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詩篇簡介 怎么介紹自己寫的詩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寫詩篇簡介,以及怎么介紹自己寫的詩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歌怎么寫
我們在創作詩歌應該掌握和運用的營造意境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比、興。
1、“賦” ,直接敘述、描寫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
2、“比”,就是比喻、比擬,一般是以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事物。
3、“興”,就是即物起興,即一首詩詞想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卻不是直奔主題,而是首先從別的事物寫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寫的對象上去。
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具體、形象,以比興為上。賦、比、興在詩詞創作中要結合起來用。
擴展資料:
1、詩歌感情的表達往往借助具體的形象,詩歌形象是融注了詩人情感的形象,稱為意象。意即情感,象為形象。生活中的形象一旦入詩,就已經染上了詩人心中要表達的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
2、現代詩歌不必講求處處偶句押韻,但如果每個詩節都能有韻律感,肯定要比詩句散亂,不講韻律的詩效果好得多。
3、想象有聯想和幻想,聯想是由此及彼的想象,運用聯想,能夠使詩歌內容豐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詩歌創作
如何寫詩詞?
一是思維是全過程始終不離開形象。創作中的思維過程是:“物象——直感印象——審美意象——藝術形象”這樣一個形象思維過程。用畫竹來概括就是:“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筆下之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畫家的思維始終沒有離開“竹”這個形象。
二是創造性的藝術想象起著特別突出的作用。藝術形象是藝術想象的產物。
(1)創造性的藝術想象使客觀事物的感性特征(包括微小的細節)再現在知覺表象中,使作者從直觀點中把握事物本質。
(2)藝術想象可以補充直接經驗的不足,使作者突破直接經驗的局限,從更廣闊的領域里去組合、創造。如《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并沒有到過岳陽樓,然而他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想象,寫出了千古名文。
(3)通過藝術想象,可綜合改選素材、集中突出地顯現事物的本質和個性特征。
三是形象思維的整個過程都伴隨著感情的波動,情感滲透于想象之中。情感波動表現為“進入”和“跳出”。進入,即指作者不能一味沉浸于對象的體驗之中,必須跳出來,站在一定高度審視自己的情感體驗。
擴展資料: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韻書的歷史,這里用不著詳細敘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的用韻。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
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所以我們在這一節里只談平聲韻;至于仄聲韻,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再行討論。
在韻書里,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于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
參考資料:詩詞-百度百科
詩歌怎么寫?
詩: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寫詩是一門藝術,需要天賦和孤獨。
第1步:選好主題
在開始寫詩時,首選要選好你要寫的主題,到底是寫關于哪方面的,是關于工作、生活還是愛情題材的,這個一定要確定好,也是寫詩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第2步:選好類型
詩詞分很多種類型,是選擇古代詩,近體詩還是現在自由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一開始寫的作者,個人建議還是寫自由詩為妙,因為不用受那么多的條條框框限制。
第3步:照貓畫虎
要自己一下子自創一首好詩很難,所以可以先看看別人怎么寫,分析他們的寫法,挑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詞做分析,先分析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段落,字數,押韻,只有讀懂了這首詩,模仿或者再創作就不是很難了。
第4步:提筆
一切準備妥當,就是開始寫詩的階段了,先從第一句開始寫,反復推敲和思考,不過想到中間或者結尾的句子時也可以用本子記錄下來,中間實在寫不出來時,也可以再看看參考的詩詞加深印象,比結合自己要寫的主題,相信很快就會繼續寫下去,雖然這過程有點枯燥,但一定要堅持下去。
第5步:潤色
修改可以出現在創作的過程,也可以在結尾階段,寫好之后,反復閱讀或者打聲朗讀也行,同時思考有沒有更好的句子來替代這一句,或者這一句哪個詞用的不好,換另外一個相近詞表達會不會更好,不斷修改,盡量做到自己覺得很完善的程度。
第6步:展示
問別人意見寫好之后,可以發給好友看,讓好友評論給意見,也可以發布在百度、空間、微博、等社交平臺,讓更多的好友閱讀和評論,這也是很好提升自己能力的一個渠道。
如何寫好一首詩
現代詩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即語言,意境與韻律
語言:語言來源于生活,而藝術高于生活,詩歌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所以一定要高于生活。詩貴凝練,言簡意賅是詩的一種品德,高度凝練的詞匯,生動形象的表達能使你的詩篇更加精粹,更加傳神。
意境: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是一種人情與物景的交融狀態,是詩中諸多意象的升華與歸納,嚴格來說,它既屬于藝術范疇,又屬于哲學范疇
韻律:只要細心體會,孜孜以求,其實韻并不難壓。單一的韻不好壓時,我們可以適時轉韻,再不行了就押寬韻
詩歌要怎么寫?
一、捕捉和創造詩的形象
(一)詩用形象思維寫作
寫詩要用形象思維。用形象思維,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時,要對生活進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體驗生活、觀察生活、 分析生活。
進行形象思維,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善于進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維的活動,在于使一切難以捕捉的東西,一切飄忽的東西固定起來,鮮明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像印子打在紙上樣地清楚。因此他說:”寫詩的人常常為表達一個觀念而尋找形象。“能捕捉到新穎的形象,也就有了寫詩的素材。
捕捉到形象就要靠靈感。馬雅可夫斯基舉過一個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約在1913年,他從薩拉托夫回到莫斯科。為了對一個在火車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對她完全沒有邪念,詩人就說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著褲子的云。”說了這句話之后,他立即考慮到這話可以入詩——但他又擔心這句話口頭上傳出去白白地濫用掉了。
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時,詩人用許多問題問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話已從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飛了出動之后,他才放心。兩年之后,他用了“穿褲子的云”作為一首長詩的標題。
(二)詩是“想象的表現“
雪萊:“一般來說,詩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現’。”布萊士列特:“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艾青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詩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運用想象。” 詩人的想象和科學家的想象不同。
詩是一門學問,在文學的韻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極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關系。想象因為不受物質規律的束縛,可以隨意把自然分開的東西聯合,把聯合的東西分開。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離異。詩使它觸及的一切變形。
安徒生在他的童話《創造》中寫道:一個愛寫詩的青年人,因為寫不出好詩來而苦惱,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給他戴上眼鏡,安上聽筒,他就聽到了馬鈴薯在唱自己家庭的歷史,野李樹在講故事,而人群中,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在不停地旋轉。這里說的其實是,要做一個詩人光憑常人的聽覺還不夠,還得有詩人變形的眼鏡和聽筒。
所以,我們寫詩,既要對生活特征觀察得很精確,而同時又不缺乏把這些特征加以變化的勇氣.。由于變形,詩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義,例如臧克家的《老馬》: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把頭沉重的垂下!它抬起頭來望望前面。
這里寫的并不僅僅是一匹可憐的老馬,而主要是寫三十年代北方農民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精神素質。“老馬”是個有象征意義的形象。
(三)詩歌形象的創造
創造形象就是“尋找思想的客觀對應物.具體方法很多,例如:虛與實轉化;人與物轉化;物與物轉化;內與外轉化;大與小轉化;遠與近轉 化;少與多轉化;部分與整體轉化;歷史與現實轉化;現實與未來轉化等。
需要強調的是:詩中的詩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為表現情感、情緒、情趣服務的.詩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離開抒情需要去胡亂堆砌形象,只能損害詩歌。
二、巧妙地進行詩的構思
(一)詩的靈感
構思是詩歌創作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階段。構思是什么引起的?簡單的回答是:創作的沖動——靈感的爆發。
艾青說:“所謂靈感,無非是詩人對事物發生新的激動,突然感到的興奮,瞬即消逝 的心靈的閃耀。所謂靈感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對于一首詩來說,靈感是因;對于客觀世界而言,靈感是果。由客觀世界獲得靈感,由靈感開始創作。這是詩人寫詩的過程.。在“靈感”爆發之后,創作就進入具體的構思。
(二)詩的構思
詩歌構思十分重要。關于詩的構思的內容,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首先關于適合于詩的構思的內容, 我們可以馬上把純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對的程度上排除。
詩所特有的對象或題材不是太陽、森林、山川風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狀如血液、脈絡、筋肉之類,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詩縱然也訴諸感性觀照,也進行生動鮮明的描繪,但是就連在這方面,詩也還是一種精神活動,它只為提供內心觀照而工作。
什么是詩的構思方式呢?詩的構思方式是內心體驗。黑格爾說:“詩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現全部豐滿的精神內在意蘊,我們就應該要求詩人對他所表現的題材也有最深刻最豐富的內 心體驗。”
詩人必須從內心和外表兩方面去認識人類生活,把廣袤的世界及其紛紜萬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對他們起同情共鳴,深入體驗,使它們深刻化和明朗化。所以,詩人寫詩雖然并不是每首詩都在寫自己。
但是,每首詩都由自己去寫——就是通過自己的心去寫。遵循這個構思方法,在寫作抒情詩時,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創作主體(詩人自己) 的內心生活,詩人應該只表現單純的心情和感想之類,而無須就外表形狀去描述具體外在情境”。
擴展資料
詩歌創作,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造優美意境,思想內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美形象生動,韻律節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敘事,或說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
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參考資料
詩歌創作_百度百科
如何寫詩歌
是現代詩還是古詩?
怎樣寫好詩
要想寫好詩,一定要讀詩歌史。模仿前人的作品是學習寫作的好方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否則就不要寫,否則就不斷的改。好詩是有生命的,生命不易創造,我們的生命不發光就寫不出好詩,生的感悟是詩的結晶。詩要有意境,一首詩可以是宇宙也可以是一根蔥。詩人最好是個思想者是個哲學家,哲學家和思想者最好是個詩人。寫小我寫大我寫眾生寫蒼生。沒有情志的人不叫人,沒有情志的詩不叫詩。詩絕不等于浪漫,詩絕不等于美。
很多問題出在原本一句話就可表達出一首詩要表達的東西。一首詩的全部語言并未用來表達同一個內含,他們是四處散落的,玩弄語言的花樣對于一首詩是致命的傷害,多數語言的花邊與零碎是不必要的。不要用繁雜的語言去表達原本很簡單的東西,讓原本簡單的東西因那些文字而顯得繁雜。語言不應成為閱讀的障礙,不應讓讀者首先去穿過語言的森林,再去分辨那森林后面發生的事物,不要讓讀者看到你的語言,要讓他們看到你的心田,通過你的文字,讓他們看到你想讓他們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文字的瘴氣。不能讓讀者去猜疑你的文字,文字是不該被猜疑的,就是復雜的語句也應該是人類心意中存在的,否則那文字就是死亡的,沒有生命力的。文字的組織不能讓人的意識產生昏迷或者沉睡,我相信閱讀是讓人神志清醒的,不能讓人讀了迷迷糊糊,這樣的文字不是天書,天書的內含是相當偉大的,天書是讓人的意識讓人生命清醒的讀本。聲韻不能影響語境,聲韻與語境應該統一。
文字什么都可寫,但不是什么東西都叫詩歌,詩歌是一種高級精神,他所表達的東西不是庸俗的人能夠掌握的,要想寫詩歌,內心世界一定不能平庸,要想寫出偉大的詩篇就要有高尚的品質與光輝的精神。不是會寫字的人就能當詩人,也不是情感豐富的人就能當詩人。詩人是高級文明的代表之一,詩人也是最平凡的人之一,但詩歌絕對是偉大的,能稱為詩的事物非常多,但能稱為詩的文字在世上并不多。
第一講 詩歌概論
意義:詩歌自由表現了個體生命心靈深處的超越性追求。年輕人處在理想追求的歲月,寫詩正是百年一遇。詩歌具有永久的審美生命,是文學的最高形式
定義:有言志說、緣情說、想像說、感覺說,法度說、押韻說、語言結構說、綜合說等,這些定義都是片面的。詩歌是一種直接表現創作主體心理活動并有一定語言形式的文學體裁。可稱“表現說”。從根本上來說是要表現人即創作主體的能動本質,而不是為著反映創作主體之外的事物的。為了真實表現詩人的心理活動這一目的,常常不顧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是如何的變形。
第二講 詩歌語言
最本色的文學語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繪功能小的音樂。
B、有機信息系統,一個字,能產生神奇效用。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還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把玩。小說可以拋開語言,復述故事,而詩歌不能離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現個性的心理感受,具體要求有四:
一是多義性,既有表層義,又有深層義。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長城、百合花等。傳統象征過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還有暗示、雙關、婉轉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表現心理快速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等中介質--關聯詞。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如時間和空間交錯。如《背時的愛情》中詩人與古代的美人談戀愛。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感(化抽象為具象)。詩中有畫。
四是音樂性,既有內在音樂性即情緒的律動,又有外在音樂性即聲音的回環(押韻、節奏和聲調)。對原始感情起一種節制作用。 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一字一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后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言“二、二、一”。新詩自由開放,獨特創造,變化中有規律。
最早的詩都可以唱,詩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詩,主要的性質是音樂。我國自六朝沈約寫出《四聲譜》以后,詩從詩歌中開始分化。但是,詩與音樂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唐詩有不少已被譜曲演唱。
詩歌的音樂性的作用是對原始、粗硬、強烈的感情起一種節制作用,使之轉化為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加深詩味,喚起讀者的審美注意,把一些實用的非詩的想法排開去。
內在音樂性是內心情緒的律動,即高低起伏、長短快慢等。
外在音樂性主要表現在聲音的回環上,可以說是一種數的比例關系。主要有:
押韻 是使相關詩句末尾一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對待押韻應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詩人的藝術追求;只要完美地傳達出內在的情感,可有可無。無韻崐詩可以其它手段顯示音樂性,如詩行排列。
首先要選韻。同類的韻形成韻部。現在通行的是十三轍,即十三類:中東、人辰、江陽、言前、發花、懷來、灰堆、遙條、油求、梭波、一七、姑蘇、乜斜等。每個韻部發音部位、開口程度不同,音調音域也不一樣。有的響度高,昂揚、亢奮,如江陽、發花等。有的響度低,苦悶、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選韻,因情變韻。
其次是轉韻。較長的詩,情緒流動變化,這就要在語音形式上體現出來。如果一韻到底,易于給人單調、疲勞之感。轉韻可以使文氣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韻,流麗婉轉,委婉纏綿。
再次是押韻方式。主要有連句韻--每行都押、隔句韻--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隨韻--兩句一換如信天游、交韻--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等。其它還有抱韻,第一行與第四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這是西方十四行詩的正宗韻格。
聲調 發音過程中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沈約《四聲譜》最早研究這個問題。新詩只能注意而已。特別是在朗誦詩歌需要時。
節奏 本是音樂術語,是詩歌外在音樂性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節奏。詩歌的節奏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
詩歌節奏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在漢語中,一個字一般是一個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后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
古詩的節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詩的節奏:自由開放,獨特創造;每行大致相當,變化中有規律。
第三講 詩歌分行
作用: 新詩沒有古詩詞的固定音樂規定,引進西方分行,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以達到音樂性的效果。
A、分行適應詩情而長短、疏密、參差。詩行遵從詩歌內在律--情緒節奏,其外形是將內心情緒視覺化展示出來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現開國時開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詩行很長,猶如新大陸疆界的廣闊蒼茫。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詩行呈現樓梯形,起伏大,參差不齊。
B、詩行運用省略、跳躍,隨意性較大,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詩行并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行把視覺間隔化為聽覺間隔,顯示節奏。這是在閱讀中產生的效果。連在一起讀就無法顯示節奏。
D、分行引起審美注意,讓人用詩的心理來欣賞。
要求:
A、注意行與行有機組合。關鍵是跨行--一句話占兩行以上。這是為了讓人停頓,集中注意力去欣賞下一行--強調最有價值、最光彩的語言。
B、分行是發展變化的,應有獨創性。如傳統的情緒圖案,變為象形圖案和會意圖案。
C、分行更重視詩的視覺效果,從“聽覺藝術”變為“視覺藝術”。這是因為新詩內在的復雜性和多層性,難以直接通過朗誦來表達,只能用文字排列來保持詩意。卡勒(美)認為,一段文字是否是詩,未必取決于語言本身,而是取決于文字排列即視覺形式。一條新聞可以排列成詩:
昨天在七號公路上
一輛汽車
時速為一百公里時 猛撞
在一棵法國梧桐上
車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視覺上強調了關鍵詞語。如“猛撞”,包含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觸目驚心。
第四講 辯證技巧
詩歌更為重視辯證技巧。詩歌是藝術生命,只有辯證技巧才能寫好它。
舉例:從主客體關系上有主觀與客觀、有我與無我等; 從藝術構思上有形與神、虛與實、大與小、藏與露、全與不全、抽象與具象、有限與無限、似與不似、單純與復雜、夸張與寫實等;從藝術表達上有疏與密、曲與直、斷與續、出與入、正與反、抑與揚、巧與拙、生與熟等;從藝術風格上有華麗與樸素、自然與雕飾、強烈與沖談、陽剛與陰柔、沉著與飄逸等。
重點:
1.有我與無我:我,是自我意識。無我,是對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個性。無我,一是指忘我,即心靈自由馳騁,和外物交融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國家、民族和時代。有我才能真誠,有個性。無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歷史感。
2.有限與無限:有限指具體的詩句;無限指詩句中的內涵。關鍵是寫好有限。
3.虛與實:實是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直接傳達給讀者的信息。虛是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而間接獲得的信息。虛實結合一是化實為虛,如“化景物為情思”,二是化虛為實,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4.小與大:小與大指的是描寫對象。一味寫小會限于瑣屑;一味闊大則流于張狂。浪漫主義比較闊大。愛情詩易于瑣屑。毛詩過“大”。一是應當小大相形,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二是以小見大,“紅杏枝頭春意鬧”,“窗含西嶺千秋雪”。
第五講 詩歌模式
模式對教學作用很大。有人不贊成,認為束縛作者。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沒有掌握創作和教學的要領。文體就是模式。不過初學者不必照搬,創作一段時間后要有意識地拋開模式,發揮創造力,任意起草。詩歌模式大致有九種。
象征模式
這一模式可以說是詩歌的傳家寶,又稱多層式:在文字符號的視覺層面上給人以形像, 同時在聯想的深層給人以意義(某一實體事物或精神內容) 盡可能無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體是表層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傳統理性所規定的,如梅蘭松竹、長城等。而被象征的本體卻是隱蔽的、模糊的。 兩者關系要有任意性,便于發揮創造性。天才詩人把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外意象通過類似聯想起來,形成令人稱奇的構思。關鍵是抓住兩者之間共同點,而其它屬性相距越遠越好。
中心方法是選擇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 又稱藝術形象,可以說是構成文學藝術大系統的細胞。意——人的意識(包括情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的審美需要和認識需要),最終在文學藝術上表現為作者個體生命的投射和表現。象——客觀事物, 外在于作者,但最終為作者生命本質所對象化。兩者結合為意象,而兩者成分的多少及關系的隱顯疏密等造成了兩種基本上的文藝創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義和重象的現實主義, 也成為表現論和反映論的淵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來說, 有特定的要求:成為全詩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義是無限的,盡可能表現作者內心世界,成為一個藝術個性的宇宙。
一般來說,這類詩歌標題就寫出了象征體(甚至是人物)。但是,內層的本體即作者個體生命的感受才是詩歌真正要寫的。
空 氣
好一會屏息靜氣,
我多想聽到你!
可你安然靜謐,
你有怎樣的話語?
伸出顫栗的手指,
我多想撫摸你!
可你無影無蹤,
你有怎樣的形體?
睜大渴望的雙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無色,
你有怎樣的美麗?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離不開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隨著我的一呼一吸……
在這首小詩中,空氣成為結構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靜謐、 透明無光、無影無蹤的空氣, 卻蘊含了作者的無盡心意——既是純真高尚的愛情又是無限的人生追求, 那樣真切地支配著作者的生命,又那樣緲遠,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數人何嘗不是如此!
第六講 詩歌模式
【橫斷模式】
這類詩歌截取一個生活片斷或者意識片斷,描寫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發作者感情,表現作者的意識。許多寫景詩正是這樣。要盡可能創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縱貫模式】
這類詩歌以作者觀察點的推進為線索,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空間的展開,把所見所聞所感觸融成一體。如賀敬之的《回延安》。這類詩歌一般較長,多是敘事詩。
【升華模式】
這類詩歌一般分為兩部分,前邊是較平緩的鋪墊,后邊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進,使情思與意境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言志”的舊體詩詞大都采用這種模式,前邊寫景,情景交融, 后邊寫“志”,志中有情。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串珠模式】
這類詩歌由幾個并列的相同結構并有部分相同詩句的部分組成。反復詠嘆。《詩經》較多這類詩歌。
第七講 詩歌講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發感情,使用論斷式的議論,又稱議論模式。淵源流長,浪漫主義大都采用抒情化議論,即自白。政治詩、哲理詩許多屬于這種“傳統自白”。這種自白不容易寫好,首先作者必須達到一個時代最高層次的認識及體驗的水平。在西方現代派中,惠特曼的《草葉集》承前啟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國詩歌自50年代后以艾倫·金斯堡的《嚎叫》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據主流地位。我國80年代“第三代”詩歌大部分都屬于“自白”詩。與前期浪漫主義自白不一樣,當代詩歌中的自白可以稱為“反傳統的自白”:有意擺出反傳統——反對文化、審美、個性、理性乃至詩歌自身的架式,其實不過將題材限定在個人生活體驗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稱,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語袒陳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甚至隱私,有時觸及社會,進行某種程度的批判。“自白”詩歌對語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強調,甚至寫娛樂性的記錄性的詩歌,自稱為“玩”詩歌。作為詩歌整體的一種探索,“自白詩”可以說有從社會批判意義轉為個體生命肯定意義的歷史作用。
【象形模式】
詩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狀,成為象形圖案。如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被刺殺的和平鴿》。 又如臺灣詩人白荻的詩歌,猶如一幅山水畫(詩行從右到左,字詞從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遠離山林湖水的一株絲杉。
第八講 詩歌模式
【現代模式】
從西方現代派詩歌移植而來的。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傳統詩歌明顯不同,而且認為內容即形式、形式即內容,因此更加重視形式創新。寫的是個人與社會、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誕,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展所帶來的精神危機、變態心理、悲觀絕望和虛無主義。強調表現內心——實際上只是變幻多端,高深莫測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識。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覺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觀念和具體形象直接結合, “象你聞到玫瑰香味那樣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詩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濕的靈魂在發芽”。②自由聯想。 這種聯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為大家所公認的,而是憑個人的直覺和幻覺寫出來的聯想。 如“陽光是從太陽里踢出的足球”。③語言形式隨心所欲地變化, 用于暗示某一瞬間的感覺、想象和精神狀態。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陽下山》。
【會意模式】
這類詩歌的一些詩行排列成抽象的圖形, 顯示某種意義趨向。如《太陽下山》后半首的詩行排列, 暗示鐘聲在大風中高低起伏。
又如:
中秋月
桑恒昌
自從母親別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淚水
落
下
來
濕了人間。
呵呵,我都覺得太詳細了~~~
以下是個人觀點:
多讀多練肯定是必要的,能培養自己的文字駕御能力和語感,掌握一些寫詩需注意的平仄、韻律規則也是必要的,還有一些常見的修辭方法。
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定的個人修養,是在對人生的體悟方面來說,王國維曾說詞有三境,詩歌也是一樣的道理,境界是怎么體現出來的?不光靠優美的字句,更重要的是從字句中滲透出的作者的思想、是作者的氣勢,真的到了情至深至濃處,即使只有很平實的文字也能作出好詩,岳飛的滿江紅在文句上未必就真的要比同朝的文士們漂亮,可其中漫溢的悲憤慷慨的情懷讓聞者從字里行間就能體會到才讓這首詞得傳千古吧!以吾筆寫吾心,真的情感,自我的境界,對美敏銳的體會力都會彌補語言上的缺陷,造就出好的詩篇。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