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筳是什么意思,經是什么意思中醫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經筳是什么意思,以及經是什么意思中醫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什么叫經筵
分類: 社會/文化 歷史話題
解析:
經筵
中國古代皇帝研讀經史而舉行的御前講席 。宋代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單日舉行經筵,由講官輪流入侍講讀,名曰春講、秋講。明、清兩代基本沿用其制。舉行經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味道研經”,探究經書中的微言大義;一是“以古證今”,亦即以史為鑒,吸取封建統治經驗教訓。經筵例不由閣臣兼之。清順治九年 (1652)后始以大學士知經筵事,以尚書、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學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講。經筵設御桌、講官案。清代皇帝在文華殿行經筵儀,先講《四書》、《五經》,然后由皇帝宣示滿、漢文御論,各官聽講。事畢,由各官行禮,于文淵閣賜茶。
經筵是什么意思
經筵是古代一種非常重要的帝王教育形式,不僅能幫助皇帝研讀經史子集、學習治國平天下之術,而且還是皇帝與群臣增進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時還是朝廷向天下展示尊師重道禮儀的重要手段。
因此,自宋朝確立經筵制度以后,這一制度就被各朝延續了下來。而明朝作為君主高度集權的一個朝代,在繼承經筵制度時,又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
經筵之制的實行情況
經筵之制雖于宋代已形成,但形式并未固定,非但歷代有異,即一代之中不同君主實行情形亦不盡相同。以明代為例,初無定日,亦無定所。明初諸帝勤政好學,講學雖未制度化,但于圣學猶無大礙。迨英宗以沖齡即位,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柄政,感于身負幼主教育之重責大任,上疏請開經筵。
始制定經筵儀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進講,帝御文華殿,遇寒暑則暫免。開經筵為朝廷盛典,由勛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學士或知或同知經筵事,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贊禮等人員。
除每月三次的經筵外,尚有日講,只用講讀官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儀等官,講官或四或六,每伴讀十余遍后,講官直說大義,惟在明白易曉。日講儀式較經筵大為簡略,或稱小經筵、小講。經筵講學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講,每旬一大講,為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古文中的“侍經筵”,究竟是什么呢?
究竟什么是“經筵”?經筵其實主要指的就是為了皇帝研讀經文史籍而專門開設的皇帝“私塾”,和一般的私塾還有點不太一樣,經筵是只為皇帝一個人服務的,屬于對點專業教學。
但是為什么要設立經筵呢?中國古代是一個君主制社會,而且這個君主制還是屬于高度集權的那種類型,因而皇帝這個職位在中國古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皇帝一個人能夠決定天下。正是因為皇帝這個職位如此的重要,所以古代的皇帝們幾乎都十分的注重自己下一代的培養,而在唐朝就有這么一句話證明了帝王學歷史的必要性:“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只有明白了歷史興亡,并加以總結學習,才能夠完善自身,從而更改政策,因而歷史是歷代帝王的必修課。
漢代的時候,經筵便有了萌芽,那個時候它還不叫做經筵,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制度,只是官員給皇帝偶爾的講講經文說說歷史而已。如果要找誰是第一人的話,那就要追溯到西漢昭帝時的給事中蔡義身上了,他曾經給漢昭帝說《詩》,歷史之上對于這件事情是這樣描述的“詔求能為《韓詩》者。征義特詔......上召見義,說《詩》,甚說之,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自蔡義之后,被講經說史成為了皇帝的日常工作,幾乎每朝每代的皇帝都要經歷這樣的日子。
東漢的時候,講經說史開始有了自己的專屬詞語,叫做侍講,所以我們現在去看《后漢書》,經常會看到比如說什么“侍講禁中”“侍講光華殿”之類的詞語,但是這個時候的侍講只是一個詞語,而非是專門的官職。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講經說史的人才有了專門的職位,叫做“侍讀博士”。不過那個時候,這個職位并非只為皇帝一個人工作,什么皇帝、太子都受他的服務。
唐朝的時候侍講學士真正的成為了一個官職,《上鄂相國論經筵書》之上就提到“穆宗時,韋處厚、路隋并充翰林院侍講學士,蓋以翰林官為講讀始于此”,這里算是真正講侍講學士給定性了。而宋朝則是侍講制度又一鼎盛時期,尤其是到了宋仁宗時期,經筵所開始產生,從此開始,講經說史開始有了專門的官職,也有了法規,還有了固定的時間以及場所,甚至于科目都被規定了,可以說,經筵所的誕生代表了經筵制度的正式形成。
而明朝則是經筵制度發展的一個鼎盛時代,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它其實還不如宋朝那樣有專門的時間、地點和官職的,大部分時間還是皇帝喜歡什么就講什么,皇帝什么時候有時間就什么時候來說,而進講官也大多是由內閣大學士來擔任,比如說《明太祖實錄》之中就提到了“上御謹身殿,東閣大學士吳沉等進講《周書》。”“上御華蓋殿,文淵閣大學士朱善進讀心箴必”等等,這是明朝最開始有講經說史的記載,到了后來,內閣大學士們“御經筵,則知經筵或同知經筵事”。
而張居正和高拱本身就是做過內閣大學士這一官職的,上文已經說到了內閣大學士本身就已經“御經筵”了,那么這兩人參與其中也就不是什么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不過經筵制度真正的被確立還是在明英宗時期,那個時候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楊”上書請求給小皇帝開設經筵得到了當時的太皇太后的支持,自此后經筵官才正式的設立。那個時候規定了一個月有三次固定的講經說史時間,分別是每月的初二、十二和二十二,而如果遇到寒暑月便罷免,這叫做月講。
既然有了月講,那么就有日講,日講就像是我們現在的日常上課,每天上課肯定比一個月上個兩三次課接受的知識要多很多,日講確實也比月講所授的要多,可以說日講才是皇帝真正的知識來源。
經筵之中所說的書目也不是隨隨便便選上的,大都是經過了內閣還有皇帝自己的篩選之后才能夠登入這個目錄,這些書中包括著些什么呢?“凡天下政事典章,得依經比義,條列陳奏,以稗圣學”,所以說明代的經筵十分的注重皇帝去學習古代君王優秀的品格。所以說明朝很喜歡用《大學衍義》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之中講述了很多的帝王之道,而這些帝王之道,也就是君德獲得了明朝從皇帝到大臣的一致認可!除了《大學衍義》這種說君德的書以外,皇帝還要學什么呢?儒家經典是肯定要學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與歷代治亂興衰相關的內容,這屬于重點。
這個經筵官也不是隨便選擇的,因為要和皇帝經常的接觸,尤其是小皇帝的心智還沒有成熟,很容易受到親近之人的影響,所以經筵官一般是“必選正人,用之君德,方有成也”,所以說你光是學問好也是不行的,人品也要相當過硬才能過成為皇帝的“老師”。
到了明神宗時期,明朝的經筵制度才真正的到達了鼎盛時期,而那個時候正是張居正成為了明朝首輔大臣的時間。那個時候除了每個月固定的視朝日以外,小皇帝都必須在文華殿接受講經說史。可以說,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經筵制度執行得十分好,但是張居正一死,萬歷皇帝沒了管束,經筵制度再次被“嫌棄”。
除了之前就已經規定了的比如說《大學》《中庸》這樣的歷代必選課之外,張居正還特意給小皇帝編寫了專用教材——《帝鑒圖說》,這本書根據張居正自己說的是“謹自堯舜以天下,撮其善可為法者八十一事,惡可為戒者三十六事”,不得不說,張居正為了小皇帝的教育是真的盡心盡力了,除了要管小皇帝的文化素質教育之外,還要管小皇帝的品德素質。
至于張居正和高拱這樣的重臣為什么會參與其中,一方面是因為上文提到的內閣大學士本身就是參與其中的之外,另一方面是因為皇帝的學業十分的重要,必須要有能力的重臣參與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位置和皇帝的關系十分的親近,能夠培養出感情,當然像萬歷皇帝那樣生前你是我的“元輔良臣”,死后把張居正鞭尸的還是少數。
請詳細介紹一下“經筵”。
經筵
建立年代 : 高麗睿宗在位期間(1105~1122)引進,朝鮮是以儒教理念為基礎建立的。太祖在位期間(1392~1398)設經筵廳并飛躍發展。
年代 : 朝鮮時代
種類 :
構成 :
概要
為了實現儒教的理想政治為國王講授儒教的經書和歷史的教育制度, 稱“經幄”或者“經烽”。
說明
高麗時代在元朝的干涉下經筵降格為書筵,至朝鮮時代才得以飛躍發展。經筵的講義方式大體在世宗年間(1418~1450)和成宗年間(1469~1494)整備齊全。每日早上朝講為原則,不過講三次(朝講、晝講、夕講)的時候也不少。朝講、晝講、夕講,每日三講可謂成宗年間確立。
參加經筵的經筵官有正1品領事3人、正2品3人(知事)、宗2品冬至使3人、正3品堂上參贊官7人、正4品侍講官、正5品侍讀官、正6品檢討官、正7品司經、正8品說經、正9品典經等。領事由三政丞兼職,參贊官以上從重臣中選任,侍講官以下由弘文館官員兼職。并非所有的經筵官都參與經筵。朝鮮初期只有普通冬至使以上1人、參贊官1人、伺讀官以下4、5人 左右, 朝鮮后期參加經筵的人員多起來了。朝鮮后期任命88些不在官職的儒學者為經筵官。1581年(宣祖 14)牛溪、成渾參與經筵以后,在野的學者中被招聘為經筵官的事例越來越多。經筵所使用的基本教材是四書、五經及歷史書《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綱目》,副教材為《性理大全》、《近思錄》、《小學》、《心經》、《大學衍義》、《貞觀政要》、《國朝寶鑒》等。講義采取由88人音讀、翻譯、說明教材的原文,然后參加者補充說明國王的提問的方式。教材若是四書、五經,則精讀注釋集,若是歷史書,則通讀為原則。朝鮮時代國王和臣下的連席會議或者主要官廳之間沒有政策協議機構,經筵就起到了政策協議機構的作用,特別是朝講,因為以國王為中心議政府、六朝、承政院、弘文館、司憲府、司諫院等都坐在坐在88起,便于協議政策。
因此,經筵發展成為重要的政策協議機構,對國王的日常生活 和政治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就是所說的“經筵政治”。
中國元、明、清的經筵面貌全非,喪失了本來的機能,但朝鮮時代的經筵與中國情況不同,雖在1894年甲午改革后其機能縮小,但一直延續到大韓帝國滅亡。
經筳是什么意思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經是什么意思中醫、經筳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