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寺供奉的是誰,菩提寺供奉的是誰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楞伽寺供奉的是誰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菩提寺供奉的是誰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大們。。幫忙翻譯一下這篇文文吧
Hello! Welcome to the existing shek wu scenic spot. It is located in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ancient city about 4.5 km southwest. "A few is on three sides by mountains and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Called wuzhong scenic spot. Is the national scenic taihu landscape of fame 13. When autumn for coordinating noble king wu yue, ii to the battlefield. Scenic area is divided into existing shek wu, ShangFangShan, wu, scholars, money transfer, dock, home on seven JingQun etc. In jinwan Originally existing shek wu tai wan, because a man in the JinBing hewn stone, the foot on suzhou. We are now ShangFang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Here you can see our detailed map area. Now please follow me, in front of us is to draw a temple, the old temple, and LiangTian arris gadamer years (A.D. 80 years prison) monk method, first built SongZhiPing mirror (AD), with nianhao 1064 fame, renamed to draw the temple. In front of us is TianWangDian, which holds the four major Kings, commonly known as the four masters. Represents the good crop weather. Out of the temple, one TianWangDian within three years of the ginkgo tree age above, more than 10 meters high, trunk ZhouChangSan meters. Now we can see the left for spring, a water-hole which after the protector of hewn, and to control the army, for drinking, the male Wells. The qing emperor qianlong six times, six to existing shek wu, near gin-san area when he stopped to flat temple is a land. We can see again go higher daxiong baodian, located bear is the Lord's. There is 16 arhat, on the topic "water plaque for" is chengcheng view of royal emperor qianlong copies. Now please follow me, here is the existing shek wu Ming tong, wen indtoduce the king, for WangChong, ShangZhen, often in the gathering. Wen levy, tang Ming TiE harmonica for books. In this set five generations a memorial temple, five people. Please follow me, in front of us is tea mill, lantau SunWuXi soldiers for kendo, so "shoot, cliff" two characters, is given SongXiaoZong YuBi FanChengDa. Then came a buddhist temple and stone temple, was founded in chao sound song, and mountain cliffs, cut out to build a high kuan Yin, six cubits, expression distinct. Many times, after retaking kuan Yin dynasty between cliff for survivors. The qing emperor qianlong, inscribed board near gin-san area when the door and write "sweet brahman antithetical couplet" may force compassion, WenSiYuan should tide dew temple ". GuanYinDian still couplet of pillars. GuanYinDong has carved kylin, meaning SongZi kylin, SongZi avalokitesvara. Right "small" is DouMu tiantai JinXian wu that book for books. GuanYinDong GuanYinGe has two walls have guanyin twelve method. Located on the right of the mount mill is tea house near gin-san area when the second existing shek wu emperor qianlong, the fishermen, after watching the existing shek wu write the fishing is fishing, song song royal monuments in the house of judah. This porch house and adjacent tea mill mountain, compose a room Fang drought, known as the image on Fang tablet, now still save - 13 (1924) the rebuilt stone buddhist temple of mountain in room. We saw the Lin walked plum blossom is FanWenMu male shrine was founded in MingZhengDe fourteen years (1520), YuZhengDe formally inaugurated in fifteen (15), by LuYong to commemorate the four FanChengDa one song. The original book "SongXiaoZong royal royal monuments, pastoral existing shek wu" for three ShiBei FanChengDa, like the treasure of the temple. Now the only 60 FanChengDa calligraphy on the Ming dynasty the noise of the rural ShiBei 4 carefully. FanGong temple and the existing shek wu says, in Ming dynasty, tang Ming literati ShenZhou, on such land wit reading paint. Now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suzhou. An introduction of our sites, now is dissolved, several sets. Wish you have a good time. Bye-bye.
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于蘇州塔文化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東方傳統建筑。是一種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又稱“佛塔”、“寶塔”。蘇州古城多寶塔,自古以來,素有“寶塔之城”之稱。據南宋碑刻《平江圖》載,有塔三十余座。至今保存的古塔,數量仍十分可觀,有報恩寺塔、虎丘云巖寺塔、羅漢院雙塔、瑞光塔、楞枷寺塔、多寶佛塔、萬佛寶塔、方塔、聚沙塔、光福塔、秦峰塔、慈云寺塔等20余座,其中樓閣式宋塔14座。蘇州是中國現存樓閣式宋塔最多的市。這些寶塔作為古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精華,對蘇州古城的風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州以供觀賞登臨的寶塔在全國首屈一指。隋朝仁壽元年曾在虎丘山上建塔,五代后周顯德六年重建,自南宋建炎至清咸豐曾七次被焚,歷史的千錘百煉,終于鍛出了虎丘云巖寺塔古樸神奇的風姿,如今,它不僅是蘇州的標識,而且也成為中國人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三國孫權為迎接西域居國僧人性康而建瑞光塔,北宋天圣八年重建,塔身清秀柔和,塔座雕刻生動,為宋代寶塔佳作。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北宋元豐重建,蘇軾曾舍銅角以藏舍利,南宋初金兵南下又毀,紹興二十三年再建,此塔八面九層,重檐復宇,集壯闊與秀美,集古樸與纖巧于一身,體量為吳中寶塔之冠。北宋太平興國七年王文罕兄弟創建磚塔兩座,幾度修繕始存至今,雙塔腰細檐輕,玲瓏秀麗,為他處所少見。靈巖山寺多寶佛塔初建于梁天監年,重建于北宋,再建于南宋紹興十七年,明萬歷遭雷擊塔檐被毀,1989年方丈明學法師耗資百萬元重修,秀美塔影復又矗立于靈巖山頂。上方山楞枷寺塔初建于隋,宋太平興國三年重建,磚砌仿樓閣式塔,挺拔秀麗,與石湖山水相輝映,成為江南絕景,將古代建筑藝術與現代科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蘇州報恩寺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內北部偏西報恩寺中(人民路652號),又稱北寺塔。塔高9層(76米),占地1.3畝。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俗稱北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報恩寺塔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傳始建于三國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時建有11層塔,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中復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寶塔,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筑于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為大街的對景。
寺南向,塔在大殿以北中軸線上,八角9層,磚身木檐混合結構。磚構雙層套筒塔身,在內、外塔壁之間為回廊,內壁之中為方形塔心室,經由2或4條過道通向回廊,梯級設在回廊中。回廊地面為木樓板上鋪磚,樓板由下層內、外壁伸出的疊澀磚支承。回廊、塔心室和過道均以磚砌出仿木結構的壁柱、斗拱或藻井。塔外各層塔身以磚柱分為3間,當心間設門,塔身以下為木結構平座回廊,繞以欄桿,欄桿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檐,柱分每面為3間。底層之檐在重修時被接長成為副階。全塔連同鐵制塔剎共高約76米,其中塔剎占全高約1/5,底層副階柱處平面直徑約30米,外壁處直徑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并不壯碩,翹起甚高的屋角、瘦長的塔剎,使全塔在宏偉中又蘊含著秀逸的風姿。報恩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每層挑出平座、腰檐,底層對邊18.8米,副階周匝,基臺對邊34.3米,塔頂與剎約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欄縈繞,金盤聳立,峻撥雄奇為吳中諸塔之冠,登塔遠眺,可俯瞰蘇州全景。
該塔塔身結構由外壁、回廊、內壁和塔心室組成。每層各面外壁以磚砌八角形柱分為三間,于當心間辟門。外壁、八角形回廊兩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磚制柱、額、斗拱隱出,自櫨斗挑出木制華拱與昂。回廊轉角處施木構橫枋和月梁聯結兩壁,再以疊澀磚相對挑出,中央鋪樓板,墁地磚。廊內置木制梯級。第九層回廊頂純用疊澀磚挑至中點會合。第八、九層塔心方室中央立剎桿,上端穿出塔頂支承剎輪,下端以東西向大柁承托。塔基分基臺與基座兩部分,均為八角形石雕須彌座式。基臺高1.34米,下枋滿雕卷云紋。臺外散水海墁較現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邊沿距底層塔壁0.78米,束腰處每面雕金甲護法力士坐像三尊,轉角處雕卷草、如意紋飾。據考證,塔的外壁與塔心磚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臺,基本上為宋代遺構,木構部分則以后代重修居多。各層塔門過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磚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構裝飾,結構復雜,手法華麗,第三層塔心門過道上的藻井尤為精致。塔內磚砌梁額、斗拱、斗八藻井,頂層塔心剎桿,內檐五鋪作雙抄或單抄上昂斗拱,柱頭鋪作用圓櫨斗,補間用訛角斗,內轉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須彌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貴實物。
報恩寺塔內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內各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回廊中;各層有平座欄桿,底層有副階(圍繞塔身的一圈廊道)。這些都與山西釋迦塔(即應縣木塔)相仿。但副階屋檐與第一層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沒有重檐。與釋迦塔不同。磚砌塔身每面分三間,正中一間設門。木結構部分曾經清光緒年間重修,檐角高聳,又在平座上加了許多擎檐柱,已部分改變了原樣。副階柱間連接有墻,平面直徑30米,與釋迦塔相近;塔全高達76米,比釋迦塔高出將近9米。全塔雖尺度巨大,但層數比釋迦塔多出4層,比例也比釋迦塔高細,加上檐角高舉,在宏偉中也蘊含著秀逸的風韻,仍體現了江南建筑藝術風格。
瑞光塔是位于蘇州盤門內的一座宋代古塔。始建于247年(東吳孫權赤烏十年),13層。宋代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建時改為7層8面。高約43米。
瑞光寺塔習稱瑞光塔,位于城西南盤門內,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光寺初名普濟禪院,據志書記載為三國吳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為迎接西域康居國僧人性康而建。十年,孫權為報母恩又建十三層舍利塔于寺中。而根據 先后在塔內發現的寶幢木函、佛經、石佛、石礎、塔磚等文物上的紀年文字,與塔的平面、結構、外觀綜合考證,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 1030年)所建,當時佛寺名為瑞光禪院。寺院里歷經毀修,塔曾于南宋淳熙,明 洪武、永樂、天順、嘉靖崇禎,以及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修葺。清咸豐十年 (1860年)又遭兵燹,寺毀塔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加以維修。
瑞光寺塔為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磚砌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構成,外壁以磚木斗拱挑出木構腰檐和平座。每面以柱劃分為三間,當心間辟壺門或隱出直欞窗。底層四面辟門,第二、三兩層八面辟門,第四至七層則上下交錯四面置門。內外轉角處均砌出圓形帶卷剎的倚柱,柱頭承闌額,上施斗拱。外 壁轉角鋪作出華拱三縫,補間鋪作三層以下每面兩朵,四層以上減為一朵。全塔 腰檐、平座、副階、內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門道、佛龕諸處,共有各種木、 磚斗拱380余朵。修復后通高約53.6米,底層外壁對邊11.2米。層高逐層遞減,面 積也相應收斂,外輪廓微呈曲線,顯得清秀柔和。入塔門,經過道即回廊,回廊 兩壁施木梁連結,鋪設樓面,第二、四層轉角鋪作上有月梁聯系內外倚柱,廊內置登塔木梯。一至五層回廊當中砌八角形塔心磚柱,底層作須彌座式,第六、七 兩層改用立柱、額枋和臥地對角梁組成的群柱框架木結構,對角梁中心與大柁上立剎桿木支承塔頂屋架和剎體。塔身底層周匝副階,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 臺,周邊為青石須彌座,對邊23米,鐫有獅獸、人物、如意、流云,簡練流暢, 生動自然,堪稱宋代石雕佳作。基臺東邊有橫長方形月臺伸出,正面砌踏道。
此塔磚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構,第六、七兩層及塔頂木構架雖為后代重修 ,但其群柱框架結構在現存古塔中并不多見。第三層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 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額枋、壁龕、壺門等處還有“七朱八白”、 “折枝花”等紅白兩色宋代粉彩壁塑殘跡。1978年發現秘藏珍貴文物的暗窟——“天宮”也在該層塔心內。底層塔心的“永定柱”作法,在現存古建筑中尚屬罕 見,從而為研究宋“營造法式”提供了實物依據。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優美 ,用材講究,寶藏豐富,是宋代南方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仿木塔比較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此類古塔演變發展及建筑技術的重要實例。
瑞光塔坐落于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南的盤門內。
瑞光塔又稱“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濟禪院”,根據志書的記載,在三國東吳赤烏四年(241年)時,康居國僧人性康來到蘇州,吳主孫權為他創建了這座佛寺,是蘇州的著名佛寺之一。赤烏十年(247年)孫權為了報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級舍利塔。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年)重修,并敕賜一枚銅牌置于塔頂。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重修時改為七級,并賜額為“瑞光禪寺”,相傳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為“瑞光塔”。明清兩代又經過多次的修葺,但今天寺院的殿堂早已荒廢,僅有此塔保存下來,并規劃為蘇州城南風景區的“盤門三景”之一。
瑞光塔是磚木混合的樓閣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級,塔身磚砌,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塔身的臺基為石質須彌座式,座的四周束腰鐫有獅獸、花卉、云紋等紋樣。塔身的每層繞有木構的腰檐、平座,每面用柱子分劃三間,正中置壺門或直欞窗。底層的正南北和正東西四面辟有四門,第二層、第三層為八面設門,第四層以上則是每上下層相錯置門。塔的轉角處都砌有圓形的倚柱,柱間用額枋連接,上施五鋪作出雙抄斗拱。現存塔殘高42.44米,各層的高度依次遞減,各層的平面直徑也相應依次收斂,使外形的輪廓微成曲線,形制古樸,清秀柔和,雋秀挺拔,保存著唐宋古塔的建筑風格。
虎丘塔,是云巖寺的一座佛塔,又稱云巖寺塔。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壽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毀。現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顯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為磚塔。元代和明代幾經修葺,現第七層為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前后修建的。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世界聞名的虎丘塔高高聳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巔,是蘇州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蘇州的象征,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塔是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始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即吳越錢弘俶十三年),建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據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高七層,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磚身木檐仿樓閣形寶塔。由于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據有關專家調查,虎丘塔在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改建第七層時,發現明顯傾斜。當時曾將此位置略向相反方向校正,以改變重心,糾正傾斜,也曾起過一定的作用。但近300多年來塔身傾斜還在繼續發展中,可能是由于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的原因所引起的。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虎丘塔在1957年加固時,曾在二、三隔層之間發現了許多五代至北宋時期的文物,其中有晶瑩如玉的越窯青瓷蓮花碗、精致的檀龕寶相和檀木經箱,以及涂金塔、銅佛像、銅鏡、錦繡經帙等。這些文物有的有紀年題款,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且證實了塔的創建年代。
蘇州虎丘塔雖在明代時就已傾斜,但后來經過加固,現在塔基已經固定,傾斜不會再有發展,這是中國現在傾斜度最大的古塔。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筑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于保住了這座古塔。它將長久地屹立下去并成為一處奇跡。世界著名的比薩斜塔要比此塔晚一百多年。虎丘塔比比薩斜塔略低,如果虎丘塔原來的塔頂未毀,兩塔高度相似,傾斜度也相差無幾。因此虎丘塔也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虎丘塔與西安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層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它們同為七層,大雁塔現高64米,虎丘塔若恢復其初建原狀(即包含原塔剎部分在內),也當在60米上下;它們都以條磚和黃泥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構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構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條磚砌筑而成,特別是塔壁外面層間的出檐都以磚砌疊澀構作,外伸不遠,做法相似,這些都是虎丘塔與大雁塔的相似之處。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虎丘塔在許多方面又超過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狀已由方形過渡到八邊形,這在建筑技術上是一個突破。方正規范的四邊形建筑,如宮殿、官署、民居等,在傳統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為八邊形,構作技術要復雜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為增強。虎丘塔雖非第一座八邊形塔,但在高層大型的八邊形佛塔中無疑是屬開先河的。自此以后,八邊形塔成為我國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為套筒式結構,塔內有兩層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層間的連接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接上下和左右,這樣的結構,性能上十分優良,虎丘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與其優良的結構是分不開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全塔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承。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回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回廊)連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層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結構。當代世界上的高層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結構,這足以顯示出我國古代建筑匠師們的智慧和技巧了。
虎丘塔的砌作、裝飾等更為精致華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淺顯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構的真實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兩次,形制粗碩、宏偉;斗棋與柱高的比例較大;其他如門、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規模都再現了晚唐的風韻和特點。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現了平座欄桿,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體,擴展視野,從而改變了大雁塔那種只能從塔體門洞內往外觀望的小視角狀況。在虎丘塔之前的磚塔中,至今還沒有發現塔體外建有平座欄桿的先例。
虎丘塔的內外裝飾,色彩鮮明濃烈,使仿木的氛圍更加逼真。塔壁內外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欄湖石塑畫更是形態各異,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位于城東南角的定慧寺巷內,是蘇州最具特色的兩座磚塔,系唐代王文罕、王文華兄弟創建,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建筑形式一模一樣,因此又叫“兄弟塔”。蘇州人也稱雙塔為“姑嫂塔”。 到過蘇州的人,都忘不了蘇州的古典園林和水巷小橋。其實,蘇州還是一座寶塔之城。據有關史料記載,蘇州歷史上大大小小的寶塔大約有100多座,保存下來的也有幾十座,僅樓閣式寶塔就有20多座。而在這些古塔中,雙塔格外引人注目。據說,這對雙塔不僅在蘇州是唯一的,即便在全國也絕無僅有,而雙塔的塔剎之謎,更讓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兩塔“外貌”幾乎完全一樣,分為7層,東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雙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是一對佛塔,兩塔間相距僅20來米。據導游介紹,像這樣緊緊靠在一起的雙塔在全國是唯一的,因為能在這么近距離修建兩座塔,對地基的要求相當高。風雨千年,但雙塔依舊挺立,這引起了中外建筑學家的高度關注,每年都有很多建筑學者慕名而來,有的建筑學教授甚至將自己的學生帶到這里,進行實地教學。當然,引起建筑學家關注的不僅僅因為這些,塔冠上高達10米的塔剎更是讓他們匪夷所思。 據了解,這兩個塔剎都是用生鐵鑄成,每個足有5噸重,當時的人是如何把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筑學家對此眾說紛紜,有的猜測是先用土將塔圍起,然后沿著土坡將沉重的塔剎“牽”上去,但問題是由于當時寺廟已經存在,那么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測是架起石梯后再登上塔頂的,但這樣的難度同樣也不小。 至于雙塔的塔剎是如何被運到20多米的高處裝上的,至今還是一個謎。正是這奇妙的謎,并不大的雙塔院每年都能吸引5萬多名游客前來參觀。 楞伽寺塔俗稱上方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頂,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楞伽寺早廢,明代以后即改建五通神祠,現存殿堂系晚清遺構。祠內存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上方寶塔碑記》石刻一方。
據清同治《蘇州府志》載,楞伽寺塔系隋大業四年(608年)吳郡太守李顯創建。司戶嚴德盛所撰塔銘云:"以九舍利置其中,金瓶外重。留諸弗朽,遇劫火而不燒;守諸不移,漂劫水而不易。"隋塔雖經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仍難免廢毀。現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重建,雖未見志書記載,但有宋塔結構特征和塔壁所存"太平興國三年戊"、"寅歲重建"、"楞伽寶塔"等塔磚銘文可考。
楞伽寺塔系磚結構,外觀仿樓閣式木塔,八面七級。現高約23米,層高依次遞減,平面大小相應收斂,比例尚稱合度,外觀挺撥玲瓏。
塔底層邊長2.4米,原有副階周匝,早已圮壞,僅存石礎與寬約2米的臺基。第二層現無檐,自第三層起設腰檐、平座。每層塔壁四面辟壺門,另四面僅隱出壺門形,壺門兩側有柱,進門為過道,其頂以磚疊澀成藻井。過道以內為塔室,一、二層為小八角形,三層以上為方形,中無塔心柱,亦無樓板、扶梯,惟第四層橫有棱木。各層塔壁外轉角處均砌出圓形倚柱,上承闌額和由額,無普柏枋。一、二層額枋上現無斗拱,三層以上隱出"一斗三升"轉角鋪作及每面一朵補間鋪作,櫨斗作方形。斗拱上承撩檐枋,其上為斜面托檐,再上以菱角牙子和板檐磚各三層相間疊澀懸挑出檐,轉角處略呈反翹,上施瓦壟垂脊,檐口輪廓圜和,脊端起翹,顯出江南建筑風格。各層平座亦以疊澀磚挑出。塔剎已殘缺,近代重修時雜套成葫蘆形寶頂。
塔室壁面以疊澀法逐層向中心收斂,各層塔室平面方位作45度錯疊配置,壺門的位置亦隨塔室而逐層交替。這種"錯角結構"與建于太平興國七年的羅漢院雙塔雷同,是江南宋塔特有的一種結構方式。
此塔雖經明崇禎十年至十三年重修,民國時也維修過,并于底層東向正門前增構短廡,外貌有些改觀,但主體結構仍為宋代遺存,現狀尚稱完整,是研究唐宋間磚塔演變的一處實物例證。1962年曾調查塔的現狀。1963年小修,加固塔體,并安裝避雷針。1993年鋪砌塔基平臺,并加筑磚墻護塔。
楞伽寺塔聳峙于上方山巔,下臨石湖,玲瓏塔影與明山秀水相映,有畫龍點睛之妙。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上方山“如披褐道士,豐神特秀”。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在他的《已亥雜詩》中也有一首詠上方山七絕“擬策孤筇避冶游,上方一塔俯清秋;太湖夜照山靈影,頑福甘心讓虎丘。” 蘇州城中曾有七座小型磚塔,多為宋代所建。其中兩座早毀,兩座毀于清乾隆間,白塔于1928年拓寬臨頓路時拆除,濂溪坊的一座也于50年代加闊路面時拆去。所以七座只剩此一座。《吳門表隱》謂此塔乃“城中七塔”之第二,“在孟子堂東”,即今所稱甲辰巷。 甲辰巷磚塔是一座小巧玲瓏、精致的五層樓閣式古塔,高僅6.28米。塔平面呈八角形,每層有腰檐出挑,門窗方位交錯,通體由青磚砌筑,不用寸土塊石,不施粉彩,造型古樸清秀。該塔早在清代末年就湮沒在民居宅院中,環繞塔身又搭建了房屋,恰似“養在深閨人未識”。甲辰巷磚塔因其小,所以民間訛稱為“幢”,蘇州舊有“熏幢”的風俗--每逢農歷七月十五供盂蘭盆會之際,百姓聚集塔周,燒香點燭,設齋拜懺,顯得非常熱鬧。
佛教祖師殿是哪幾位祖師
1、祖師殿殿正中是梁時來華的禪宗初祖達摩禪師,
2、左方是達摩六傳弟子唐時的六祖慧能禪師,
3、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建立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禪師。
4、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師殿內加祀本宗祖師像的,伽藍殿和祖師殿是有些佛寺中大雄寶殿兩側的東西配殿。
人物介紹:
1、達摩禪師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于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2、慧能禪師
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并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于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
3、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約公元720~814年),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禪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長樂人。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
4、弘忍
弘忍(公元601-674年),祖籍潯陽(今江西九江),俗家姓周。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
5、道信
道信(公元580-651年),俗姓司馬,生于永寧縣,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父司馬申,公元579年北周占齊昌地,將廣濟境地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司馬申為首任縣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司馬道信出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禪宗六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百丈禪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慧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菩提達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祖師殿
蘇州上方山楞伽寺塔介紹?
楞伽寺塔,俗稱上方塔,位于蘇州市虎丘區石湖(舊屬吳縣)上方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建設于隋大業四年(608年),現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重建。為磚結構仿樓閣式建筑,八面七級。現高約二十三米,層高依次遞減,平面大小相應收斂,比例尚稱合度,外觀挺撥玲瓏。 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底層邊長二點四米,原有副階周匝,早已圮壞,僅存石礎與寬約二米臺基。第二層現無檐,自第三層起設腰檐、平座。每層塔壁四面辟壺門,另四面僅隱出壺門形,壺門兩側有柱,進門為過道,其頂以磚疊澀成藻井。過道以內為塔室,一、二層為小八角形,三層以上為方形,中無塔心柱,亦無樓板、扶梯,惟第四層橫有棱木。各層塔壁外轉角處均砌出圓形倚柱,上承闌額和由額,無普柏枋。一、二層額枋上現無斗拱,三層以上隱出“一斗三升”轉角鋪作及每面一朵補間鋪作,櫨斗作方形。斗拱上承撩檐枋,其上為斜面托檐,再上以菱角牙子和板檐磚各三層相間疊澀懸挑出檐,轉角處略呈反翹,上施瓦壟垂脊,檐口輪廓圜和,脊端起翹,顯出江南建筑風格。各層平座亦以疊澀磚挑出。塔剎已殘缺,近代重修時雜套成葫蘆形寶頂。
塔室壁面以疊澀法逐層向中心收斂,各層塔室平面方位作四十五度錯疊配置,壺門的位置亦隨塔室而逐層交替。這種“錯角結構”與建于太平興國七年的羅漢院雙塔雷同,是江南宋塔特有的一種結構方式。
楞伽寺塔聳峙于上方山巔,下臨石湖,玲瓏塔影與明山秀水相映,有畫龍點睛之妙。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上方山“如披褐道士,豐神特秀”。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在他的《已亥雜詩》中也有一首詠上方山七絕“擬策孤筇避冶游,上方一塔俯清秋;太湖夜照山靈影,頑福甘心讓虎丘。”
蘇州上方山楞伽寺塔
更多關于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楞伽寺供奉的是誰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菩提寺供奉的是誰、楞伽寺供奉的是誰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