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柳絮這部作品出自哪里作者是誰,臨江仙 柳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臨江仙柳絮這部作品出自哪里作者是誰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臨江仙 柳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臨江仙·柳絮譯文 | 注釋 | 賞析
臨江仙·柳絮 [清代] 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詠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白玉華堂前面,柳花被春風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緩急有度。一群群蜂兒蝶兒,團團翻飛,追隨著柳絮。風曾落于水中,隨波流去?怎會落于泥土中?盡管柳絮隨風,忽聚忽分,柳樹依舊長條飄拂。休笑我,春絮兒無根無柢無依附。愿借東風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藍的云天!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
賞析
這是薛寶釵所作的一首柳絮詞,該詞被眾人推選為獨占鰲頭的作品。薛寶釵在敘述其創作意圖時說過:“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見,該詞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獨運,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
這首詞上片狀物,著力描寫風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狀。下片言志,抒寫了柳絮的情志:有離即有合,有散必有聚。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實際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寶釵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詞句句詠物,處處有“我”,物性我情,水 *** 融。
創作背景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全詩是什么?
臨江仙·柳絮
【作者】曹雪芹?【朝代】清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話譯文
白玉華堂前面,春風輕拂,漫天飛絮,翩翩起舞。舞姿輕盈優美,節奏均勻適度。一群群蜂兒蝶兒,團團翻飛,連同柳花,一同畫進群芳譜。何曾隨水逝去?怎會墮入塵土?
千絲萬縷,任憑它時聚時散,時散時聚,始終未改,彼此相扶佐。莫譏笑,春絮兒無根無柢無依附;不斷借助好風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擴展資料:
《臨江仙·柳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詞,是《紅樓夢》第七十回薛寶釵所作。這首詞上片狀物,著力描寫風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狀。
下片言志,抒寫了柳絮的情志:有離即有合,有散必有聚。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實際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寶釵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詞句句詠物,處處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作品鑒賞
這是薛寶釵所作的一首柳絮詞,該詞被眾人推選為獨占鰲頭的作品。薛寶釵在敘述其創作意圖時說過:“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見,該詞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獨運,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
誠然,前面的幾首詠柳絮詞,多是以抒寫柳絮隨風飄泊的幽恨,來寄寓詞人對社會、人生的萬般感慨的。這首詞雖然也描寫春光里柳絮飄飛的景象,卻一反前面詞作中那種纏綿悱側的情調,一變而為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強音。詞的開頭就已非同凡響:“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柳絮飄飛的地點,已不是黛玉筆下那觸目愁腸的“百花洲”和“燕子樓”,而是換成了充滿著富貴氣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貴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飄飛的姿態,雖然也仍是“一團團逐對成毯”,卻已沒有黛玉詞中那種“空繾倦,說風流”的幽恨,一變而為歡快輕盈、均勻優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種歡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詞的第三句,接以“蜂團蝶陣亂紛紛”的描寫,來進一步烘染這春意喧鬧的大好時光,從而唱出了詞人對春光的一曲贊歌。如若拿寶玉《南柯子》詞中之“鶯愁蝶倦”、湘云《如夢令》 詞中之“鵑啼燕妒” 這些意象與之相較,則可見在所表達的感情基調上,與寶釵這首詞是迥然不同的。
詞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蘇軾詠楊花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句意,卻又在活用的基礎上翻出一層,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豈必”的反問句式,便頓使蘇詞中所表達的情感作一逆轉,化消極的情調為積極的精神。同時,就詞的結構而論,則此處寫柳絮的不愿意隨波逐流、飄墜塵埃,正好為詞的下片抒寫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線。
這樣,過渡到詞的下片,詞人更側重于抒寫柳絮的情志:“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非常細膩地體現了柳絮盡管四處飄飛,也仍不改初衷,無牽無系,隨緣自適的曠達襟懷。由于有了這層情志的鋪墊,因而在詞的最后三句,詞人便直接地抒寫了柳絮憑借東風扶搖直上的遠大志向,這樣便使整首詞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完成了對柳絮感慨整個心理流程的揭示。
顯而易見,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實際上則是薛寶釵這位“人情練達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個性的寫照。她那種“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的處世態度,體現在柳絮“隨聚隨分”的形象描述中。
她那種一心希望博取主子歡心,爭取登上“寶二奶奶”的寶座,擠進封建統治階層行列的人生追求,通過對柳絮直上青云的吟詠,毫不隱瞞地表現出來。因而,這首詞實際上就是對薛寶釵整個人生觀的最深刻的揭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臨江仙·柳絮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意思是什么?出自的具體位置是哪里?
意思:借助風的力量,助我登上九霄云天。
出處:《臨江仙·柳絮》
作者:清·曹雪芹
詩文: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翻譯:
白玉華堂前柳絮飛舞,春風拂面,一群群飛蟲與柳花團團翻飛,被畫進群芳譜。何曾隨水逝去?怎會墮入塵土?
千絲萬縷的情緣,隨它聚散卻依舊扶持不改半分。不要笑話春絮兒沒有依靠,只要不斷借助風的力量,我一樣可以上天去!
擴展資料
背景:
《紅樓夢》第七十回的柳絮詩會,是大觀園最后一次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大家族出現了不危機的前兆,這首詞正是封建貴族階級沒落時期的生活在曹雪芹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賞析:
這首詞是大會上薛寶釵所作,是作者借刻劃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種藝術手段。
細看詞的雙關隱義,不難發現“蜂圍蝶陣亂紛紛”正是變故來臨時大觀園紛亂情景的象征。寶釵一向以高潔自持,“丑禍”當然不會沾惹到她的身上,何況她頗有處世的本領,所以詞中以“解舞”、“均勻”自詡。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樣“隨逝水”、“委芳塵”了。
寶釵能“任他隨聚隨分”而“終不改”故態,所以黛玉死后客觀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緣”的機會而使寶釵青云直上。但這種結合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寶釵和寶玉在對待封建禮教、仕途經濟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寶玉忘懷死去的知己而傾心于她。所以,寶釵最終仍不免被寶玉所棄,詞中的“本無根”也就是這個意思。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意思
借助風的力量,助我登上九霄云天。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臨江仙·柳絮》。全詞是: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臨江仙·柳絮》譯文
白玉華堂前柳絮飛舞,春風拂面,一群群飛蟲與柳花團團翻飛,被畫進群芳譜。何曾隨水逝去?怎會墮入塵土?
千絲萬縷的情緣,隨它聚散卻依舊扶持不改半分。不要笑話春絮兒沒有依靠,只要不斷借助風的力量,我一樣可以上天去!
《臨江仙·柳絮》賞析
這首詞是《紅樓夢》中薛寶釵所作。
薛寶釵與林黛玉這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對立的。作者讓薛寶釵作歡愉之詞,來翻之所作情調纏綿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寫詩詞吟詠上互相爭勝,實際上這是作者借以刻畫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種藝術手段。
但是,作者所寫的薛寶釵、林黛玉對立,并非如續書中所寫的那樣為了爭奪同一個婚姻對象而彼此成為情敵(林黛玉對薛寶釵的猜疑,在第四十二回“薛蕪君蘭言解疑癖”后已不復存在。事實如脂硯齋評語指出,賈府上下,人人心目中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是一對未來的“好夫妻”),作者也并不想通過他們的命運來表現封建包辦婚姻的不合理。作者所描寫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是與全書表現封建大家庭敗亡的主題密切相關的。他們的悲劇是賈府事變的結果。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