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楓浦在哪里,青楓浦餐廳
今天給各位分享青楓浦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青楓浦餐廳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唐詩《春江花月夜》“取景地”在哪?
唐詩被稱為我國詩歌的最高峰,而這些唐詩中有一篇尤為出色,聞一多先生稱贊它為“孤篇壓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便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僅36句,但是詩中佳句比比皆是,被后世千古傳頌,甚至還有樂師為其譜出同名名曲。
張若虛雕像
但是關于這首詩究竟是寫的哪里,自古以來便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鎮江、泰州、揚州,也有人說是浙江富春江、江西潯陽,甚至還有說是湖南瀏陽的。
那么從詩中能看出哪些特點呢?
首先江面寬闊,視野無阻擋且有潮水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四句開篇氣勢宏大,描寫出了江面寬闊,海上升明月,說明作者看到的江面是非常寬闊,遠望過去不止千萬里。當然文學作品會有些許夸張,但這也說明了至少水面是非常寬。
根據上面所說的這個特點,江西潯陽首先可以排除。潯陽即今天的九江,白居易曾有詩曰“潯陽江頭夜送客”,潯陽在唐代的時候是碼頭,江面較窄,完全不可能有“連海平”的觀感。
持湖南瀏陽說的依據是詩中的這兩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其中的青楓浦是一個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瀏陽縣南的浦梓港。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青楓浦這個名字在唐詩中多次出現,并非所有的青楓浦都是今天的浦梓港,這里的青楓浦是化用的屈原《楚辭》中的地名而已,更何況青楓浦也就是今天的浦梓港僅僅是瀏陽河上一個小港口而已,不可能看到連海的江面。
還有就是這瀟湘二字,也是被認為是在湖南的佐證之一,但這只是望文生義罷了。如果僅憑這一句,遼寧葫蘆島也有話說了,碣石便是在遼寧葫蘆島啊,曹操有詩曰:“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很明顯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其實詩人在這里是夜晚觀江景,內心思緒萬千,想起遠方的友人或者是家人親人,感嘆相隔千里,無法相見罷了,和上面的青楓浦是同樣的修辭手法。
而僅憑春江二字就推測是富春江的更是謬以千里,富春江是浙江中部的一條河流,發源于皖南山區,河面極窄,兩岸盡是山巒,白天倒是青山綠水,晚上的視野恐怕是完全沒可能看到“江天一色無纖塵”。
其次此地為江水環繞的一個江心洲,離岸近且有多處淺灘平地
其實詩中有這樣一句是告訴了我們這里說的是哪條河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里直接指出了是說長江,雖然說《滕王閣序》中也有“檻外長江空自流”這樣把贛江叫做長江的,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長江就是指我國第一大河長江,這里也再次說明富春江和瀏陽河是可以退出本次爭奪了。
既然知道了這是長江,那么鎮江說、泰州說、揚州說,起碼看起來至少不那么離譜,那么詩中所寫的具體是長江的哪一段呢?“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這句詩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江水流到此處是曲里拐彎,并且當中環繞了一個甸,甸在古代是指郊外,相對于城郭而言。
詩中還有這樣一句:“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汀是指水邊的平地,結合上文中江水環繞的一個甸,在長江從六合至泰州一段,有這樣一個地方剛好完全符合,那就是瓜洲古渡。
瓜洲古渡
瓜洲位于今天的揚州邗江區,是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根據史料記載,初唐時長江的渡口是在揚子津,如劉禹錫《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孟浩然《揚子津望京口》等,而瓜洲便是江心島,和揚子津隔江相對,相距非常近,中間有很多小沙洲,符合詩中所說的“汀上白沙看不見”。另外長江從瓜洲往東向鎮江方向,是非常寬闊的江面,視野毫無阻擋,在這里看江景才能看到詩中的江天一色和空中孤月。并且瓜洲在古詩詞中也頻頻出鏡,向來是文人雅士游歷之地。如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張祜“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以及王安石著名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也是寫的瓜洲。
再從張若虛的生平事跡來做印證:
《全唐詩》中記載張若虛是揚州人,在山東兗州做過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胡小石《張若虛事跡考略》中記載,張若虛平生游歷地域非常有限,除兗州之外,大多未出吳越,更不用說兩千多里外的瀏陽了。
《春江花月夜》全詩和詩意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 )上拂(一作“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字中讀xiá,斜(xié)是后面編入的聲調)。
斜(讀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讀作jié)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一作“花”)搖情滿江樹。
詞語解釋
⑴滟滟:波光閃動的光彩。⑵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⑶霰:雪珠。⑷流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⑸汀:水中的空地。⑹纖塵:微細的灰塵。⑺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⑻窮已:窮盡。⑼但見:只見、僅見。⑽悠悠:渺茫、深遠。⑾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⑿扁舟:孤舟。⒀月徘徊:指月光移動。⒁妝鏡臺:梳妝臺。⒂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⒃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⒄相聞:互通音信。⒅逐:跟從。月華:月光。⒆文:同紋。⒇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21)乘月:趁著月光。(22)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譯 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
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閑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另一種譯釋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滟滟:月映水波不停閃耀的樣子。隨:伴隨,跟隨。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宛轉:彎彎曲曲。芳甸:芳香的草地。霰:細碎的雪粒,這里比喻月光照在花朵上的光亮。霜:凍凝的露珠,比喻空中月光的晶瑩。汀:水邊的平地。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無纖塵:一點微細的灰塵也沒有。皎皎:潔白明亮的樣子。月輪:月圓如車輪。初:第一次,最早。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代代:一代又一代。窮已:窮盡、停止。待:等待、等候。但見:只見、只看到。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去:離去、離開。悠悠:遙遠又渺茫,或飄揚飛動的樣子。青楓浦:楓是一種秋天樹葉變紅的樹;浦是水濱灘岸;青楓浦:古地名,在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泛指游子所在的南方。不勝:不能勝,受不了,經受不起。扁舟子:扁舟:小船;扁舟子:孤獨地乘船遠游的人。明月樓:有明月映照的高樓,思婦所住的地方。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徘徊:流連不去。離人:離開家鄉漂游在外的人。妝鏡臺:對鏡梳頭化妝的案臺,化妝臺。玉戶:玉石鑲嵌的窗戶。簾:窗簾。搗衣砧:搗衣的石頭、捶布石。拂還來:用手輕輕地抹去,但它又回來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相望:相互眺望,相互思念。相聞:相互聽得見,互相之間知道消息。逐:跟從、追隨。月華:明月的光華。君:你、您,古代對對方的尊稱。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閑潭:空曠而安靜的水潭。可憐:可惜,讓人遺憾和傷心。欲盡:將盡、快要完結,就春天快要過完了。復西斜:復:對應上句,相當于“也”;復西斜:月亮偏向西方,指月夜也快結束了。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沉沉:很深很深地。 碣石:山名。在河北省,離山海關不遠,瀕臨浡海。本詩中借碣石以指北方,古代游子遠戌邊關的地方。瀟湘:水名,指瀟水和湘水,中國湖南境內的兩條大河,后來成為湖南的代稱。古代人有許多人被官府流放到南方,特別是湖南。因此瀟湘也就成了游子流放遠游之地。本詩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乘月:趁著月光明亮的時候,借著明月的光線。搖情:激蕩人的心情。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典故解釋: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里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象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 19年,矢志不變。他后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于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天子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于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于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征,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志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里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
現代漢語譯解: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海上那一輪明月,正伴隨著潮水的涌動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麗光華,隨著波浪閃耀到千里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會沒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全都像細碎的雪珠閃爍。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瑩的白霜流布,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岸邊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與天空連成了一片透明,沒有一點細微的灰塵;只有一輪孤獨的明月高懸在中天。
江邊上是什么人最早見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著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綿延著,無窮無盡;人們年復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亙古不變。
誰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著什么人;人們只看見長長的大江不斷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遠空緩緩飄去;青楓浦那種遠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憂愁。
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著明月照耀的愛人的小樓呢?
多令人傷心啊,此刻那樓上的月光正流連不去;它應該也照耀到了離去游子的梳妝臺。
它溜進愛人漂亮的閨房,卷上窗簾也趕不走;它留在搗衣石上,用手將它拂去它還會返回。
游子思婦們此時相互思念,卻聽不到對方的音訊;多么希望隨著月光流去關照對方啊。
可恨送信的鴻雁早就飛走,月光又不能渡過;傳情的魚兒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紋。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邊,就夢見了花朵零落將盡;春天已過了一半還不回家,怎不令人傷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盡;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開始偏西了。
殘月深深隱入了茫茫海霧;遠在北方碣石南方瀟湘的離人啊,回家的路途該是多么的遙遠。
不知其中能有幾人乘著月光轉回家鄉?殘月掩映著大江兩岸的樹木,深深激蕩人的心情。
[危微境主人]
【千古名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昨夜閑潭夢落花 來自哪里 還要其賞析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注釋】
《春江花月夜》: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創始于陳后主,現存歌,最早的有隋煬帝所作二首,乃五言二韻小詩。
青楓浦: 一名雙楓浦,在今湖南濟陽濟水中。這里泛指荒僻的水邊之地。
明月樓: 代指明月照臨的樓頭的思婦。
搗衣砧: 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棰擊去污。這石板叫搗衣砧。搗,反復捶擊。
鴻雁: 古人說鴻雁能傳送書信,事見《漢書·蘇武傳》。
光不度: 意謂飛不過這片無盡的月光,也就是書信不到之意。
魚龍: 這里是偏義復詞,龍字無義。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以魚書指書信。
水成文: 也就是虛幻同水花之意。
碣石: 山名,在河北。 指北方。
瀟湘: 水名,瀟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這一段湘水叫瀟湘,指南方。
【名家點評】
鐘 惺: 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唐詩歸》
徐 增: 起用出生法,將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結用消歸法,又將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而庵說唐詩》
江曾培: 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文藝鑒賞大成》
聞一多: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如果劉希夷的詩是風雨過后的寧靜的黃昏,那么張若虛的就是風雨后更爽朗更寧靜發月夜……從這邊回頭一望,連王勃都是過程了,更不要說他的配角駱賓王了……有了這樣一首宮體詩,幾百年的齊梁最黑暗的罪惡不也就洗清了嗎!……向前替宮體詩洗清了百年罪孽,向后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一起分工合作開辟了唐詩向前發展的道路……張若虛的作用是無從估計的。《宮體詩的自贖》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后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里,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于張若虛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