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蓬和歸雁應如何理解 征蓬和歸雁比喻成什么傳達出情感
大家好,關于征蓬和歸雁應如何理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征蓬和歸雁比喻成什么傳達出情感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征蓬、歸雁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像飄飛的蓬草飄出漢塞,像回家的飛雁飛入胡天,含義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原文如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記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全文: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文學賞析:
《使至塞上》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六。此詩描繪了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所往之處是:“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地,像北飛的大雁一樣進入大漠。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使至塞上》中“征蓬”“歸雁”比喻什么?
征蓬:被風卷起遠飛的蓬草,自喻.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于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喻詩人,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