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選自哪里 采得百花成蜜后后面是什么
今天給各位分享采得百花成蜜后選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采得百花成蜜后后面是什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詩句“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忙”出自那首詩,麻煩把全詩及注解寫下。
《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833--909),字昭諫,自號江東生。原名橫,后因屢試不第,改名為隱。唐末新城欽賢羅家(今城陽鄉)人。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埋慧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于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點:
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并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夸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數羨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只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如一開始就正面落筆,必不如此有力。
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彎畢答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于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空空詩》出自哪
《空空詩》截至目前為止只知道是古人所作,后經佛家引用后流行于世,具體制作出品年代作者都不確定。
【原文】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沉為誰動。
田也空,屋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行東,人生猶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頭辛苦一場空!
【賞析】
《空空詩》道出了人生的無奈、脆弱、虛空和悲哀、凄涼,由此讓我們悟到,人生何苦計較太巖銷多?何苦活在狹隘局促之中?何苦讓心靈四壁擠壓得傷痕累累?快讓心靈環境滲攔優良化吧,唯有心靈最真實,一切皆為空。
這首詩雖然有點消極和偏激,但仔細一想也并非不無道理。什么東西才真正屬于自己?有人說是金錢財富,有人說是榮譽權力,有人說是妻子兒女,有人說是健康生命。金錢財富是身外的,榮譽權力是暫時的,妻子兒女叢棗胡的相對的,只有健康和生命才真正屬于自己。
一個人沒有了健康,他的生活質量得不到保證;沒有了生命,他的人生之路也就終止,這是金錢財富、榮譽權力、妻子兒女都不能替代的。
《空空詩》出自哪?
《空空詩》佛家
肉化清風骨化泥,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日也空指棚缺,月也空,東升西墜為誰功,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公。金也空和尺?,銀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唯辯郊土一捧。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難相逢,情也空,愛也空,各奔前程路不同。朝走西,暮走東,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頭辛苦一場空。
看不破,想不通,恰似山雞鎖樊籠,大藏經中空是色,般若經中色是空。轉念超出三界外,拈花微笑佛心通。
擴展資料
此詩以冷峻的筆法解說人生。將人們最不愿聽、最不愿看的一面撕破在人前。它從田地、金銀、名利、家庭、愛情等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入手,逐一剖析,得出共同的結果——“到頭辛苦一場空”。
確實,人在世上,不過短暫的幾十年,即便長命百歲,也不過三萬六千日,與存在了幾十億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相比,仍然是短暫的一瞬。自然的法則告訴我們,凡是生命,都要死亡。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列車就向著死亡的終點站疾馳。
無論我們怎樣延年益壽,都要“荒冢一堆草埋了”;無論我們擁有多少物質財富,黃泉路上依然兩手空空。“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一千多年前的曹操對此就有清醒的認識,也許,這就是他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感嘆大業未成,時間易逝的原因。而歌詞“人生本來就是一出戲?,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名和利啊!?什么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則說得更透徹。
佛家是淡泊名利,看輕物質財富的,在佛家眼里,功名利祿、房屋財產等身外之物,不過是過眼煙云,轉瞬即逝,值不得孜孜以求,這就是他們深山古寺、布衣粗食,安之若素的原因。難怪電視劇里的濟公雖然穿得破破爛爛,卻高高興興。
歌聲嘹亮:“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嘿——?哎嘿——?哎嘿——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
佛家講求的是靜心修行,早登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礙,?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佛家追求的是“看透與放下”,即“看透一切見如來,放下一切成如來”。因而他們能看透一切、看空一切,忍下種種橫逆困窮、屈辱怨恨,了斷千般煩惱,安享心靈的平靜幸福。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