制在了悼念妻子的范疇,可見影響有多大;他的悼亡詩中名句也很多,象用比目魚比喻夫妻情深,《悼亡詩》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比喻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魚的分崩離析。)
潘安這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卻屢屢受挫。司馬炎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建立西晉后,22歲的潘安任太尉賈充的撰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賦》被司馬炎大加贊賞,卻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由于他們從中作梗,潘安十年沒有升遷。潘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黃門侍郎,還做過多年的七品縣令。雖然懷才不遇,潘安還是勤政廉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任河陽縣令時,他常常行走在百姓之間,調查民情民意,根據當地河流縱橫、山川遍布的自然優勢,號召百姓廣種桃李,不但綠化了荒山,而且造福了后代。在整治民風上,潘安也是因勢利導,以德育人。(四年后,他調到懷縣任縣令,上任后實行政策,誰來告狀就先到花園澆花,用的桶大而且底尖,井上卡桶的鉤是雙環的,這項工作只有兩人合力才能完成,往往兩人在配合中矛盾就化解了大半,這時再審案雙方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
雖然潘安并不抱怨命運的不公,但無情的命運卻總是在捉弄他。
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經常參與依附賈謐的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活動,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關于潘岳疑案,得從二十四友說起,后人歸之為政治集團,而事實上他們是“文人二十四友”,為首的賈謐是一個大文人,包括陸機陸云都是二十四友之一,經常在一起討論文學。這是一個文人集團但每個人身份不同,石崇富可敵國但品質不好、無惡不作,賈謐是皇后賈南風的侄子。)
賈謐很欣賞潘安的才華,上朝的文辭多出自于潘安之手。賈謐的寵信,使潘安為其效力達到了忘我的地步,以至于在宮廷政權爭奪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賈后、賈謐為達到長期左右朝政大權的目的,策劃了一起謀害太子的計劃。潘安被牽扯其中,招致“殺身滅門“之禍,潘安在這件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至今仍是迷霧重重,但史學家多數認為:潘安的死是個冤案。(這么大一件事東漢南北朝人寫的史書中對此沒有記載,而是在后代房玄齡的著作中提到的,當朝人未寫而三百年后的人才寫其依據何在?直接參與陷害太子是忤逆之罪而潘岳的傳記中卻只字未提,這在史官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同時趙王倫起兵誅賈后翼黨理由就是為太子報仇,如果“元兇”是潘岳,為什么卻沒提到潘岳的事?這三個事聯系起來,有疑點。)
潘安依附和結交的人物也使他遭到后人抨擊。石崇是個臭名昭著的人物,因為和官僚王愷斗富而暴殄天物,千百年來一直遭后人唾罵,不幸的是潘安和石崇是好朋友,兩個人一同被處死,臨刑前潘安還稱石崇為石友,也難怪后人對潘安的人品議論紛紛。
正是因為這些疑點和爭議,潘安成了人格復雜并且被歷史迷霧籠罩著的人,成了后世不好評說的人,倒是他的美貌有口皆碑,于是人們就只記住了他的美貌。
象母親疼愛兒女一樣,故鄉沒有忘記潘安這個游子。1996年中牟縣城關鎮政府投資600多萬元興建了“潘安故里游樂園”,潘安墓也在其中。在這里我們看到:圓形墳頭上生著繁茂的茅草,墓后是一小片樹林,墓前立有漢白玉的香爐和一整塊不規則的石頭做成的墓碑,墓碑上“潘安墓”三個黑漆大字顯得靜穆、哀戚。這位曾經傾國傾城的美貌才子如今門庭冷落,只有一些兒童在游樂,和其生前被女追星族狂捧窮追的景象真是有天壤之別。
潘安的人生,像他的作品一樣清綺哀艷,令人感嘆而又回味無窮
宋玉是誰?有什么故事,柳下惠和登徒子又是誰?
宋玉,又名子淵,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后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友睜徒子好色賦》等,但后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并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 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數告森澆注。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后,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登徒子,戰國后期楚國楚襄王時的一位大夫。
史上最冤的男人非登徒子莫屬了。當時宋玉的一篇<登徒子好色賦>便將他打得永世不得翻身。而宋玉的理由現在看來真是荒唐地可笑。“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先不談宋玉有沒這么好的運氣與這樣的美女為鄰。首先,宋玉對那美女要是沒意思怎么會掰著指頭算出她看了他三年,可見宋玉也是時時注意著她。其次如果宋玉生理方面沒有問題,必定要找女人,但放著這樣極致的美人不要,只可能找姿色不如東家之子的女人,結果還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和登徒子也差不了多少。可笑楚王竟信了這么幼稚的理由,難怪會亡國。只可憐了登徒子薯畝,守著糟糠之妻,想做個好男人,卻被人說了千年的好色。只有毛澤東為登徒子平反,說他是模范丈夫。
宋玉的詳細介紹
宋玉,又名子淵,湖北宜城人(也有稱歸州人的)。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生于公元前二九O年,歿于公元前二二三年,是繼屈原之后的浪漫主義楚辭大家。據《安福縣志·外紀·流寓》記載:“周宋玉,歸州人,屈原弟子,憫其師忠而放逐,作《九辯》五首,以述其志,又憐師命將落,作《招魂》以復其精神,延其壽命。與景差、唐勒并稱。客仕楚為大夫。嘗居于邑,有城與廟,及看花山,放舟湖諸跡,后歿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眾所周知,自《詩經》以后,中國的詩歌獨盛于楚。在楚族強 盛、楚辭興起的氛圍中,大詩人屈原應運而生,寫下了光芒四射的 《離騷》、《天問》、《九章》等巨著。屈原又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失敗的政治家,他與楚王同族,與楚政權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當他遭讒被貶,政治理想徹底破滅之后,等待他的則必然是懷沙沉江、以身殉國的命運。
而宋玉只是楚國歸州鄉下的一介貧士,他儒雅風流,長于詞賦,遠走京邑,在友人推薦下,好不容易才謀得一個小小的文學侍從位置,以圖抒展自己的抱負,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失職,并被放逐到他的賜地云夢之田,從此便落魄終生。
宋玉被貶到云夢之田(今臨澧一帶)時,才30歲左右,因飄泊異鄉,生活異常艱辛。但他意志堅定,性潔志廉,寫詩述懷,在看花山上寫下了長篇抒情詩《九辯》抒發自己“失職而志不平”和“無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
“大約在他67歲左右時,秦兵攻破楚都,他就在楚國滅亡的兵 荒馬亂中無聲無息地死去。對于一個亡國逐臣、落魄文人的死亡和安葬,秦王朝勝利者是根本不屑也無暇過問的。但宋玉在澧水流域或道水河畔差不多度過了大半生,和當地的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花山麓的老百姓和他的友人、學生們替他舉辦了簡單的喪事。據說出殯棺木抬到浴溪河南岸山上準備掩埋時,突然風云驟變,大雨傾盆,出殯的人都躲雨去了。待到雨過天晴,人們發現放置宋玉棺材的地方已經埋起一個大墳堆。后人為了懷念他,遂立碑、筑城、修廟祭祖。他住過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經常觀花作賦的山,改為看花山,他放舟吟詩的湖,稱為放舟湖。
一代詞苑精英,就這樣默默無聞地長眠于臨澧浴溪河畔。
二千多年過去了。
歲月的風霜無情地剝蝕他的殘碑斷碣,久而久之,連宋玉的“玉”字那一點也模糊難辨,致使當時便有人把宋玉墓誤認為宋王墓。但六朝時期無名氏一首民歌卻道出了真情:
年年四核空月菜花黃,黃花魚兒朝宋王。
花開魚兒來,花謝魚兒去。
只道朝宋王,誰道朝宋玉。
-----黃花魚兒歌
直到晚唐時,在宏文館作校書郎的澧州籍詩人李群玉游歷宋玉墓后才辨明真偽,寫下了“雨蝕玉文旁沒點,至今錯認宋王墳”的詩句。于是,宋玉墓葬于澧州道水河畔之謎才解開疑團。也許,當時的士大夫和文人們又對宋玉的墓碑、墳塋進行了一番整理修茸……
此后,宋玉墓又陷人茫茫沉寂之中。
經過唐、宋、元、明幾個朝代。任千年流光滌蕩盡唐宗宋祖的文采風流,消溶盡一切后妃美人的色相,宋玉墓更是埋沒于草莽,無人問津了。
到了清朝咸豐年間,安福巨富蔣光業等以“助軍餉”事聞名全國,蔣氏家族得以封官進爵,盛極一時,遂與當時湖南中上層官吏來往密切。為了便于交酬,附唐風雅,他們掀起了一個紀念屈、宋活動的高潮,并編纂出一部《白雪初唱集》。安福境內的鄉紳由蔣明試等人領頭,捐資為宋玉墓培墳豎碑,修建了宋玉廟,并于廟側建立“九辯書院”以激勵后學,貢生辛登岸寫有《九辯書院記》以記其事。一時,澧州一帶不少官吏、文人學土寫詩抒懷,后來。這些詩文大都收入《安福縣志·藝文》中。
宋玉在生窮困潦倒,死后也是冷落蕭條。但他卻給中國文壇留下了精典之作,其功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可磨滅的。
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詩賦略)所載,宋玉留傳于世的賦,現存14篇:《九辯襲氏森》、《招魂》(見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見肖統《昭明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見無名氏《古文苑》、《拍畝高唐對》(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
《九辯》是宋玉身世的自述。現節錄如下: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時竟變而過中兮,蹇俺留而無成……君之心兮與余異……逢此世之狂攘……君之門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道……圓鑿而方枘兮,吾因知其鋤吾而難入……今之相者兮舉肥,騏驥伏匿而不見兮……獨耿介而不隨兮……外濁世而顯柴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愿托志乎素餐……竊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黔點而污之……既驕美而伐武兮,負左右之耿介……眾接跌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農夫輟耕而容與兮,恐田野之蕪穢,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后之危敗……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淡而無光…”
從以上節錄,大體上可以看出詩人從不同角度對蕭瑟秋景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業無成的悲秋情懷。他訴說自己失職后身臨惡境的原因是朝中壞人當道,政治腐敗。他痛斥小人蒙君王,混淆是非;揭露楚國統治黑暗、君王昏庸、剛愎蠻橫、夸耀勇武,戰亂帶來痛苦災難。楚王在政治上輕賢臣、重小人,致使世道日壞,國運將傾,自己一片忠誠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負得不到實現。既使如此,他又不愿與世俗合污,心中充滿失意的悲哀和無窮的煩悶。最后,只得憑幻想超越現實,遨游太空,終以擺脫自己悲慘的境遇和胸中的痛苦……
《九辯》是與《離騷》同工異曲的長篇抒情詩。全詩分九節,層層遞進,通過自然景物來抒發感情,情景交融,意境高遠。但在表現形式上,《九辯》又與《離騷》有不同之處。首先是打破楚辭四句兩韻格式,句中字數增加,句法更加靈活自由,特別是在音節上更有突破,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音詞的大量使用,(如“楷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恍摭恨兮去故而就新……乘精氣之摶摶兮,騖諸神之湛湛,驂白霓之習習兮,歷群靈之豐豐……”)使得全詩音節和諧舒暢,語句鏗鏘盎然,對后世文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招魂》這篇詩歌,司馬遷說是屈原的作品,而東漢的王逸卻在《楚辭章句》中說:“《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哀憐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刺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
司馬遷未說屈原招誰的魂,而王逸卻明確地指出是宋玉招屈原的魂,并不厭其煩地說明宋玉寫《招魂》時的心態和目的。前者是史學大家,后者為楚辭大家,本文站在《安福縣志》立場,從王說。
《招魂》在楚辭中是頗具特色的。首先它用幻想形式敘述招魂的原因,接著用神話傳說寫東、南、西、北,天上地下的險惡,再誘以故鄉的居室、飲食、音樂、娛樂之美等等來招喚流浪的靈魂返回故土,將全篇籠照在一層悲哀虛幻的氣氛中,最后在篇末點明“魂兮歸來哀江南”的主旨,嘎然而止。
全篇結構有序,語言生動,行文筆觸細膩,夸張大膽,鋪敘層迭,感情豐厚,哀婉動人。對后來“漢賦”體的產生起著直接影響。
《風賦》記敘宋玉與景差陪襄王游蘭臺之宮時,他巧妙地借風 為題,諷刺楚王淫樂驕縱,毫不體恤百姓疾苦。他把大自然的風分為雄雌二風,雄風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享用,而雌風屬于庶民百姓,揭示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文中極其形象地描寫風怎樣“起于青萍之末”,怎么漸而大,又怎樣漸而小,寫出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觀察細致,把握準確,文采斐然。
《高唐賦》、《神女賦》則記敘宋玉單獨陪楚襄王游歷云夢之臺。前賦記楚懷王夢遇巫山神女事,開篇即寫高唐景色之美,進而委婉規勸楚懷王。進用賢才,就會精神振作,國泰民安。后賦則勸楚襄王以國事為重,去掉虛幻的巫山神女之想。
《登徒子好色賦》寫宋玉在楚王面前就登徒子攻擊他好色而極力為自己辯護。全文用犀利之筆對攻擊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抓住一點,盡量夸大,不及其余。嚴密邏輯中不乏浪漫主義色彩。賦中對美女生動細致的描寫尤為出色,成為絕唱。
從《對楚王問》則可看出宋玉在失職前已為世俗所不容。文章先寫楚王對他的責問,接著寫宋玉為自己辯誣。他把自己比為最美妙的歌曲和鳥中之鳳,魚中之鯤,而把那些誹謗者比為不懂曲調的聽眾和“藩籬之鶴”,‘“尺澤之鯢”,以此說明君子和小人之間存在著志趣和行為上的根本差別,因而那些攻擊他的所謂“社會輿論”,則是莫須有的無稽之談。
《大言賦》、《小言賦》記載宋玉、唐勒、景差和襄王之間的游歷活動。宋玉以其聰慧智識才壓唐勒、景差:他所言之大,夸張得無邊無際,無法言狀,他所言之小,想象到無條無影,無可捉摸,。深得襄王賞識,因此獲得楚襄王賞賜的云夢之田。
其他的《笛賦》、《諷賦》、《釣賦》、《舞賦》及《高唐對》等篇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特點,只是不及前面提及諸篇有名而已。
宋玉雋才善文。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既死之后,獨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司馬相如寫《子虛》、《上林》等賦時,尚需摹仿宋玉《高唐賦》。
劉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李白說:“屈宋長逝,無堪與言。”
杜甫有詩贊曰:“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竅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
晚唐李群玉自稱:“宗師屈宋”。
宋代歐陽修甚至說道:“宋玉比屈原有出蘭之色。”
明代陳第在《屈原古音義》中寫道:“宋玉之作,纖麗而新,悲痛而婉,體制頗沿于其師,諷刺有補于其國,亦屈原之亞流也”。
王夫之評價說:“故嗣三閭之音者,唯玉一人而已”等等。
中國文壇上歷來以屈宋并稱,歷代文苑泰斗無不被宋玉的人品才干折服,且把他尊為師表,引為楷模。
宋玉是誰的徒弟呀?
屈原。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九辯序》說:“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是現存歷史文獻中最早說宋玉是屈原弟子,且稱屈原為“其師”者。
屈原沉江于楚頃襄王九年,宋玉亦出生于頃襄王九年,陸先生自然否定屈、宋之間存在師生桐裂關系。而蔣天樞認為屈原沉江于楚考烈王元年,宋玉生于楚頃襄王九年,因此,他認為屈宋之間存在師生關系是完全可能的。
人物軼事
屈原出生于楚國晌輪仔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陽。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七宴汪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
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后期,一直處于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宋玉的全部資料
宋玉
宋玉,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后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后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
戰國后期楚國辭賦作家。關于宋玉的生平,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記述極為簡略。《韓詩外傳》有"宋玉因其友而見楚相"之言。劉向《新序》則作"宋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見察",同時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問于宋玉"的話。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則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晉代習鑿齒《襄陽耆舊傳》又說:"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兄碼。"總之,關于宋玉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大體上說,宋玉當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頗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于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于蕭統《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 6篇,見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于明代劉節《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
異議的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篇,
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
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于細膩工致,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稱,可見宋
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
附作品:
登徒子好色賦并序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羨裂哪愿王勿與出入后宮。”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玉曰:“體貌嫻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至于好色,臣無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有說則止,無說則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是時,秦章華大夫在側,因進而稱曰:“今夫宋玉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愚亂之邪臣,自以為守德。謂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窮巷之妾,焉足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試為寡人說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遠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出咸陽,熙邯鄲,從容鄭、衛、溱、洧之間。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臣觀其美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祛,贈以芳華辭甚妙。”于是處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復稱詩曰:“寤春源笑風兮發鮮榮,潔齋俟兮惠音聲,贈我如此兮,不如無生。”因遷延而辭避。蓋徒以微辭相感動,精神相依憑。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故足稱也。
于是楚王稱善,宋玉遂不退。
九辯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栗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忄妻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雁癰々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悲憂窮戚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
去鄉離家兮徠遠客,超逍遙兮今焉薄!
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
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
原一見兮道余意,君之心兮與余異。
車既駕兮朅而歸,不得見兮心傷悲。
倚結軨兮長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軾。
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
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
離芳藹之方壯兮,余萎約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
收恢臺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葉菸邑而無色兮,枝煩挐而交橫。
顏淫溢而將罷兮,柯仿佛而萎黃。
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
惟其紛糅而將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
攬騑轡而下節兮,聊逍遙以相佯。
歲忽忽而遒盡兮,恐余壽之弗將。
悼余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俇攘。
澹容與而獨倚兮,蟋蟀鳴此西堂。
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
昂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
竊悲夫蕙華之曾敷兮,紛旖旎乎都房。
何曾華之無實兮,從風雨而飛飏!
以為君獨服此蕙兮,羌無以異於眾芳。
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心閔憐之慘忄妻兮,原一見而有明。
重無怨而生離兮,中結軫而增傷。
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漧?
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云而永嘆!
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
郄騏驥而不乘兮,策駑?臺而取路。
當世豈無騏驥兮,誠莫之能善御。
見執轡者非其人兮,故駒跳而遠去。
鳧雁皆唼夫梁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
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難入。
眾鳥皆有所登棲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
原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
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
謂騏驥兮安歸?謂鳳皇兮安棲?
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
騏驥伏匿而不見兮,鳳皇高飛而不下。
鳥獸猶知懷德兮,何云賢士之不處?
驥不驟進而求服兮,鳳亦不貪餧而妄食。
君棄遠而不察兮,雖原忠其焉得?
欲寂漠而絕端兮,竊不敢忘初之厚德。
獨悲愁其傷人兮,馮郁郁其何極?
霜露慘忄妻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濟。
霰雪雰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將至。
原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與野草同死。
原自往而徑游兮,路壅絕而不通。
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厭按而學誦。
性愚陋以褊淺兮,信未達乎從容。
竊美申包胥之氣晟兮,恐時世之不固。
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
獨耿介而不隨兮,原慕先圣之遺教。
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
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
食不偷而為飽兮,衣不茍而為溫。
竊慕詩人之遺風兮,原讬志乎素餐。
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
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
靚杪秋之遙夜兮,心繚悷而有哀。
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悵而自悲。
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
白日?宛晚其將入兮,明月銷鑠而減毀。
歲忽忽而遒盡兮,老冉冉而愈弛。
心搖悅而日幸兮,然怊悵而無冀。
中憀惻之忄妻愴兮,長太息而增欷。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
事亹亹而覬進兮,蹇淹留而躊躇。
何氾濫之浮云兮?猋癰蔽此明月。
忠昭昭而原見兮,然霠曀而莫達。
原皓日之顯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竊不自料而原忠兮,或黕點而污之。
堯舜之抗行兮,了冥冥而薄天。
何險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
何況一國之事兮,亦多端而膠加。
被荷裯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帶。
既驕美而伐武兮,負左右之耿介。
憎慍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農夫輟耕而容與兮,恐田野之蕪穢。
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后之危敗。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毀譽之昧昧!
今修飾而窺鏡兮,后尚可以[穴鼠]藏。
原寄言夫流星兮,羌儵忽而難當。
卒癰蔽此浮云,下暗漠而無光。
堯舜皆有所舉任兮,故高枕而自適。
諒無怨於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
乘騏驥之瀏瀏兮,馭安用夫強策?
諒城郭之不足恃兮,雖重介之何益?
邅翼翼而無終兮,忳惛々而愁約。
生天地之若過兮,功不成而無嶜。
原沉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而自苦。
莽洋洋而無極兮,忽翱翔之焉薄?
國有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甯戚謳於車下兮,桓公聞而知之。
無伯樂之相善兮,今誰使乎譽之?
罔流涕以聊慮兮,惟著意而得之。
紛純純之原忠兮,妒被離而鄣之。
原賜不肖之軀而別離兮,放游志乎云中。
乘精氣之摶摶兮,騖諸神之湛湛。
驂白霓之習習兮,歷群靈之豐豐。
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蒼龍之躣々。
屬雷師之闐闐兮,通飛廉之衙衙。
前輕辌之鏘鏘兮,后輜乘之從從。
載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騎之容容。
計專專之不可化兮,原遂推而為臧。
賴皇天之厚德兮,還及君之無恙。
湖南常德臨澧宋玉浴溪河在哪兒
自古屈宋并稱,歐陽修還說宋玉“時有出藍之色”,故今全國有多處墓地紛爭.宋玉到底死在哪里?筆者通過“鹿溪子”、“賜田”、“宋玉城”及宋玉晚年的點滴研究,論定賦圣隕落于湖南省臨澧縣。
一、何謂“鹿溪子”
鹿溪子是誰?明朝有個大學士叫歸有光的,編輯了一本評點宋玉作品的選集,說宋玉“姓宋 ,名玉,字子淵,楚大夫屈原弟子也。”別號“鹿溪子”。并且把書名直叫《鹿溪子》。可見這個“鹿溪子”與書的內容有關系,與作者身世有關系。
在古代,人們取名是用來稱呼自己,表示謙謹;取字為了進一步照應、詮釋、深化“名”。玉者,是體現高貴、美麗的東西;用在人身上,則比喻才質品德。宋玉字子淵,是謂人美德美,淵深高尚。古代的典章制度有一部有關禮儀的書,叫《禮》,曰:“子生三月,父親名之,既冠而字之。”就是說,孩子生下來三個月后,父親給孩子取“名”,等到兒子二十歲,即弱冠之年,加冠戴帽子(其前系結),便取“字”,表示成“大人”了。而取號,一般的都是自己取的,而且是成業以至暮年,一路顛打,感慨而生。或與居所有關,或與性情有關等。還有謔號,人們戲謔取的;還有謚號,死了皇上追封的。這就是名、字、號的三段論。
宋玉為什么號鹿溪子呢?我忽然想到了我們臨澧縣有個古老的宋玉村,宋玉村有條浴溪河。Lu與you方言一聲之轉。近日恰巧看到湖北的著名學者彭德先生的《宋玉生平考》(《東南文化》1992年第6期),他說:“鹿溪,當為《直隸澧州志》和清《安福縣志》所謂的浴溪(宋玉墳所在地)的正名。鹿、浴同屬需部,中原上古音韻,鹿為來屋切;浴為余屋切:湘北方言中,此二字同音同聲。鹿溪的名稱很可能因鹿這一古代的主要獵物在當地絕種慎頃而訛變。”著名楚文化專家吳廣平先生亦認同,宋玉號鹿溪子,大約是他晚年退隱江湖時所起的號,肯定與鹿溪河這一溪流有關。
再回過來看,號,一般的是中晚年所取。那么,宋玉此時在什么地方呢?浴溪河。“鹿溪子”是誰取的呢?他自己。如不在浴溪河,不會取號鹿溪子。子是男子的美稱。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宋玉”條云:“有客至澧州,見宋氏家牒,言:‘宋玉,字子淵,號鹿溪子。’可補記載之缺。”殲孝歷由此可見,宋玉晚年必定主居在浴溪河。他在頃襄王前期輝煌了一階段,后期受貶謫,徒涉云夢之南,退隱賜田――臨澧縣城東12里的浴溪河。浴溪河南岸即宋玉城。宋玉在這里撫今追昔,頓足嗟嘆,度過了壓抑哀婉的歲月,寫下了《九辯》等一系列辭賦。艱難出詩人,憤怒起豪杰。
二、“賜田”何解
古分“分封”和“賞賜”。分封,指帝王將部分土地分別封給王室貴族或功高之臣管理。如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把商朝舊都河南商丘一帶封給了微子啟,建立宋國,后裔以國為姓。這便是宋玉的祖先。賞賜,指帝王對下屬的獎勵,包括財產、官銜,甚至土地。如《木蘭辭》,天子坐明堂,賞賜百千強。
所謂賜田,乃皇上因一時一事興起,隨口賞賜之田。說話必做數,金口玉言。得到的人,分外的喜;得不到的人,當然橫生醋意。
宋玉有游戲文學《大言賦》《小言賦》記載。楚襄王說,“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賢人有能為《小言賦》者,賜之云夢之田”。
先講大言、小言。即說大話說小話比賽,就是吹牛皮,純粹是無聊好玩。當時有唐勒、景差、宋玉在場,唯宋玉的牛皮吹得最好。襄王哈哈大笑,說賜一塊云夢田給宋玉。你想,這還不做數嗎?游戲文學對后世影響很大,閑適宮廷常以為趣。如《古今事通》引《啟顏錄》,載有漢武帝命公孫弘、東方朔說大話。東文朔贏了。武帝說:“大哉!賜朔牛一頭,酒一石。”
那么,云夢之田在什么地方呢?在云夢之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長江南北,云為上,夢為下。澤,聚水的地方,洞庭湖區也。江北是楚的政治、軍事、商業中心,有郢都在彼;江南一片沼澤,相對落后,“百越”尚在此地。臨澧縣當時在“澤”的范圍,東對岳陽、汩羅,北接松滋、江陵。憑什么說“賜田”在此呢?真是不解的公案。一是志書所載,從《湖南通志》、《直隸澧州志》到《安福縣志》,皆言賜田在臨澧;二是遠在六朝即有《黃花魚兒歌》流行,唱宋玉在此之德;三是清人曾氏搜燠《吊楚大夫宋玉墓文》中說:“因大言以蒙賞兮,非夫子之懷也。或勸百而諷一兮,亦夫子之哀也。”四是除臨澧以外,其他各地并無宋玉賜田之說;五是推測。襄王美其才而恨其似屈原,是矛盾心理。答應賜田不能不賜。賜在何處?江北不可賜,宋玉出生之郢都,更不可賜,只有賜在偏遠之地,又不太偏遠,而且宋玉知悉此處,于是,古之安福出現宋玉賜田;六、開發江南所致。據《后漢書。南蠻傳》記,楚相吳起南平百越,將洞庭至五嶺的整個湖南地區都納入楚的版圖,楚人大量入湘開發筑城,以鞏固統治。特別是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占郢都后,在郢的楚國官員、貴族、富商亦南下求生,在這個大背景下,宋玉是大夫,享有并使用賜田,是很有道理的。
三、關于宋玉城
宋玉城城址在澧州安福縣長樂鄉,即今臨澧縣東南3.5公里的望城鄉宋玉村。《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言戰國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殘長240米,南北寬約200米,夯土墻殘存五段,高約五米,寬約三米,護城河遺跡尚存。”并且清同治重修《安福縣志》云宋玉“仕楚為大夫,嘗居于邑,有‘城’與‘廟’及‘看花山’、‘放舟湖’諸跡。后歿,葬邑之浴溪河南岸。”《直隸澧州志》之“安福八景”注:“楚申明城、宋玉故城,皆在境內。”2004年我曾實地考古,確見護城殘河、墻腳和宋玉墳及“九辯書院”的巖石門楣。宋玉墳高約8米,圓周約20米,當時被開發了1/3的樣子。
正如把一生心血耗在楚辭研究上的已故的享有盛譽的冀凡老先生所說:“作為現代的楚辭研究者和宋玉研究者,我認為,決不能無視于臨澧縣宋玉遺跡群體的存在,特別是宋玉城、宋玉墓的存在;更不能忽視頃襄王世歷史的研究,特別是連綿九年的秦伐楚戰爭的研究,它們對宋玉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忘掉或忽視了它,你就無從考察和研究自頃襄王徙城后,宋玉的思想動向和行為蹤跡,你將無法弄清宋玉始葬之墓是在臨澧抑或在宜城,總之,一句話,你將使宋玉的后半生成為一片空白。”
鑒定事物的真實性,除理論依據外,最好的辦法是發掘實物。時隔二千多載,地下腐蝕,想見尸骨難矣。湖北宜城的宋玉墓已蕩然無存,何從挖起?河南唐縣有個“九古冢”,尚不知哪一冢是宋玉墓。不錯,襄王21年(公元前278),秦國侵占了郢都,襄王只得逃之陳地河南淮陽,偏安一隅。國難顯忠臣,宋玉緊隨而去。但是,宋玉后來被貶回江南,就沒有機會死在陳地了;也不可能回到敵占區的郢都去死。而襄王直至36年卒,沒離開陳地,淮陽襄王墓尚存。
有城有墓有廟有宅及其他古跡,形成了一個宋玉遺跡群體,這在全國宋玉古跡中,絕無僅有的。從漢唐以來,詩詞歌賦文論,落入宋玉城之多,也是首屈一指的。
現在探討一下宋玉城的修建。有三種推測:或在襄王賜田之后,宋玉南下把土地圈起來;或之前,南下筑城御敵;或死后紀念之。死后為他筑城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工程巨大,不比修廟宇,秦國也決不會紀念他的。如果宋玉南下,在賜田筑城的話,似不合適,他還在任職,心糸國家,不可勞民傷財。應該是御敵筑城而后以此為賜田。頃襄王2年,為防強秦上下夾擊,沿沅澧流域筑城15座,土墻四門。宋玉參與領修有功,加之文學才華炫目,襄王收為近侍小臣,有《風賦》、《釣賦》、《御賦》問世。襄王10年(前288)左右,因作《諷賦》、《高唐賦》、《神女賦》而升大夫。襄王12年左右,因作大、小言賦而獲云夢賜田,即為宋玉城。襄王18年以前,曾作《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等。頃襄王23年收東地兵南征,屈原于江南策劃南人反秦,收復了江南15座城邑,其宋玉城乃在其中。湖南臨澧縣南有宋玉城,北有申明城,皆為戰國楚城,一文一武,千古對望。
四、晚年宋玉哪里去了
據史料所說,宋玉活了七十多歲(一曰前298――前222,一曰前322――前252)。公元前268年(襄王30年)宋玉被去職放逐,按一說,時年30歲;按二說,時年56歲。古者三十而立,人生去了一半。剩下這么長的時間,他是怎么度過的?難道沒有棲身之處嗎?作為罪臣,不愿“隨俗”,河南陳地淮南已不能容身,故鄉湖北郢地宜城又為秦所踐踏,何處是歸宿?思來想去,只有回賜田好。
宋玉與屈原不同。首先表現在思想性格上,屈原出身高貴,位居左徒,與王謀策,直言不諱,嫉惡如仇,鶴立雞群,慮事深刻,處事果斷,自無后顧之憂。他理想追求的是,抗秦救楚,強國富民。即使遭貶,也于一己之不顧,“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后,與國同殉。但是,宋玉非王室身份,且官階不高,仰人鼻息,雖憂國憂民,張揚自我,亦患得患失,常思進退。他沒有剛正不阿之氣,卻有婉轉升騰之風。達則治天下,滯則退蝸居。其次,看流放路線。屈原24年左右去職,步新蔡,走江夏,渡漢水,下洞庭,涉沅、澧,至辰、溆,往返求索,無所定居,下筆嘆惋,沉江汩羅。而宋玉歸來,可步屈原后塵,以他性格,眷念故土,行觀世勢,似走另一條線更合適――出淮陽,踏上蔡,入唐河,進宜城;忽慌忙奔長江,越松滋,再入澧州,回到安福賜田宋玉城。遠離了戰亂,保存了自己,他還希望楚國復興,他要刻畫一段歷史。
楚辭專家冀凡先生認為:“我想宋玉即使是頭腦再笨的人,也會從秦伐楚戰爭的親身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即頃襄王朝所施行的屈敵親秦之策和朝政的極為腐敗,已經把楚國拖進覆滅的邊緣。而象屈原那樣忠心耿耿堅持反秦復郢之策、圖謀興國救楚大計的老臣和愛國志士,則不斷的遭到鎮壓和放逐。而競相圖謀私利的讒佞黨人,卻日益受到楚王的重用而寵榮。宋玉處此境況,即使不為國家計,也應為自己謀一棲身之地,以為避難養老之所,而江南宋玉城自是他心中的理想之地。何況,在浩浩的沅湘之域,還有‘忠而放逐’的老師屈原為他樹立了榜樣,這更是一種無聲的召喚!故其決心南歸必矣!”(見《宋玉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思考》)
他的南歸的目的以及做了一些什么,除了避難養老之外,繼承屈原遺志,傳播辭賦文化,責無旁貸。那么,屈原死后,戰亂不已,楚辭是誰啟先編篡的?又如何傳入中原的?應當是宋玉了,他有時間,有條件,有決心。他把屈原的《離騷》和自己的《九辯》抄印編寫合集。他身居僻壤,心憂襄王,企圖起用,作《招魂》。同時,傳教子孫,舉辦私塾學堂,終其天年。宋玉死后,當地即名宋玉村。源遠流長。
于今,湖南、湖北、河南三省爭論的焦點,皆有宋玉墓。而有墓,還需在情在理,脫離歷史背景,則站不住腳;在情在理,還需有根有據。不少公正的有深入探究的學者,如彭德先生、冀凡先生,力排眾議,身處湖北,卻為湖南說話,為什么呢?真理只有一個呵。
更多內容請登陸常德都市網
關于宋玉的故鄉在哪里和宋玉故里的具體地址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