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文言文如何表達(古文二十六怎么寫)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六十六文言文如何表達,以及古文二十六怎么寫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言文中的數字
1.年華二九正青春(二九)
是指年紀十八歲,二九之積為十八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
“三五”之積為十五,“三五之夜”指陰歷每月十五的圓月之夜晚
3.脫逃者未及百一(百一)
百分之一,整句是說,逃脫的人不足百分之一
4.老生今年六十有六(六十有六)
指年紀六十六歲,古語中說到年齡時“有”當“又”解,意為“再加上...”
5.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十二)
古漢語中的三六九十二是須知,言其多。
文言文如何說年齡
一、嬰幼兒時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兩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二、少年時期
1、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2、垂髫:髫,古時小孩下垂的頭發。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恒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4、教數:9歲。
5、外傅:10歲,出外就學。
三、青年時期
1、金釵之年:女子12歲;
2、舞勺:13歲。豆蔻年華:女子13歲。
3、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4、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及笄:女子15歲;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6、二八:女子16歲;
7、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8、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四、中年時期
1、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3、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
五、老年時期
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黃發:指長壽老人。
3、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歲。
5、喜壽:77歲;
6、耄耋:指80歲。
7、米壽:88歲;
8、鮐背:tái,90歲,指長壽老人。
9、白壽:99歲;
10、期頤:指百歲。
11、茶壽:108歲;
12、上壽:120歲
13、雙稀:140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對應年齡的文言文
對應年齡的文言文
1.人的年齡用古文怎么說1、按問訊,根據對方年紀和性別,有“齒齡”、“芳齡”、“椿齡”的用詞,分別對應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歲的人,用詞區分很細:襁褓[qiǎngbǎo]:不滿周歲。孩提[háití]:兩至三歲。
髫年[tiáonián]:女孩七歲。始齔[shǐchèn]、齠[tiáo]年:男孩八歲。
(注: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常用“黃口小兒”語)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天命:五十歲。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歲。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期頤: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2.古文年齡怎么說啊古文年齡的說法有:1,金釵之年:女孩12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歲。及笄(jíjī):指女子15歲。
2,破瓜、碧玉年華:女子16歲。加冠:指男子20歲。
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弱冠: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20歲。3,從心之年:70歲。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4,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中壽:指80歲以上。
上壽:90歲為上壽。期頤:指百歲高壽。
擴展資料概述簡介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36137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
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3.男子年齡用文言文怎么說0-1歲:孩提、襁褓
2-3歲:孩提
8歲:童齔
9歲:九齡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15:束發、成童、志學
20歲: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30歲: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
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歲:開六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61歲:開七、華甲
64歲:破瓜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歲:開八
77歲:喜壽
80歲:望八、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望九、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人瑞
4.人生的各個年齡段稱呼人生各個年齡段,用古語稱呼:
一、年齡段為童年: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7歲(女)——髫年;8歲(男)——齠年;幼年泛稱——總角;童年——垂髫;10歲以下——黃口;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青少年——束發。
二、年齡段為少年:
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破瓜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
三、年齡段為中年:
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齡段為老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下壽;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稱“白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
五、百歲以上:
100歲——期頤、上壽;120歲——花甲重開;140歲——古稀雙慶。
擴展資料
中國在習慣上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按出生后所經歷的日歷年頭計算,即生下來就算1歲,以后每過一次新年便增加1歲。一般按農歷新年算,也有按公歷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嬰兒,出生后就算1歲,過了公歷1月1日或當地農歷新年又算1歲。這樣,嬰兒出生才幾天,已算虛歲2歲了。這種計算方法較為實用。
周歲年齡又稱實足年齡,指從出生到計算時為止,共經歷的周年數或生日數。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時進行人口普查登記,一個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嬰兒,按虛歲計算是2歲,實際剛剛6個多月,還未過一次生日,按周歲計算應為不滿1周歲,即0歲。周歲年齡比虛歲年齡常常小1~2歲,它是人口統計中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年齡
5.求年齡對應稱呼如三十而立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
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6.有個年齡的說法,比如花甲、不惑、而立等等,麻煩誰能把這些全列年齡稱謂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
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
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2366465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指50歲。知命也作知天命、半百、知非,認識天命或命運,五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臺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期頤。”
古代年齡稱謂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
古文中每個年齡段的稱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及緣由背景
1、赤子:初生的嬰兒。
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來是紅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嬰兒”。
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當時成王還是個在襁褓中的嬰兒,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意思是二三歲的小孩子,還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
4、齠齔: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意思是男孩子八個月長牙齒,八歲換牙,女孩子七個月長牙齒,七歲換牙。所以用齠齔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10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后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意思是開始可以入學了。
7、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少年兒童。
《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意思是收起頭發打結,后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出自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十三四歲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歲少女。
9、及笄:女子15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10、束發:男子15歲。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16歲女子。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30歲;不惑:40歲;知命:50歲;耳順:60歲。
來源于《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歲;不惑指40歲;知命指50歲;耳順指60歲。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14、古稀:70歲。
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酒隨時都可以喝,但是70歲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5、耋:70-80歲。
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16、耄:80-90歲。
《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說法,故現在講即是大約七十至九十歲年齡的古稱,形容年老,引申為昏亂之義。
17、期頤:100歲。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期頤,一般指一百歲老人
擴展資料
年齡稱謂的命名特點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后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