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字一樣的平水韻有哪些 新在平水韻哪個韻部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和新字一樣的平水韻有哪些,以及新在平水韻哪個韻部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平水韻里親與生是不是同一韻部
在平水韻中,“親”與“生”不在同一韻部,而是分屬不同的韻部,其中“親”在上平十一真,“生燃圓卜”在下平八庚。與“親”在同一韻部的字有真,腔改因,辛,新,晨,臣,人,神皮穗等,與“生”在同一韻部的字有庚,橫,英,平,京,明等。
新和香在古詩詞中同屬于同一韻的嗎?
一般古詩要求都是要壓平韻,所以押韻的韻腳漢字就必須用平聲的字,不能用上聲或者去聲的字,而有些詞牌名要求壓仄韻的,就只能用上聲或者去聲的字,不能用平聲的字。
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 音調和諧優美。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 葉隱租韻),就是把相同 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悉攜滑相同 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
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
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 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于押韻十分講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 唐韻》、《 廣韻》、《 禮部韻略》、《 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 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睜臘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 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 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106部平水韻有哪些
106部平水韻詳細解釋如下:
1、上平聲15韻:一東、二冬(鍾)、三江、四支(脂之)、五微、六魚、七虞(模)、八齊、九佳(皆)、十灰(咍)、十一真(諄臻)、十二文(欣)、十三元(魂痕)、十四寒(桓)、十五刪(山)。
2、下平聲15韻:一先(仙)、二蕭(宵)、三肴、四豪、五歌(戈)、六麻、七陽(唐、八庚(耕清)、九青、十蒸(登)、十一尤(侯幽)、十二侵、十三覃(談)、十四鹽(添嚴)、十五咸(銜凡)。注:十四鹽(添嚴)、十五咸(銜凡),集韻同此;但是《廣韻》作3部:鹽、添通用,咸、銜通用,嚴、凡通用。
3、上聲29韻:一董、二腫、三講、四紙(旨止)、五尾、六語、七麌(姥)、八薺、九蟹(駭)、十賄、(海)。十一軫(準)、十二吻、十三阮(混很)、十四旱(緩)、十五潸(產)、十六銑(狝)、十七篠(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果);
二十一馬、二十二養(蕩)、二十三梗(耿靜)、二十四迥(拯等)、二十五有(厚黝)、二十六寢、二十七感(敢)、二十八琰(忝儼)、二十九豏(檻范)。注:二十四迥(拯等),《集韻》、《廣韻》均作2部:迥獨用,拯、等通用。
4、去聲30韻:一送、二宋(用)、三絳、四置(至志)、五未、六御、七遇(暮)、八霽(祭)、九泰、十卦(怪夬)。十一隊(代廢)、十二震(稕)、十三問(焮)、十四愿(慁恨)、十五翰(換)、十六諫(裥)、十七霰(線)、十八嘯(笑)、十九效、二十號。
二十一個(過)二十二祃、二十三漾(宕)、二十四敬(諍勁)、二十五徑(瞎擾證嶝)、二十六宥(候幼)、二十七沁、二十八勘(闞)、二十九艷(掭釅)、三十陷(鑒梵)。注:十一隊(代廢),《集韻》如此。《廣韻》為2部:隊、代通用,廢獨用。十三問(焮),《集韻唯神隱》如此,《廣韻》為2部:問獨用,焮獨用。
5、入聲17韻:一屋、二沃(燭)、三覺、四質(術櫛)、五物(迄)、六月(沒)、七曷(末)、八黠(鎋)、九屑(薛)、十藥(鐸);十一陌(麥昔)、十二錫、十三職(德)、十四緝、十五指廳合(盍)、十六葉(帖業)、十七洽(狎乏)。
注:五物(迄),《集韻》如此,《廣韻》為2部:物獨用,迄獨用。十六葉(帖業)、十七洽(狎乏),《集韻》如此,《廣韻》為3部:葉、帖通用,洽、狎通用,業、乏通用。
平水韻分別都有哪些字?
1、先、前、千、阡、箋、天、堅、肩、賢、弦、煙、燕[名]、蓮、憐、連、田、填、巔、鬈、宣、年、顛、牽、妍、研[研究]。
2、眠、淵、涓、捐、娟、邊、編、懸、泉、遷、仙、鮮、錢、煎、然、延、筵、氈、旃、蟬、纏、廛、聯、篇、偏、綿、全、鐫。
3、穿、川、緣、鳶、笑敬辯旋、船、涎、鞭、專、圓、員、乾[乾坤]、虔、愆、權、拳、椽、傳、焉、嫣、韉、褰、搴、鉛、稿如舷、躚、鵑、筌。
4、痊、詮、悛、先、邅、禪、嬋、躔、顓、燃、漣、璉、便、翩、駢、癲、闐、鈿[霰韻同]、沿、蜒、胭、芊、鳊、胼、滇。
5、佃、畋、咽、湮、狷、蠲、蔫、騫、膻、扇、棉、拴、荃、秈、磚、攣、儇、璇、卷、扁[扁舟]、單[單于]、濺[濺濺]、犍。
擴展資料
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因為平水韻是根據唐初許敬宗奏議合并的韻,所以,唐人用韻,實際上用的是平水韻。
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上平聲15部,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下平聲15部,如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上聲29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去碰缺聲30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入聲17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
擴展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水韻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