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廟什么意思,配享太廟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享太廟什么意思,以及配享太廟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清朝高官死后配享太廟是什么
“配享太廟”是指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這是無上的榮耀。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
由于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后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
擴展資料:
清朝唯一一位死后配享太廟的漢臣是張廷玉。他出身于書香門第世家,父親張英為康熙朝早期的大學士,曾官拜相位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小張廷玉就發奮讀書,最后不憑父親的關系而以真本事考中了進士,并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張廷玉在康熙晚年開始被重用,康熙晚年飽受九子奪嫡的困擾,不少朝臣因為牽涉其中而遭到貶黜或者降級,但是張廷玉自知此事的利害性所以能夠很好的處理這層關系而避免了牽連。
康熙去世后,雍正開始重用張廷玉,一來是為了拉攏有用之人,二是依靠張廷玉的威望和學問快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集團,雍正朝的張廷玉在官場上進入到了一個快車道,僅僅五六年間就升任為了大學士。
雍正非常倚重張廷玉,幾乎是每件拿不準的事都要來咨詢張廷玉再做決定,而雍正后來創制軍機處基本也都是由張廷玉所籌劃的,張廷玉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將張廷玉提為顧命大臣,并留下遺詔,等張廷玉百年之后要配享于太廟之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是什么意思?
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后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間),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后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
配享太廟的相關說明
中文名:配享太廟
分????配:東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
東殿供:武功郡王禮敦
西殿供:超等英誠公贈王爵揚武勛古利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配享太廟
太廟是什么意思
太廟,是歷代皇帝供奉列祖列宗和舉行祭祖典禮的重地。
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廟,對大臣而言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特殊榮耀,必須是為國家立下不世之功和與皇帝關系特別親密的功臣,才能獲此殊榮。配享太廟是古代皇帝給予大臣的最高榮譽性獎勵,但對功臣家族并無什么額外的或者其他實質性的好處。
太廟的歷史沿革:
古人非常重視家族血脈傳承,對祖先非常崇敬。為了表示對祖先的緬懷與崇敬之情,有實力的大家族都會采用編修家譜、修建祠堂。皇帝作為天下之主,自然更會率先垂范,“敬天法祖”,把祭拜祖先提高到與禮敬天地同等的高度上來。
從夏商周時代開始,帝王們就開始大規模建造太廟,當時稱為“世室”或者“重屋”“明堂”。秦漢時期開始,正式更名為“太廟”,并一直沿襲兩千余年。
京城現存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實際上就是明清兩朝太廟,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畝,主體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各15間,東配殿供奉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依次是中殿和后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太廟高大巍峨,金碧輝煌,氣象莊嚴,是明清兩朝皇帝祭拜祖先的主要場所。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