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是誰 駱賓王是誰的門客
很多朋友對于駱賓王是誰和駱賓王是誰的門客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駱賓王是誰
駱賓王(約627—約684) 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 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后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后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瞾檄》。
他的經歷可以去百科看看
初唐四杰駱賓王簡介
駱賓王簡介
駱賓王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詩人,是“初唐四杰”之一,字觀光,浙江義烏人。駱賓王的父親曾是青州博昌縣令,死于在任期間,而其父死的時候駱賓王還尚且年幼,便只能流落他方,在窮困潦倒中生活。
駱賓王像
直到永輝年間,駱賓王成為了李元慶的府屬,憑借著自己的才能被封為東臺詳正學士,但因他犯事被降職,發配到了西域,駐守邊疆。在此期間,他寫了很多邊塞詩。到了公元678年,駱賓王被調任為武功主簿,之后有過兩次升遷,官至侍御史。
當時正是武則天當政,對于受傳統思想影響的駱賓王而言,認為女子執政是極為諷刺的,故駱賓王便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的行為,致使他受到了牢獄之災。在他入獄的第二年遇到特赦才得以被釋放,被派到臨海作縣丞,后來他自動放棄官位,過起了云游的生活。
公元684年,駱賓王成為徐敬業的府屬,參與了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事件,并寫下了《為徐敬業討武瞾榭》這篇氣勢磅礴的名作。同年十一月,徐敬業起義失敗,被誅殺,駱賓王則下落不明。對于駱賓王的死,有多種說法,一說是駱賓王被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所殺,還有一說是駱賓王逃了出來,最后出家為僧。
駱賓王七歲便能寫詩,被人稱為是“神童”,據說朗朗上口的《詠鵝》正是他七歲時候作的。駱賓王擅作七言歌行,比較出名的是初唐時期較為罕見的長篇《帝京篇》,在當時被認為是千古絕唱。駱賓王在五律詩、駢文上也有具有時代意義的代表之作,如《為徐敬業討武瞾榭》,他的詩作是“初唐四杰”中最多的。
駱賓王討武檄文真相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寫于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
駱賓王討武檄文
武曌宅元年間(公元684年),武則天設置了臨朝稱制,正在為下一步自己做皇帝而準備建立大周王朝,這件事,引起了許多貴族內臣的憤怒和反對,李敬業,是開國元勛李績的后人,召集兵馬在揚州起兵,想要康復唐朝的大業,駱賓王這個時候已經是李敬業的幕僚之一。
駱賓王早就對武則天的統治存在著強烈的不滿,在他看來,武則天寵信奸佞,穢亂后宮,又不守安分,殘酷暴力,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他曾經多次上書出言諷刺,幾次下獄卻依舊不肯改變初衷,后來在李敬業起兵之時做了這首《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作為軍用的文書,駱賓王確實做到了明理辯師,氣勢高昂卻言辭謹慎干脆利落。
不僅僅表明了武則天作為一代君主的罪過,也順便提醒了這些匡復李唐盛世的人們,寓意在生死存亡的時刻,為起兵討伐武則天做了充足的鋪墊,并且將人們心中的豪情壯志都激發出來,起到了很好的調度氣氛,激發意志的效果。
這篇《代李敬業討武曌檄》行文流暢,感情飽滿,是名垂千史的好作品,后世的人們可以從這首詞中,認識到武則天的蠻橫無理,從里到外,令人警醒深刻,文采勁道,令人深思。起到了鼓舞志氣,折服人心的作為,至今仍是歷史上極有藝術價值的不朽之作。
駱賓王代表作
駱賓王是個唐初的大詩人,雖說他最擅長寫的是七言歌行,但是他的代表作卻是他年幼時所創作的《詠鵝》。很多人稱之為“神童”,也正是因為他七歲時所創作的這首詩。
駱賓王像
這首詩的創作是一個意外,駱賓王家有人來訪,正巧旁邊池塘的景色十分優美,鵝群在池塘中十分的愜意,加上清風拂柳,倒映在水面上,一副美麗的風景畫就這樣形成了。而客人問了他幾個問題他全都對答如流,客人并不相信一個小孩子的能力竟如此之大,因此借著池塘的風景要求駱賓王作詩,從而故意刁難他。駱賓王思索了一會兒便做出了這首家喻戶曉的《詠鵝》。
說起代表作《詠鵝》是他小時候一時成名的代表的話,那么《帝京篇》應該算得上另外一首了吧,這首詩不僅是他本人的代表作更是初唐的詩歌代表作。這首長篇詩歌和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被人稱為姊妹篇。
這首詩是有名的現實主義,全詩在描繪長安城的繁華以及夜景、國家的盛況、長安險峻的地形、上流社會驕奢的生活,同時也描繪了現實的殘酷。這首詩在當時就已經傳遍京城,老少皆知,成為絕唱。
駱賓王的代表作不僅為這兩首,小詩《于易水送人》其詩短小卻和精煉,其詩悲涼,但情感真摯。他的詩多表達自己內心的清高或者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又或者是內心所想,所寫之詩,皆為經典。
駱賓王的詩
駱賓王,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并稱為“初唐四杰”。他是七歲能作出《詠鵝》的“神童”,在詩詞方面極具天賦,極其擅長寫七言歌行,七言歌行的長篇代表作《帝京篇》辭藻華麗、形式靈活,且言辭工整、音節和諧、感情豐富、朗朗上口,在當時被稱為是千古絕唱。
駱賓王的詩
永徽年間,駱賓王犯事被降職發配西域,在邊疆駐守的日子里,他沒有沮喪,沒有自棄,而是寫下一篇又一篇的邊塞詩,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比如《送鄭少府入遼》,用極高的格調和優美華麗的辭藻,將自己想要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決心表達了出來。
在五律詩方面,駱賓王也極具天賦,寫下了很多名篇巨作。比如以蟬寓己、用蟬明情、人蟬合一的《在獄詠蟬》,其情感細膩深邃,對于蟬的妙處不僅僅只是在于結構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蟬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是后世膾炙人口的佳作。
駱賓王在駢文方面的代表作《為徐敬業討武瞾榭》,是以大忠大孝為依據,來討伐武則天自立為女皇。寫作手法上的巧妙使得這篇文章更像是一個集結令,號召天下人用忠孝的眼光來審視武則天的行為,來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
文章氣勢磅礴,情感充沛,字里行間更是體現出大家的揮灑自如,是最能體現當時駢文風格的文章,也是值得一讀的歷史名作之一。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才能,讓被聲討的武則天都為之欽佩折服。
駱賓王的故事
駱賓王是唐初著名的大詩人,他的名字是古今人們都廣為流傳的,在他七歲的那年,家中有客人來訪,他的著名詩《詠鵝》也就這樣誕生了,正是因為他七歲時所創作此詩,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神童”。
駱賓王像
這首詩的創作是一個意外,來訪之人正看見旁邊池塘的景色十分幽美,鵝群在池塘中十分的愜意,加上清風拂柳,柳枝倒映在水面上,一副美麗的風景畫就這樣形成了。隨之,客人問了他幾個問題,他全都對答如流,客人并不相信一個小孩子的能力竟如此之大,因此借著池塘的風景要求駱賓王作詩,從而故意刁難他。可是年幼駱賓王并沒有被此情此請所嚇倒,僅僅思索了一會兒便做出了這首家喻戶曉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詩中動靜結合,顏色的對比和線條的勾勒,引發人無限的遐想,鵝的形象浮現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心生向往。句中的“曲”字把鵝仰天嘎嘎的叫聲十分生動的描繪出來,仿佛使人聽到了水中央鵝的叫聲。
特別是最后的兩句對偶句,“浮”字寫出了鵝在水面上悠然自得靜止的狀態,而“撥”字則寫出了鵝腳掌波動水面嬉戲游泳的狀態,這兩句對仗工整,并且動靜結合,仿佛身臨其境。
客人思緒萬千,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急忙轉頭稱贊,使這個年幼孩子的詩得到了肯定。
駱賓王是哪里人
義烏(婺州義烏),位于我國浙江中部的一個縣級市,在1300多年前駱賓王簡介,也就是公元619年,在一個叫駱家塘的小村子里,出了個名震天下,才華橫溢的文人志士,這個人就是駱賓王。
駱賓王故鄉
駱賓王家世淵博,在義烏也是個姓氏大族,他的祖父還曾經是官吏,父親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才子志士,雖然他出生的時候家道中落,可是良好的家庭環境還是讓他從小耳濡目染,七歲便能做出《詠鵝》這首詩,可是等到入朝為官之時,卻是長期的懷才不遇。22歲考試名落孫山之后,又做了權門幕僚,可是很快就遭人排擠,丟了官職,后來駱賓王對于武則天氣憤不已,認為她寵幸奸佞,殘暴不仁,十分的希望匡復李唐天下。在李敬業起兵之時,先聲奪人做了《討武氏檄》。
李敬業兵敗后,駱賓王不知所蹤,有人說他已經兵敗被亂軍所殺,也有人說他是遁入空門,更有傳言說他自殺身亡,但最后,他終究沒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義烏駱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現在的李唐《也稱李塘》,從第一代遷到李唐算起,駱賓王的后人們已經在這里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后來發生戰亂,他的后人依舊守著他出生的地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來以作為駱賓王的后人為榮自豪。
而如今在李唐的附近,有一座頗具規模的駱賓王園林,成為一個以紀念駱賓王為內容的景色圣地。
駱賓王怎么死的
對于駱賓王是怎么死的,到現在也仍舊存在著爭論,有許多的說法。
駱賓王圖
一說是徐敬業兵變失敗后,駱賓王和徐敬業的舊部意欲逃去高麗,在去往高麗的途中因為遇到了風浪被阻,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為自己討得一線生機,遂將駱賓王給殺了,并將其頭顱上交至朝廷,駱賓王全家也因此無一幸免都被殺害了。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等史書中,對于駱賓王的死,都記載的是此說法;
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后,只有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逃了出來,二人躲藏在水蕩,最后駱賓王死在崇川,徐敬業的兒子為其修的墓;
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后,官軍一直都沒有抓到徐敬業和駱賓王,他們紛紛害怕武則天怪罪下來,遂找了兩具尸體來冒充徐敬業和駱賓王駱賓王簡介,并將兩具尸體的頭顱砍了下來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據傳徐敬業和駱賓王后來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說法記錄在唐朝的《本事詩》中;
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后,駱賓王知自己已經毫無退路了,便跳江自殺了。此說法記錄在唐人所撰寫的《朝野僉載》中。
對于駱賓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其爭論點在于徐敬業兵變失敗之后,駱賓王到底是逃了還是死了。有相關記載的正史和野史說法不一,大家都各執一詞,致使到現如今關于駱賓王的死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畢竟那已成為歷史,對于當時的情況除了這些史書記載外,也沒有其他的考究辦法。
駱賓王名句
駱賓王是唐代著名詩人,雖然出身寒門,可是才華橫溢,七歲時就被人稱作“神童”,寫下驚天之作《詠鵝》,其中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至今為人們傳誦,并載入現代小學課本,由此可以看出,駱賓王確實不辜負“神童”的稱號。
駱賓王像
他為人頗為正直,不懼權勢,在武則天光宅元年,曾經為起兵造反的徐敬業做了一首《為李敬業討武曌檄》,其中紅寫道:“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勢滔天、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又多次上書諷刺,被打入牢獄中曾“詠蟬”來比喻自己,寫道:“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情高潔,誰為表余心?”表明了自己的心跡,抒發了強烈悲憤的感情,后來出獄棄官,又作詩以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后來李敬業因為討伐武則天失敗被殺,駱賓王自此下落不明。
駱賓王和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號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他所做的詩詞大多感情強烈,用詞謹慎。“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出自《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用這句話來形容武則天的罪孽,大有天地不容,鬼神不忿的味道,強烈的表達了武則天的罪惡昭著。“相知人意自相尋,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這是出自他寫的《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暗指兩人感情深厚,如膠似漆。
駱賓王在獄詠蟬
公元前678年,駱賓王剛榮升侍御史不久,因為性情耿直,在上書議事時觸犯了武則天,隨后又遭到了小人污蔑,以貪污和忤逆罪被判入獄,《在獄詠蟬》便是這次牢獄之中創作的。
駱賓王在獄詠蟬圖
《在獄詠蟬》有兩部分組成,簡短精美的駢文作的序和五律詩。序文是一段抒情故事,講述了駱賓王作這首詩的起因,綜合的敘述了蟬,借之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哀怨及希望朝廷能夠明察秋毫為自己平冤的期望,為下面的主體詩 *** 好了鋪墊。
序文中,駱賓王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期望。在聽到蟬鳴心中產生了悲傷之感,用反問的語氣將蟬與他自己緊緊的結合在了一起。隨后便開始綜合性的敘述了蟬,包括蟬的形態,蟬的習性以及蟬有哪些美德,雖實在介紹蟬,但駱賓王將蟬影射到自己身上,用蟬寓己,達到了一種人蟬合一的境界。
做好了鋪墊,在五律詩中,便將蟬與自我融合的更加徹底,使得駱賓王想要表達的感情與期望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從開始用蟬鳴來勾起了思鄉之情,一個人在異鄉,在獄中,對于家鄉的思念比以往更深。接著一蟬一人的并排描述,讓人與蟬結合在了一起,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自己身陷囹圄、一事無成的凄慘感情。然后不提蟬,不提人,將自己與蟬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這首詩情感細膩深邃,字里行間處處體現著駱賓王深厚的功力。對于蟬的妙處不僅僅只是在于結構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蟬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了后世膾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文學家駱賓王
駱賓王七歲能屬文,尤妙于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曽任道王府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駱賓王 (約627—約684) 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 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后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后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
駱賓王的詩代表作品: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翻譯】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漿一樣。
《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翻譯】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翻譯】
秋天蟬兒在哀婉地鳴叫,作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陣陣悲傷。我雖不到四十歲已是滿頭白發,哪還經得起那如婦人黑發般的蟬兒哀鳴的侵襲。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雖然蟬兒居高食潔,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內心的沉冤。
《望鄉夕泛》
歸懷剩不安,促榜犯風瀾。
落宿含樓近,浮月帶江寒。
喜逐行前至,憂從望里寬。
今夜南枝鵲,應無繞樹難。
《送別》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原文】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jì,到,及。)乎晚節,穢亂春 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后庭之嬖(bì)。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于翚翟(huì dí,用美麗的羽毛織成的衣服,皇后禮服),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蜴(huǐ yì ,毒蛇和晰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zuò,皇位、國運)之將盡;龍漦(chí),龍的唾液)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愛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周親,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掊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翻譯】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并出身卑下。最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系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
選入宮里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于賣弄風情,像狐貍精那樣迷住了皇上。終于穿著華麗的禮服,登上皇后的寶座,把君王推到亂 倫的丑惡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兇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皇上的愛子,被幽禁在冷宮里;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庭里,標志著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徐敬業是大唐的大老元臣,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示,承受著本朝的優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干一番事業,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著舉國推仰的心愿,于是高舉正義之旗,發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遠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酵變紅,倉庫里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復大唐的偉大功業還會是遙遠的嗎!戰馬在北風中嘶鳴,寶劍之氣直沖向天上的星斗。戰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么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領!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像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干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勛,不至于廢棄先皇的遺命,那么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將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
《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翻譯】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簡介資料
駱賓王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詩人,是“初唐四杰”之一,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詩人駱賓王的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駱賓王簡介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人,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并稱為“唐初四杰”,是四杰中詩作最多的。
駱賓王出身寒門,但自幼聰慧,七歲就能作詩,號稱“神童”,相傳《詠鵝》就是他這個時候作的。駱賓王的父親在任青州博昌縣令的時候去世,之后駱賓王移居到了兗州瑕丘縣。公元650年,駱賓王為道王李元慶的府屬,歷任武功、長安主簿。后駱賓王任侍御史時因事入獄,次年遇赦,之后又任臨海縣丞,后棄官游廣陵。公元684年,武則天自立,同年九月,徐敬業起兵反對,駱賓王任徐敬業府屬,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而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說他跟李敬業一起被殺了,也有說他投江而亡的。
唐中宗李顯復位之后,詔求駱賓王的詩作,得數百篇。駱賓王辭采華膽,格律謹嚴,有不少佳作,又長篇歌行《帝京篇》、絕句小詩《于易水送人》、五律《在獄詠蟬》等等。
駱賓王詠鵝的 故事
《詠鵝》之所以能夠出名就是因為他是駱賓王八歲時候所寫的,因為這首詩駱賓王也被人們稱為“神童”。那年小駱賓王才八歲,住在義烏的一個小村子里,村子外面就有一口池塘。一到春天池子邊上綠柳飄揚,池子里經常有成群的鵝在綠池中 游泳 ,清澈的池水,油綠的柳絲,肥美的白鵝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有一日,駱家的一位友人來到了府上 拜訪 ,客人看見駱賓王聰明伶俐就問了幾個問題,駱賓王都對答如流,客人驚訝不已,客人走到屋前想難為一下駱賓王,看見一池的白鵝就問駱賓王能不能對著這眼前的景物作詩,駱賓王頓了頓,就寫下了《詠鵝》這首至今還被吟唱的名詩。駱賓王將鵝的姿態完美地表達出來,還用了一“浮”一“撥”兩次對照,將變化之美展現到極致。
駱賓王的一生
駱賓王,公元619年出生在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在七歲所做的《詠鵝》一直流傳至今,千年不衰,也因為這個 典故 ,他從小被人稱作神童。
他出生的地方是義烏的一個小村子駱家塘,原本駱氏在當地是大氏族,祖父也曾是個地方官員,父親是才華橫溢的才子,在他出生的時候,雖然駱氏已經大不如從前,可是嚴謹明禮的家風卻是一直沒有改變。
駱賓王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極有才華的人,最后他的名字是取自《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從此之后,他的名字就是賓王,字觀光。意思即是希望他長大成人之后能夠有一番作為,進入仕途,輔佐明君,光耀門楣,并且成為一個有品德有聲望的高官員,最好能體察民情,幫助 天下 的黎明蒼生,為天下的黎民百姓謀福。
可是當時那個年代,社會動蕩,武則天獨霸天下,寵幸奸佞,殘暴不仁,駱賓王認為她是個穢亂宮闈的罪人,幾次上書諷刺,被打入牢獄之中兩年有余,后來李敬業起兵時,他作為幕僚先聲奪人,寫下了氣勢磅礴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成功 的為李敬業造勢,可是兵敗垂成,駱賓王從此消聲覓跡,是死是活都沒有人知道。《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 傳說 他“亡命不知所之”。
猜你感 興趣 :
1. 詩人王勃生平事跡簡介
2. 詩人駱賓王的簡介資料
3. 唐代詩人王勃有什么稱號
4. 唐代詩人盧照鄰的詩介紹
5. 唐代詩人王勃的字是什么
6. 白居易是什么代的詩人
7. 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誰
關于駱賓王是誰和駱賓王是誰的門客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