搦秦起趙如何解釋 秦起宗文言文翻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搦秦起趙如何解釋,以及秦起宗文言文翻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國中生僻字:邕 搦 擐 猊 擢 賁 赍 轡 旻 鄠 潸 敕 綬 沗 隗 ?
邕 yōng (1) 、ㄩㄥˉ (2)、 古同“雍”,和睦,和諧。 (3) 、古同“壅”,堵塞。 (4)、〔~江〕水名,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 (5)、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別稱。 (6)、 鄭碼:ZDJY,U:9095,GBK:E7DF (7)、 筆畫數:10,部首:邑,筆順編號:5552515215 (8)、五筆:vkcb
yōng 〔名〕(1) (會意。從川,從邑。水流(川)圍困城邑。本義: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 (2) 同本義 [city surrounded by waters] (3) 古地名,即邕州 [Yong prefecture],在廣西南部,約相當于今南寧市及邕寧、武鳴、隆安…等縣地 (4)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簡稱 [Nanning]
編輯本段詞性變化
邕 yōng〔形〕 (1) 通“雍”。和睦 [harmonious] 上元甲子,肅邕永享。——《漢書》 君臣邕穆。——《晉書·樂志下》 將何以光贊時邕。——《宋書·禮志》 (2) 又如:邕邕(和樂的樣子);邕穆(和諧的樣子);邕睦(和睦,和洽);邕熙(和睦興盛);邕文(雍容大雅的文章)
搦 nuò 握,持,拿著:搦管(執筆)。按下。摩。挑惹:搦戰(挑戰)。
◎詳細解釋:
搦 〈動(1)(形聲。從手,弱聲。本義:用力按壓) (2)同本義 [press] 搦,按也。――《說文》 橈之。――《考工記·弓人》。注:“橈搦其干。”搦秦起趙。――左思《魏都賦》 (3) 拿或握在手中 [hold in hand;take up] 舟子于是搦棹。――郭璞《江南賦》 (4) 又如:搦管;搦掉 (5), 挑斗;惹 [challenge] 又下將戰書來,搦俺十八路諸侯相持。――元·鄭光祖《三戰呂布》 搦戰 nuòzhàn [challenge] [近]∶挑戰 出馬搦戰 引軍搦戰 搦 nuò ㄋㄨㄛˋ (1) 握,持,拿著:~管(執筆)。 (2) 按下。 (3) 摩。 (4) 挑惹:~戰(挑戰)。
擐 huàn (形聲。從手,睘(qióng)聲。本義:穿) 同本義 [wear] 擐,貫也。――《說文》 服兵擐甲。――《國語·吳語》 射擐甲胄。――《淮南子·要略》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左傳·成公二年》 擐 huàn ㄏㄨㄢˋ 穿,貫:~甲執兵。
猊 ní〈名〉 (1) 也稱“狻猊”,即獅子 [lion] 微風不動金猊香。——陸游《大風登城》 (2) 又如:猊座(佛教語。即獅子座);猊糖(制成獅形的糖);猊爐(雕成獅形的香爐)
擢【動】1、(形聲。從手,翟(dí)聲。本義:抽引,拉拔),同本義〖extract;drag;pullout〗 擢,引也。——《說文》 擢,拔也。——《方言二》 拔根曰擢。——《小爾雅》 擢賈之發,以贖賈之罪,尚未足。——《史記·范雎列傳》 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蘗,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枚乘《上書諫吳王》 卓齒之用齊也,擢閔王之筋,懸之廟梁。——《韓非子·奸劫弒臣》 蔚鵝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宋·蘇軾《惠州李氏潛珍閣銘》 車上御馳馬,蓬中擢舟船。——漢·王符《潛夫論》 風起,風起,擢入白擢花里。——明·劉基《如夢令·題畫》 又如:擢筋剝膚(擢筋割骨。猶言抽筋剝皮。比喻剝削深重殘酷);擢發(拔下頭發) 2、選拔〖select〗 擢,今俗凡遷官曰擢。擢,猶升也,進也。——《正字通》 又如:擢佐(選拔輔佐人才);擢奇(選拔奇才);擢舉(選拔薦舉) 拔官,提升官職〖promote〗 程烏、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漢書·公孫述傳》 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梁啟超《譚嗣同傳》 時瑞已擢嘉興通判。——《明史》 又擢瑞戶薄主事。 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拔(提拔);擢拜(提拔授官);擢進(提拔進用);擢敘,擢序(提拔敘用);擢授(提升);擢登(猶擢升) 3、聳出〖erect〗 擢干方數尺,幽姿已蒼然。——韋應物《郡齋移杉》詩 又如:擢本(高聳的樣子);擢拔(猶聳出,聳拔);擢削(聳立突出的樣子);擢干(謂樹干挺生、聳拔) 登,及〖passthecivilexamination〗。如:擢科(登第);擢冠(登第奪魁);擢桂(猶折桂。指科舉及第)
擢第 zhuódì 〖pass the civilexam ination in old China〗科舉考試及第 擢升 zhuóshēng 〖promote〗提升;提拔 擢用 zhuóyòng 〖promote to apost〗提升重用 示例:保舉賢良,屢被擢用 擢秀 zhuóxiù 〖raise in rank〗擢,抽,拔;秀,生長茂盛的植物。比喻人才秀出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白居易《有木》
賁 【賁】姓起源 賁氏有兩支,一支音(奔),另一支音(肥)。據《元和姓纂》所載,賁(奔)氏為春秋時魯國縣賁父之后,以祖字為氏。一說春秋時晉國大夫苗賁父之后。此一支起源與賁(肥)氏不同。 【賁】姓遷徙 安徽省東南部。 【賁】姓歷史名人 賁生: 漢代淮南人。秉性純厚謙和,漢景帝 賁蒿: 漢代汝南郡人,以操守清高純潔而知名。 賁亨: 元代人。初承襲行軍千戶,從元軍渡江攻打湖北有功,至元年間(公元1335-1340年)為山東諸翼軍總管。江南平定后,因功升為宣武將軍,任處州路管軍萬戶。 bì 形聲。字從卉,從貝,卉亦聲。“卉”指花卉,“貝”指金錢。“卉”與“貝”聯合起來表示“鮮花與錢幣送英雄”。本義:(戰斗)英雄。特指:沖鋒隊隊員,敢死隊隊員。 引申義:沖。 文飾,裝飾得很好:~臨(貴賓盛裝來臨)。 賁,飾也。從貝,卉聲。——《說文》 賁者,飾也。——《易·序卦》傳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詩·小雅·白駒》 (2) 又如:賁飾(裝飾;文飾);賁如(裝飾華美的樣子) 賁bì〈形〉 (1) 顏色斑雜不純 [mottled] 賁如濡如。——《易·賁卦》。傅氏云:“賁,古斑字,文章貌。” (2) 又如:賁華(開出多彩的花) (3) 華美;光彩貌 [magnificent;brilliant] 賁,美也。——《廣雅》 用宏茲賁。——《書·盤庚》 (4) 又如:賁赍(盛美的賞賜);賁然(光彩的樣子 賁 bēn動 通“奔”。急走;逃亡 [run;flee] 虎賁三千人。――《孟子·盡心下》 衛士旅賁。――《漢書·百官公卿表》 下比周賁潰以離上矣。(比周:勾結)――《荀子·強國》 2.又如:賁潰(奔走潰散) 3.奔流 [flow at great speed] 蠶珥絲而商弦絕,賁星墜而渤海決。――《淮南子·天文》 4.又如:賁星(流星) 賁 名 1.今名膈膜或橫隔膜,膈的古稱 [diaphragm]。如:賁門(是人或動物消化道的一部分,為食道和胃的接口部分。) 2.虎賁:勇士 [warrior;brave and strong man] 3.令賁士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墨子·備梯》 4.又如:賁士(敏捷善戰的勇士);賁石(指古代勇士孟賁和石蕃);賁育 fén 1.大。《詩·大雅·靈臺》:“賁鼓維鏞。”鄭玄:“賁,大鼓也;鏞,大鐘也。” 2.三足龜。《爾雅·釋魚》:“龜三足,賁。”fèn1.氣勢旺盛。《禮記·樂記》:“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 2.通“墳”,高起來 3通“僨”,覆敗。
赍 拿東西給人,送給 齌,持遺也。從貝,齊聲。俗字作賫。――《說文》 共其財用之幣齌。――《周禮·外府》 設道齌之奠。――《周禮·小祝》。注:“猶送也。” 受其將幣之齌。――《周禮·小宗伯》 又齌皮、馬。――《儀禮·聘禮記》 王何不以地齌周最。――《戰國策·西周策》 赍錢三百萬。――《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赍助(接濟;資助);赍賞(賞賜);赍錢(持贈金錢);赍盜糧(贈送糧食給盜寇) 攜帶;持 行者赍。――《漢書·食貨志》。注:“謂將衣食之具以自隨也。” 赍盜糧。――《荀子·大略》 赍(赍、賷)jī ⒈送東西給別人:~糧。 ⒉攜帶:~持金玉。〈引〉懷著:~志沒地(沒地:死去。志未遂而死去)。 赍zī 1.費用;錢財。 2.材料;物資。 3.憑借;借助。
轡 1)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轡頭。鞍轡。按轡徐行。 [1]
詳細解釋
【名】 (1) 會意。從絲,從軎。從絲,與繩索有關。軎: wèi,套在車軸末端的金屬制圓筒狀物,上有穿口,用以納轄。本義:駕馭牲口用的韁繩。 (2) 同本義。 轡,馬縻也。——《說文》 執轡如組。——《詩?邶風?簡兮》 執策分轡。——《禮記?曲禮》。疏:“御馬索也。” 公子執轡愈恭。——《史記?魏公子列傳》 或攬轡寒帷。——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又如:轡勒(控制馬的韁繩和口勒);轡銜(馬韁繩和馬嚼子);轡策(御馬的韁繩和馬鞭);轡靷(御馬的韁繩和引車前行的皮帶)。 (4) 借指馬。如:轡兜(馬的頭盔)。 (5) 牽;駕馭。如:轡馬(牽馬;馭馬)。 (6) 喻法令。從轡(遵循法令)。[1]
轡頭 pèitóu 【reins;bridle】 駕馭牲口的嚼子的韁繩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樂府詩集·木蘭詩》
旻 mín 形聲。字從日,從文,文亦聲。“日”指“時間”、“季節”。“文”指龜殼經火灼斥裂之后形成的紋樣,轉指“驗證結果”。“日”與“文”聯合起來表示“龜殼紋樣表示的占卜結果得到驗證的季節”。本義:秋季。說明:古人關心谷物收成,所以每年開春播種的季節就預先燒灼龜殼占卜秋收結果。請參閱“秋”字解釋。 〈名〉 (1) (形聲。從日,文聲。本義:秋天) (2) 同本義 [autumn] 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爾雅·釋天》。旻通閔,愍傷之義。 旻,秋天也。——《說文》 欽若旻天。——《書·堯典》 號泣于旻天。——《孟子·舜往于田》 旻無疾威。——《詩·小雅·雨無止》 不吊旻天。——《書·多士》 旻天兮清朗。——王逸《哀歲》 (3) 又如:旻宇(秋天);旻序(秋為旻天,故稱秋季為“旻序”);旻云(秋天的云) (4) 天空 [sky]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陶淵明《自祭文》 (5) 又如:天旻;旻天(泛指天);旻穹(蒼天);旻蒼(蒼天,上蒼) (6) 通“閔”。憂患 [hardship;misery] 化未期月,遘此竺旻。——漢·《平與令薛君碑》 另:旻 mín ①天、天空。陶淵明《自祭文》:“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柳宗元《憎王孫文》:“居民怨苦兮號穹旻。”②秋天。李嶠《八月奉教作》詩:“清尊對旻序,高宴有馀歡。”③通“閔”、傷。《詩經·大雅·召旻序》:“旻,閔也,閔天下無如召公之臣也。” 【旻蒼】 上天。揚炎《大唐燕支山神寧濟公祠堂碑》:“天子登神宮,勒金版,將復美于群岳,告成于旻蒼。” 【旻天】 ⒈ 上天。《孟子·萬章上》:“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⒉ 秋天。《楚辭·九思·哀文》:“旻天兮清涼,玄氣兮高朗。”
鄠 hùㄏㄨˋ ◎ 中國秦代邑名,在今陜西省戶縣北。 ◎ 姓。 漢縣名 [Hu county]。故治在今陜西省戶縣北。如:鄠杜(鄠縣與杜陵。杜陵,漢宣帝陵墓。靠近長安,為勝地) English ◎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詳細字義 ◎ 鄠 Hù 〈名〉 漢縣名 [Hu county]。故治在今陜西省戶縣北。如:鄠杜(鄠縣與杜陵。杜陵,漢宣帝陵墓。靠近長安,為勝地)
潸 形容流淚:~然。~~(流淚不止)。~泫(流淚的樣子)。
〈形〉
1. (形聲。從水,散省聲。本義:流淚的樣子) 同本義 [tearfully]
潸,涕流貌。——《說文》
流涕長潸。——《史記·扁倉傳》
潸焉出涕。——《詩·小雅·大東》
2. 又如:潸泫(潸然,潸潸。淚流不止的樣子)
〈動〉
1. 流淚 [shed tears]
腸斷離家淚暗潸。——清· 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2. 又如:潸慨(流淚感嘆);潸淚(流淚)
〈名〉
1. 淚水 [tear]
茵席留余潸。——陸游《樓上醉書》
2. 又如:潸流(淚水流淌)
敕 1. 帝王的詔書、命令:~命。~書。~封。奉~。宣~。
2. 告誡:申~。戒~。
3. 古同“飭”,整頓。
1. (形聲。從攴( pū),束聲。本義:告誡,囑咐)
2. 同本義 [admonish]
敕,誡也。——《說文》
敕天之命。——《虞書》
3. 又如:敕曉(告戒曉諭);敕諭天下(朝廷告諭全國);敕戒(警戒,教誡)
4. 通“飭”。整治;整飭 [put in order]
既匡既敕。——《詩·小雅·楚茨》
君子以明罰勅法。——《易·噬嗑》
敕身齊戒。——《漢書·禮樂志》
懼余身之未敕。——《后漢書·張衡傳》
5. 又如:敕法(整飭法令);敕設(整飭周備)
6. 委任,任命 [appoint]。如:敕目(任命官員的名單)
7. 皇帝下命令 [order imperially]。如:敕賜(皇帝命令賜與);敕許(敕命準許)
〈名〉
1. 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詞(漢時凡尊長或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皆稱敕。南北朝以后專指皇帝詔書) [imperial]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白居易《賣炭翁》
2. 又如:敕書(皇帝行文給臣僚的文書);敕命(皇帝頒賜爵位或物品的詔命);敕符(書有皇帝命令的憑證)
綬 一種絲質帶子,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后用來拴勛章:印~。~帶。
1. (形聲。從糸( mì),受聲。本義:絲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綬帶的顏色常用以標志不同的身分與等級) 同本義 [ribbon attached to an official seal or medal]
綬,紱維也。——《說文》
紱謂之綬。——《小爾雅》。按,綬者,組帶之大名。
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周禮·幕人》。司農注:“組綬所以系帷也。”
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禮記·玉藻》
古者君佩玉,尊卑有序。及秦,以采組連結于繸,謂之綬。——《董巴輿服志》
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少見其綬。——《漢書·朱買臣傳》
懷黃金之印,結紫綬于要。——《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2. 又如:綬帶(系印信用的佩帶);綬笥(盛印綬的箱篋);綬囊(古代官吏系在腰間盛綬的口袋);綬花(花名。蔓生如綬,故名)
沗 pāng
基本字義
1. 古同“霟”。
隗
形〉1. 高峻的樣子 [towering]
隗,高也。——《玉篇》
動〉1. 倒塌 [collapse]
有客乘之,隗若山頹。——《酒贊》
2. 另見 kuí
. 姓。
搦的拼音
搦的拼音:nuò。
搦的拼音:nuò,筆順讀音:橫、豎鉤、提、橫折、橫、豎折折鉤、點、提、橫折、橫、豎折折鉤、點、提。部首為扌,筆畫數為13,字體結構為左中右結構,繁簡對應為搦,五筆為RXUU,異體字為搻。
引證解釋:
(1)本義:用力按壓。
(2)同本義
搦,按也。——《說文》
橈之。——《考工記·弓人》。注:“橈搦其干。”
搦秦起趙。——左思《魏都賦》
(3)拿或握在手中。
舟子于是搦棹。——郭璞《江南賦》
(4)又如:搦管;搦掉。
(5)挑斗;惹。
又下將戰書來,搦俺十八路諸侯相持。——元·鄭光祖《三戰呂布》
帶搦字的成語:
1、搦管操觚:指提筆作文。出處:南朝·陳·周弘讓《答王裒書》:“清風朗月,但寄相思,搦管操觚,聲淚俱咽。”
2、搦朽摩鈍:形容事物的銳氣都被磨滅了。出處:漢·班固《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摩鈍,鉛刀皆能一斷。”
3、搦朽磨鈍: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勵求進。出處:《文選·班固〈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磨鈍,鉛刀皆能一斷。”
4、吮毫搦管:磨好墨汁,把毛筆沾濕。常指寫文章構思、動筆的神態。出處:南朝·陳·周弘讓《答王裒書》:“猶冀蒼雁赪鯉,時傳尺素,清風朗月,但寄相思,搦管操觚,聲淚俱咽。”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在史上有“竊符救趙”事件嗎
人物生平 廣招門客
前277年,魏無忌的父親魏昭王去世,魏無忌的哥哥魏圉繼承魏國王位,是為魏安王,翌年把其弟魏無忌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寧陵縣),因而被稱為信陵君。
當時范雎從魏國逃亡到了秦國當宰相,因怨恨魏國的國相魏齊,多次慫恿秦昭王攻打魏國,秦軍包圍了大梁,擊敗魏國駐扎在華陽的軍隊,迫使芒卯戰敗而逃。魏王和魏無忌為此十分憂慮。
魏無忌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于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當時的魏無忌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
有一次,魏無忌正跟魏王下棋,而北邊邊境傳來警報,說:“趙國發兵進犯,將進入邊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魏無忌勸阻魏王說:“是趙王打獵罷了,不是進犯邊境。”又接著跟魏王下棋,仿佛無事一般。可是魏王驚恐,全無心思下棋。又過了一會兒,又從北邊傳來消息說:“是趙王打獵,不是進犯邊境。”魏王聽后很驚訝,問道:“公子是怎樣知道的?”魏無忌答道:“我的食客中有個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趙王的秘密,趙王有什么行動,他就會立即報告我,我因此知道這件事。”從此以后,魏王因害怕魏無忌賢能,不敢任用其處理國事。
禮賢下士
當時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已經七十歲,因家貧,做著大梁夷門的守門小吏。魏無忌聽說此人后,前往拜訪,并想饋贈一份厚禮,但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不能因我看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財禮。”魏無忌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大家來齊坐定之后,公子就帶著車馬以及隨從人員,空出車上的左位,親自到東城門去迎接侯嬴。
侯嬴整理了一下破舊的衣帽,就徑直上了車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貴座位上,絲毫沒有謙讓的意思,想借此觀察一下魏無忌的態度。可是魏無忌手握馬韁繩更加恭敬。侯嬴又對魏無忌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場,望能委屈一下公子的車馬載我去拜訪他。”魏無忌立即駕車前往街市,侯嬴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瞇縫著眼觀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時暗暗地觀察公子臉色。魏無忌的面色更加和悅。
此時,酒席上魏國的將軍、丞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貴賓坐滿堂上,正等著魏無忌舉杯開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魏無忌手握韁繩替侯嬴駕車。魏無忌的隨從都暗地責罵侯嬴。侯嬴看到魏無忌面色始終不變,才告別了朋友上了車。
到家后,魏無忌領著侯嬴坐到上席,并向全體賓客恭敬地介紹侯侯嬴,滿堂賓客都十分驚異,大家酒興正濃時,魏無忌站起來,走到侯嬴面前舉杯向他祝壽。
侯嬴趁機對公子說:“今天我為公子盡力也夠了。我只是個城東門看門插關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車馬,親自在大庭廣眾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該再去拜訪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訪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聲,故意讓公子車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訪朋友來試探公子,結果公子愈加謙恭。街市上的人都認為我是小人,而認為公子是高尚的人,能禮賢下士啊!”在這次宴會散了后,侯嬴便成了魏無忌的上客。
侯嬴對魏無忌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賢能之士,只是人們都不了解他,所以隱沒在屠夫中罷了。”魏無忌曾多次前往拜訪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謝,魏無忌覺得他是個怪人。
竊符救趙
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導致趙國的大敗,四十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
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
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誡魏王說:“我攻下趙國,只是早晚的事,諸侯中有誰敢救趙國的,拿下趙國后,一定調兵先攻打它。”魏王聽了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晉鄙再進軍,讓他把軍隊留在鄴城扎營駐守,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采取兩面倒的策略來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趙勝使臣的車子連續來到魏國來告急,責備魏無忌說:“我趙勝之所以自愿依托魏國跟魏國聯姻結親,就是因為公子的道義高尚,能幫助別人解脫危難。如今邯鄲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國,可是魏國救兵至今不來,公子能幫助別人擺脫危難又表現在哪里!再說公子即使不把我趙勝看在眼里,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憐惜你的姐姐嗎?”魏無忌為此事十分焦慮,屢次請求魏王趕快出兵,又讓賓客辯士們千方百計地勸說魏王。魏王由于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魏無忌的主張。魏無忌估計終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決計不能自己偷生而眼看趙國滅亡,于是請來賓客,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賓客趕到戰場上去同秦軍決一死戰,與趙國人共赴死難。
魏無忌率領車隊經過東門時,去見侯嬴,把自己決計同秦軍血戰到底的情況告訴了他。然后向侯嬴訣別準備啟程,行前侯嬴說:“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隨行。”魏無忌走出幾里路,心里不痛快,自語道:“我對待侯生算是夠周到的了,天下無人不曉,如今我就要死難,可侯生竟沒有片言只語送我,難道我對待他有什么不周到之處嗎?”于是又乘車返回,想問問侯嬴。
侯嬴一見公子就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公子會回來。”又接著說:“公子好客養士,聞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難,想不出別的辦法卻要趕到戰場上同秦軍拼死命,這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饑餓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這樣的話,還用我們這些賓客干什么呢?公子對我情義深厚,公子前往我卻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惱恨我,會返回來的。”魏無忌連著兩次向侯先生行拜禮,進而問對策。
侯嬴就讓旁人離開,同公子秘密交談,說:“我聽說晉鄙的兵符經常放在魏王的臥室里,如姬最受魏王的寵愛,她出入魏王的臥室很隨便,只要盡力是能偷出兵符來的。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了。如姬有復仇的志向,魏王以下的臣民都想為如姬報仇,但均未如愿。為此,如姬曾對公子哭訴,公子派門客斬了那個仇人的頭,恭敬地獻給如姬。如姬要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辭的,只是沒有行動的機會罷了。公子果真一開口請求如姬幫忙,如姬必定答應,那就能得到虎符而奪了晉鄙的軍權,北邊可救趙國,西邊能抵御秦國,這是春秋五霸的偉業啊。”魏無忌聽從了侯嬴的謀略,請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成功盜出晉鄙的兵符交給了魏無忌。
魏無忌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侯嬴說:“將帥在外作戰時,有當機立斷的權力,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聽從,以利于國家。公子到那里即使兩符相合,驗明無誤,可是晉鄙仍不交出兵權給您而要請示魏王,那事情就危險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這個人是個大力士。如果晉鄙聽從,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他不聽從,可以讓朱亥擊殺他。”魏無忌聽后,便哭了。
侯嬴見狀便問他:“公子是怕死嗎?為什么而哭?”公子答道:“晉鄙是魏國勇猛強悍、富有經驗的老將,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會聽從命令,必定要殺死他,因此我難過得哭了,哪里是怕死呢?”于是魏無忌去請朱亥一同前往。
朱亥笑著說:“我不過是市場上揮刀殺牲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門問候我,我之所以不回答報酬您,是因為我覺得小禮小節無甚大用。如今公子有了急難,這就是我為您殺身效命的時候了。”就與魏無忌一同上路。
魏無忌去向侯先生辭謝。侯嬴說:“我理當隨您一起去,但年邁了力不從心。您行至晉鄙軍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邊自刎,以答謝公子的知遇之恩。”魏無忌于是上路前行了。
破秦居趙
魏無忌到達鄴地,假稱魏王的命令代替晉鄙為將,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懷疑此事,就舉起手盯著公子說:“如今我統率十萬大軍,駐扎在邊境上,這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的責任,今天你只身一人來取代我,這是怎么回事啊?”正要拒絕接受命令。
朱亥取出袖中藏著的四十斤重的鐵錐,一椎砸死了晉鄙,魏無忌便接管了晉鄙的軍隊,然后開始整頓軍隊,向將士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家;兄弟同在軍中的,長兄回家;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家去奉養雙親。”經過整頓選拔,得精兵八萬人。
于是開赴前線抗擊秦軍。秦軍解圍撤離而去,于是邯鄲得救,保住了趙國。趙王和趙勝到郊界來迎接公子。趙勝替魏無忌背著盛滿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趙王連著兩次拜謝說:“自古以來的賢人沒有一個趕得上公子的。”從這個時候起,趙勝再不敢拿自己跟魏無忌相比了。
魏無忌與侯嬴訣別之后,在到達鄴城軍營的那一天,侯嬴果然面向北刎頸而死。
魏王惱怒魏無忌盜出了兵符,假傳君令殺死了晉鄙,魏無忌對此也是非常清楚的。
已經打退秦軍挽救了趙國后,魏無忌讓手下的將軍帶著他的軍隊返回魏國,自己與門客留在了趙國。趙孝成王感激魏無忌竊符救趙這一義舉,就與平原君商議,想把五座城邑封賞給魏無忌。魏無忌聽此消息后,產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緒和神色。門客中有人勸說魏無忌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記的,有些事情卻不能不忘記。別人對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記;公子對別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況且假托魏王命令,奪取晉鄙的兵權以救趙國,這對趙國來說是立了大功,但對魏國來說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卻因此自以為有功,覺得了不起。我私下認為公子不應該這樣。”魏無忌聽后,立即自責,仿佛無地自容。
趙國召開盛大宴會,趙王親掃殿堂臺階,又親自到門口迎接貴客,并執行主人的禮節,領著魏無忌走進殿堂的西邊臺階。魏無忌則側著身子走,一再推辭謙讓,并主動從東邊的臺階升堂。宴會上,魏無忌稱說有罪,對不起魏國,于趙國也無功德可言。趙王陪著魏無忌飲酒直到傍晚,始終不好意思開口談封獻五座城邑的事,因為魏無忌總是在謙讓自責。魏無忌最終留在了趙國。趙王把z封賞給魏無忌作為湯沐邑,這時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還給公子,但魏無忌仍沒有回魏國的打算。
魏無忌聽說趙國有兩個有才有德而沒有從政的人,一個是毛公藏身于賭徒中,一個是薛公隱沒在酒店里,魏無忌很想見見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躲了起來不肯見魏無忌。魏無忌打聽到他們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這兩個人交往,彼此都以相識為樂事,很是高興。
趙勝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賢士,如今我聽說他竟然胡來,跟那伙賭徒、酒店伙計交往,公子只是個無知妄為的人罷了。”趙勝的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魏無忌。
魏無忌聽后就向趙勝的夫人告辭準備離開這里,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如今才知道平原君與人交往,只是顯示富貴的豪放舉動罷了,他不是求取賢士人才啊。我從前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我惟恐不能見到他們。拿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愿見我。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看作是恥辱。平原君這個人不值得結交。”于是就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趙勝夫人把魏無忌的話全都告訴了趙勝,趙勝聽了自覺慚愧,便去向魏無忌脫帽謝罪,堅決地挽留魏無忌。趙勝門下的賓客聽到此事,有一半人離開了平原君歸附于魏無忌,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魏無忌,歸附在他的門下。
威震天下 魏無忌在趙國居住了十幾年不回去。恢復了元氣的秦國乘著魏無忌在趙國,日夜不停地進攻魏國,魏安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去請魏無忌回國。
魏無忌仍擔憂魏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由于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有誰敢勸公子回魏國。
這時,毛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備受敬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如今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魏無忌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魏無忌和魏安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魏安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
公元前247年,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震動了天下,各諸侯的賓客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后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抑郁而終
秦王忌憚信陵君,因此派人持萬金到魏國離間魏王和信陵君的關系,同時派人到魏國境內假裝祝賀信陵君登上王位,因此魏王更加懷疑信陵君,于是派其他人代替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
信陵君從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國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后(公元前243年),去世。從此魏國失去最后支撐的頂梁柱,18年后,魏國被滅。
歷史評價
趙孝成王:“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荀子:“信陵君之于魏,可謂拂矣。”
國子:“公子無忌為天下循便計,殺晉鄙,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縮高:“信陵君為人,悍猛而自用。”
賈誼:“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司馬遷:“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于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曹植:“若夫田文、無忌之疇,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游心無方,抗志云際,凌轢諸侯,驅馳當世,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霓。”
左思:“千乘為之軾廬,諸侯為之止戈。貴非吾尊,重士逾山。搦秦起趙。威振八蕃。則信陵之名若蘭芬也。”
謝靈運:“是以信陵之賢,簡在高祖之心。望諸之道,復獲隆漢之封。觀史嘆古,欽茲盛美。”
楊堅:“昔漢高欽無忌之義,魏武挹子干之風,前代名賢,后王斯重。”
司馬貞:“信陵下士,鄰國相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頗知朱亥,盡禮侯嬴。遂卻晉鄙,終辭趙城。毛、薛見重,萬古希聲。”
李白:“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云。救趙復存魏,英威天下聞。”
司空圖:“一掬信陵墳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趙蕤:“魏有公子無忌,削地復得。”
徐鈞:“侯朱決計全危趙,毛薛謀歸保大梁。得士信知明效速,去留果是國存亡。”
王世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張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盧楠:“昔聞貴公子,乃是信陵君。劍氣連秋水,英風邁長云。”
李夢陽:“梁園昔有信陵君,名與岱華爭嵯峨。”
茅坤:“傳中兩千五百余字中直稱‘公子’一百四十七處,太史公仰慕之意溢于言表,無限唱嘆,無限低回,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嘆公子終被廢棄不用。”
洪亮吉:“信陵君一身攸關六國之存亡,豈若孟嘗、平原、春申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無關國是哉。”
許仙屏:“有史公作傳如生,愛客若君,真令讀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門館流風未謝,于今視昔,問誰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李晚芳:“戰國四君,皆以好士稱,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蓋其質本仁厚,性復聰慧。聰慧則能知人用人,仁厚則待賢,自有一段慕不盡之真意,非勉強矯飾者可比,此賢士所以樂為用也。余三君,孟嘗但營私耳,平原徒豪舉耳,黃歇愈不足道,類皆好士以自為,而信陵則好士以為國也。”
錢維城:“信陵君發一介之使,而諸侯奔命,莫敢后者,仁義著于人心,而威信足以奪之也。且信陵君豈遂能救民伐暴,效湯、武之所為哉?徒不急于功利,有救災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業無與并。”
湯諧;“當時秦患已極,六國中公卿將相,惟信陵真能下士,從諫若流,故獨能抑秦。”
張篤慶:“邯鄲應與賦同袍,公子翩翩氣自豪。不少衣冠歸趙勝,誰將金甲走蒙驁。大梁上客揮孤劍,臥內兵符勝《六韜》。今日九京良可作,愧無杯酒奠蓬蒿。”
梁啟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吁,何可及也。論者以廁諸平原、孟嘗、春申之列,烏足以知公子。”
徐世昌:“六國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趙,只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強秦。”
吳佩孚:“棋枰未定輸全局,宇宙猶存待罪身,醇酒婦人終短氣,千秋誰諒信陵君。”
陳毅:“醇酒與婦人,公子死游戲。惜無遠大圖,不能自為計。”
后世紀念
漢高祖當初地位低賤時,曾多次聽人說過魏公子的賢德和才識。他即位當了皇帝后,每次路經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公元前195年,他從擊敗叛將黥布的前線歸來,經過大梁時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專門看守他的陵墓,讓他們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信陵君身后,也受到許多大梁人民的敬仰,被奉之為神,在大梁有信陵君祠,后改為大相國寺。清陳維嵩有詞曰:席帽聊蕭,偶經過信陵祠下。《異跡略》記載開封旅賈外出經商,大都攜帶信陵君香火,以求旅途平安。因信陵君是王族之后,有的后人便改姓王,后人有京兆王氏等。
《史記》中信陵君靠什么贏得人心
信陵君贏得人心靠的是:他禮賢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嫠王異母的弟弟。古往今來,他禮賢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聞名于世。當然,他救趙成功是與他的門客侯嬴、朱亥分不開的,但他之所以能夠得到他們的幫助,也是因為他的禮賢下士和謙遜作風使他得以結交賢士。
為了結交隱士侯嬴,信陵君能夠不顧自己尊為魏國公子的身份,更不因侯嬴僅為大梁夷門的守門人,而親自往請。也許從某種角度看,他的“置酒大會賓客”而得侯嬴比不上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但在我看來,他的“執愈恭”、“顏色愈和”都足以體現他交結賢士的誠意和謙遜。正是如此,他才得以致食客三千,且不乏侯嬴、朱亥這樣一些能夠為他以后的事業出謀劃策、生死相報的人才;也正因為如此,“諸侯皆不敢加兵謀魏數十余年”。
信陵君(~前243)中國戰國時期四君之一。本名魏無忌。戰國時魏國貴族。魏安盝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他禮賢下士,廣納門客,據說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7年,秦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趙王求救于魏王。初,魏王派晉鄙往救。但魏王害怕秦國,又令禁止,故晉鄙率兵只到鄴(今河北臨漳)。信陵君竊虎符,殺晉鄙,率軍救趙,打敗了秦國。后留在趙國10年。公元前247年,秦國攻打魏國時,魏王被迫任他為上將軍,他聯合五國擊退秦軍進攻,破秦軍于河外。秦收買人中傷他,魏王聽信讒言,疏遠了信陵君。他因此閉門托病,耽酒而亡。十八年后魏國被秦所滅。
查戰國時期魏無忌寫的家訓是什么書
漢書藝文志六略【魏無忌《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
漢書藝文志六略【魏無忌《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 ? 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 來由。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開始大舉進攻魏國。? ? 魏安厘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去請魏無忌回國。在毛公和薛公的勸諭下。起初猶豫不決的魏無忌終于決定回到魏國。魏無忌和魏安厘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魏安厘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 ? 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大震。各諸侯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后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 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魏無忌公子遂將。魏安釐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于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 ? 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釐王亦薨。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后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注釋將:指任為上將軍之職。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 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振:通“震”。名:署名。《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行:行賄。魏無忌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面”。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未:相當于“否”。再以毀廢:再次因毀謗而被廢黜。? ? 《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 來由? ? 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開始大舉進攻魏國,魏安厘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去請魏無忌回國。在毛公和薛公的勸諭下,起初猶豫不決的魏無忌終于決定回到魏國。魏無忌和魏安厘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魏安厘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大震,各諸侯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后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 出處? ?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1)。? ? 魏安釐三十年(2),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3),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4),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5)。? ?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于魏(6),求晉鄙客,令毀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7),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8),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9)。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10),乃謝病不朝(11),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12),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13)。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
5.9
百度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漢書藝文志六略【魏無忌《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
漢書藝文志六略【魏無忌《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
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 ? 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 來由。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開始大舉進攻魏國。? ? 魏安厘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去請魏無忌回國。在毛公和薛公的勸諭下。起初猶豫不決的魏無忌終于決定回到魏國。魏無忌和魏安厘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魏安厘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 ? 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大震。各諸侯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后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 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魏無忌公子遂將。魏安釐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于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 ? 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釐王亦薨。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后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注釋將:指任為上將軍之職。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 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振:通“震”。名:署名。《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行:行賄。魏無忌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面”。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未:相當于“否”。再以毀廢:再次因毀謗而被廢黜。? ? 《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 來由? ? 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開始大舉進攻魏國,魏安厘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去請魏無忌回國。在毛公和薛公的勸諭下,起初猶豫不決的魏無忌終于決定回到魏國。魏無忌和魏安厘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魏安厘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大震,各諸侯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后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 出處? ?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1)。? ? 魏安釐三十年(2),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3),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4),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5)。? ?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于魏(6),求晉鄙客,令毀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7),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8),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9)。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10),乃謝病不朝(11),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12),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13)。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搦怎么讀什么意思
搦讀作:nuò;意思是:1、握;拿;捏:~管(拿筆)。2、挑動;引動:~戰(挑戰)。
詳細釋義:〈動〉(形聲。從手,弱聲。本義:用力按壓)同本義。搦,按也。——《說文》 橈之。——《考工記·弓人》。注:“橈搦其干。”搦秦起,趙。—— 左思《魏都賦》拿或握在手中舟子于是搦棹。——郭璞《江南賦》
又如:搦管;搦掉。挑斗;惹。又下將戰書來,搦俺十八路諸侯相持。——元· 鄭光祖《三戰呂布》
組詞:
1、搦管:握筆執筆為文。南朝梁簡文帝玄圃園講頌序搦管摛章,既便娟錦縟清談論辯,方參差玉照。
2、搦戰:近挑戰出馬搦戰引軍搦戰。
3、搦翰:猶執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4、搦搦:輕盈柔美貌。宋秦醇譚意歌傳荑手纖纖,宮腰搦搦,獨步於一時。
5、搦朽磨鈍:謂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勵求進。文選班固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磨鈍,鈆刀皆能一斷。
6、搦筆:執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
7、搦札:猶執筆。南朝梁王僧孺與陳居士書用隔巾車,未能搦札,引領南望,悵矣心飛。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