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鄧如何篡位,武則天如何篡位

青絲繞手2023-01-17 06:50歷史95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鄧如何篡位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武則天如何篡位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漢版甄嬛傳,身為太后的鄧綏是如何掌權16年的?

她在宮中的經歷,就是漢版的“甄嬛傳”。她靠一個字“忍”,靠兩個字“文化”,經營著自己的人生,治理著亡夫留下的漢室江山。

她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不世之功,她就是東漢和帝劉肇的第二任皇后——鄧綏。

01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傅高密候府內,太傅老夫人親自給鐘愛的孫女剪頭發。就是這一次剪發,讓小鄧綏的家人和世人對五歲的她刮目相看。

“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小鄧綏深受祖母喜愛,衣食住行老人都親自過問,仆人侍者一大堆,給她剪頭發這種小事,老夫人還親力親為。老人畢竟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手也不那么靈便,結果把她的額頭刺破了,剪完頭發,老人家高高興興地走了。

家人過來一看,她額頭還在流血,就心疼地埋怨她說:“你這孩子傻嗎?怎么不喊疼啊?”她說:“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發,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我不愿意讓祖母心情不好,違背初衷。”

通情達理、溫婉謙恭的氣質涵養已經根植在這個小女孩心靈深處。這些高貴的品質陪伴她一生,并且是她成為一代賢后的考量之一。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怎么會這樣深明大義?這和良好的家教有關。

鄧綏系出名門,她的祖父鄧禹位居光武帝劉秀“云臺二十八將”之首,父親官至護羌校尉,家族社會地位崇高,家世物質條件優越,接受文化教育實屬正常,但小鄧綏讀書達到癡迷的狀態。

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精通《詩》、《論語》,她提出的觀點哥哥們都難以解釋,“諸生”的綽號也是這時別人給取的。

母親陰氏(光烈皇后陰麗華的侄女)卻對她的博聞強記不以為然,委婉地勸她說,女孩不學女紅,專攻典學,難道想當博士嗎?她極為孝順,唯恐違背母命,于是改成白天做女紅,晚上勤奮讀典。

父親鄧訓覺得她很有主見,所以大事小事都和她商議。

02

永元四年(92年),和帝劉肇(東漢第四代皇帝)昭選秀女充實后宮,鄧綏也入選在列,不幸的是父親鄧訓去世,克盡孝道的鄧綏為父守孝三年,錯過了進宮的機會。

父親的離世對鄧綏打擊很大,三年里她晝夜啼哭泣,三年不吃鹽、菜,容顏憔悴。

孝期一滿,鄧綏經家人精心調養又恢復了昔日光彩。她和家里人說多次夢見摸天,還仰起頭,舔飲青天上的石鐘乳,家人請占夢者解夢,占夢者說這是和堯帝成湯一樣圣王的吉兆,家里人都竊喜不敢宣揚。

永元七年(95年),15歲的鄧綏重新被選入宮,在第二批人選中她出類拔萃,風華正茂的和帝,難以把目光從她身上移開。

史書中記載“后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于眾,左右皆驚”。古代人個子偏矮,但鄧綏身高1米67,身材修長,容貌艷麗,并且她有一頭長長的秀發,據傳長發能垂到地上,書卷氣讓她比別人更多一份清雅脫俗的優雅。

鄧綏的出現讓后宮佳麗黯然失色,漢和帝如獲至寶。她很快贏得了漢和帝的寵愛與信任。

永元八年(96年),16歲的鄧綏被封為貴人。雖然深受君寵,可鄧綏謙和賢淑,對后宮嬪妃禮讓有度,對宮女奴仆們也寬容恩待,深得后宮眾人的贊譽。

鄧綏生病,和帝就想破例把鄧綏的母親接進宮,并說可以不限時日陪伴女兒,鄧綏婉言謝絕并說出理由:深宮內宅,讓外家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你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我來說落得不知足的誹謗,有害無益,我實在不情愿落下議論。

和帝說,人皆以數入為榮,貴反以為憂,深自抑損,誠難及也。聽到這些分析,對她更加珍愛敬重。

03

鄧綏的所作所為觸怒了一個人——陰皇后。陰皇后也是家世顯赫,她是陰麗華皇后長兄的曾孫女,才貌雙全,并擅長書法。她是第一批進宮的,初進宮時和帝對她也是寵愛有加。

永元八年(96年)春,陰氏被立為皇后,同年冬天,鄧綏被封貴人。

盡管二人同侍一夫,按輩分鄧綏還是陰皇后的表姨媽,但宮斗是很殘酷的,后宮中這種親戚關系沒人看重,鄧綏的入宮使她寵信稍減,陰皇后因此心里懷恨。

鄧綏知道皇后心有怨恨,總是試圖用退讓忍讓來化解矛盾。

每次在大型宴會聚會中,各妃嬪都爭奇斗艷,把自己打扮的亮麗照人,唯有鄧綏素衣素裙。皇后穿什么色系,鄧綏堅決避開,絕不和皇后撞衫。

只要有皇后在的場合,皇后坐著,她都是畢恭畢敬地站著;如果皇后站著,她就彎曲著自己的身子,總是在皇后跟前顯得矮三分;(。)因為皇后個子偏矮,有時失儀,其他人掩口而笑時,她就非常難為情,像是自己犯了大錯;時刻處處維護著皇后。

和帝單獨召見她倆時,皇后不說話,她絕對不先說。以至于后來和帝招呼鄧綏侍寢,鄧綏想盡各種辦法推脫。

04

和帝了解到鄧綏的良苦用心,不禁感嘆道:修身進德費心勞力,竟是這樣艱難嗎?這更讓和帝對鄧綏多了幾分憐惜。

鄧綏的一再忍讓,也沒能熄滅陰皇后的嫉妒之火,她越小心謹慎,陰皇后越覺得她耍心機。鄧綏的名望和德行越來越盛,陰皇后不知所措,更恨她。

陰皇后每次想找茬整治她,可鄧綏平靜如水,笑臉相迎,陰皇后無計可施。

終于在和帝生了一場大病后,鄧綏徹底勝出。

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和帝病重,陰皇后沒表現出難過憂慮,反而很興奮,并狠狠地說“我得意,不令鄧氏復有遺類。”

話傳到鄧綏耳朵里,鄧貴人絕望的大哭并說:“我無論怎樣勤謹的侍奉維護皇后,皇后都對我有偏見,今天只能以死來解脫,一來報陛下寵愛之恩,二來好讓家族脫險,三來也不能讓皇后背上“人彘”的壞名聲。”

宮中那么多人,哪能讓她自盡,這時宮女趙玉急中生智說:“剛從宮里傳來新消息,皇上的病好了,貴人不用自裁。”鄧綏放下了手里的毒藥。說巧也巧,第二天和帝劉肇真的痊愈了。

后世對這件事褒貶不一,有人說鄧綏太會表演,純粹作秀,可是當時的形勢是,皇上萬一殯天,陰皇后將加害于她,出于絕望和保證家族也免受其害,自殺是唯一的辦法,再說她只求自保,并沒傷及他人。

05

這件事被和帝知道,心里的天平徹底傾斜到鄧綏這邊。一邊是皇后盼著自己死后,她好掌權,一邊是鄧貴人想為自己殉情。

陰皇后還沒意識到禍從口出的兇險,還在我行我素,不知一場大災正悄悄來臨。

和帝對皇后很優待,允許她家人可以時常來探望,但她一腔怨憤沒處發泄,竟伙同她外祖母鄧朱行巫蠱之術。

她們詛咒皇上和鄧綏,被人告發。

和帝派出中常侍張慎和尚書陳褒在掖庭審查拷問,鄧朱扛刑不過斃命,她的兩個兒子和陰氏的一個兄弟都死于獄中,鄧朱和陰家其余的家屬都被流放外地,鄧綏曾出面求情,和帝決心已定。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氏被廢黜皇后,她被迫遷居桐宮,103年,因憂郁而死。她的父親陰剛聽聞家里的變故,也自殺。

06

鄧綏在和帝心中,早就是皇后的最佳人選。和帝說過,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豈易哉!唯鄧貴人德貫后廷,乃可當之。

(102年)冬,和帝提出立她為后,鄧綏再三推辭,深閉宮門,稱病不出。在大臣們一致上書和和帝的堅持下,鄧綏被立皇后,時年22歲。

以前有慶祝或喜慶的活動,各個郡國來進貢,都是珠寶之類,自從鄧綏當選皇后,就禁止了,只在過年的時候進貢一些紙墨即可。雖然貴為皇后,她不驕奢,還在忍,忍貪欲。

她處處小心,更加嚴謹克己,每當和帝想給她的娘家人加官進爵時,她都婉言謝絕。怕落下外戚干政的嫌疑,在和帝一朝,她的兄長只是普通的虎賁中郎將。

延平元年(105)年,真是天不佑年,年僅27歲的和帝駕崩。25的鄧綏每天以淚洗面,這時候既是師傅又是“摯友”的班昭,幫助她走出哀傷,重振旗鼓。

博學高才的班昭是和帝為后宮嬪妃聘請的老師,班昭勸她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人死不能復生,皇后就該把重任擔當起來。鄧綏振作精神,出面打理后事。

07

和帝生前沒立太子,她自己也未生皇子,在外人看來,現在是朝中無太子可立,大臣們各存算盤,鄧綏這才把一個大秘密告訴群臣。

先帝是有皇子的,寄養在民間,原來幾年前和帝的妃子們也接連生皇子,可是前后好幾個都夭折,和帝存疑,當時是竇太后外戚權威高漲時,他怕是宮中有人迫害所致,于是想出辦法,把皇子們送出宮外養。

現在有皇子兩位,長子劉勝,有殘疾,次子劉隆,只有三個月。

立帝又出現嚴重分歧,如果按祖制,當立長,可是有痼疾的皇子不能立,也事關皇家顏面和江山穩固,鄧綏力排眾議,立襁褓中的劉隆為帝。封劉勝為平原王。

皇帝太小,她代理朝政,改稱鄧太后。和帝駕崩后,剛接手過來的新王朝該需要處理的事堆山成林,千頭萬緒。

先帝已逝,妥善安置妃嬪是當務之急,她仁義周到,賜給周、馮貴人,車馬、黃金、布帛,另居別園。另賜馮貴人赤綬、步搖環佩各一套,原來和帝在時,這些沒有配備齊。

08

剛立新朝,一切制度法規還沒完善好,有人趁著亂騰勁,偷走了一筐珍珠,這件盜竊案,不大不小,簡直像在挑釁鄧太后的治理能力。

鄧太后首先想到的是,這是宮里人作案,如果命令廷尉大范圍拷問審理,費時費力,還會傷及無辜。

她決定親自辦案,把所有的人召集到一起,也不多問多說。鄧太后美目犀利,大概能洞穿心思,只靠察言觀色,迅速破案。

一直陪伴和帝的宦官吉成,因行巫蠱被定成死罪,她覺得這事沒這么簡單,也不符合人情,皇帝在世時他是盡心侍奉,現在皇帝不在了,再行巫蠱沒有意義,于是鄧太后親自重審,結果吉成真是被誣告。

兩個案件真相大白,所有的人都無不嘆服,稱她圣明。

延平元年(105)年108年夏,京城旱災嚴重,有人說可能是有冤情導致上天不滿。她就親自到洛陽監獄里審視獄犯情況。

提審了10多個,都說不冤,當最后一個囚犯抬上來時,囚犯不說話,正要抬走時,鄧綏抬起頭看他,囚犯的眼神像要訴說什么,她趕忙叫人把他抬回來。

她重新仔仔細細地審問,罪犯確實是被屈打成招的,事實確鑿,她立刻逮捕洛陽令下獄抵罪。還沒回到自己的寢宮,外面就下起瓢潑大雨。

她明辨冤獄,接連三天去洛陽牢獄,查看囚徒記錄,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余減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這幾件事下來,她真成了漢版的“福爾摩斯”。

09

在她執政期間,時局安穩,朝野清正,可是劉隆的夭折,又讓平靜變波瀾。

106年,劉隆為帝220天就不幸早夭,謚號“孝殤帝”。他繼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史學家也叫他“八月皇帝”。

這時就該立誰為帝這個問題,又成兩派,原來曾擁戴劉勝的大臣們又跳出來,想立劉勝為帝。

以鄧綏為首的一派,有太傅張禹、司徒徐防支持,這時已經做好立劉祜為帝的所有鋪墊,這場博弈中劉祜勝出。

劉祜是和帝一朝時,廢太子劉慶的兒子,是和帝的侄子。按祖制立嫡立長,都輪不上劉祜,鄧綏出于對江山社稷考慮,認為劉勝即使長大了也無治國之才,堅持立13歲的劉祜,史稱安帝。

因災亂不斷,國庫空虛,劉祜的登基大典一切從簡,殤帝劉隆的康陵建設和下葬規格也是如此。到第二年107年劉祜改年號“永初”。

皇帝年幼,鄧太后依然把持朝政。東漢的皇帝短壽的多,皇帝一死,年輕的皇后成太后,太子小,太后執政外戚參政是常態。

10

鄧綏的執政,激起一個人的憤怒,他就是司空周章,周章性格秉直,他親眼目睹了前朝竇太后和外戚專政給江山帶來的危害,怕鄧綏執政后又要重蹈覆轍,

他以“女人稱制,天下大亂”為由頭,攛掇、密謀策動政變,想殺害鄧騭(鄧綏的哥哥)及宦官鄭眾、蔡倫等,進而廢太后囚皇帝,結果消息走漏,周章無奈自殺。

這次政治兇險,鄧綏沒有把太多人治罪,她知道有的人只是受周章鼓動,主謀已經畏罪自殺,對其他人網開一面,這使她贏得更高的威信。

她繼續在政治上施展抱負。輕薄徭役,減輕稅收。她不計前嫌,把陰皇后一族被流放的人重新召回京城,并歸還資產五百余萬。

她深知外戚亂政的惡果,所以對家族嚴厲嚴正。

11

元初五年(118年),中郎將任尚因斷軍糧獲罪,鄧騭的兒子鄧鳳曾收過任尚的賄賂,贓物是一匹馬,鄧鳳害怕極了,慌忙回家告訴父親。

鄧騭聽后非常生氣,埋怨兒子說:“說了多少次要恭謹謙遜,千萬別給太后惹事,那別等太后處置了,我們趕緊去宮里請罪。”他把兒子連同妻子的頭發剃光,這在漢朝是一種很嚴格的刑罰,叫髡刑。

鄧綏嚴格要求,她娘家人雖然也在朝為官,但是都低調克制,謙和禮讓。特別是哥哥鄧騭,立過很多功勞,即使該得的賞賜也是一再推辭不授。

鄧氏外戚的自律敦厚,像極了光武帝劉秀一朝的模范外戚樊宏和陰識。

為防止外戚跋扈,她組織鄧氏家族子弟和王官貴族一起進宮廷學校學習,專門聘請老師傳授、培養他們效忠大漢江山的情懷,并親自監督他們。

她重視教育、積極修史。和帝一朝,一直在修漢史,因為官員辦公的地方在東觀,這本珍貴的史書,叫《東觀漢記》,鄧綏命令官員續寫史書,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廣泛,達到國史水準。

哥哥鄧騭一直輔佐她,是她執政的好幫手,因老母親去世,他奏報辭官回家,她毅然決然地批準哥哥的請求,后世對鄧家人隱身自退的舉動也都頗多贊賞。

12

她執政時,不但能協調宦官和外戚的關系,也能權衡好家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重用良臣,朝政清明。

把官員俸祿透明化,是她的一項政治貢獻。以前的俸祿和官位不能直接掛鉤,就存在貪腐現象,公開化的俸祿制,杜絕了這種弊端。

從安帝登基這一年開始就災情不斷,18個郡國發生地震,41個郡國發生水災,28個郡國發生風暴冰雹。

為賑災,她想盡辦法,為籌措賑災銀兩,她壓縮宮里的開支,消減不必要的費用,從各方面都精打細算。

她自己每天只吃一頓肉,杜絕浪費;接著把上林苑中的鷹犬全部賣掉。

宮廷里每年都制作精美玩物,材質是金銀、珠玉、犀象、玳瑁,這項開支每年都耗費大量錢財,她下令不再制作。

她遣散原來的宮女宦官雜役近千人,分批實行大裁員。

各個郡國的供奉都減半;各地離宮、別館里的柴米碳等都減半。把所有各項省下來的錢都用于賑災,并鄭重下詔,如果誰敢私自動用賑災款,嚴懲不貸。

她把國家的公地借給流民難民耕種,起碼能保證他們的溫飽。

節省也不是長久之計,她日思夜想,另辟蹊徑,開墾荒地山林。

她頒布詔令開發江南,后續改進農業技術,再加上人口遷移增添了勞動力,幾年下來,江南果真成為她朝的大糧倉。

種種方式,使得她的子民順利度過大災之年。

災年里,內賊外寇侵擾,西羌之戰持續了10多年,她用鎮壓和安撫的手段,通過談判,終于化解戰爭和傷亡,保證了大漢的尊嚴和國土。

13

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劉毅向安帝進諫,把鄧太后的政績勛德勒金刻石,廣布宣揚,安帝應允。

司馬光和范曄都稱贊道,自太后臨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人饑,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

她日夜操勞國事,積勞成疾。

永寧二年(121年)二月,她體力不支,覺得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強撐著病體到前殿,召見侍中、尚書等重臣,并查看安帝新修繕的宮室,回來就下詔,再次大赦天下。

永寧二年(121年)三月鄧太后駕崩,執政16年,享年41歲,與和帝合葬與順陵,謚號“和熹”。

這個“熹”字,是當世人對她一生的定蓋棺定論,有功于社稷才稱“熹”。

鄧綏親政愛民、挽救危世、耗盡心血,同時又是東漢六位執政太后中,執政時間最長,對東漢江山貢獻最大的。她被譽為卓越杰出的女政治家,是當之無愧的。

漢朝最后一個皇帝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漢代有西漢,東漢兩個時期。西漢又叫前漢,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止,因國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在東漢國都洛陽的南面,故稱西漢。西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呂后和昌邑王劉賀。所附的淮陽王劉玄,敗降后被勒殺。

高祖(劉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漢開國皇帝,為漢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亂中胸部受箭傷,后創傷復發而死,終年53歲,葬于長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35里處)。

惠帝(劉盈)(公元前211--前188年)。高祖長子,高祖死后繼位。在位7年,病死,終年24歲,葬于安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30里處)。

呂后(呂雉)(公元前241--前180年)。高祖皇后,高祖死后執政,前后共16年。病死,終年62歲,葬于高祖長陵的西園(今陜西省咸陽市東35里處)。注 呂后并未稱帝,因其長期執政,所以將她列上。

文帝(劉恒)(公元前202--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呂后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后死后,周勃等殺死呂產,迎立劉恒為帝。在位23年,病死,終年46歲。葬于霸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35里處)。

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前141年)。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8歲,葬于陽陵(今陜西省高陵縣西南30里處)。

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繼位。在位54年,于巡視途中病死,終年71歲。葬于茂陵(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17里處)。

昭帝(劉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繼位。在位13年,病死,終年22歲,葬于平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北13里處)。

昌邑王(劉賀)生卒年不祥。武帝孫,昭帝侄。昭帝死后無子,由他繼位,在位27日,因淫戲無度,被輔政大臣霍光廢黜,后事不祥。

宣帝(劉詢)(公元前90--前49年)。武帝曾孫,昌邑王被廢后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42歲,葬于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15里處)。

元帝(劉奭)(公元前76--前33年)。宣帝子,宣帝死后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4歲,葬于渭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12里處)。

成帝(劉驁)(公元前51--前7年)。元帝子,元帝死后繼位,在位26年,病死。終年45歲,葬于延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北15里處)。

哀帝(劉欣)(公元前26--前1年)。成帝養子,成帝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26歲,葬于義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西8里處)。

平帝(劉衎)(公元前9--公元5年)。原名劉箕子,元帝孫,中山王劉興子,哀帝死后繼位,在位5年,一說被王莽毒殺,一說病死,終年14歲,葬于康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西25里處)。

孺子(劉嬰)(公元5--25年)。宣帝玄孫,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為帝,在位3年,于混戰中為亂兵所殺,終年21歲,葬處不明。《西漢完》

淮陽王(劉玄)(公元?--25年)。西漢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軍,被劉秀封為淮陽王,在位3年,被赤眉軍勒殺,葬于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個帝王,就是王莽,為起義軍所殺)(公元前45--23年)。漢元帝皇后侄,大司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為起義軍攻殺,終年68歲,葬處不明

(東漢)公元25—220年,共196年

東漢又叫后漢,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止,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史稱東漢,東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少帝劉懿,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公元前6--57年)。高祖九世孫,先后推翻王莽,劉玄后稱帝,在位33年,病死,終年63歲,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縣西長道社)。

明帝(劉莊)初名劉陽(公元28--75年)。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48歲,葬于顯節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章帝(劉炟)(公元56--88年)。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繼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和帝(劉肇)(公元79--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繼位,在位17年,病死,終年27歲,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鄧太后(鄧綏)(公元81--121年)。和帝皇后,和帝死后,執政16年,病死,終年41歲,葬于和帝慎陵之側。

殤帝(劉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終年兩歲,為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安帝(劉祜)(公元94--125年)。章帝孫,劉慶子,殤帝死后繼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終年32歲,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少帝(劉懿)(公元?--125年)。章帝孫,安帝死后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處不明。

順帝(劉保)(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擁立為帝,在位19年,病死,終年31歲,葬于憲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在洛陽市西)。

*梁太后(梁納)(公元106--150年)。順帝皇后,順帝死后執政6年,病死,終年45歲,葬于順帝憲陵之側。

沖帝(劉炳)(公元143--145年)。順帝子,順帝死后繼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終年3歲,葬于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為洛陽市西北)。

質帝(劉纘)(公元138--146年)。章帝玄孫,沖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終年9歲,葬于靜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桓帝(劉志)(公元132--167年)。章帝曾孫,質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為帝,在位21年,病死,終年36歲,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靈帝(劉宏)(公元166--189年)。章帝玄孫,劉萇子,桓帝死后,竇后立他為帝,在位22年,病死,終年34歲,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少帝(劉辯)(公元175--189年)。靈帝死后繼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廢黜,后被毒殺,終年15歲,葬于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獻帝(劉協)字伯和(公元181--234年)。靈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廢后繼位,在位31年,被曹丕廢黜,后病死,終年54歲,葬于禪陵(今河南省修武縣北小風村)。

富尚品三國:2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來,我們對東漢歷史有一種很流行,很刻板的認知。就是東漢中期開始由于前任皇帝早逝,繼任的皇帝年紀小,無法正常行使皇權,只好由太后臨朝稱制,臨朝稱制就是我們更容易理解的垂簾聽政,太后臨朝往往都會對自己的父親兄弟委以要職,掌握帝國的軍政大權。由此導致外戚坐大,形成外戚專權,小皇帝幼掌深宮,勢單力薄,平日里最容易接觸的莫過于從小服侍的宦官,皇帝長大成人后為了奪回大權,得以親政,就和身邊服侍的宦官聯手除掉外戚,皇帝感激幫自己奪回皇權的宦官,就重賞、重用這些據說心理變態,貪婪無度的宦官。然后,歷史又一次輪回,原先的皇帝駕崩,新皇帝年紀太小繼位,又有新的太后外戚上臺,然后新的小皇帝長大再和身邊的宦官聯手除掉外戚集團。這觀點很流行,但其實是我們對東漢王朝非常片面、刻板的印象,如果有人簡單了解過東漢歷史,就知道這觀點是經不起認真推敲的,東漢太后掌權時不僅倚仗外戚,也重用宦官,皇帝親政后也不只重用宦官,也有重用外戚的。

東漢自第三任皇帝,漢章帝31歲駕崩開始,開啟了之后東漢幼主登基為皇帝的奇特歷史。

西元88年,漢章帝駕崩,他十歲的兒子劉肇登基,是為漢章帝的皇后竇氏順理成章升職加薪尊為太后,作為年幼的小皇帝的第一監護人走上人生巔峰,臨朝稱制。竇太后上臺后,重用其兄弟竇憲為大將軍,竇篤為衛卿,竇景為執金吾,竇瑰為光祿卿,兄弟當朝,貴重顯赫,竇太后的叔父竇霸為城門校尉,竇褒為將作大匠等,竇家子侄任侍中、將、大夫、郎吏等官職的還有十多人。竇氏黨羽滿布潮堂,地方刺史、太守也多有出自竇氏門下,竇氏外戚集團在朝堂內外的勢力越發龐大,尤其是竇憲北破北匈奴,勒石燕然,威望大漲而被封大將軍,越發飛揚跋扈,這引起漢和帝的擔憂,自家舅舅不會打算做第二個王莽把?

登基四年后,十四歲的漢和帝決定先下手為強,與宦官中常侍鄭眾,司空丁鴻等人合謀順利除掉竇氏外戚,竇憲、竇篤、竇景等被迫自殺,竇太后也被軟禁,禁止再參與國政,依附竇氏的黨羽或是被罷官,或是被殺,漢和帝親政,鄭眾也因謀劃政變有功被升為大長秋,后又加封鄛鄉侯,鄭眾被史家認為是東漢宦官干政的開端。另外說一句,在東漢以前,皇宮里也是有正常男性服侍的,不過自漢光武帝開國后,皇宮才一律全改用閹人服侍,一直到清朝滅亡。

漢和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開創了東漢“永元之隆”的盛世,是史家公認東漢最后一個明君,可惜英年早逝,不到三十歲就駕崩了,可在這位明君任內,東漢宦官干政的跡象已初露端倪,《后漢書.李法傳》記載李法向漢和帝上奏提了一推意見,其中提到了宦官權重,史書記載漢和帝重用的宦官有兩人,一個是鄭眾,另一個是造紙的蔡倫。

漢和帝駕崩后,繼位的是他出生不足百日的兒子,我國歷史上最年幼登基,最短命的皇帝漢殤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也走上婆婆竇太后的老路,升職加薪尊為太后,走上人生巔峰——臨朝稱制,鄧太后的兄弟鄧鷙先后升為車騎將軍、大將軍成為帝國的首席執政官,鄧太后另外幾個兄弟鄧悝、鄧弘等也被授以要職,鄧氏家族也和和帝朝初期的竇氏家族一樣成為帝國新的的執政家族。這和和帝朝的竇氏外戚何其相似,竇太后臨朝稱制,鄧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的哥哥竇憲為大將軍是帝國的首席執政官,鄧太后的哥哥鄧鷙也是大將軍是帝國的首席執政官,竇氏子弟黨羽遍布潮堂,鄧氏子弟黨羽一樣遍布朝堂,這看起來不過是歷史一個新的輪回,但是,和竇太后不同的是鄧太后延續了漢和帝重用宦官的政策,仍繼續重用鄭眾、蔡倫等宦官。

《后漢書·朱穆傳》記載: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兩宮。自此以來,權傾人主。和熹太后是鄧太后死后的謚號。宦官勢力隨著鄧太后臨朝稱制進一步得到發展。

漢和帝、鄧太后這對頗受史家贊譽的夫妻為什么會啟用宦官勢力?這就是帝王心術,宦官從皇帝的家奴,進入帝國權力舞臺,讓君主多添一股可以用來平衡朝堂的政治勢力。一是發展君主的親信小弟,進一步強化內廷勢力,讓內廷的宦官成為君主以內制外的棋子,用以制約在帝國官場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普遍存在的豪門大族子弟世代高官的現象;還有就是制衡外戚,漢朝自從劉邦開國以來,重用外戚就是漢家傳統,外戚之所以能在帝國權力中樞占據重要地位,高人一等,就是靠裙帶關系被皇帝或臨朝太后有意扶持起來的,但外戚做大很容易對皇權構成威脅,王莽就是靠外戚起家,進而取代漢朝的,出于對外戚勢力的忌憚、制約,宦官就作為內廷中對外戚的牽制被君主提了上去。

權力永遠是有毒的,在權力面前,沒有什么真情可言;在權力面前,誰又真值得信任?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父子、兄弟、母子骨肉相殘的人倫慘劇,大家都知道的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殺了他同父同母的兩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可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知道李世民在同一天內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也就是他的親侄子,也一并殺了個干干凈凈。

臨朝稱制的太后雖然出于鞏固自身權力的考慮,會傾向于重用自家父兄,用父兄輔政,但這不代表臨朝的太后樂意支持娘家人一步步發展坐大到威脅皇位的地步,要是太后的娘家人真做成了亂臣賊子。謀朝篡位成功,作為前朝太后,她的權勢地位反而是下降的。

本來呢,昨天太后娘娘還是萬萬人之上的,哪怕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在她面前也得下跪請安,可若是明天太后的父兄成功謀朝篡位,那她反過來要向別人俯首稱臣,下跪磕頭,單是這個心理落差正常人就受不了,哪怕她跪的這個人是她的父親,是她大哥,所以西漢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得知侄子王莽鐵了心要篡位,氣得把玉璽給砸了,也不愿陪侄子王莽上演一出你推我讓的禪讓好戲,曹操的女兒反對曹丕代漢的態度比丈夫漢獻帝還要堅決。

所以,鄧太后雖用外戚輔政,卻也重用宦官,用宦官去制衡自己娘家人,這是她吸取婆婆竇太后的教訓,竇太后臨朝稱制后期已隱隱壓不住因北破北匈奴,威望高漲的大將軍竇憲。

鄧太后死后,被鄧太后和鄧氏外戚壓了十幾年的漢安帝終于親政,漢安帝親政后對鄧氏外戚進行反攻清算,鄧氏外戚就如同之前和帝朝的竇氏外戚一樣,又一次全家人走上死路,可親政前深受外戚專權折磨的漢安帝,竟好了傷疤忘了痛,沒有吸取外戚專權的痛苦教訓,竟然還重用外戚,任命舅舅耿寶為大將軍,皇后閻氏的兄弟閻顯等人也被委以要職,成為東漢皇帝親政后倚重外戚治國的第一人。

無獨有偶,不只漢安帝重用外戚,漢安帝的兒子漢順帝劉保也如此,漢順帝因為漢安帝的閻皇后和閻氏外戚的阻撓,作為漢安帝生前唯一的兒子漢順帝險些無法繼位,可雖深受外戚所害,可順帝親政后期還是選擇大力扶持外戚,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東漢有名的“跋扈將軍”梁冀其實是在國有掌君的漢順帝在位時就已成為大將軍,成為帝國的首席執政官,可不是在他妹妹,漢順帝的梁皇后升職為太后才被任命為大將軍,而梁冀還是接替他死去的父親梁商生前擔任的大將軍一職,梁冀接任大將軍差不多同時,梁冀的弟弟梁不疑被任命為河南尹,河南尹有點類似今天的北京市委書記,可見河南尹官位之重。

按理,漢安帝、漢順帝作為深受外戚所害的皇帝,當他們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后,肯定不會再繼續重用外戚了。因為,重用外戚的危害實在太明顯了,單是為了自己兒子的安全都不應該再繼續重用外戚,繼續讓自己的兒子走自己曾經走過的不幸。

可漢安帝、漢順帝父子為什么還執迷不悟繼續重用、扶持外戚,是不是因為他們父子就是傳說的昏君,腦袋被驢踢了?連1+1=2,這種隨便拉出一個小朋友都能想明白的道理,漢安帝、漢順帝這對昏君父子愣是想不明白。

漢安帝十二歲被迎立為皇帝,做了十幾年的皇帝才親政,漢順帝自幼就在兇險莫測的皇宮長大,飽受磨難,父子二人又不是晉惠帝這種先天智力有問題的,都有足夠的政治經驗,再怎么昏庸,能力再低他們基本的政治常識,政治判斷力還是有的,這種簡單的1+1=2的道理,他們不可能不明白。所以重用外戚只能解釋為他們故意而為之或者某種不得已的原因為之。

在第一章( 東漢的階級固化,門閥政治的初步形成 )我已經寫過了,東漢帝國官場出現一個越來越顯著的事實,一個個豪門大族的子弟,接連幾代出任中央、地方的要職越來越常見,“家世二千旦”、“累世公卿”的官宦世家越來越密集地出現,并隨著這種官宦大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強大,皇帝握有的官員升降任免權,正逐漸被豪門大族一點點的侵蝕。

面對勢力強大的官僚士大夫群體,所謂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感到力不從心,皇帝為了能繼續有效的駕馭帝國的官僚士大夫勢力,延緩甚至阻止官僚士大夫勢力的繼續膨脹,漢安帝、漢順帝父子加大了對外戚的扶持力度。外戚對皇權存在一定的依附性,外戚之所以能身居高位,甚至成為執掌帝國的首席執政官,就是因為他們的女兒、妹妹是皇后、太后,他們是靠和皇帝的裙帶關系才成功上位,凌駕于其他官僚士大夫之上,所以漢安帝、漢順帝明知外戚坐大是皇權的潛在威脅仍繼續重用,倚重外戚。外戚的坐大,是符合皇帝意愿的,皇帝希望外戚作為自己權力的延伸,能夠站在皇帝的利益幫助自己壓制官僚士大夫。但皇帝又是個天性多疑的職業,有外戚出身的王莽代漢的前車之鑒在,為了限制、制衡外戚,出身低微,作為皇帝家奴,對皇權依賴最深的宦官,也被皇帝放出來,一同活躍在帝國權力舞臺。

宦官都是出身低微的一群閹人,他們的權勢富貴是在皇權支持下才得以擴張的,宦官永遠也無法離開皇權獨立存在,是皇帝相對最為放心的一群人;不管一個大宦官的勢力多么龐大,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所有的權勢富貴都會隨時被皇帝收回。

外戚、宦官共同構成的宮廷勢力是依附于皇權之上的,豪門士大夫群體要想威脅皇權,必須先面對宮廷勢力;而宮廷勢力中對皇權依附最深的宦官擁有不可忽視的實力,制約著外戚勢力威脅皇權,使得弱勢皇帝也能運用宮廷力量壓制、平衡外朝實力越來越膨脹的官僚士大夫勢力。

皇帝之所以能高高在上,就是皇帝始終維持著帝國官場兩股、甚至多股力量齊頭并進、相互牽制,使得君主覺得有必要要打擊任何一方他覺得威脅的勢力或軍政大佬時,都可以調動另一股對方無法控制的勢力加以打擊。

于是,鄧太后確立的君主以外戚、宦官兩股內廷勢力拱衛皇權,以內制外的國策就被漢安帝、漢順帝沿用。

由于年代久遠,史料缺乏,我們現在已經很難理清東漢宦官參政、干政的具體的來龍去脈,但宦官集團能逐漸發展成東漢王朝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本就是執掌國政的太后、皇帝給予他們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才能讓宦官集團在東漢帝國逐漸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宦官集團至少控制著皇宮的守備軍隊,并且對首都洛陽的禁軍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才能不止一次通過參與或成功發動宮廷政變,左右改寫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我后面再說。

我說過,東漢常用的選官制度就是察舉、征辟,而宦官也一樣有向朝廷舉薦人才做官的權力,《后漢書宦官列傳.孫成傳》記載,漢順帝時有一次命九卿高官推舉威武勇猛的軍事人才,唯獨宦官良賀沒有推薦,可見宦官也可以發展自己的門生故吏,也可以透過官場運作讓自家子弟做官,形成依附宦官的外圍勢力,何況作為君主的機要秘書,“手握王爵,口含天憲”的宦官背后本就有東漢帝國最強大的皇權撐腰。

除了外戚、宦官之外,皇帝其實還有另外一股勢力可以作為皇帝平衡朝堂的選擇,就是皇族宗室。西漢早期就是運用皇族宗室制衡外戚,功臣的,不過皇族宗室是皇帝的兄弟、叔伯們,是有或多或少的皇位繼承權的,皇族勢力對皇帝的皇位威脅最大,所以東漢開國以來對皇族宗室就一直刻意壓制、防范。? ? ??

東漢外戚、宦官干政,是有深刻的時代原因、復雜的政治環境,絕不是簡單可以用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皇帝昏庸等解釋的通的,雖然誰都知道這套政治格局充滿種種缺點,但是想設計出一種比這更好的政治格局,卻真不是隨便一個皇帝就能做到的。

不過,很長時間宦官只是內廷勢力中作為外戚的牽制、輔佐性力量,宦官從內廷輔佐性勢力走向帝國權力舞臺的中心就必須提到漢桓帝的親政。

明朝朱棣是怎樣篡位的

朱元璋為御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

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并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并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后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復幾天的勸進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9666.html

分享給朋友:

“鄧如何篡位,武則天如何篡位” 的相關文章

如何挑選青蛾(青蛾怎么選)

如何挑選青蛾(青蛾怎么選)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挑選青蛾,以及青蛾怎么選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找一部武俠連續劇,名字叫什么我忘記了 鳳在江湖。主要演員趙鴻飛 飾 云瀟瀟曹 穎 飾 青 蜓曹 穎 飾 青 蛾戴嬌倩 飾 鳳 凰周里京 飾 楊行密黃壘...

乾隆皇帝寫了多少詩詞(乾隆寫了多少詩?)

乾隆皇帝寫了多少詩詞(乾隆寫了多少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乾隆皇帝寫了多少詩詞,以及乾隆寫了多少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乾隆寫了多少首詩? 乾隆寫了41863首詩。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執政的60年期間勵精圖治,保持了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同時...

古文忠義如何寫 忠的文言文

古文忠義如何寫 忠的文言文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古文忠義如何寫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忠的文言文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文言文翻譯《明史·列傳一百七十七忠義一 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忠義一之一:熊鼎傳【原文】熊鼎,字伯潁,臨川人。元末舉于鄉,長龍溪書...

太常寺在哪里 太常寺下面有

太常寺在哪里 太常寺下面有

很多朋友對于太常寺在哪里和太常寺下面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太常寺地理位置 太常寺封建社會中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時稱奉常。漢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稱太常(《漢書·百官公卿表》)。漢以后改稱太常寺、太常禮樂官等。《隋書·百官志》:“太常...

他古文怎么說,古文怎么說生日快樂

他古文怎么說,古文怎么說生日快樂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他古文怎么說,以及古文怎么說生日快樂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古代表示“你”、“我”、“他”怎么說 在古代“你”通常使用“爾、汝、子、閣下、足下、若、而、乃、君、郎”表示;“我”通常使用“吾、在下、咱、...

車駕西都長安出自哪里,西安駕來也

車駕西都長安出自哪里,西安駕來也

很多朋友對于車駕西都長安出自哪里和西安駕來也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劉邦是天命嗎 劉邦是天命?!!!漢高祖劉邦有言:“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以這句話為綱,我們不妨將其一生簡單分為三個階段,看看“天”是如何委命于劉邦的。一、劉邦的“布衣...

唐哲鈺有多少人,歌手唐鈺的個人資料

唐哲鈺有多少人,歌手唐鈺的個人資料

很多朋友對于唐哲鈺有多少人和歌手唐鈺的個人資料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非常旺運又旺財男人網名,男人帶來財運微信昵稱有哪些? 提起非常旺運又旺財男人網名,大家都知道,有人問男人帶來財運微信昵稱有哪些?另外,還有人想問比較旺財運的微信名字,你知道這是怎...

武功慶善宮在哪里,武功縣昭光寺

武功慶善宮在哪里,武功縣昭光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武功慶善宮在哪里,以及武功縣昭光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尉遲恭因為座次問題,打的任城王李道宗眼睛幾乎瞎掉是哪一年?坐在尉遲恭上座的又是誰? 尉遲恭打人這段原文在《舊唐書·尉遲敬德列傳》:嘗侍宴慶善宮,...

忤旨什么意思,忤旨見疏的意思

忤旨什么意思,忤旨見疏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忤旨什么意思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忤旨見疏的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揭秘唐朝楊玉環二次被送出宮之謎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選進宮里當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來了。但是,要是有一個妃子兩次被趕出后宮...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