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氏應當如何滅火,三國殺火諸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三國諸葛氏應當如何滅火,以及三國殺火諸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國中諸葛亮的生平事跡?
1、躬耕隴畝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瑯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
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jié)交。
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丑女,頭發(fā)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敝T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
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xiāng)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種說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xiāng)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
2、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zhàn)之際,二人態(tài)度消極,將信將疑。
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diào)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diào)趙云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
長驅(qū)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shù),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zhàn)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3、三氣周瑜
當時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臺落成。在銅雀臺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將一件西川錦袍掛在樹上,下設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戰(zhàn)袍,武將們個個爭先,想展現(xiàn)自己的武藝。
武將射畢,曹操又讓文官吟詩作賦,記錄銅雀臺落成之事。曹操正在興頭上,也賦詩吟唱。忽報東吳使節(jié)華歆前來。曹操看罷表章,與謀士定計使孫、劉相吞并。
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華歆為大理寺少卿。周瑜就職南郡太守后,便想報仇,遂上書孫權(quán)。要魯肅討還荊州,魯肅無奈,只好前往荊州。
魯肅來到荊州,劉備依孔明之計放聲大哭,孔明從旁說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觸動劉備心中傷處,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魯肅轉(zhuǎn)告孫權(quán),暫緩討回荊州。
4、空城計
一天,十余萬魏軍直奔西城而來,諸葛亮不慌不忙,雖然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兩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殘的軍人。他命令打開城門,讓一些老兵去掃地,魏軍見狀。
司馬懿就說:“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比有埋伏?!比缓笏铝畲蠹亿s快撤退。三國時期,周瑜和諸葛亮各司其主,因諸葛亮才學淵博,計高一籌,使周瑜十分嫉妒。
周瑜總想找個借品殺掉他。有一次在酒宴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得出,有賞;對不出,就心殺頭為罰。如何?”
諸葛亮從容一笑:“君子無戲言,請都督先說。”周瑜大喜,便開口念道:有水也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有佳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笑笑,開口吟道:有木也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有欠便是欺。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受犬欺。周瑜聽罷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發(fā)作。
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丑,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丑,萬難千選挑一妞。諸葛亮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黃阿丑長得丑。
便應立刻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
怒發(fā)沖冠,幾欲發(fā)作,辛好魯肅在一邊說了一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槽,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爭豈不糟。
5、白帝城托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jù)戰(zhàn)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jié)節(jié)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
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于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后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后對盟友倒戈一擊。
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quán)也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聞后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托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
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敝T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事跡
一、秋風五丈原
二、火燒新野
劇情簡介?· · · · · ·
東漢末年,山河動蕩,劉漢王朝氣數(shù)將盡。內(nèi)有十常侍顛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張氏兄弟高呼“蒼天已死,黃巾當立”的口號,掀起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劉家朝廷宛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鮑國安 飾)、公孫瓚、袁術、袁紹、呂布(張光北 飾)、劉備、孫策、關羽、張飛、諸葛亮(唐國強 飾)等各路豪杰不斷涌現(xiàn),從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戰(zhàn),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統(tǒng),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的大幕緩緩拉開……
本片根據(jù)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
三國演義 ? ?鏈接:
?pwd=pfg9 提取碼: pfg9? ? ?百度網(wǎng)盤高清資源免費觀看 ?
諸葛亮治蜀的措施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nóng)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yōu)厚的經(jīng)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fā)展生產(chǎn)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后,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nóng),實行軍屯耕戰(zhàn)的效果是顯著的。
經(jīng)諸葛亮“踵跡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qū)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jù)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共四萬六千余畝。
擴展資料:
生平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瑯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諸葛亮治蜀
關于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 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 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quán),拜大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zhèn)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jié)廬于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于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tǒng)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lián)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yè)才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于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yǎng)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后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quán),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tǒng)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zhí)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后更長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份遺產(chǎn)
回答者:心為寧碎 - 江湖大俠 八級 10-18 19:01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約合現(xiàn)今1.84米。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臥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xiàn)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xiāng)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后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nèi)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孫抗曹,大敗曹軍于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zhàn)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xù)發(fā)射10箭;作“木?!?、“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shù)十處。旅游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武鄉(xiāng)在今漢中市的武鄉(xiāng)鎮(zhèn)),死后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F(xiàn)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guī)模宏偉,有七院六十余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于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zhèn),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間,內(nèi)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1歲 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yǎng), 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xiàn)南昌)。
建安2年 197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quán)與劉備結(jié)盟,參與赤壁之戰(zhàn)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nèi)政。
建安23年 218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歲 諸葛亮調(diào)整巴蜀內(nèi)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233 53歲 諸葛亮諦憊刃拊燠「?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回答者:氺頩蓙_淚 - 大魔導師 十二級 10-18 19:24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約合現(xiàn)今1.84米。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臥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xiàn)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xiāng)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后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p>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nèi)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孫抗曹,大敗曹軍于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zhàn)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xù)發(fā)射10箭;作“木?!?、“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shù)十處。旅游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武鄉(xiāng)在今漢中市的武鄉(xiāng)鎮(zhèn)),死后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F(xiàn)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guī)模宏偉,有七院六十余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于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zhèn),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間,內(nèi)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事跡有哪些?
1、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
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閑游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yè),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
這回諸葛亮并沒外出,但是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干出了一番事業(yè)。
2、錦囊妙計
孫權(quán)為了控制挾持劉備,理解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后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zhì),再派人去奪回荊州。
劉備接見了孫權(quán)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并叫趙子龍護送劉備。
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yún)?,就應領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能夠依照順序施行。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quán)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護衛(wèi)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
3、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4、躬耕隴畝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瑯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5、先主托孤
漢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
于是劉備才答應即帝位,是為蜀昭烈帝。劉備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jié)。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敝琳挛淙?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p>
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本來南中地區(qū)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fā)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蜀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十二月班師成都。蜀漢在南中安定并獲得大量的資源,并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jīng)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關于諸葛亮?
也是偶的偶像
五十四年的軌跡,諸葛亮一生簡記
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東漢光和四年,瑯琊郡陽都人。同年出生的,還有東漢最后一位皇帝——獻帝。
陽都位于目前山東省沂南縣,相當于沂水與東汶河和交流處。而位于沂南縣南五十公里的臨沂縣,卻有了很多關于諸葛亮的古跡。當?shù)赜幸粋€人口超過一千人的諸葛鎮(zhèn),傳說少年時期的諸葛亮曾住在那里,附近的丘陵上也有一古墳,碑上刻有“諸葛武侯先塋”。遠隔了一千八百年,諸葛亮的故鄉(xiāng),卻仍然留有不少有關諸葛亮的古跡。姑且不論真實如否,諸葛亮的魅力,可見一斑。
而諸葛世家,原本確實居于更冬之縣名諸縣(現(xiàn)今的諸城縣),當時的姓應該為葛,后期搬至陽都,由于當?shù)匾灿懈鹗弦蛔澹瑸榱朔謩e,故以諸縣之葛族來稱呼。久而久之,便成了諸葛一氏。而諸葛家也逐漸成為了陽都一代的望族。
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曾為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以剛直聞名于世。也因為剛直而丟官,降為平民。
諸葛亮之父珪曾任泰山郡丞(孔明12歲時亡故),母章氏(孔明9歲時亡故)。珪與章氏之間育有三子一女(有一說法為二女。)也就是兄諸葛瑾(在吳任官,官至大將軍),弟諸葛均(隨亮仕蜀,官至長水校尉),與其妹(有一說是姐)龐諸葛氏(嫁與龐公之子龐山民,山民仕魏,官至黃門吏部郎)。
這就是諸葛世家的環(huán)境,也就是諸葛亮的背景。
(平曰:不難看出,諸葛世家雖然是望族,但是自諸葛豐以下,已然家道中落?;蛟S也就是這個環(huán)境,讓諸葛亮既不失書香世家的熏陶,也免卻了世家子弟的氣息,反而由于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十分務實。)
·遷至隆中。
諸葛亮出生后三年(公元184年)爆發(fā)了黃巾之亂。而在諸葛亮兄弟相繼失去雙親的時候,照顧他們的責任,落在了叔父諸葛玄的身上。
當時掌握揚州regime的為袁術,碰巧豫章太受周術亡故,袁術為了貫徹勢力,便選用了諸葛玄為新任太守。而為陽都望族的諸葛世家,似乎在很早前就與袁家有關系,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諸葛玄才被起用。
諸葛玄于是帶同諸葛亮與其弟妹赴任,而把陽都的家托付給諸葛瑾。后來諸葛瑾不久也與繼母前往江東躲避戰(zhàn)亂。
如此一來,諸葛世家便完全離開的陽都故鄉(xiāng)。此后并無一人能活著回到故鄉(xiāng),可以說當時受戰(zhàn)亂影響而流離失所的諸葛世家,處境十分悲哀。
而赴任豫章的諸葛玄,由于他的任命不過是袁術的專斷妄為,很快就遇到了東漢王朝派來的郡太守朱皓。兩者對抗之下諸葛玄兵敗,不得而前往舊交劉表處投靠。時年諸葛亮15歲。
劉表統(tǒng)治的襄陽當時并未被戰(zhàn)亂波及,因此諸葛世家也在此安居下來。諸葛亮的游學,也應該在這段時期。這段時期內(nèi)諸葛亮的妹妹(有一說是姐)嫁給了龐家的兒子龐山民。
而在諸葛亮17歲的時候叔父諸葛玄也去世了。諸葛亮與弟均,后來移居到襄陽城郊的隆中,一住就是10年。
·隆中之對。
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內(nèi),正史記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梁父吟為山東民謠,記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喜歡這民謠,應該是在懷念故鄉(xiāng)與思量在權(quán)謀變術中生存之道。
這10年內(nèi)諸葛亮透過與當?shù)孛康慕煌虏粩嗯ψ晕姨嵘蛘呖梢哉f,諸葛亮一生的智慧,成于這十年之內(nèi)。
建安12年(公元207年),47歲的劉備三臨隆中,拜訪當時僅有27歲的諸葛亮。正史有以下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唬骸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諸葛亮在這一段所分析的天下大勢,的確有其獨特見解,足不出戶而知曉天下大勢。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
以上便是三分天下之計,后期的蜀國,基本上依照這一戰(zhàn)略方針為藍本發(fā)展,而這一戰(zhàn)略方針,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劉備的崛起與三分天下的形成。
(有不少都列舉出三分天下之計并非諸葛亮一家獨有,諸如魯肅等,也曾獻此計。因此諸葛亮的才能并不大。愚意以為,此乃英雄所見略同。當時諸葛亮尚是白身,而魯肅卻已為東吳的重要人物。白身的諸葛亮能有如此見解,不能不說是有才。更有甚者認為諸葛亮的三分之計根本不合時宜,愚意以為諸葛亮此計既然在后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么三分之計,并非不合時宜。也有人謂諸葛的三分之計在后期便已成為過去式,而諸葛尚且以此為戰(zhàn)略方針,難免過時。愚意以為在失去荊州的蜀國看來,出路僅有北伐。因此諸葛并非不因時制宜,而是按照三分方針北進,乃是蜀國唯一出路。)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稹w乃止?!?
從這段可以看出,劉備是對諸葛亮信任的,而諸葛亮的軍師地位,得到了鞏固。而不單單劉備信任諸葛亮,劉琦也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正史有此記載: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于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guī)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
·赤壁之戰(zhàn)。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揮軍南征,目標指向荊州的劉表與江東的孫權(quán)。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而其后劉表死,劉琮降。劉備在拒絕了諸葛亮襲取襄陽而守的計策之后被曹操追擊,大敗后輾轉(zhuǎn)逃至夏口。
當時的荊州已經(jīng)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僅有江夏、夏口的劉備、劉琦部隊。面對逐步逼至的曹操大軍,扭轉(zhuǎn)危機的,便是諸葛亮。
(諸葛亮在劉備敗逃的情況下并沒有發(fā)揮能力,扭轉(zhuǎn)敗局。然而諸葛亮在曹操逼近,劉琮投降的情況下曾建議偷襲襄陽。然而劉備沒有采納,遂至孤立無援而敗退。因此并非諸葛亮沒有發(fā)揮能力,而是在當時劉備沒有采納諸葛亮計謀以及曹軍勢大的情況下,諸葛亮也無力回天。無論是怎樣的智者,在如此的境況下,也只有敗走。此非諸葛不欲為,而是事不如愿。)
當時劉備聚兵江夏、夏口,部下僅余二千,加上關羽水軍與劉琦所部不過萬余。實在無法對抗曹操接下來的猛攻。而此刻的諸葛亮,立刻提出了聯(lián)吳的設想,并且親任使節(jié)。
正史有以下記載: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睍r權(quán)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quán)曰:“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據(jù)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quán)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quán)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睓?quán)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此刻的諸葛亮,充分發(fā)揮了外交家的本色,與孫權(quán)乃至整個吳軍智囊團展開了雄辯,成功使用激將計之后,最終促使吳軍加入了戰(zhàn)團。
而隨著吳軍的出發(fā),諸葛亮在赤壁戰(zhàn)役上的任務,也告一段落。
“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diào)其賦稅,以充軍實?!?
而后便是吳軍三萬與曹軍二十余萬的會戰(zhàn),以周瑜火燒計劃的成功與曹操敗走為終結(jié)。而諸葛亮此時此刻,更多的是跟劉備在后方觀望,史載劉備“蓋采進退之計?!辈]有如演義所說展開了諸如借東風等精彩故事。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中,有表現(xiàn)的只在聯(lián)吳之上。雖然并沒有多少表現(xiàn),但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前準確的聯(lián)吳作戰(zhàn)判斷,在吳魏交鋒的時候以在后觀望為戰(zhàn)略也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過人的軍事造詣。這些戰(zhàn)略,在赤壁之戰(zhàn)中盡量把當時弱小的劉備集團推向漩渦的邊緣,避免在大會戰(zhàn)中受損。同時也養(yǎng)精儲銳,準備在戰(zhàn)后謀利。而赤壁之后劉備的軍事行動的確很活躍,進南郡,南征四郡等。)
赤壁之后,孫劉聯(lián)軍進攻南郡。其后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率軍南征,平定四郡。而在得到周瑜諒解屯駐公安,暫借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官拜軍事中郎將,負責治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在臨蒸設置大本營,統(tǒng)治三郡,其任務為“調(diào)其賦稅,以充軍實?!眲浒汛蠛蠓降墓芾砣蝿战唤o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充分發(fā)揮了其政治能力,采取圓滑的政治手腕,為劉備提供了鞏固的后方以及源源不絕的補給。
而他自己,擔任此工作,也將近五年。
·內(nèi)政首腦。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向劉備求援,請劉備揮軍征討漢中五斗米教。劉備于是率領以龐統(tǒng)、黃忠等為主要將領的部隊進入西川。當其時諸葛亮,依然留在荊州負責內(nèi)政。
而劉備在第二年正式與劉璋決裂,揮軍向成都進發(fā)。然而軍事行動并不順利,受到了劉璋部將張任等人的頑強抵抗,軍師龐統(tǒng)陣亡。這時的諸葛亮,便是在這一情況底下,第一次率領軍隊,入蜀援助。
之后降伏了劉璋,平定蜀地。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也初具雛形。
諸葛亮時年34歲,擔任軍師將軍,成為軍事、政治最高輔佐官吏。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zhèn)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
從正史的記載不難看出,諸葛亮從荊州到益州,所擔任的角色都是以內(nèi)政首長為主。這一方面足顯諸葛亮在內(nèi)政方面的長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由于孫權(quán)以劉備已占有益州為由,向蜀國要求歸還荊州。對于吳國來說荊州應該是東吳的領地,而對于蜀國來說,荊州不單單是蜀軍的發(fā)祥地,更是三分之計的重要據(jù)點。于是就在劉備支吾搪塞激怒了孫權(quán)的情況底下。孫權(quán)企圖以武力進駐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而劉備也與諸葛亮統(tǒng)率五萬軍隊進駐公安。
而就在雙方關系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觸即發(fā)的時候,事情迎來了轉(zhuǎn)變的契機。此時曹操領軍征服了漢中地區(qū),威脅益州。
無奈之下劉備只得讓步,派出諸葛亮與吳國代表諸葛瑾會面,達成了和解的協(xié)議。荊州問題,最終得以暫時解決。
(平曰:諸葛亮與諸葛瑾因公事的這次會面,應該是赤壁之后的第一次見面,而雙方都只是各為其主地在荊州問題上討價還價,私底下卻并沒有會面。足以看出孔明與其兄都有優(yōu)良的品德與政治意識,公私分明。)
荊州問題暫時解決后的四年內(nèi),劉備在外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所有權(quán),最終戰(zhàn)勝并即位漢中王。而諸葛亮在這段時間內(nèi)一直留守成都,他的貢獻就是補充糧草兵員。
(諸葛亮在劉備死前多是留守后方如蕭何故事。其政治能力在這一段時間得到充分表現(xiàn),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
·蜀國丞相。
而在關羽丟失荊州為東吳所殺之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崩于洛陽,其子丕繼。同年十月,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王朝,廢除了漢王朝。
次年四月,劉備在群臣要求之下稱帝,重建漢王朝。而諸葛亮,也順理成章成為開國丞相,年僅41歲。
“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后數(shù)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雷娓屑冄陨钪?,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毕戎饔谑羌吹畚?,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tǒng),兢兢業(yè)業(yè),不取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jié)。張飛卒后,領司隸校尉?!?
丞相錄尚書事,是為政治首腦。假節(jié),是無上權(quán)威,也使諸葛亮有了先砍后奏之權(quán)。后來又加為司隸校尉,更是有了彈劾百官的權(quán)限??梢哉f,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后便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
盡管有如此無上的權(quán)力,但是諸葛亮心中,必然不好過。荊州的丟失使諸葛亮二路北伐的戰(zhàn)略幾近全盤告吹。而唯一可以修補的方法,便是穩(wěn)住孫氏。如此或可讓東吳補上荊州一路,盡可能修復三分天下之計的藍圖。
然而事情卻并非如諸葛亮所料,自關羽被殺后這段時間內(nèi),一直在劉備心中無法磨滅的就是為關羽報仇的念頭。劉備更在稱帝同年的七月不顧諸葛亮的反對,起兵伐吳。更在夷陵一戰(zhàn)兵敗,蜀軍多年積蓄損失慘重。
荊州丟失而使三分戰(zhàn)略幾成畫餅,如今自己多年里與劉備辛苦經(jīng)營的蜀軍,又在夷陵盡喪。蜀國的國力一下子跌入了最低點。這時的諸葛亮,雖然擁有內(nèi)政的無上權(quán)力,但是在軍事上,一直以來未能擁有兵權(quán)。加上劉備的專斷,外力的介入。諸葛亮便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隨風浪飄蕩。
(孔明雖在這短短數(shù)年間登丞相之高位,但是這幾年的孔明,一定是出山以來最不如意的孔明。惜哉嘆哉,那一刻諸葛亮的心情,會是如何沉重?站在一旁看著自己無力改變的事情一步一步逼近的心情,應該很糟糕的。)
而在劉備兵敗之后,諸葛亮更要肩負起整個蜀國的命脈??梢哉f,諸葛亮真正突破政治的缺口染指蜀國軍事,付出的代價是失去荊州喪失大量精銳部隊,這絕對不值得。但是無論如何,諸葛亮必須在沉痛的心情下,接受了這一使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jié)和親,遂為與國?!?
劉備死后的諸葛亮,又領了益州牧的職位,使他的權(quán)力由中央貫徹到地方。而這一刻的諸葛亮,立刻便開展了實質(zhì)工作,與吳國恢復同盟的同時,在國內(nèi)采取與民休息的策略。
而繼任的劉禪,雖然平庸,但也遵守了父親的遺言,事無巨細,俱交由諸葛亮處理。諸葛亮所主張的政策,此刻得到了比劉備時期更全面的開展。
(諸葛亮真正踏上全天下的大舞臺就在此刻,如果說諸葛亮仕途的前半生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那么其后的南征北伐,更是充分表現(xiàn)了其軍事家的素質(zhì),一舉奠定了其軍事家的地位。)
·南征北伐。
南征北伐可以說是諸葛亮最矚目的時光。下面以年表形式略微歸納諸葛亮由建興元年真正執(zhí)掌國政至建興十二年卒于五丈原的軌跡。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派鄧芝與吳修復同盟關系,也籍此修復三分之計的藍圖。
建興二年(公元224年)務農(nóng)殖谷,閉關與民休息。同年魏攻吳,無功返。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時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南征,南蠻孟獲降伏。此年十二月還成都。同年魏再度伐吳,依然止步廣陵。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治戎講武,積極籌備物質(zhì),準備北伐。此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睿立。吳興兵攻魏,無功返。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作了萬全準備的孔明,在此年三月向后主劉禪上《出師表》,踏上北伐之路。蜀軍集結(jié)在于漢中陽平關附近,等待進攻的時機。同年司馬懿受任駐守于宛,指揮與吳國交界的軍隊。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進攻祈山,但是馬謖率領的先鋒部隊違反了孔明的作戰(zhàn)方針,在街亭大敗??酌鞑坏貌怀吠?。回到漢中,孔明“揮淚斬馬謖”,同時請示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以表示責任。夏,吳大勝魏軍合肥大將曹休。諸葛亮乃上《后出師表》,發(fā)軍北伐。冬十二月,孔明越散關圍陳倉二十余日,因陳倉守將郝昭防守嚴密而魏國援軍又至,蜀軍糧盡而退。擊敗追擊的魏軍,殺死敵將王雙。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令將軍陳式平定武都、陰平二郡。為了牽制敵方雍州刺史郭淮,孔明親出建威,達到戰(zhàn)略目的后歸還。同年四月孫權(quán)稱帝。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春,魏發(fā)動攻勢。司馬懿由西城沿漢水,張合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分三路攻漢中,孔明布陣于城固、赤坂,加強迎戰(zhàn)準備。魏因連續(xù)下大雨道路不通,進攻受阻而作罷。吳攻魏合肥,不克。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孔明親自率軍再度進攻祈山。魏調(diào)宛城守將司馬懿負責抵擋蜀軍。孔明為仲達堅固的防守所阻。夏六月,蜀軍因軍糧用盡,不得不撤軍,其間擊殺張合。
建興十年(公元232年)在漢中讓兵士休養(yǎng),獎勵農(nóng)業(yè),貯備軍糧,制作“木?!薄ⅰ傲黢R” 等運輸工具,訓練士兵作遠征的準備。吳謀攻廬江,旋退。
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冬天,囤集軍糧于遠征的路線斜谷口,整修驛站。同年吳謀攻合肥新城,中伏敗退。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率十萬大軍由斜谷出擊。第一次用“木?!?、“流馬”運軍糧。出渭水南岸于五丈原布陣,興屯田已備持久戰(zhàn)。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秋八月病發(fā),喪于軍中。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漢獻帝也死了。諸葛與漢獻帝,是同年生而同年死,俱終于五十四歲之齡。
(無論是從南征的正確戰(zhàn)略還是從北伐的情形看來,諸葛亮的軍事造詣雖然并未登上登峰造極之境,但是也足見威力。以“謹慎”作為諸葛用兵的總結(jié),最為合適。喪于軍中,也只能嘆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绷硗馀u諸葛的文章多番提到諸葛亮頻繁對魏用兵,消耗國力。但是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吳魏之間的交戰(zhàn),比蜀魏之間的交戰(zhàn)更為頻密,也更為激烈。是不是批評者雞蛋里面挑骨頭呢?諸葛亮既然在后世被人以“謹慎”二字作為對其用兵的總結(jié),相信必定會以不敗為目標。而當其時蜀國的國力也足以應付北伐有余,更何況諸葛每伐比想方設法自行解決糧草問題。)
參考資料:;tid=1258fpage=1chat=1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