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獨樂園在哪里,司馬光獨樂園遺址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司馬光獨樂園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司馬光獨樂園遺址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光《獨樂園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司馬光:獨樂園記
司馬光
孟子曰:“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此王公大人之樂,非貧賤者所及也。孔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子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此圣賢之樂,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各盡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樂也。
熙寧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買田二十畝于尊賢坊北,辟以為園。
其中為堂,聚書出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
堂南有屋一區,引水北流貫宇下,中央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為五派,注沼中,狀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階,懸注庭下,狀若象鼻。自是分為二渠,繞庭四隅,會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軒。
堂北為沼,中央有島。島上種竹,園周之丈,狀若玉玦。攬結其杪,如漁人之廬,命之曰釣魚庵。
沼北橫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開戶東出,南北列軒牖以延涼飏。前后多植美竹,為清暑之所,命之曰種竹齋。
沼東治地,為百有二十畦。雜蒔草藥,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徑丈,狀若棋局。屈其杪,交相掩以為屋。植竹于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四周植木藥為藩援,命之曰采藥圃。
圃南為六欄,芍藥、牡丹、雜花,各居其二。每種止植兩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欄北為亭,命之曰澆花亭。
洛城距山不遠,而林薄茂密,常苦不得見。乃于園中筑臺,構屋其上,以望萬安、轘轅至于太室,命之曰見山臺。
迂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圣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緒。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達無窮之外,事物之理,舉集目前。所病者學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體疲,則投竿取魚,執祍采藥,決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熱盥手,臨高縱目,逍遙徜徉,唯意所適。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柅。耳目肺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獨樂園。
或咎迂叟曰:“吾聞君子所樂必與人共之,今吾子獨取足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謝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樂恐不足,安能及人?況叟之所樂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棄也,雖推以與人,人且不取,豈得強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樂,則再拜而獻之矣,安敢專之哉?”
本文是宋人亭臺樓閣記中的名篇,寫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實行變法。司馬光在第二年的二、三月間,連續給王安石寫信三封,反對推行新法,但未得到王安石的采納和神宗的支持。熙寧四年(1071)司馬光自請任職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投閑置散。自此,他六任冗職,居洛長達十五年。
到洛的第三年,他在洛陽買地營造園林,取名“獨樂”,并寫下了這篇著名的《獨樂園記》。
“獨樂”二字,語出《孟子·梁惠王》,司馬光拈出此二字名園,用心頗深。司馬光居洛期間,專心修撰《資治通鑒》,絕口不論政事。實際上,他對王安石推行新法,很不以為然。對一時文士,夤緣鉆營,競附新法而扶搖直上,尤深惡痛絕。以“獨樂”名園,即是表示自己絕不隨波逐流,趨時逐鶩,而要潔操凈守,傲立于世俗之外。但以“獨樂”命園,和儒家的兼濟之志似有乖違,因此,文章一開篇,即對孟子的非難“獨樂”提出異議,同時對孔子的固窮之樂,也表示難以企及。司馬光絕不是不贊成孔孟之說,而是借此為自己的“獨樂”正名。鷦鷯巢林,鼴鼠飲河,則是對自己的“獨樂”之志,先抑上一筆。
獨樂園的景觀,并無特別之處。司馬光有《獨樂園七題》詩分詠七景。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獨樂園》說:“司馬溫公在洛陽,自號迂叟,謂其園曰獨樂園。園卑小不可與他園班。其曰讀書堂者,數十椽屋;澆花亭者,益小;弄水、種竹軒者,尤小;曰見山臺者,高不過尋丈;曰釣魚庵曰采藥圃者,又特結竹杪落藩蔓草為之爾。溫公自為之序。諸亭臺詩頗行于世,所以為人欣慕者,不在園耳!”可見,七景題詠詩的為人熟知,是獨樂園名揚洛邑的主要原因。
文中真正暢寫“獨樂”的是七景之后的一段文字,它以讀書之樂為主體,兼及釣魚、采藥、澆花、剖竹、弄水、見山之樂,一派無拘無束,任真自得的情趣。
《記》文的結尾,以再次為自己的“獨樂”辯解收結全篇。
這篇亭園記寫得含蓄蘊藉,神味雋永。作者滿肚皮的不合時宜,絕無一字及之,全憑讀者于言外體會。開篇伊始,即正話反說。中間記七景,抒獨樂,筆筆以自己的淡泊自持微露對競逐紅塵的俗儒的不滿。末尾的自詰自答,明為辯解,實為諷刺。通覽全文,抑者揚之,揚者抑之,極盡文意曲折之妙。
愛書的文言文翻譯
1. 司馬光愛書的古文翻譯
司馬光愛書 【原文】
司馬溫公獨樂園[1]之讀書堂,文史萬余卷。率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嘗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幾案于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曝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于啟卷,必先視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屠、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當宜志之。”
【譯文】
司馬光獨樂園中的讀書堂中,藏有文史類書籍一萬多余。其中司馬光每天早晨常常閱讀的書,雖然讀了幾十年,看上去都新得象是從沒用手摸過一樣。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公休說:“商人們愛收藏錢財貨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這些(書),應當知道要珍愛它們。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在那天設下幾案,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說到打開看書,必然先把幾案打掃干凈,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書。有時候(不能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那就把書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敢直接用手捧著書,這不但是擔心手汗浸到書頁上去,也擔心碰到穿訂書的線。每到看完一頁,就用右手大姆指的側面貼著書頁的邊沿,再用食指(與姆指相配合)捻起書頁,這樣翻過一頁,因此可以不把紙弄爛。我常看到你們翻書時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現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們)尚且知道尊敬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們呢?應該要記住我的話。”
【字詞解釋】
[1]獨樂園:司馬光在洛陽所置之園,見司馬光《獨樂園記》。
賈豎:商人
上伏:即初伏
當日所:對著太陽的地方
漬:浸
竟:完
腦:書腦,線裝書書脊上打眼的地方
茵:墊子
浮屠、老氏:泛指佛教徒和道士
【問題】
《司馬光愛書》一書中,司馬光愛書如寶,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在天氣晴朗之日讀書時,必須特書置于避開日光照射的地方觀看,看書前必須先將書案清理干凈,以茵褥拷墊上,然后才能翻閱,如果旅行途中需要看書,必須以方板托討,不能用手持書閱覽,更不可用汗漬的手去觸及圖書,以免污損圖書;看完一頁,要輕輕用右手拇指與食指面沿書邊輕輕挾過,決不可以手指撮起,以免揉皺紙張
2. 司馬光愛書的古文翻譯
司馬光獨樂園中的讀書堂中,藏有文史類書籍一萬多余。
其中司馬光每天早晨常常閱讀的書,雖然讀了幾十年,看上去都新得象是從沒用手摸過一樣。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公休說:“商人們愛收藏錢財貨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這些(書),應當知道要珍愛它們。
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在那天設下幾案,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
說到打開看書,必然先把幾案打掃干凈,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書。有時候(不能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那就把書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敢直接用手捧著書,這不但是擔心手汗浸到書頁上去,也擔心碰到穿訂書的線。
每到看完一頁,就用右手大姆指的側面貼著書頁的邊沿,再用食指(與姆指相配合)捻起書頁,這樣翻過一頁,因此可以不把紙弄爛。我常看到你們翻書時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
現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們)尚且知道尊敬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們呢?應該要記住我的話。” 請采納回答。
3. 司馬光愛書的古文翻譯
譯文:司馬光獨樂園中的讀書堂中,藏有文史類書籍一萬多余。其中司馬光每天早晨傍晚常常閱讀的書,即使讀了幾十年,看上去都新得像是從沒用手摸過一樣。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公休說:“商人們愛收藏錢財貨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這些(書),應當知道要珍愛它們。
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把幾案設在對著太陽的地方,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說到打開看書,必然先把幾案打掃干凈,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書。
有時候(不能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那就把書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敢直接用手捧著書,這不只是擔心手汗浸到書頁上去,也擔心碰到穿訂書的線。每到看完一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側面貼著書頁的邊沿,再用食指(與姆指相配合)捻起書頁。
這樣翻過一頁,因此可以不把紙弄爛。我常看到你們翻書時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現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仍知道尊敬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們呢?應該要記住我的話。”
出處:宋代費袞的《涼溪漫志》。
擴展資料
司馬光軼事典故——藏書故實
司馬光家藏書富,居洛陽時,買田20畝,建“獨樂園”,藏文史書籍萬余卷。又置“讀書堂”,辟精善之本5000卷,又得神宗賜書2400卷,以資著述。
善保護圖書,每年二伏至重陽間,在天氣晴朗之日,設案以曝書籍。桌案潔凈,鋪以茵縟,然戶端坐看書。閱書時,不以空手捧書,唯恐手汗漬濕。藏書幾十年,其書仍新如手未觸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司馬光愛書
4. 《愛書救友》文言文怎么翻譯
【翻譯】
司馬光長到七歲,嚴肅莊重的像成年人,聽到別人講《左氏春秋》,很喜愛它,回來給家里人講述,就能懂得書的主要意思。從此手不離開書,甚至不知道饑渴冷暖的地步。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戲,一個孩子爬上水缸,一腳踏空掉下去淹沒在水缸里。孩子們都拋下他跑走了,司馬光拿起石頭撞擊水缸,撞破了它,水噴涌出來,那孩子就得救了。
【原文】
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注釋】
1.凜然:嚴肅
2.之:指代《左氏春秋》
3.為:給
4.既:就
5.了:明白,懂得。
6.其:指《左氏春秋》
7.指:同“旨”,主要意思
8.自是:從此。
9.釋:放開。
10.至:甚至
11.于:在
12.登:爬到
13.甕:大缸。
5. 《愛書救友》文言文怎么翻譯
【翻譯】 司馬光長到七歲,嚴肅莊重的像成年人,聽到別人講《左氏春秋》,很喜愛它,回來給家里人講述,就能懂得書的主要意思。
從此手不離開書,甚至不知道饑渴冷暖的地步。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戲,一個孩子爬上水缸,一腳踏空掉下去淹沒在水缸里。
孩子們都拋下他跑走了,司馬光拿起石頭撞擊水缸,撞破了它,水噴涌出來,那孩子就得救了。 【原文】 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注釋】 1.凜然:嚴肅 2.之:指代《左氏春秋》 3.為:給 4.既:就 5.了:明白,懂得。 6.其:指《左氏春秋》 7.指:同“旨”,主要意思 8.自是:從此。
9.釋:放開。 10.至:甚至 11.于:在 12.登:爬到 13.甕:大缸。
6. 司馬光愛書的原文
司馬溫公獨樂園之讀書堂,文史萬余卷。
率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嘗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
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幾案于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曝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
至于啟卷,必先視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
每至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
今浮屠、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當宜志之。”。
7. 古文翻譯:司馬光愛書
原文;
司馬溫公獨樂園[1]之讀書堂,文史萬余卷。率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嘗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幾案于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曝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于啟卷,必先視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屠、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當宜志之。”
譯文;
司馬光獨樂園中的讀書堂中,藏有文史類書籍一萬多余。其中司馬光每天早晨常常閱讀的書,雖然讀了幾十年,看上去都新得象是從沒用手摸過一樣。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公休說:“商人們愛收藏錢財貨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這些(書),應當知道要珍愛它們。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在那天設下幾案,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說到打開看書,必然先把幾案打掃干凈,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書。有時候(不能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那就把書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敢直接用手捧著書,這不但是擔心手汗浸到書頁上去,也擔心碰到穿訂書的線。每到看完一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側面貼著書頁的邊沿,再用食指(與姆指相配合)捻起書頁,這樣翻過一頁,因此可以不把紙弄爛。我常看到你們翻書時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現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們)尚且知道尊敬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們呢?應該要記住我的話。”
8. 愛書救友贊揚了司馬光哪些品質文言文翻譯
愛書救友贊揚了司馬光是一個勤奮好學、智慧和勇敢的人,在危險發生的時候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慌亂,而是理智的思考對策。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
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擴展資料: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后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里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饑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
有關司馬光的資料簡單一些。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自稱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后裔。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閱讀典籍,寫下不少論文,如《機權論》、《才德論》、《廉頗論》、《應侯罷武安君兵》、《項羽誅韓生》、《漢高祖斬丁公》、《甘羅》、《范睢》、《秦坑趙軍》等幾十篇。
元_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宋哲宗賜碑名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將他葬於高陵。
靈柩送往夏縣時,京城的人們罷市前往憑吊,有的人甚至賣掉衣物去參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聲超過了車水馬龍的聲音。等到安葬的時候,哭的人非常真誠,仿佛是在哭自己的親人。
擴展資料
人物成就: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
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鑒》書局所在地。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_和范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
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_、范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后,便把《資治通鑒》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司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從政上,不以文學自矜,他評價自己“至于屬文,實非所長”。但他學問博大精深,把做學問與作文章結合起來,雖無意為文而文自工。
司馬光“務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載道”,認為華而不實的詩無用,他所稱賞的不是辭藻堆砌的詩,而是平淡閑遠,抒發真性情、真自我的詩歌。
在經學上,司馬光弘揚儒術,力辟佛老,對儒家經義做了許多開創性的闡釋,朱熹將其與同時的周敦頤、邵雍、二程(程顥、程頤)、張載合稱為北宋“道學六先生”。
名人小故事司馬光
① 司馬光警枕勵志故事
司馬光小時侯聰明好學,他常常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如別人的多,所以不管學什么,都要比別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讀書,其他小孩子讀了一會兒勉強能夠背誦,就一起出去玩了。
只有司馬光一個人還坐在書房里,在認認真真的讀書。而每次這個時候,司馬光把自己關在書房里,直到把書背的滾瓜爛熟了才出去玩。長大以后,司馬光仍然堅持著這種勤懇用功的作法。
曾經用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叫"警枕",因為枕頭是圓的,所以人一翻身枕頭就會落到地下,"砰"的一聲,自然會把人警醒。因此,司馬光每次在半夜里聽到響聲,便馬上起床,點燭讀書。由于勤奮好學,司馬光終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學者。
(1)名人小故事司馬光擴展閱讀
司馬光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
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鑒》書局所在地。這里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
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范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范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后,便把《資治通鑒》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
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② 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
1、砸缸救人
司馬光在6歲時,開始讀書,7歲的時候,就把《左氏春秋》倒背如流。在他8歲的一天,和小伙伴們一起在院中玩游戲。過了一會兒,其中一個小朋友,滿臉是汗地跑到大缸旁,想伸手捧點兒水洗洗臉。一個不小心,就掉進了裝滿了水的大缸里。其他的小伙伴們聽到動靜后,就都急忙跑過來,想把他救出來,但是他們個頭太矮了,夠不著。
小伙伴們都嚇壞了,慌慌忙忙地跑去找大人。司馬光剛想去找大人,但是來不及了。就急中生智拿起了旁邊的一塊大石頭,向大缸砸去。“砰”的一聲,大缸里的水一涌而出。小伙伴得救了,其他的小伙伴們高興得手舞足蹈,連大人們都稱贊司馬光是個聰明的孩子。就這樣,司馬光的故事頓時間,傳遍了中國各地。
2、睡“警枕”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出于這個原因,他經常受到先生的譴責和被同伴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毛病。為了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醒。從此他天天早早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了一個學識淵博、寫出了《資治通鑒》。
3、勤學惜時
當司馬光在私立學校讀書時,他一直認為自己不夠聰明。為訓練記憶力,他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就能背誦,于是紛紛跑出去玩耍。司馬光一個人留在學堂里,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
他利用空閑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終身不忘。由于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茍,為他后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往往忘記吃飯。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被子、一個圓木的枕頭。
4、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司馬光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吃青核桃。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么也剝不開。姐姐走開后,一個女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里燙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剝的。
但是這個過程恰巧被父親親眼看見,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怎么能這樣撒謊!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給司馬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還是平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間,司馬光總是十分的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5、撰寫資治通鑒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耗時19年。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共記載16個朝代,歷經19年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盡于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③ 名人的故事比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張衡()、牛頓()
一、曹沖稱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名叫曹沖,曹沖的爸爸是個大官。有一天,外國人送給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對手下的官員說:”你們想辦法把大象稱一稱,我想知道它有多重。”這可是一件難事,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怎么稱它?
手下的官員開始使勁想,沒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沒有那么大的力氣把大象抬起來,這可怎么辦啊!大家都圍著大象發愁,誰也想不出稱象的辦法。這個時候,跑出來一個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說:“我有辦法,我有辦法!”
官員們一看,原來是曹沖,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辦法來,一個五歲的小孩子,會有什么辦法!而且大象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辦法稱它呢!可是千萬別瞧不起小孩子,這小小的曹沖就是有辦法。他想的辦法,就連大人也想不出來。
他爸爸就說:“你有辦法快說出來讓大家聽聽。”曹沖說:“我稱給你們看,你們就明白了。”他叫人把大象牽了過來,跟著他到河邊去。他的爸爸,還有那些官員們都很奇怪,曹沖去河邊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稱大象,就一起跟著來到河邊。河邊正好有只空著的大船,曹沖說:“把大象牽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沖說:“在船挨著水的地方畫一條線做記號。”記號劃好了以后,曹沖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來。這時候大船空著,就往上浮起來很多。大家看著,一會兒把大象牽上船,一會兒又把大象牽下船,心里想:“這孩子在玩什么把戲呀,他這樣怎么能稱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來曹沖叫人搬了很多石塊過來,裝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曹沖看見船上的記號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塊一塊塊搬下船來。
這時候,大家明白了:石頭裝上船和大象裝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個記號的地方,這時候,石頭和大象是一樣重的;再把這些石塊稱一稱,把所有石塊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說,這辦法看起來簡單,可是要不是曹沖做給大家看,大人還真想不出來呢。所有的官員還有曹沖的爸爸都豎起大拇指說:“曹沖真聰明!”
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名字叫做司馬光。有一天,司馬光和自己的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有人躲在樹后面,有人躲在草叢中,有人躲在假山后面。這時,意外發生了,躲在假山后的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假山下面的一口大水缸里,大水缸里裝滿了水,如果不及時將孩子救出來,恐怕就要溺水身亡了。
小伙伴們都嚇傻了,有些孩子嚇得邊哭邊喊,有的孩子趕緊往家里跑想要向家人求助。只有司馬光非常冷靜地思考了一番,在附近找到一塊大石頭,直接向著水缸砸去。只聽“嘩啦”一聲,水缸直接砸出一個大窟窿,水缸里的水全部都流出來了,掉進水缸里的孩子也得救了。
三、張衡造水車
張衡七歲時就對機械充滿了興趣。看到田里的水車,他特別好奇。水車是怎么把水送上來的呢?那么大的輪子是怎么轉動起來的?他為了看懂水車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邊坐很久,常常忘記了吃飯時間,周圍人都覺得這個孩子很怪。
張衡簡直對水車著了魔,每天寫完字看完書后,就用個小樹枝在地上劃來劃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來水車的具體工作原理。父親看見張衡對水車這么著迷,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埋怨孩子,而是覺得張衡很好學,是個可塑之才。
于是父親就走訪四處,打算購來一個舊的水車,讓張衡好好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之后,張衡父親從隔壁村子買來一個廢棄的水車,雖然已經破敗不堪,但張衡看見父親用車把水車推進家時,高興地啊的一聲就撲到父親懷里。有了水車的張衡,再也不用遠遠地跑到田里,每天在家里就可以研究自己心愛的水車,他晚上睡覺都恨不得摟著大大的水車睡覺。
終于在八歲那年,張衡依靠自己長期的觀察,用一把小刀,削出來一個小小的水車,有半人那么高。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和真正水車的構造一模一樣。張衡把他放到水盆里,手攪動起來,水真的嘩嘩地就引了上來。從此,張衡小發明家的美名就傳遍了四鄉八鄰。
四、張衡發明地動儀
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
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么,它是怎樣移動的呢?"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么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么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于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后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里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么好啊!于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
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制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
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后來,張衡經過努力鉆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里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五、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據說1665年秋季,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思考問題。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落下來,正好打在牛頓頭上。牛頓想:蘋果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問他的媽媽,他媽媽也不能解釋。
大凡科學家都保留一顆童心,牛頓也不例外,當他長大成了物理學家后,他聯想到了少年的“蘋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種力量吸引了蘋果掉下來。于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找到了蘋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的力拉著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著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這個蘋果擊中了人類最具智慧的頭顱。牛頓的故事在人類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筆。
④ 名人司馬光的故事大全50字
名人司馬光的故來事50字如下:
北宋時源有個很聰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馬光。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
(4)名人小故事司馬光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司馬光受父親的誠實教育的影響,一生誠信。大概在五、六歲時,有一次,他要給胡桃去皮,他不會做,姊姊想幫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離開了,後來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順利將胡核去皮,等姐姐回來,便問:“誰幫你做的”?
他欺騙姊姊是自己做的,父親便訓斥他:“小子怎敢說謊。”司馬光從此不敢說謊,年長之后,還把這件事,寫到紙上,策勵自己,一直到死,沒有說過謊言。
邵雍的兒子邵伯溫還看過這張紙。清人陳宏謀說:“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後人對司馬光蓋棺論定之語,也是一個“誠”字。
⑤ 名人故事我知道司馬光
砸缸英雄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內缸,有個小孩爬到缸容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不僅僅屬于諸葛鎮司馬街,更屬于國人,伊濱新區唯余千年洪恩寺,后人景仰的獨樂園何處
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1年),司馬光任西京御史臺時,置地二十畝建“獨樂園”(故地就在今司馬村),在這里獨樂十五載,寫出了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含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的煌煌巨制《資治通鑒》,被世人尊為“帝王師”。司馬光逝世一周年后為紀念先哲而興建的正法道場,據史料記載,西京洛陽有四百位高僧齊集洪恩寺,為司馬光誦經超度。
目前新區規劃,絕不能破壞這千年古寺。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簡介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生平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六歲時,司馬池就教司馬光讀書,七歲時,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
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二十歲,他參加了會試,一舉高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華州(今陜西華縣(判官。此時司馬池正任同州(今陜西大荔)知州,兩地相距較近,司馬光經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結識了同科進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當推官,雖比司馬光大二十多歲,但兩人很談得來,經常在一起交流學問,談古訪今,成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張存的女兒結婚。
司馬光在第二次回朝為相期間,輯錄《國語》的精要,編成《徽言》一書。又將《歷年圖》和《百官公卿表》增補、總輯為《稽古錄》一書,形成一部“略存體要’’的簡明通史,又負責將《資治通鑒》進行了最后的校定。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宋哲宗賜碑名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將他葬於高陵。靈柩送往夏縣時,京城的人們罷市前往憑吊,有的人甚至賣掉衣物去參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聲超過了車水馬龍的聲音。等到安葬的時候,哭的人非常真誠,仿佛是在哭自己的親人。嶺南封州的父老們,也都紛紛祭奠司馬光,京城及全國各地都畫他的像來祭祀他,吃飯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文學成就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鑒》書局所在地。這里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范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范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后,便把《資治通鑒》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關于司馬光獨樂園在哪里和司馬光獨樂園遺址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