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瀚海指哪里,古詩中的瀚海指的是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古詩中的瀚海指哪里,以及古詩中的瀚海指的是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瀚海闌干百丈冰的瀚海指的是
“瀚海闌干百丈冰”的“瀚海”指的是沙漠,即塞外的戈壁沙漠。這句詩的意思是:無邊無際的大沙漠里到處都結著厚厚的冰。“瀚海闌干百丈冰”出自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唐代〕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將白草吹折了,塞外的天在八月就會飄落大雪。
好像春風在一夜之間吹來了,樹上仿佛有千萬朵的梨花爭相開放。
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狐裘不保暖蓋上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的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上。
無邊沙漠結著厚厚的冰,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唐代岑參中的瀚海是指什么
唐代岑參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瀚海”指的是沙漠。“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這句詩的意思是無邊無際的沙漠結著厚厚的一層冰,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這里的“闌干”是縱橫交錯的意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
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并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制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間,急緩相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著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瀚海指的是什么地方?
瀚海”指的是蒙古高原及其以西今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地區。
原本指的是“海”即北方的大湖,明后指廣大戈壁沙漠。一作瀚海。含義隨時代而變。兩漢六朝時是北方的海名。漢武帝時霍去病擊匈奴左地,出代郡塞二千余里,登臨翰海而還。
唐以前人注釋《史記》、《漢書》,皆解作一大海名。《北史·蠕蠕傳》數見“翰海”一詞,方位不一,其一與《史記》、《漢書》所載,其一當在高原北境,疑即今貝加爾湖。
“瀚海”的近義詞:
戈壁
1、讀音:gē bì
2、表達意思:源于蒙語,沙漠的一種,地面主要由礫石構成。亦稱“ 戈壁灘 ”。意為大范圍的沙漠地區。戈壁的形成是由于喜馬拉雅山的雨影效應阻擋了雨云抵達戈壁地區。
3、出處:出自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嘉峪關外有戈壁,徑一百二十里,皆積沙無寸土。”
翻譯:嘉峪關的外面有戈壁灘(沙漠的一種,地面主要由礫石構成),直徑有一百二十里,全部都是堆積的沙礫沒有泥土。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