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的西樓在哪里 曾鞏的西樓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曾鞏的西樓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曾鞏的西樓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西樓此詩描寫了什么景色
這首詩描寫了在海邊的高樓上欣賞暴風雨的狀況。
《西樓》是北宋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豪情。開頭兩句寫海上的風浪,首句寫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寫風聲,用“數聲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將海上的風浪描繪出來。第三句將簾子掛起這一動作頗出人意料,但這恰恰是詩人的真情流露,最后一句寫詩人的雍容氣度和一腔豪情
西樓
海浪如云去卻回,
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
臥看千山急雨來。
譯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漲,涌過去了,又急急退了回來;
強勁的北風刮著,夾雜著數聲轟雷。
我站在樓上把四面的簾子高高掛起,
然后靜靜地躺下,欣賞著暴雨,欣賞著雨中重巒疊岫的風采。
賞析
錢鐘書先生稱曾鞏的絕句“有王安石的風致”,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首詩寫在海邊的高樓上欣賞暴風雨的狀況。前兩句為后兩句蓄勢,照例描寫暴風雨到來前的風云雷電,因為在海邊,便加上了浪,更顯得氣派場面的閎大。第一句把云與浪混寫,說海浪像云一樣,滾滾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風。“浪如云”是說浪大,而暴風雨前的烏云低垂海面,與浪相接,因此寫了浪“去卻回”,也就等于寫了云“去卻回”。第二句著意在風,帶出了雷,便把暴風雨前應有的景況都寫全了。詩寫這派景象,僅淡筆以“如云”二字輕點浪,沒有作過多的鋪排,但自然能讓人感受到雨前風吼、浪涌、云壓、電閃、雷鳴等雄偉場面。比曾鞏稍后的蘇軾,寫過很多首暴雨詩,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都以奇特的語句具體描寫暴風雨飄驟迅猛的場面,令人震撼。曾鞏這首詩雖然沒用什么氣勢雄壯的語言來造成直觀的形象,同樣表現了暴風雨的壯觀,也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朱樓四面鉤疏箔”,此句在全詩結構上位置頗為重要,起一種襯墊作用。有了這一句,全詩避免了一氣直下,顯得跌宕有致。西樓是處在海山之間,詩寫景是由海(樓前)——樓側——樓——山(樓后)的順序。此句寫“朱樓”既是點題,更是從樓前海景通向樓后山景的橋梁,也是由寫景轉向抒情的過渡。考察詩意,此樓當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視野開闊,可回顧千山。“四面鉤疏箔”,指樓上人也即詩人把樓四面窗戶垂掛的疏簾用鉤卷起。按常理推測,風雨將至之際,應當閉窗才是。但詩人此刻偏要敞開四面窗戶,這個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只有垂簾,一般不會掛簾。但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詩人想“臥看千山急雨來”,已經到了癡情的地步,因而能夠使人思而生奇趣。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張先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李白的“鏟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等一樣,“愈無理而愈妙”(《詞筌》)。
“臥看千山急雨來”,詩人于尾句道出了內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問。前兩句寫風吹、云涌、浪卷、雷鳴,這是一支壯美的序曲,詩人最欲欣賞的乃是作為“主角”登場的“千山急雨來”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悶局面而呈現的新鮮境界,以開闊心胸。這種美學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詩人力求上進、欲有所作為的思想境界。詩中一個“臥”字亦耐人尋味,它把詩人那種雍容氣度生動表現出來,動中寓靜,以靜襯動,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見。
曾鞏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詩名,宋惠洪《冷齋夜話》曾記有彭淵材說“恨曾子固不能作詩”的話,陳師道《后山詩話》也說他“短于韻語”。但平心而論,這首小詩置于宋詩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遜色的。
作者簡介
曾鞏(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于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辟,說理曲折盡意,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于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余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詩詞中的“西樓”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把天上的星相分為五宮,即“東西南北中”。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古人自覺對家居房間的布局分配予以對應。
日歸于西,起明于東。因為東為陽、為大,也為貴,東邊的屋子是子孫們住的地方,比如“東宮”就成了太子的代名詞,“東床”成了乘龍快婿的別稱。西邊屬陰,為次。再加上西邊所對應的人物主體是望郎人、思春少女、哀婉的侍女、感傷韶華流逝的美妾一類人, 西樓也就成了女子的居所,具有明確的性別指向和一種幽微的美學氣質。
“西樓”一詞最早見于六朝詩歌。西樓一立,隨之而來的是“西樓”的鱗次櫛比,在宋詞里鋪排蜿蜒,甚為密集。
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關于“西樓”的優美詩詞。
1.《一剪梅》李清照【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相見歡》李煜【南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寫情》李益【唐】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4.《謝亭送別》 許渾【唐】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5.《別賦》江淹
情不深不生娑婆,愁不濃不上西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6.《晚望》曾鞏【宋】
蠻荊人事幾推移,舊國興亡欲問誰。
鄭袖風流今已盡,屈原辭賦世空悲。
深山大澤成千古,暮雨朝云又一時。
落日西樓憑檻久,閑愁唯有此心知。
“西樓”的故事?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月滿西樓”,唐宋八大家之曾鞏的作品《西樓》.. 在古詩文中,西樓向來都是能表現出一種憂傷或是懷念故國故鄉、愛人友人的傷心之樓。這是為什么呢? 有誰知道跟西樓有關的故事?而“西樓”,究竟是不是一座樓?如果是,那么在這座樓里,是否又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 望愛好文學或歷史的人能為我解答。
西樓 曾鞏
西 樓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西樓”即文中的“朱樓”,所以稱“西樓”,恐與東面的海相對而言。它的位置當是依山傍海。 首句寫西樓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風云變幻的高潮的頃刻:烏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見海浪拍岸,宛如駿馬馳騁,去而復回,呈現出一種動與力的壯美。 第二句從聽覺的角度描寫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態:忽然北風卷過,挾帶“數聲”震耳欲聾的雷響,平添了赫然的聲勢,壯美之情益顯。“吹起”二字可謂筆力千鈞,十足顯示了狂飆的威力。在這場威武雄壯的戲劇中,“北風”是個“最佳配角”。風是雨的使者,詩人敏銳地捕捉到雷雨之前這個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贊嘆。 “朱樓四面鉤疏箔”,“箔”是用葦等織成的簾子。此句在全詩結構上位置頗為重要,起一種襯墊作用。有了這一句,全詩避免了一氣直下,顯得跌宕有致。西樓是處在海山之間,詩寫景是由海(樓前)——樓側——樓——山(樓后)的順序。此句寫“朱樓”既是點題,更是從樓前海景通向樓后山景的橋梁,也是由寫景轉向抒情的過渡。考察詩意,此樓當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視野開闊,可回顧千山。“四面鉤疏箔”,指樓上人也即詩人把樓四面窗戶垂掛的疏簾用鉤卷起。按常理推測,風雨將至之際,應當閉窗才是。但詩人此刻偏要敞開四面窗戶,這個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只有垂簾,一般不會掛簾。但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詩人想“臥看千山急雨來”,已經到了癡情的地步,因而能夠使人思而生奇趣。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張先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李白的“鏟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等一樣,“愈無理而愈妙”(《詞筌》)。 “臥看千山急雨來”,詩人于尾句道出了內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讀者的疑問。前兩句寫風吹、云涌、浪卷、雷鳴,這是一支壯美的序曲,詩人最欲欣賞的乃是作為“主角”登場的“千山急雨來”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悶局面而呈現的新鮮境界,以開闊心胸。這種美學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詩人力求上進、欲有所作為的思想境界。詩中一個“臥”字亦耐人尋味,它把詩人那種雍容氣度生動表現出來,動中寓靜,以靜襯動,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見。[1]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