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楊妃是什么意思,明皇楊妃比喻什么
大家好,關于明皇楊妃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明皇楊妃比喻什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明皇與楊妃
唐太宗李世民后宮中的這位楊妃雖然是隋唐之類的電視劇的??停窌袑λ挠涊d實際上只有7個字:“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墒聦崊s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于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后,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分別被賞給楊素、賀若弼等人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么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盡管史書上稱恪母為楊妃,但這并不能證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為像唐高祖李淵的小妾莫麗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嬪封號,死后才被追封為嬪,史書上卻直接記載其為莫嬪。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楊淑妃即楊玄獎之女,陰德妃因為兒子李佑謀反被殺后也遭到了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還有一位鄭賢妃,也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可見楊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個二品的九嬪,死后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于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8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志銘都有記載,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后還是被魏征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后,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笨梢娮屩T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么訴說離別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諄諄告誡之意,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后,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么會要立他為太子?那么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么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么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么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么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后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后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么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保ā杜f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后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直到貞觀十七年年底諸位皇子回京過年時,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于說什么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愿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樣并不重要,關鍵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纯蠢钪尉湍苤?,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保ā杜f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于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保ā杜f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保ā敦懹^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么一提,被否決后既不見有過失落后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么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后。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后,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為什么沒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并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么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前朝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于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于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于具體有什么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p>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后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p>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并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于《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并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后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后“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時的唐人并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后,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于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么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么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么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后。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梢娛竦卦谔瞥鯐r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瓷先シ獾剡€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后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么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后,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鐘心”,甚至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征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于楊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觀13年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于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楊貴妃是哪個朝代的
楊貴妃是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是一代皇帝的妃子。那么,她生于哪個朝代呢?一起來了解吧。
關于楊貴妃是哪個朝代的
楊貴妃(開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環,號太真,蒲州永樂(山西永濟)人,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楊玉環起先嫁給了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之后又進宮成為唐玄宗妃子。安史之亂后,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
人物簡介
楊玉環,蒲州永樂(山西永濟)人,十歲時其父楊玄琰,在蜀州司戶參軍任上病亡;楊釗(楊國忠)、楊玉環由其叔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撫養;隨為官的叔叔四處漂泊。十三歲時,李林甫將楊玉環介紹給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
唐天寶間.四門助教許子真《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載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兒。-------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
《舊唐書.后妃列傳之一》
玄宗楊貴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戶。妃早孤,養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后廢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數千,無可意者?;蜃嘈松诖嗣烧僖姟r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
《新唐書.后妃列傳之一》:
玄宗貴妃楊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孫。徙籍蒲州,遂為永樂人。幼孤,養叔父家。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帝大悅,遂專房宴,宮中號“娘子”,儀體與皇后等。
天寶初,進冊貴妃。追贈父玄琰太尉、齊國公。擢叔玄珪光祿卿,宗兄铦鴻臚卿,锜侍御史,尚太華公主。主,惠妃所生,最見寵遇。而釗亦浸顯。釗,國忠也。三姊皆美劭,帝呼為姨,封韓、虢、秦三國,為夫人,出入宮掖,恩寵聲焰震天下。每命婦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讓不敢就位。臺省、州縣奉請托,奔走期會過詔敕。四方獻餉結納,門若市然。建平、信成二公主以與妃家忤,至追內封物,駙馬都尉獨孤明失官。
它日,妃以譴還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驗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帳、司農酒餼百馀車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賜。力士知帝旨,是夕,請召妃還,下鑰安興坊門馳入。妃見帝,伏地謝,帝釋然,撫尉良渥。明日,諸姨上食,樂作,帝驟賜左右不可貲。由是愈見寵,賜諸姨錢歲百萬為脂粉費。铦以上柱國門列戟,與铦、國忠、諸姨五家第舍聯亙,擬憲宮禁,率一堂費緡千萬。見它第有勝者,輒壞復造,務以環侈相夸詡,土木工不息。帝所得奇珍及貢獻分賜之,使者相銜於道,五家如一。
妃每從游幸,乘馬則力士授轡策。凡充錦繡官及冶彖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須索,奇服秘玩,變化若神。四方爭為怪珍入貢,動駭耳目。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天寶九載,妃復得譴還外第,國忠謀於吉溫。溫因見帝曰:“婦人過忤當死,然何惜宮中一席廣為鈇钅質地,更使外辱乎?”帝感動,輟食,詔中人張韜光賜之。妃因韜光謝帝曰:“妾有罪當萬誅,然膚發外皆上所賜,今且死,無以報?!币稊嘁豢澃l奏之,曰:“以此留訣。”帝見駭惋,遽召入,禮遇如初。因又幸秦國及國忠第,賜兩家鉅萬。
初,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歡。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於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
生平經歷
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六月初一日,楊玉環出生于今廣西容縣十里鄉楊外村。
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李林甫將楊玉環介紹給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
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明皇詔玉環入內,讓其到太真寺去當女道士,號太真。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七月,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楊貴妃因太子暗中指令要挾,唐玄宗被迫將其賜死于陜西馬嵬驛,時年三十八歲。
因古時南蠻人是被人瞧不起的,楊貴妃得寵出名后,史官因避諱多不寫其是南方人,而多以她父親、叔叔為官地名寫做籍貫。但是尊重史實的人依然能從蛛絲馬跡中發現重要的證據!
第一:夏季因思念小時候所喜歡吃的荔枝而愁眉緊鎖。唐玄宗為了討楊貴妃歡心,下令飛騎從嶺南以八百里加急送荔枝到皇宮(荔枝的保鮮期相當短),當時站在城樓上看到飛騎送荔枝的楊貴妃開心地笑了。故此有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佳句流傳世間;至今嶺南尚有荔枝品種“妃子笑”?。ㄥ壤笾?,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第二:楊貴妃被唐玄宗戲稱:阿蠻!這是唐玄宗獨自擁有此稱謂的權利。中國自古有:北夷,嶺南人為南蠻,阿蠻即真實地道出了楊玉環是南方人;阿蠻不是她的小名;而有些電視劇或者史書誤以為唐玄宗還有一個愛妃名叫:阿蠻的;真是天大的'誤會!
第三:和楊貴妃同時期的唐朝學者許子真主筆的《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則是最直接的歷史證據;記載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
第四:太監總管高力士為何得寵?因為高力士同樣是嶺南高州人氏(高州唐宋時屬嶺南西道,即廣西),漂泊異鄉遇同鄉即所謂惺惺相惜吧!因為楊貴妃也是嶺南人,和高力士說的都是“白話”!(白話是嶺南的一種地方語言,流行于廣東,廣西南部一帶)。愛屋及烏,唐玄宗因為深愛楊玉環,也聽從她的意見,故此高力士“當選”太監總管。(當選是借用當下時髦的一些語言,專制的時代應該沒有民主選舉制度的)
第五:古今同理,人一旦得勢,首先是家鄉和親近的官員率先拍馬屁走后門,這叫近水樓臺先得月。從這里也可一探端倪,史官之意意味深長?。妒菐X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
紅顏薄命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她。
明皇楊妃是什么典故?
1、開元末年,御苑新種有數千葉桃花。一次玄宗親自折下一枝插在楊貴妃的發冠上,說:“此個花可以使愛妃更顯得嬌美?!币虼颂一ㄓ直粚m里稱為“助嬌花”。玄宗寵愛楊貴妃,很久都不視朝政。
2、某年的五月五日唐玄宗在興慶池避暑,與楊貴妃白晝睡在水殿中。宮嬪都憑欄倚檻,爭著看雌雄二只鴛鴦在水中游戲。玄宗正擁抱貴妃在綃帳內睡覺,他睜開睡眼對眾宮嬪說:“你們愛水中的鴛鴦,怎么比得上我被底的鴛鴛。”
3、秋天的八月,太液池上有數千葉白蓮花盛開,玄宗與貴戚在一邊飲宴觀賞。左右都嘆羨不已。玄宗指著楊貴妃對左右說:“怎么比得上我的解語花?”
4、楊貴妃能夠得到唐玄宗的寵愛絕不僅僅是容貌長得美麗,關鍵是有效地揣摩了玄宗的心理,而這也是后宮許多姿色艷麗的女子做不到的地方。一天唐玄宗與親王下棋,并令賀懷智獨奏琵琶,楊貴妃站在棋局前觀看。唐玄宗眼看就要輸棋了,楊貴妃將懷里的貓扔在棋盤上,擾亂了棋局以亂其輸贏,唐玄宗因此十分高興。
5、安史之亂發生后,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傲姴话l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
古代美女楊貴妃生平簡介
楊貴妃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號太真,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楊貴妃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楊貴妃生平簡介
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原名楊玉環,號太真,天生麗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能歌善舞,音樂才華頗高,是唐代宮廷音樂家和 舞蹈 家。
楊玉環出生于公元719年,十歲左右父親便去世了,被寄養在叔叔楊玄珪家中。公元734年,咸宜公主大婚,楊玉環也在受邀參加,咸宜公主的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傾心,在李瑁生母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楊玉環與李?;楹笊钐鹈喇惓!?/p>
公元737年,備受恩寵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李隆基因此抑郁寡歡,有人進言說楊玉環貌美無雙,于是李隆基便將楊玉環召進宮中。公元740年,李隆基以為竇太后祈福為名,令楊玉環出家,道號“太真”,公元745年,李隆基為李瑁另立壽王妃,以此慰藉李瑁,而后立楊玉環為貴妃。彼時宮中無后,楊貴妃雖無皇后名號,但事實上已的皇后待遇,李隆基更是親自譜寫《霓裳羽衣曲》,對楊貴妃寵愛無比。
這樣得寵的楊貴妃在宮中卻有兩次被送回娘家。第一次是因為楊貴妃恃寵驕縱,惹了李隆基不開心,而被送回了娘家,但很快又被接回了宮中。楊貴妃得寵,楊家得勢,楊貴妃第二次被送回娘家很有可能是因為李隆基殺雞儆猴,做給楊家看的,但《舊唐書》中記載的是貴妃復忤旨,送歸外第。這次送楊貴妃回家,李隆基沒有馬上將她接回,后來才派人去看她,楊貴妃于是趕緊認錯,并剪下了一縷頭發獻上,李隆基這才派人將她接回。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李隆基帶著楊貴妃等人逃往蜀中,途徑馬嵬坡時,隨行的禁軍士兵嘩變,殺死了楊國忠,又逼李隆基縊死了楊貴妃。安史之亂平定后,李隆基曾派人尋找楊貴妃的尸體,但都沒有找到。
楊貴妃究竟有多胖
關于楊貴妃究竟有多胖這個問題,真實的想必沒有人知道,只是從 傳說 和史書上的只字片語上了解,楊貴妃是個體態豐腴的胖美人。自楊貴妃得唐玄宗寵愛以來,這天底下的女人們變都以胖為美,沒 辦法 ,人家皇帝喜歡唄。自古以來都是皇帝喜歡什么 天下 變流行什么的不是么?
有個 成語 是環肥燕瘦,說的是楊貴妃的胖,趙飛燕的瘦,于是漢朝以瘦為美,唐朝就以胖為美了。
根據這些史書的描寫,其中不難推斷出楊玉環胖則胖已,但應該也不會超過一百五十斤,要不然人家唐玄宗又怎么能抱得起來這么個胖美人還不把人家皇帝壓壞了?史書上記載唐玄宗看上楊玉環的時候都已經快六十了,皇帝即使保養的再好也不可能抱得起一個體重和自己差不多的女人吧?如果唐玄宗當時是個大肚子的皇帝就更不用說了。
看過現在很多體態豐滿的女生,她們長的漂亮,皮膚又好。人家身材胖是胖,但是很勻稱所以大家一樣喜歡看。頂多一百二十多就差不多了,再胖一點兒或許就看不清五官了,在這里不是歧視胖子,網上說許多胖子都是潛力股,咱也不能看不起是不是?你看人家楊貴妃,人家胖是胖,可是人家美,基因好,照樣不是得到皇帝喜愛?
或許楊貴妃就差不多是60多公斤的樣子,人美,唐玄宗確實喜歡豐腴的美人, 自然 對她的寵愛就不在話下了。
高力士和楊貴妃關系
眾所周知的,高力士是個太監,我相信太真娘娘眼光再低也不會這樣委屈自己吧!想想那“紅塵一騎妃子笑”,對食物要求都這么高,何況是男人呢!而高力士,雖然是個權利極大的太監,手都能伸到朝堂上,但是對于皇帝的妃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這兩人之間,更有可能是利益關系。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個貴為貴妃,另一個又為宦官之首,不合作一下,達到兩者之間利益的最大化,也就太過意不去了,況且,楊貴妃深居皇宮,自然需要一些消息來源,無論是關于唐明皇還是整個楊氏家族,都是有必要的。
但 歷史 不乏巧合,安史之亂,馬嵬坡之變,明皇忍痛處死楊貴妃,卻派了高力士前去下令,這種事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就是不知昔日同伴今日卻一個成了另一個的死神,雙方心中作何感想了。
不過后來楊貴妃去向成謎,千古未知,倒也成了一則佳話,否則,又怎么會有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無數人各種各樣的遐想呢?想必和高力士的執令也多多少少有點關系吧。一方面高力士極了解明皇心思,另一方面兩人也是故人,手下留情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猜你感 興趣 :
1. 楊貴妃的生平介紹
2. 四大美女王昭君生平簡介
3. 古達美女王昭君是哪個朝代的
4. 古代十大名將
5. 楊玉環畫像是怎么樣的
你若早生800年明皇早休楊玉環,什么意思?
【問題】
“你若早生800年,明皇早休楊玉環”,是什么意思?
【回答】
這是一句贊美女性的句子,有時也用作調侃。
“明皇”,指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別名唐明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其統治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楊玉環(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朝宮庭音樂家、舞蹈家,先后嫁與壽王李瑁、唐玄宗李隆基為妃,史稱“楊貴妃”。
楊玉環
“你若早生800年,明皇早休楊玉環”,意思是說:假如你出生(這里的“800年”是虛指)在唐朝時期,唐明皇早就休掉了楊玉環。意思是說你比楊玉環還漂亮迷人,連皇帝都會休掉妃子娶你。
“休”,古時指丈夫把妻子趕回娘家,斷絕夫妻關系。
楊妃是楊貴妃嗎?
楊妃是楊貴妃。
楊貴妃的名字叫楊玉環。
楊玉環名字《舊唐書》與《新唐書》里沒有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
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后大約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 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后人沿用至今。楊貴妃的“玉奴 ”、“玉娘”、“玉環”這三個名字是真實存在的。
其中的奴、娘、環三個字的用語都是不同時期對楊貴妃名字的一種襯托。玉奴,是她兒時的愛稱;玉娘,是她冊封前的尊稱;玉環則是她冊封貴妃、身體發福后人們對她的戲稱。楊貴妃的真實姓名應該叫做“楊玉”。
人物經歷
楊玉環于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于楊玉環楊玉環宦門世家,高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蜀州度過的。
開元十七年,10歲左右的楊玉環因父親去世,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彈琵琶。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描述其為: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
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楹螅瑑扇耸侄鲪邸?/p>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因此郁郁寡歡,當時后宮數千,無可意者,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將楊氏召入后宮之中。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楊貴妃就相當于皇后。
關于明皇楊妃是什么意思和明皇楊妃比喻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