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在哪里 太常寺下面有
很多朋友對于太常寺在哪里和太常寺下面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太常寺地理位置
太常寺
封建社會中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時稱奉常。漢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稱太常(《漢書·百官公卿表》)。漢以后改稱太常寺、太常禮樂官等。《隋書·百官志》:“太常,掌陵廟群祀,禮樂儀制,天文術數衣冠之屬?!瘹v代大體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員稱太常卿。太常卿下屬職官與音樂密切相關的為太常博士,協律都尉(校尉),太樂署的令、丞,以及漢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與禮樂儀制有關的官員為太常博士,或稱太樂祭酒、太樂博士。兼及樂制和歷算的官員。視地位高低稱協律都尉(校尉)、協律中郎將、協律郎、雅樂部、鐘律令、鐘律郎等。其中的協律都尉、鐘律令常常就是太樂令。太常所屬個署、局、部的分并關系,因朝代和主管 。
太常寺 卿 少卿 丞各一人 博士四人 主簿、協律郎、奉禮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禮樂、郊廟、社稷、壇壝、陵寢之事,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禮之名有五:曰吉禮,曰賓禮,曰軍禮,曰嘉禮,曰兇禮。皆掌其制度儀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犧牲、幣玉、酒醴、薦獻、器服各辨其等;掌樂律、樂舞、樂章以定宮架、特架之制,祭祀享則分樂而序之。凡親祠及四孟月朝獻景靈宮、郊祀告享太廟,掌贊相禮儀升降之節。歲時朝拜陵寢,則視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齋戒皆檢舉以聞。初獻用執政官,則卿為終獻用卿,則少卿為亞獻;博士為終獻;闕則以次互攝。郊祀已,頒御札則撰儀以進。宮架、鼓吹、警場,率前期按閱即習。馀祀及朝會、宴享、上壽、封冊之儀物亦如之。若禮樂有所損益,及祀典、神祀、爵號與封襲、繼嗣之事當考定者,擬上于禮部。凡太醫之政令,以時頒行。
太常寺一般設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總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諸祠廟等署,少卿為之貳。凡大禮,則贊引;有司攝事,則為亞獻;三公行園陵,則為副;大祭祀,省牲、器,則謁者為之導;小祀及公卿嘉禮,命謁者贊相。凡巡幸、出師、克獲,皆擇日告太廟。凡藏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應及伐國所獲之寶,禘祫則陳于廟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樂縣院,藏六樂之器;四曰神廚院,藏御廩及諸器官奴婢。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貞觀元年,署廢。高宗即位,改治禮郎曰奉禮郎,以避帝名;龍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復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丞二人,從五品下。掌判寺事。凡享太廟,則修七祀于西門之內。主簿二人,從七品上。
博士四人,從七品上。掌辨五禮;按王公、三品以上功過善惡為之謚;大禮,則贊卿導引。
太祝六人,正九品上。掌出納神主,祭祀則跪讀祝文;卿省牲則循牲告充,牽以授太官。
奉禮郎二人,從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宗廟則設皇帝位于庭,九廟子孫列焉,昭、穆異位,去爵從齒。凡樽、彝、勺、冪、篚、坫、簠、簋、登,钘、籩、豆,皆辨其位。凡祭祀、朝會,在位拜跪之節,皆贊導之。公卿巡行諸陵,則主其威儀鼓吹,而相其禮。
協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呂。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八寺錄事品同。有禮院修撰、檢討官各一人,府十一人,史二十三人,謁者十人,贊引二十人,贊者四人,祝史六人,贊者十六人。太常寺、禮院禮生各三十五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
△兩京郊社署
令各一人,從七品下;丞各一人,從八品上。令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與奉禮郎設樽、罍、篚、冪,而太官令實之。立燎壇,積柴。合朔有變,則巡察四門,以俟變過,明則罷。有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五人,掌固五人,門仆八人,齋郎百一十人。齋郎掌供郊廟之役。太廟九室,室有長三人,以主樽、罍、篚、冪、鎖鑰,又有罍洗二人;郊壇有掌坐二十四人,以主神御之物。皆禮部奏補。凡室長十年、掌座十二年,皆授官。祭饗而員少,兼取三館學生,皆絳衣絳幘。更一番者,戶部下蠲符,歲一申考諸署所擇者,太常以十月申解于禮部,如貢舉法,帖《論語》及一大經。中第者錄奏吏部注冬集散官,否者番上如初。六試而絀,授散官。唐初,以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官、左藏、乘黃、典廄、典客、上林、太倉、平準、常平、典牧、左尚、右尚為上署,鉤盾、右藏、織染、掌冶為中署,珍羞、良醞、掌醞、守宮、武器、車府、司儀、崇玄、導官、甄官、河渠、弩坊、甲坊、舟楫、太卜、廩犧、中校、左校、右校為下署。
△太樂署
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樂正八人,從九品下。令掌調鐘律,以供祭饗。凡習樂,立師以教,而歲考其師之課業為三等,以上禮部。十年大校,未成,則五年而校,以番上下。有故及不任供奉,則輸資錢,以充伎衣樂器之用。散樂,閏月人出資錢百六十,長上者復繇役,音聲人納資者歲錢二千。博士教之,功多者為上第,功少者為中第,不勤者為下第,禮部覆之。十五年有五上考、七中考者,授散官,直本司,年滿考少者,不敘。教長上弟子四考,難色二人、次難色二人業成者,進考,得難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為業成。習難色大部伎三年而成,次部二年而成,易色小部伎一年而成,皆入等第三為業成。業成、行修謹者,為助教;博士缺,以次補之。長上及別教未得十曲,給資三之一;不成者隸鼓吹署。習大小橫吹,難色四番而成,易色三番而成;不成者,博士有謫。內教博士及弟子長教者,給資錢而留之。武德后,置內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為使。開元二年,又置內教坊于蓬萊宮側,有音聲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自是不隸太常,以中官為教坊使。唐改太樂為樂正,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樂三百八十二人,仗內散樂一千人,音聲人一萬二十七人。有別教院。開成三年,改法曲所處院曰仙韶院。
△鼓吹署
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樂正四人,從九品下。令掌鼓吹之節。合朔有變,則帥工人設五鼓于太社,執麾旒于四門之塾,置龍床,有變則舉麾擊鼓,變復而止。馬射,設?鼓金鉦,施龍床。大儺,帥鼓角以助侲子之唱。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唐并清商、鼓吹為一署,增令一人。
△太醫署
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醫監四人,并從八品下;醫正八人,從九品下。令掌醫療之法,其屬有四:一曰醫師,二曰針師,三曰按摩師,四曰咒禁師。皆教以博士,考試登用如國子監。醫師、醫正、醫工療病,書其全之多少為考課。歲給藥以防民疾。凡陵寢廟皆儲以藥,尚藥、太常醫各一人受之。宮人患坊有藥庫,監門蒞出給;醫師、醫監、醫正番別一人蒞坊。凡課藥之州,置采藥師一人。京師以良田為園,庶人十六以上為藥園生,業成者為師。凡藥,辨其所出,擇其良者進焉。有府二人,史四人,主藥八人,藥童二十四人,藥園師二人,藥園生八人,掌固四人,醫師二十人,醫工百人,醫生四十人,典藥一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咒禁師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
醫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從九品上。掌教授諸生以《本草》、《甲乙》、《脈經》,分而為業: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
針博士一人,從八品上;助教一人,針師十人,并從九品下。掌教針生以經脈、孔穴,教如醫生。
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并從九品下。掌教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
咒禁博士一人,從九品下。掌教咒禁祓除為厲者,齋戒以受焉。
△太卜署
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卜正、博士各二人,從九品下。掌卜筮之法:一曰龜,二曰五兆,三曰易,四曰式。祭祀、大事,率卜正卜日,示高于卿,退而命龜,既灼而占,先上旬,次中旬,次下旬。小祀、小事者,則卜正示高、命龜、作,而太卜令佐蒞之。季冬,帥侲子堂贈大儺,天子六隊,太子二隊,方相氏右執戈、左執楯而導之,唱十二神名,以逐惡鬼,儺者出,礫雄雞于宮門、城門。有卜助教二人,卜師二十人,巫師十五人,卜筮生四十五人,府一人,史二人,掌固二人。
△廩犧署
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犧牲粢盛之事。祀用太牢者,三牲加酒、脯、醢,與太祝牽牲就榜位,卿省牲,則北面告腯,以授太官。籍田,則供耒于司農卿,卿以授侍中;籍田所收以供粢盛、五齊、三酒之用,以余及槁飼犧牲。有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二人。
△汾祠署
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上。掌享祭灑掃之制。有府二人,史四人,廟干二人。開元二十一年置署。
三皇五帝以前帝王、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漢高祖、兩京武成王廟
令一人,從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掌開闔、灑掃、釋奠之禮。有錄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廟干二人,掌固四人,門仆八人。神龍二年,兩京置齊太公廟署,其后廢;開元十九年復置。天寶三載,初置周文王廟署;六載,置三皇五帝廟署;七載,置三皇五帝以前帝王廟署;九載,置周武王、漢高祖廟署。上元元年,改齊太公署為武成王廟署,朱全忠曰武明。
大理寺:相當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是在哪里?
是太常寺不,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未廢。 封建社會中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時稱奉常。漢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稱太常(《漢書·百官公卿表》)。漢以后改稱太常寺、太常禮樂官等?!端鍟ぐ俟僦尽罚骸疤?,掌陵廟群祀,禮樂儀制,天文術數衣冠之屬。’歷代大體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員稱太常卿。太常卿下屬職官與音樂密切相關的為太常博士,協律都尉(校尉),太樂署的令、丞,以及漢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與禮樂儀制有關的官員為太常博士,或稱太樂祭酒、太樂博士。兼及樂制和歷算的官員。視地位高低稱協律都尉(校尉)、協律中郎將、協律郎、雅樂部、鐘律令、鐘律郎等。其中的協律都尉、鐘律令常常就是太樂令。太常所屬個署、局、部的分并關系,因朝代和主管 。
唐代的尚藥局在哪里?在太常寺嗎?
太常寺下轄的是太醫署,尚藥局是由殿中省管轄,應該是在殿中省。
唐朝中央辦公的地方是哪????????
唐代中央政府的機構和官制..如果我們不了解唐代的官員制度,就無法了解官員與官員之間的關系,無法了解某人在某一歷史事件當中職能作用的發揮,也就無法更透徹地了解那些塵封的歷史。
其實呢,講了唐朝的官員制度,也就相當于講了隋朝的官員制度。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史家有一句話,叫做“唐承隋制”----唐朝繼承了很多很多隋朝的制度。偶在《小玉趣話唐朝》系列一《隋末荒野“四鏢客”》當中講過,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昺和隋文帝楊堅都討了獨孤家的閨女做老婆,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關系。李淵在姨夫和表弟的手下當了半輩子的臣子,天天生活在大隋朝的各項制度條框當中,耳濡目染,日日浸淫。所以呢,他當了皇帝之后,就把隋朝的絕大部分制度繼承了下來。不僅本人這樣認為,《新唐書·百官志》也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地記述道:“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p>
唐代的中央政府機構,其實完全可用這一樣一個詞組來概括,即:三師三公六省一臺九寺五監。我們首先來看“三師三公”。
與其說三師三公是六個機構,倒不如說他們是六個人,而且還是六個一大把年紀的老爺子。
三師,即太師、太傅和太保三人。從這個“師”字,我們就可看出,這三個老頭兒實際上就是帝王的老師,專門負責教育皇帝。我國古代典籍《禮記》對太師、太傅和太保的職能進行了比較精煉的闡釋:“師者,導之教訓”,就是傳授知識;“傅者,傅其德義”,就是道德教化;“保者,保其身體”,說白了,就是承擔一定的監護責任。俗話說得好啊,要想給別人一瓢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三師也不是白給的,要想承擔教育天子的重任,三師自個兒必須首先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和精深的文化素養。所以呢,這三師啊,必定是當世數一數二的大儒,年高德劭、學識淵博。雖然不負擔任何的行政工作,手頭上也沒有什么可供撈取實惠的權力,但是歷代儒生都以“三師”為人生最高奮斗目標的所在。是啊,誰不希望天底下最牛掰的天子是自己的門生呢。如果自己教導出來的天子能成為一代英主,那自個兒不也能沾沾皇帝的龍光,博他個青史留名嘛。
緊接著,就是“三公”了,即太尉、司徒和司空三人?!叭痹谥袊鴼v史上,可以說是一個人見人畏、花見花謝、車見爆胎的組合。其中的太尉早在秦代就已經有了,司徒和司空更是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這三個老家伙幾乎瓜分了所有的中央權力。但是時過境遷,到了隋唐時呢,“三公”就變成了一個毫無實權的榮譽稱號了,專門授給那些功臣勛老?!叭龓煛彪m然沒什么實際權力,但是畢竟還承擔著教育帝王的重任,而“三公”呢卻是什么都不用干。唐史上說三公是“坐而論政”的高級顧問。
三師和三公都是當朝的一品大員,工資待遇比其他同僚要高出一大截,而且工作還十分清閑。那那么多的政務要由誰來處理呢,國家如何維持正常的運轉呢?因為,雖然三師三公不干活,但是還有六省啊。
所謂“六省”,即中書、門下、尚書、秘書、殿中和內侍這六個中央單位的統稱。
1、殿中省。我們首先來介紹殿中省。光聽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覺得殿中省很好很強大,實際的情況保準讓您大跌眼鏡。這個殿中省一不管科教文衛,二不管行政司法,三不管農工商業。到底管什么呢?殿中省就是專門伺候皇帝的那個部門。管轄的事務十分之瑣碎,皇帝的吃喝拉撒基本上被給承包了。殿中省下設尚食、尚藥、尚衣、尚乘、尚舍、尚輦六個分局。尚食局,其實就是負責滿足皇帝飲食需求的機構,任務就是確?;实郾菹鲁月锫锵?、喝嘛嘛爽;尚藥局掌管著大內的醫務人員和藥材,負責給皇帝看病,我們在歷史劇中經??吹降挠t就在這個局里供職;尚衣局當然就是管衣服的了,皇帝在什么季節什么場合穿什么樣的衣服,全都由這個局說了算;尚乘局和尚輦局的職能其實差不多,都是負責管理皇帝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單位,只不過前者負責管馬,后者負責管車而已;最后一個尚舍局掌管皇帝寢室的裝修設計、打掃清潔等工作,一般來說,他們都比較關注世界裝修潮流的走勢。由上可見,殿中省的服務對象就是皇帝一人。由于殿中省擔負的任務都是皇帝本人的緊要差事,所以在此供職的都是皇帝的親信。
2、內侍省。和殿中省一樣,內侍省也是從事服務行業。和殿中省的區別有兩處:其一,服務對象不同。殿中省只伺候皇帝一人,而內侍省則要伺候后宮里大小嬪妃們,上至無品的皇后,下到九品的彩女都是他們服務的對象。其二,人員組成不同。在這方面,內侍省的門檻兒可要比殿中省高多了。因為,內侍省有這么一條成文的規矩:“欲進此省,必先自宮?!惫瑑仁淌±锏乃腥藛T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太監。內侍省下設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內坊六個局。關于這幾個局的具體職能,在《大唐后宮制度》做了詳細的闡釋。
3、秘書省。秘書省,顧名思義就是承擔秘書任務的人。所以啊,在秘書省里供職的都是些飽學(不飽學的話,根本就進不了秘書?。┑娜迳C貢〉穆毮芎徒袢盏奈幕坎畈欢?,下設集賢院、弘文館等官署以開展具體的文化工作。
殿中、內侍和秘書這三個省都是從事第三產業的,壓根就不管行政工作。那么,維持一個國家正常運轉所必需的行政工作又是由誰來完成的呢?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合起來就相當于國務院,這三個省就是大唐帝國的行政機構。既然是一分為三,這三省之間是有具體的分工的。簡而言之,就是:中書草敕、門下復核、尚書執行。
4、中書省。中書省實際上是一個專門負責起草命令的部門,別的它不干也不管。中書省的一把手叫中書令,正三品。他從他的領導——皇帝那里領受了意圖,回到省里之后,就將皇帝陛下的講話精神傳達給了自己的得力部下——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正五品上)是中書省繁雜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因為唐朝和今天是一樣的,領導都不干活,所以正職領導中書令和副職領導中書侍郎(正四品上)只負責“從宏觀上指導”,具體的工作則是由中書舍人來完成。中書舍人一共有六個人,為什么是六個,而不是五個或者七個呢,因為尚書省有六個部,所以,中書省就設置了六名中書舍人,一人對應一個部。中書令根據皇帝指示的類別,將草稿的任務交付給其中的一個中書舍人。這個中書舍人要依據皇帝的指示精神和中書令的講話綱領,以皇帝的口吻起草一份詔書,這個艱苦的過程卻有一個詩意浪漫的名稱,叫做“五花判事”。草稿擬成之后,中書令會對草稿進行潤色修改,形成正式的范本,而后將之呈遞到皇帝的案頭?;实蹠@個范本進行審查,看看這幫家伙是不是領會了他的意圖。如果他不滿意,就會很生氣地將詔書發回中書省重擬;如果同意,只需要用紅筆在詔書上批一個“敕”字就OK了。
唐代中書省的大印
5、門下省。緊接著,這份經皇帝的龍爪批紅的敕書會被中書省轉送到隔壁的門下省。門下省實際上是一個復核部門,職能就是審核體現皇帝主觀愿望的敕令是否遵循客觀規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拿到敕書以后,給事中(正五品上)會對敕書進行復核,如果復核不予通過,敕書就會被重新發回中書省,然后再走上一遍上述的程序;如果復核通過,敕書經門下省的最高長官——正三品的侍中大人(侍中下基層或者休假時,則由副職長官正四品上的門下侍郎代行職責)簽章之后,就正式生效了。如果一道詔書,只有皇帝的批紅,卻沒有侍中的簽章,那它就是無效的。由此可見,門下省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對皇權的制衡,多少具有一些現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6、尚書省。詔書生效之后,就被門下省轉送到了尚書省。尚書省的職能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簡單,就兩字兒——執行,然而實際上,尚書省卻是行政三省當中業務量最大、工作最為繁忙的一個部門。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尚書省的機構最多,下設六部二十四個司(每部轄有四司),人員也最多。尚書省的一把手——尚書令——本來是六省一臺九寺五監所有官員中品級最高的,正二品。但是,因為李世民當皇帝以前干過這個崗位。所以,登基后,這個位置就空了下來。實際上主持尚書省工作的是從二品的左仆射和右仆射。六部的大哥大都稱作尚書(正三品),他們的副手則被稱作侍郎(正四品下)。左仆射掌管著吏部、戶部和禮部的工作,吏部負責管理官吏的選拔、任免、升降和考核等事宜;戶部掌管著天下的戶口、經濟和財政;禮部則負責管理禮儀、祭祀、科舉、學校和教育等事宜。右仆射負責主持兵部、刑部和工部的工作,兵部掌管武官選拔和軍事行政;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審判;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建設和后勤有關工作。
接到詔書后,尚書省要根據詔書的內容將之分發給下屬的六個部門,即吏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和兵部。各部拿到詔書之后,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部分詔令無需更改,直接尚書省發往中央各部及地方州縣;部分詔書則需要根據其內容改制成政令,而后再下發到有關部門和地方州縣。所以,大致說來,尚書省實際上是一個狹義的行政機構。制定命令雖然難,但是執行命令其實更加困難,因為在執行的過程會遇到許多現實的困難,所以在尚書省當差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
三省六部之下還有一些承擔具體事務的機關,我們稱之為“九寺五監”。
1、九寺,即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和太府寺等九個中央單位的統稱。
九寺的正職長官可不是叫主持,而是叫“卿”;副職長官也不叫副主持,而是叫“少卿”。比如說,太仆寺的一把手就叫太仆寺卿,鴻臚寺的就叫鴻臚少卿。
太常寺主要掌管禮儀和樂器,具體職能就是操辦宗廟祭祀等事宜;光祿寺實際上就是皇家的保安公司,擔負著皇宮的警衛任務;衛尉寺在漢朝的時候,本來是皇家的衛隊,但是到了唐朝就變成了掌管皇帝儀仗的服務人員了;宗正寺專門負責管理龍子龍孫;太仆寺,看里面的那個“仆”字,就知道這又是一個服務機構,沒錯,太仆寺是負責掌管皇帝車馬的機構,在殿中省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大理寺寺如其名,是專門說理的地方,沒錯,您猜對了,大理寺正是唐代的最高審判機關,相當于今日的最高人民法院;鴻臚寺里面的“臚”是傳呼的意思,他們從事的工作也與此相類似,負責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相當于皇帝的私人外交機構;司農寺又是干啥的呢,這個你們一定猜錯,它可不是管理農業的農業部,而是管理孔方兄的財政部,全天下的田賦收入都歸司農寺管理而歸入國庫;少府寺也是管理經濟的地方,不過,它所管理的是山澤鹽礦的稅收,而這部分錢不進入國庫,而是直接流入了皇帝的腰包,是皇帝的小金庫。
2、五監,即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都水監和軍器監。
第一個,國子監。國子監的最高長官雖然叫做“祭酒”,但是國子監承擔的工作和酒可是一點兒關系都沒有,是一個專門的教育機構,下設國子、太學(看清楚了,可不是大學,但是太學是大學的前身)、廣文、四門、律學(法學)、書學和算學(古代數學)等七個學術機構。其中的國子學設有五名博士,唐代當然沒有博士這個學位了,不過那時的“博士”和現在的“博士”倒是一個意思,都表示博學多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當年就曾經擔任過國子學博士,他的著名篇章《進學解》就是他在國子學當博士時發表的論文。將作監和少府監其實都是管理手工業的機構。只不過,前者管理的是手工業從業人員的人身,后者管理的是手工業從業人員的行為。將作監相當于手工業者(即泥瓦匠、木匠以及其他的什么匠)的戶籍管理部門。少府監則是組織手工業者為天子、后妃和百官制作衣物、器皿的機構。都水監相當于現在的水利部,下設河渠署和諸津署兩個部門,前者負責管理河湖,后則負責管理渡口。
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1246年-1302年)的草書《韓愈進學解》
最后一個是御史臺。為什么要把御史臺放在最后一個來講呢?這并非是因為御史臺的地位低(實際上,御史臺與三省是同一級別的),而是因為御史臺擔負的任務與上述的所有機構完全不同。是的,御史臺是唐代獨立于六省九寺五監的監督機構。
御史臺的一把手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之下分設左右兩大御史和臺院、殿院、察院三大機構。
左御史的主要任務就是監察中央政府的官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左御史的監察對象并不包括中書和門下兩省的官員,因為這兩省的官員多是些皇親國戚、功臣勛貴之類的牛掰人物,他們受到了皇帝陛下的庇護,可不受御史臺的監察。左御史履行使命的機構是御史臺三院當中的臺院和殿院。臺院的一把手稱作“侍御史(從六品下)”,他的權力十分之大,負責糾察和彈劾中央百官。官位再高、權勢再大的官員,見到這位侍御史大人都是客客氣氣的,為什么呢,因為唐代的制度規定,侍御史可以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彈劾官員。總而言之一句話:參你沒商量,你還拿我沒辦法。殿院的老大則是“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上)”,他的工作內容就比較瑣碎了,負責糾察百官的衣著和言行。每次朝會之前,百官分兩側按品級列隊完畢之后,殿中侍御史就大搖大擺地走上高臺,一手拿著毛筆,一手拿著個小本本兒。首先進行第一項點卯,其實就是點名。杜如晦?杜如晦?杜如晦?咦,沒來,記你丫的,殿中侍御史大筆一揮,老杜的名字就被劃上了一個勾。緊接著,殿中侍御史大人會依次檢查百官的衣著。房玄齡,你的官帽戴歪了,記你丫的,又是一個勾。如果有人在此過程中說話,那就更玩完了,殿中侍御史會腦袋一擰,大聲喝道:“shut up”,然后又是“記你丫的+一個勾”。
右御史負責監察地方官員。這可是個大大的肥缺啊,右御史通常要到地方去監察官員,天高皇帝遠,他就是順便撈點兒皇上也看不到。所以啊,一般來說,如果官員們想要謀御史臺的職位,最緊俏的就是這個右御史,而不是左御史。左御史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活動,不僅沒什么油水,而且還經常得罪其他官員,還是右御史比較好,經常外出旅游,既能拿出差補貼,還可以撈油水。右御史履行使命的機構是察院。察院的一把手叫做“監察御史”。監察御史雖然只是一個正八品上的小官,但是他的權力很大,非常的威風。史書也對此進行了形象的描述:“御史出使,不能動搖山岳,震攝州縣,為不任職!”啥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一個監察御史巡查地方官員,如果達不到地動山搖、震懾州縣的效果,那他就是不稱職的。監察御史之牛掰,由此可見一斑。
唐代,中央政府的官員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臺省官”,一種是“卿監官”。所謂臺省官,就是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和御史臺的官員;而卿監官的范圍就要廣闊得多了,既涵蓋了秘書、殿中、內侍三省的官員,也包括上面提到的九寺五監的官員。秘書、殿中、內侍這三個單位也是省啊,為什么他們的官員不歸入臺省官,而要列入卿監官呢?以上三個是省,但是他們的最高長官既不像中書省和尚書省稱作“令”,也不像門下省那樣稱作“侍中”,更不像御史臺稱作“大夫”,而是稱作“監”。奧秘就在這里,秘書省的最長官是秘書監,殿中省的一把手是殿中監,而內侍省的則是內侍監。至于九寺五監,九寺的長官稱為“卿”,五監的長官稱為“監”,所以就把秘書等三省和九寺五監的官員合稱為卿監官,這些機構也合稱為“卿監百司”。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