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作者是誰,望天門山的作者是誰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望天門山作者是誰,以及望天門山的作者是誰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望天門山的作者是誰?
是李白,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望天門山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望天門山》的作者是李白,他是唐朝的詩人。《望天門山》是一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詩人李白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到天門山(今安徽省蕪湖市境內)的情景。
原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出現,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慢慢飄來。
賞析: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jié)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優(yōu)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
《望天門山的作者
《望天門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一首七言絕句.為開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望天門山全文:
作者: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詞鑒賞
該詩為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游詩詞鑒賞
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杰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為今安徽省蕪湖市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
《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tài),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把渾闊茫遠的水勢,寫足了,寫活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放眼望去,綿亙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騰浩蕩的江水沖開門,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門戶,澎湃的江水從中涌了過來.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流經上游千山萬壑,沖出三峽的長江水,由西向東緩緩流來.江水流至天門山時受阻,沖開天門山形成湍急的旋渦.“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的形勢.楚地廣闊的江面,被綿亙的天門山阻斷,受阻的江水咆哮著猶如一把利劍,將巍峨的天門山劈做兩半,江水奔瀉而過.天門山夾江聳立,故說它們是“相對出”.“出”在這里是聳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穿過天門山的滔滔江水,奔流東去浩渺無際,從紅日冉冉升起的天邊,一條帆船朝天門山馳來.“日邊來”,極言船來處之高遠.寫江水的綿遠不直接點出水,而是寫水上的船,讓人們從“日邊來”中去想象江水的渺遠.縱目遠眺,天空無物.楚江碧水,煙波浩渺,孤帆紅日,江山如畫.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jié)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是那么優(yōu)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這里我們看到了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這首詩和王之煥的《登鸛鵲樓》,一首是寫黃河,一首是寫長江,山川形勢各有特點,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盡相同,但作為盛唐時期抒情詩歌的代表作,兩者的共同處是,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積極向上的力量.李白為唐人七絕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創(chuàng)造.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