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得似牧童心的簡單介紹
很多朋友對于誰人得似牧童心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誰人得似牧童心是什么意思
“誰人得似牧童心”的意思誰還有擁有牧童那種的心情和心態,出自唐代詩人盧肇的《牧童》。《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巖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鐘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牧童捕蟬的詩句的古詩名
1. 關于牧童的古詩的詩句
關于牧童的古詩的詩句 1. 關于“牧童”的詩句有哪些
1.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4.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5. 牧童
唐代:劉駕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
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6. 牧童
唐代: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7. 山中
唐代:李涉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
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2. 關于牧童的詩句
牧童見人俱不識,盡著芒鞋戴箬笠。
過驪山作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村行 曖曖村煙暮,牧童出深塢。 牧童詞 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
重幸武功 駐蹕撫田畯,回輿訪牧童。 牧童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
蒿里 牛羊窸窣,時見牧童兒,弄枯骨。 金陵懷古 御路疊民冢,臺基聚牧童。
牧童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汧陽間(一作汧陽縣閣) 牧童何處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聲。
山中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鄴都懷古 芳草自生宮殿處,牧童誰識帝王城。
蓮塘霽望 遠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處信牛行。 田家元日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山村曉思 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煙渚。 倚瑟行 泉宮一閉秦國喪,牧童弄火驪山上。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渭川田家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橋山懷古 哀喧叫笑牧童戲,陰天月落狐貍游。 淇上田園即事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漫歌八曲·將牛何處去二首 相伴有田父,相歡惟牧童。 相和歌辭·蒿里 時見牧童兒,弄枯骨。
空靈山應田叟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獻嘲。 途中春 牧童向日眠春草,漁父隈巖避晚風。
清溪江令公宅 還有往年金甃井,牧童樵叟等閑窺。 登石壁禪師水閣有作 漁父晚船分浦釣,牧童寒笛倚牛吹。
藍田山石門精舍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二首 牧童斯在眼,田父實為鄰。
春雨 老農私與牧童論,紛紛便是倉箱本。 岳陽別張祜 半夜州符喚牧童,虛教衰病生驚怕。
石鼓歌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閑步 樵人相見指驚麏,牧童四散收嘶馬。
題故人廢宅二首 樵叟和巢伐桃李,牧童兼草踏蘭蓀。 雨 餉婦寥翹布領寒,牧童擁腫蓑衣濕。
3. 有關牧童的詩句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歌聲在樹林中回蕩。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
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的神態。“歌聲”則表達了牧童愉快的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牧童》
宋代詩人 白玉蟾
楊柳陰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貪草嫩,吃過斷橋西。評論|贊同1
2012-02-24 00:16玉藏于珠|三級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評論|贊同1
2012-03-06 18:321076094156|三級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袁枚《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雷震《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呂巖《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棲蟾《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黃庭堅《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李涉《牧童詞》:“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袁枚《題畫》:“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
劉駕《牧童》:“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閉口立”是寫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發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4. 關于牧童的詩句
《牧童詩》作者是宋朝文學家黃庭堅。其古詩全文如下: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翻譯】
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哎,多少到長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機關算盡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贊頌牧童清閑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認為人應活得悠閑自在,不應受名利所驅。
《牧童》作者是唐朝文學家呂巖。其古詩全文如下: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翻譯】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后。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所見》作者是清朝文學家袁枚。其古詩全文如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清明》作者是唐朝文學家杜牧。其全文古詩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渭川田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王維。古詩全文如下: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翻譯】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牧童詞》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張籍。其古詩全文如下: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饑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垅頭。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群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牧童詞》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涉。其古詩全文如下: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翻譯】
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著小曲。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欺負牛犢。
《村晚》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雷震。其古詩全文如下: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翻譯】
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一說:水草長滿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陽西下,山像是銜著落日似地,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村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閑的隨口亂吹,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
《田家元日》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孟浩然。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翻譯】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轉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事。靠近在種滿桑樹的田野里耕作的農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農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
5. 牧童的古詩句
1.《牧童》——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譯: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2.《牧童詩》——宋代·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譯:遠遠地看見牧童騎著牛緩緩地在前村走過,輕風隔著田壟送來陣陣牧笛聲)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譯: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閑自在)
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4.《村晚》——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譯: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譯: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把家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5.《牧童詞》——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譯: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譯: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譯: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著小曲)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譯: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咬牛犢)
6. 關于牧童的古詩句
有啊~~
《牧童詞》
唐代詩人 張籍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饑鳥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垅頭。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司家截爾頭上角!”
《牧童》
唐代詩人 劉駕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牧童》
唐代詩人 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山中》
唐代詩人 李涉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牧童》
宋代
詩人 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村晚》
宋代詩人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牧童》
宋代詩人 白玉蟾
楊柳陰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貪草嫩,吃過斷橋西。
7. 關于牧童的古詩及詩意
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詩意:
綠草如茵,鋪滿廣闊的草原,放眼一望無垠.笛聲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賞析: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8. 跟牧童有關的詩句
《初秋夢故山覺而有作》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陂水白茫茫,草煙濕霏霏。
牧童一聲笛,落日無余暉。
遙山已漸隱,村巷亞竹扉。
老翁延我入,苦謝柿栗微。
幸逢歲有秋,一醉君勿違。
念此動中懷,命駕吾將歸。
《秋思絕句》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煙草茫茫楚澤秋,牧童吹笛喚歸牛。
九衢不是風塵少,一點能來此地不?
《雜感》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老子傾囊得萬錢,石帆山下買烏犍。
牧童避雨歸來晚,一笛春風草滿川。
盧肇所寫牧童這首詩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
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之情。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
牧童
盧肇 〔唐代〕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譯文
誰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橫臥在牛背上聽著秋聲入眠。
在路上還時不時地吹奏一曲,根本就不擔心沒有知音來欣賞。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期待過上與人無爭、無憂無慮的生活。
前兩句"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他寫道誰人能像牧童那樣悠閑,牛背上人迷著眼,在不用視覺而用心在感悟秋的鳥語花香,因他已然將秋印在腦海里。
后兩句“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時不時的吹著竹笛歌一曲。這牧笛吹起的是人們的童年回憶,南北的鄉間有誰不知呢?詩寄托一種美好寓意,寓意著詩人想往,向往牧童的灑脫形象,悠閑的神情,自在快樂,悠然的生活。
全詩表達了詩人寄心世外,不為世俗所動,情操高尚,以及相信有人理解的心境。這首詩的意思比較直白,描述了牧童悠然自在的心境,這應該也是作者當時的心境。
誰人得似牧童心,是個什么句?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得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無知音。”唐朝盧肇《牧童》
詩文漫解:有誰能夠像牧童一樣,
在牛背上睡覺,聽著大自然秋天的聲音?
在寂寞的時候,忽然拿著笛子吹一曲,
從來不擔心沒有知音。
初衣解詩:
童心是孩子的心靈兒童般的心情。普遍小孩子的兒童的安全感,會大于成年人。尤其是得到母親良好照顧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自由雖然有限度,但是卻有著非常強烈的安全感。在他的感覺里父母天地自然都是客觀普遍的存在。
尤其是在古代農村,社會關系簡單,和田園和動物產生了濃烈的互相依賴感,所以小孩子在自然界中的安全感是相對強的。
在牛背上睡覺,聽著四時的風雨的聲音,大自然有很多神奇,吸引著小孩子的好奇心,都有很多的學習知識。比如如何吹好一個笛子,就足夠他擺弄好一陣子的。而吹出的笛子,哪怕是簡單的音符,也和自然相應和,小孩子根本沒有想到,這種聲音需要別人的知解和回應。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成立在中間就是很興奮的。
而天地就是他的老師和知音,他現在還無暇顧有目的的希望是一個怎樣的人來聽到。對于孩子來講,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還不到需要人類精神進行平等反饋的時候。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無知音”,因為這種天真懵懂,是一種學習狀態,他也不用愁,對于孩子來講,永遠有未來,只是現在他高高興興的,按自己的心愿吹出快樂就行。什么是童心,童心如天籟,天地是知音。
但是人隨著年紀的越來越大,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逐漸失去了最初的保護和安全感,人生的憂患也就開始了。
長大以后面臨著生存的憂患,面臨著愛的煩惱,面臨著傷病和困苦,面臨著精神上的壓力和等級的壓迫。
魯迅和閏土的童年并沒有相隔多少,他們是很好的童年的玩伴。在月光下守西瓜,少年閏土,有著精明的智慧和靈活的手腳。
但是成年以后的閏土,就沒有少年兒童時的快樂。他看見魯迅叫老爺。童年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流失了,而童心在現實中早已經泯滅。
盧肇的這首牧童,是以一個成年人來觀察兒童。在觀察的中間也讓自己回到了童年。
其實這樣的觀察是一種很好的心理上的解壓和舒緩。作為成年人森嚴的世界,我們常常要回顧一下童年,想一想童年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安全感?而當下卻有無窮無盡的焦慮。
有的時候適當的讓自己從當下現實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陪伴兒童,或者感受一下童年時候的純凈的心懷,反而會蕩滌成人世界積壓的困惑壓力和煩惱,讓身心重置一回。
獲得最原始的安全感與對世界的信心。
在六一兒童節里,愿所有的人,都能找回一點童年和童心的感覺,這既是成長的回望,又是心靈在啟程的開始,用更飽滿的熱情迎接未來。
讓我們重讀這首童心小詩。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無知音。”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
誰人得似牧童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誰還有擁有牧童那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逍遙自樂)的心情和心態”,體現了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
關于誰人得似牧童心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