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本如白玉出自哪里,白玉指的是什么菜
今天給各位分享菜本如白玉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白玉指的是什么菜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國的國寶白玉菜在哪里
臺北故宮中
臺北故宮總共有三件翠玉白菜,除了鎮館的翠玉白菜外,第二棵是綠黃相
翠玉白菜花插
間的翠玉白菜,高度約13.4厘米,顏色偏黃,菜葉上也有菜蟲,臺北故宮人士暱稱他為“翠玉小白菜”。這棵翠玉小白菜注定要被打入冷宮!因為它的質地比不上鎮館之寶。 另一棵也經常被冷落的翠玉白菜也還在臺北故宮的庫房,這棵白菜來源是紫禁城的南庫。最有趣的是這棵白菜的中心在雕刻制作時就被刻了一個洞,因此,有人說這棵翠玉白菜原始的用途應是花插。翠玉白菜花插非常嬌小,被歸類在珍玩庫,不像另兩件列在玉器科,過去它從未曾公開展出過。
2013年10月16日,臺北故宮方面于與日本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正式簽約,將于2014年借出“鎮院之寶”翠玉白菜、肉型石等代表性文物在日本展出。華夏經緯網發表評論文章,坦言珍貴國寶“去日本卻不來大陸”,對大陸民眾實在“頗有些不公”。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2013年11月9[2] 日下午在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時就此表示,“翠玉白菜”登陸臺北故宮主要因臺方仍要考慮運輸、法律及名稱三大問題。[2]
臺北故宮登陸需要先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文物運輸上的安全保證;二是明訂司法免扣押的法律保障;三是名稱問題,臺北故宮已向大陸當局注冊登記“國立故宮博物院”,希望能順利通過。[2]
在內地
一九五零年天津的文物專家樂翻天了!因為他們居然在天津市財政局的一個庫房發現一棵翠玉白菜。內地大陸現有的翠玉白菜一棵在天津博物館,一棵在北京博物館。相比較于臺北故宮,北京博物館的翠玉白菜就顯得默默無聞!倒是天津博物館的翠玉白菜在富貴中還帶著親民的味道。論起質地,天津博物館的這棵翠玉白菜沒有臺北故宮的好,但是天津的翠玉白菜擁有白綠黃三個顏色,工匠大膽地取原本應該是缺陷的黃色進行巧雕,反而將白菜天然的感覺給寫實地表現出來。有關人士還將這棵翠玉白菜別稱為“凍白菜”,真是太傳神了!還有一棵更精絕的翡翠大白菜不知去向,這棵白菜必須由慈禧談起,根據《愛月軒筆記》,慈禧太后陪葬品中有一棵大型翡翠白菜,綠葉白心,菜梗上還刻著一只振翅的蟈蟈,另外還有兩只紅白相間的馬蜂,這棵舉世絕品的翠玉白菜不知去向。一九二八年爆發了震驚國際的慈禧陵寢盜墓案。該年七月孫殿英率部眾荷槍實彈進入清東陵,用炸藥炸開了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寢,并將陪葬寶物洗劫一空。
誰知道孟子.告子上的全文內容
《孟子·告子上》譯文
(一)告子曰:“性猶杞柳也①,義猶杯棬也②;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棬。” 告子說:“人的本性好比杞柳,義好比杯盤;使人性變得仁義,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盤。”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杯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杯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說:“你能順著杞柳的性狀把它做成杯盤呢,還是要傷害了它的性狀把它做成杯盤呢?如果是傷害了它的性狀而把它做成杯盤,那么也要傷害了人的本性使它變得仁義嗎?率領天下的人給仁義帶來災難的,必定是你這種論調吧!”
[注釋] ①杞(qǐ)柳:樹名,枝條柔韌,可以編制箱筐等器物。②杯棬(bēi quān):器名。先用枝條編成杯盤之形,再以漆加工制成杯盤。
(二)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告子說:“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東邊開個口就往東流,在西邊開個口就往西流。人性本來就不分善與不善,就像水流本來不分向東向西一樣?!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說:“水流確實是本來不分向東向西的,難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嗎?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飛濺起來,也能使它高過人的額頭;阻擋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形勢導致這樣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變得不善,他本性的改變也正像這樣?!?
(三)告子曰:“生之謂性?!?告子說:“天生的稱作天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孟子說:“天生的稱作天性,就像白的稱作白嗎?”曰:“然。” 告子說:“是的?!薄鞍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孟子說:“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嗎?”曰:“然?!?告子說:“是的?!薄叭粍t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孟子說:“那么,狗的天性就像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嗎?”
(四)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告子說:“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內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義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內心的?!泵献釉唬骸昂我灾^仁內義外也?” 孟子說:“憑什么說仁是生自內心而義是外因引起的呢?”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告子說:“他(比我)年長,我便尊敬他,不是預先就有‘尊敬他’的念頭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膚色)白,我便認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顯露在外的緣故,所以說(義)是外因引起的?!痹唬骸爱愑诎遵R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孟子說:“白馬的白,沒有什么區別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對老馬的尊敬,也沒有什么區別于對長者的尊敬的嗎?再說,是認為長者那里存在義呢,還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義呢?”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告子說:“是我弟弟,我就愛他;是秦國人的弟弟,就不愛他,這是由我決定愛誰的,所以說(仁)是生自內心的。尊敬楚國人中的長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長者,這是由對方年長決定的,所以說(義)是外國引起的?!痹唬骸瓣惹厝酥刷伲瑹o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孟子說:“愛吃秦國人燒的肉,同愛吃自己燒的肉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其他事物也有這種情況,那么愛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嗎?”
[注釋] ①耆:同“嗜”。
(五)孟季子問公都子曰①:“何以謂義內也?” 孟季子問公都子說:“為什么說義是生自內心的呢?”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公都子說:“(義是)表達我的敬意,所以說是生自內心的?!薄班l人長于伯兄一歲,則誰敬?” (孟季子問:)“有個同鄉人比你大哥大一歲,那么先尊敬誰?”曰:“敬兄?!?公都子說:“尊敬大哥?!薄白脛t誰先?” (孟季子又問:)“(如果在一起喝酒,)先給誰斟酒?”曰:“先酌鄉人。” 公都子說:“先給那個同鄉人斟酒?!薄八丛诖?,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孟季子說:)“內心要敬重的(大哥)在這里,實際敬重的(同鄉人)在那里,(可見義)果然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內心的。”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公都子不能回答,把這事兒告訴了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弟為尸②,則誰敬?’彼將曰,‘敬弟?!釉?,‘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右嘣?,‘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孟子說:“(你反問他,)應該尊敬叔父呢,還是尊敬弟弟?他會說,‘尊敬叔父。’(你再)問,‘弟弟充當了受祭的代理人,那該尊敬誰?’他會說,‘尊敬弟弟?!憔驮賳?,‘(如果這樣)尊敬叔叔又體現在哪里呢?’他會說,‘因為弟弟處在受祭代理人地位的緣故?!阋簿驼f,‘因為(那個同鄉人)處在該受尊敬的地位上的緣故。平時尊敬的是大哥,這會兒該尊敬的是同鄉人?!奔咀勇勚?,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季子聽說了這番話,說:“該尊敬叔父時就尊敬叔父,該尊敬弟弟時就尊敬弟弟,(可見義)果然在于外因,不是生自內心的。”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說:“冬天要喝熱水,夏天要喝涼水,那么需要吃喝,也在于外因嗎?”
[注釋] ①孟季子:朱熹云:“疑是孟仲子之弟也?!被蛘f為任國國君之弟季任。②尸: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靈的人,以臣下或死者的晚輩充任。后世改為用神主、畫像。
(六)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①,則民好暴?!蛟唬骸行陨?,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②?!裨弧陨啤粍t彼皆非與?” 公都子說:“告子說:‘天性沒有善良、不善良的區別?!腥苏f:‘天性可以變得善良,可以變得不善良;所以文王、武王得了天下,百姓就愛好善良;幽王、厲王統治了天下,百姓就變得兇暴。’又有人說:‘有天性善良的,有天性不善良的;所以以堯為君主,卻有象(這樣的臣民);以瞽瞍為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兒子);以紂為侄兒,并且以他為君主,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干?!F在您說‘天性善良’,那么他們所說的都錯了嗎?”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对姟吩唬骸焐裘?,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劭鬃釉唬骸疄榇嗽娬撸渲篮?!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說:“至于說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認為是善的,這就是我說的天性善良。至于有人變得不善,不是天性的過錯。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恥心就是義;恭敬心就是禮;是非心就是智。(可見)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界贈給我的,是我本來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這些罷了。所以說,‘探求就能得到它們,放棄就會失掉它們?!腥耍ㄍ瑒e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這是不能充分表現他的天性的緣故。《詩經》上說:‘上天生養眾民,有事物便有法則。眾民保持了常性,所以愛好美德?!鬃诱f:‘作這篇詩的,是懂得道的??!有事物便有法則;眾民保持了常性,所以愛好美德。’”
[注釋] ①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周代兩個暴君。②微子啟、王子比干:微子啟,據《左傳》、《史記》記載,是紂王的庶兄。王子比干,紂王叔父,因勸諫而被紂王剖心而死。③以上四句出自《詩經?大雅?烝民》。
(七)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①:‘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闹嗨?,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②。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③,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④,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孟子說:“豐年,青年子弟大多懶惰;荒年,青年子弟大多兇暴,不是天生的情性有這種不同,是那影響思想的環境使他們變得這樣的。比如種大麥,播了種,耙了地,種的地方相同,種的時間又相同,麥子蓬勃地生長,到夏至的時候,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也是因為土地的肥瘦、雨露的滋養、人工的管理不一樣的緣故。所以凡是同類的,全都是相似的,為什么一說到人,偏偏要懷疑這一點呢?圣人是和我們同類的,所以龍子說:‘不知道腳樣而編鞋,我知道不會把它編成草筐的?!菪南嗨?,是因為天下之人的腳形是相同的。口對于味道,有同樣的嗜好;易牙是最先掌握了我們口味上共同嗜好的人。假使口對于味道,生來就跟別人不一樣,就像狗、馬和我們不同類一樣,那么天下的人為什么都追隨易牙的口味呢?說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嘗到易牙烹調的菜肴,這說明天下人的口味是相似的。耳朵也是這樣,說到聲音,天下的人都期望聽到師曠演奏的樂曲,這說明天下之人的聽覺是相似的。眼睛也是這樣,說到子都,天下沒有不知道他俊美的;不知道子都俊美的,是不長眼睛的人。所以說,口對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對于聲音,有相同的聽覺;眼睛對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說到心,偏偏會沒有相同的愛好嗎?心的共同愛好是什么?就是理,就是義。圣人最先覺悟到我們人心的相同愛好罷了。所以理義能使我們心理愉悅,正像牛羊豬狗的肉能使我們享到口福一樣。
[注釋] ①龍子:見《膝文公上》第三章注。②易牙:齊桓公的寵臣,傳說他擅長烹飪。③師曠:春秋時晉平公的樂師,生而目盲,善辨音律。④子都:傳說是古代的一個美男子。
(八)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①。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鬃釉唬骸賱t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闹^與?”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很繁茂,因為它處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還能保持繁茂嗎?那山上日夜生長,受雨露滋潤的樹木,不是沒有嫩芽新枝長出來,但牛羊接著又放牧到這里,因此成了那樣光禿禿的了。人們見它光禿禿的,就以為這山不曾長過成材的大樹,這難道是牛山的本性么?就說在人的身上,難道會沒有仁義之心嗎?有些人之所以喪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能保住善心的繁茂嗎?(盡管)他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觸了天明時的晨氣,而使他的好惡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許的相近,(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為,又將它攪亂、喪失了。反復地攪亂,那么他夜里滋生的那點善心就不足以保存下來;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來,那他離禽獸就不遠了。人們見他像禽獸,就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天性,這難道是人的實情嗎?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養護,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護養,沒有東西不會消亡??鬃诱f:“把握著就存在,放棄了就喪失;出去進來沒有定時,無人知道它的去向。’大概就是說的心吧?”
[注釋] ①梏:通“攪”,可參清焦循《孟子正義》。
(九)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①,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說:“對于君王的不聰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沒有能生長的。我見君王的次數很少,我一離開他,那些給他潑冷水的人馬上又圍上去了,(這樣,)我對他剛有的那點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樣呢?(好比下棋,)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一心只聽弈秋講解。另外一人雖然也在聽講,卻一心以為有只天鵝要飛來了,想著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學,卻不如人家學得好了。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嗎?當然不是這樣?!?
[注釋] ①繳(zhuó):拴在箭上的生絲繩,這里指代箭。
(十)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①,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②。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③,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兩樣不可能同時得到,就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兩樣不能同時兼顧,就放棄生存而要義。生存是我所喜愛的,但所喜愛的有超過生存的,所以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惡的,但我所憎惡的有超過死亡的,所以有些禍患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喜愛的沒有什么超過生存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樣不采用呢?假使人們所憎惡的沒有什么超過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事,哪樣不去干呢?按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卻不去做,按這么做就能避開禍患,然而有人卻不干,由此可見,所喜愛的有超過生存的,所憎惡的有超過死亡的。不僅僅是賢人有這樣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賢人能不喪失它罷了。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餓死,(但如果)吆喝著施舍給人,路上的餓漢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腳踢著施舍給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的。一萬鐘的俸祿,(有人)卻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行徑不也應該停止了么?這就叫喪失了他的本性?!?
[注釋] ①豆: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腳盤。②鐘:古代量器,六石四斗為一鐘。③得:通“德”,此處作動詞。
(十一)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說:“仁是人的(善)心,義是人的(正)路。放棄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丟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尋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雞狗還知道去尋找;有人丟失了善心卻不知道去尋找。求學請教的道理不在于別的,在于找回他丟失了的善心罷了。”
(十二)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②?!?孟子說:“如果現在有個人無名指彎曲了不能伸直,(雖然)既不疼痛又不妨礙做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么即使趕到秦國楚國去(醫治),也不會嫌路遠,為的是手指不如別人。手指不如別人,知道厭惡它;心不如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不懂輕重?!?
[注釋] ①信:同“伸”。②不知類:朱熹《四書集注》云:“言不知輕重之等也?!弊g文從之。
(十三)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孟子說:“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人們要想讓它們生長,都知道該怎樣去培養。至于本身,反倒不知道怎樣培養自己,豈不是愛自身還不如愛桐樹梓樹嗎?真是太不會考慮問題了?!?
(十四)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①。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標,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②。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孟子說:“人對于自己的身體,是各部分都愛護的。都愛護,便都加以保養。沒有哪點兒肌膚不愛護,便沒有哪點兒肌膚不保養。用來考察他保養得好不好,難道有別的方法嗎?在于看他注重保養哪一部分罷了。身體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和大的部分。不能因為(保養了)小的部分而損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為(保養了)次要部分而損害了重要部分。只保養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養大的部分的,是君子。如果現在有這么個園藝師,放棄培植梧桐標樹,去培植酸棗荊棘,那他就是個頂蹩腳的園藝師。(如果有人)保養了自己一個手指卻喪失了肩背的功能,自己還不清醒,那他就是個頂糊涂的人。專講吃喝的人,人們鄙視他,是因為他保養了小的部分而喪失了大的部分。如果講究吃喝的人沒有丟棄(善心的培養),那么他的吃喝難道還只是為了保養一尺一寸的肌膚嗎?”
[注釋] ①體有貴賤,有小大:朱熹《四書集注》云:“賤而小者,口腹也;貴而大者,心志也?!雹诶羌玻和袄墙濉保y、錯雜的樣子。這里是昏憒糊涂的意思。
(十五)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公都子問道:“同樣是人,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是什么原因?”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孟子說:“能依從重要器官的就成為君子,依從次要器官的就成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公都子又問:“同樣是人,有人能依從重要器官,有人卻依從次要器官,為什么呢?”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說:“耳朵、眼睛這些器官不會思考,(容易)被外物蒙蔽。因此一與外物接觸,就被引誘過去。心這個器官是會思考的,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不思考就得不到(善性)。這是天賦予我們的(最重要的)器官。先抓緊這個重要器官,那么(耳朵眼睛之類)次要器官就不會被(外物的引誘)奪走了。這就是成為君子的道理罷了?!?
(十六)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①。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說:“有天爵,有人爵。仁義忠信,好善不倦,這就是天爵;公卿大夫,這些是人爵。古代的人修養他的天爵,而人爵就隨天爵來了。現在的人修養天爵,是用它來獲取人爵;一旦得了人爵,就丟棄了他的天爵,那是實在太糊涂了,最終(他的人爵)也一定會喪失的?!?
[注釋] ①天爵、人爵:天爵指仁義忠信等,孟子認為這些是天然就值得尊貴的。人爵指通常所說的爵位。
(十七)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①?!对姟吩疲骸茸硪跃疲蕊栆缘?。’②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孟子說:“想要尊貴,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貴的東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罷了。別人給予的尊貴,不是真正的尊貴。趙孟給予了一個人尊貴,趙孟也能使他低賤?!对娊洝飞险f:‘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獻上仁德使他滿足?!@是說仁義滿足了,所以就不羨慕別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聲、廣泛的贊譽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羨慕別人的錦繡衣裳了。”
[注釋] ①趙孟:即趙盾,字孟。春秋時晉國正卿,掌握晉國的實權,因而他的子孫后來也稱趙孟。②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大雅?既醉》,是周代祭祖時祭辭中的兩句。今人高亨認為“德”字當作“食”,古德字作“惪”,與食形近而誤(說見其《詩經今注》)。
(十八)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孟子說:“仁能戰勝不仁,就像水能戰勝火一樣。而現在一些行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澆滅一車木柴燃起的大火;火不熄滅,就說水不能戰勝火。這反而助長了那些最不仁的人,(而他原來那點仁)也最終會喪失的?!?
(十九)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①。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說:“五谷是莊稼中的好品種,但如果不成熟,那還不如稗子之類野草。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罷了。”
[注釋] ①荑(tí):即稊,稗類植物。
(二十)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說:“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滿;學射的人也力求自己把弓拉滿。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一定要用圓規和曲尺;學手藝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圓規和曲尺?!?
[注釋] ①彀(gòu):把弓拉滿。
《孟子·告子下》譯文
(一)任人有問屋廬子曰①:“禮與食孰重?” 任國有個人問屋廬子道:“禮節和吃飯哪樣重要?”曰:“禮重?!?屋廬子說:“禮節重要?!薄吧c禮孰重?” 那人又問:“娶妻和禮節哪樣重要?”曰:“禮重?!?回答說:“禮節重要?!痹唬骸耙远Y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②,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那人又問:“按照禮節求飯吃,卻吃不上而餓死;不按禮節求飯吃,卻吃上了飯,那么也一定要按禮節行事嗎?按親迎禮娶親,卻娶不到妻子;不按親迎禮,卻能娶到妻子,那么也一定要行親迎禮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鄒國去,把問題告訴給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③?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④,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么困難呢?不度量原來基礎的高低,只比較它們的末端,那么寸把長的木塊也能使它高過尖頂的高樓。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就一只金屬帶鉤和一車子羽毛相比來說的嗎?拿吃飯的重要問題同禮節的細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吃飯重要?拿娶妻的重要問題同禮節的細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住哥哥的胳膊奪他的飯吃,就能得到飯吃;不扭就得不到飯吃,那么就該扭他嗎?翻過東邊人家的墻頭,摟抱那家的閨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摟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么就該去摟抱?/ca
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請問完整的詩句是什么?詩意是什么?(急求)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立春》,完整的詩句如下: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詩意:杜甫由眼前的春盤,回憶起往年太平盛世", 兩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現實,卻是飄泊異鄉,萍蹤難定。面對巫峽大江,愁緒如東去的一江春水,滾滾而來。悲愁之余,只好“呼兒覓紙”,寄滿腔悲憤于筆端,寫出一首詩了。
擴展資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浙江菜式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著名的地方菜種。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經越國先民的開拓積累,漢唐時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時期的繁榮和明清時期的發展,浙江菜的基本風格已經形成。
浙菜中許多菜肴都富有美麗的傳說,文化色彩濃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
其中的“西湖醋魚”是杭州傳統名菜,相傳宋朝時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魚為生。有次生病時,他嫂嫂親自到湖里打魚,用醋加糖燒成菜給他吃,吃后病就好了。后來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魚”,杭州地區各家菜館均有供應。過去孤山樓外樓墻壁上曾留有“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的詩句,慕名而來品嘗的日益見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時,也指明要品嘗西湖醋魚,可見此菜在清朝初期即名揚全國。
“新風鰻鲞”是浙江寧波地區的風味名菜,魚鲞是東南沿海漁民最喜歡食用的佳品,用黃魚制作的叫“黃魚鲞”,用鰻魚制作的“鰻鲞”。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與越國交戰,帶兵攻陷越地鄞邑,即現在的寧波地區,御廚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豬肉外,取當地的鰻鲞,代替鮮魚作菜。吳王食后,覺得此魚香濃味美,與往日宮中所吃的鯉魚、鯽魚不同。待到回宮,雖餐有魚肴,但總覺其味不如鄞邑的可口。后來他差人到鄞縣海邊抓來一位老漁民,專為他制作魚肴。用鰻鲞加調味品后蒸熟,夫差吃后贊不絕口,鰻鲞從此身價百倍。清代鰻鲞也在民間流行,當時浙江臺州溫嶺縣松門地區出產的“臺鲞”,聞名全國。袁枚在《隨園食單》上曾提到“臺鲞好丑不一。出臺州松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生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鮮肉同煨,須肉爛時放鲞,否則鲞消化不見矣。凍之則為鲞凍。紹興人法也。”寧波當地每當冬令及過春節時制作的“新風鰻鲞”,略微風干,即可食用。“干菜燜肉”是紹興名肴,是用紹興特有的霉干菜和五花肉同煮,燜至酥爛時為佳。同時,肉油滲入霉干菜,霉干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軟,鮮美可口。
浙菜體系,具有悠久歷史的浙江菜品種豐富,菜式小巧玲瓏,菜品鮮美滑嫩、脆軟清爽,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在中國眾多的地方風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四個流派所組成,各自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浙菜系與眾不同的是因時因地而異。如杭州是全國著名風景區,宋室南渡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游覽杭州風景者日益增多,飲食業應運而生。其制作精細,變化多樣,并喜歡以風景名勝來命名菜肴,烹調方法以爆、炒、燴、炸為主,清鮮爽脆。寧波地處沿海,特點是“咸鮮合一”,口味“咸、鮮、臭”,以蒸、紅燒、燉制海鮮見長,講求鮮嫩軟滑,注重大湯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富有鄉村風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南肉”、“干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莼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干菜燜肉”、“蛤蜊黃魚羹”等數百種。
浙菜基于以上四大流派,就整體而言,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又具有共同的四個特點:選料講究,烹飪獨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細。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