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翱哪里人 謝翱作品
很多朋友對于謝翱哪里人和謝翱作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姓謝的名人有哪些?
1、謝安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名士,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
2、謝道韞
謝道韞(生卒年不詳),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3、謝靈運
謝靈運:(公元385~433年),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著名晉、宋期間詩人。
謝靈運他是謝玄的孫子,襲爵封康樂公,后世習慣稱他為謝康樂。謝靈運出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就寄養在錢塘杜家,十五歲時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兒,后世又稱之為謝客。生平謝氏和王氏同為東晉以來的高門領袖。
4、謝莊
謝莊:(公元421~466年),字希逸;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出生于建康(今江蘇南京)。著名南朝宋大臣、文學家。謝莊是謝弘微的兒子,大謝的族侄,曾官至吏部尚書。
5、謝赫
謝赫:(公元479~502年),著名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善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為中國最古的繪畫論著。他評價了公元三~四世紀的重要畫家。提出中國繪畫上的“六法”,成為后世畫家、批評家、鑒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
6、謝冰心
謝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筆名悲君、婉瑩、男人、冰心等;祖籍湖北咸寧,出生于福建福州隆普營。著名現代文學巨匠。
謝姓的來源介紹
謝姓主要源于任姓和姜姓,相傳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 歷史 ,姜姓謝氏也已有2800年歷史。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謝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謝姓簡介
謝姓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金華東西謝營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為得姓始祖。謝姓最早活躍于河南南部,古時主要聚居在唐河、南陽、永昌、會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郡、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區、大埔等地。謝姓是 當代中國 第二十四位大姓,在廣東、江西、湖南最有影響;謝姓人群大約占了當代人口的0.72%,總人口大約在870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江西、湖南三省,大約占謝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廣西、臺灣七省區,又集中了37%的謝姓人口。
謝姓源出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據《姓譜》、《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后,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后。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于黃帝子族任姓。
三、他姓。該姓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于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贊。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謝姓遷徙分布
中國的謝姓,發源于河南,申被楚滅后,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后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后,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后裔謝嫁女于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于曹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后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于東晉南朝,僑居于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陜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帶。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后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后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后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并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后裔)隨文天祥收復梅州后,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謝姓入臺,始于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至此,謝姓人廣布全國各地。如今,謝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謝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二。
謝姓姓氏 文化
郡望
《徐孝穆集箋注》六卷(陳徐陵撰、清朝吳兆宜注)記載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謝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漢晉以來,謝氏見于史冊者以陳郡、會稽為盛,陳郡本支載在《陳國陽夏謝氏譜》,會稽山陰則亦難譜,僅就知者譜也。夷吾為山陰之始,蓋山陰之祖。其后則有譚、贊、淵、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吳;端、風、奉、聘、輶、勝、沉、敷(隱)等俱仕晉,;達仕梁而歧、嶠仕陳。兩族以外可見者尚有:一曰南陽,則有宛與章陵,宛有景仕吳,章陵有該仕漢。二曰馮翊,蓋北地扶風一族也,扶風有謝服,漢末為為將,改為射咸,其子孫則有堅、援仕蜀。三曰下邳則有安仕漢,四曰汝南則有甄、廉、季孝俱仕漢,五曰東郡則有弼仕漢,六曰彭城則有慈仕吳,七曰九江則有曼卿善毛詩仕漢,八曰廬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則有暹仕漢,十曰敦煌則有艾仕前涼。
堂號
謝姓以郡望為堂號外,還有威懷、安晉、東山、寶樹堂號?!巴选焙汀鞍矔x”的堂號出自東晉名臣謝安,謝安名望很高,才氣超人?;笢貕粝氪畚?,扣押謝安,要求他合作,謝安堅決不屈服?;笢厥『?,皇上拜謝安為尚書仆射,淝水之戰,謝安與其侄子謝玄以少用多,擊潰苻堅大軍,使晉朝轉危為安。謝安的忠誠和威風使朝廷上下、外國邦聯都敬佩他、懷念他、懼怕他。這就是“威懷”和“安晉”堂號的來歷。
陳留堂:是謝姓最早發祥地,也就是現在河南省陳留縣。
會稽堂:是謝姓在東晉時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蘇省東部和浙江省西部。
東山堂:東山位于浙江省上虞縣之西南,在晉室謝安末出任征討大都督前隱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薔薇洞、池屐池等遺跡。另在浙江臨安之西 ,及江蘇省江寧之北各有 一座東山,當謝安征討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寧之東山修建別邸,迄今江寧東山山頂仍有一寺廟古跡,寺中祀奉為謝安遺像。
寶樹堂:晉朝孝武帝駕臨謝安官邸,見其庭園中有 一株雄傳大樹,長得青翠茂盛,當時孝武帝指著大樹對謝安言道:“此乃謝家之寶樹?!敝x氏以“寶樹”為堂號,由來在此?!稌x書·謝玄傳》:“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后來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閣序》,文中就有“非謝家之寶樹”之句。
謝姓家族名人
謝安:(320~385)字安石,東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余,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謝玄:(343~388)東晉名將,謝安侄子,陽夏人,字幼度,具經國才略,以精銳八千,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于淝水,拜前,封康樂縣公,卒謚獻武。
謝纘:魏朝時典農中郎將。陳國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遷居會稽山陰,生子衡,官為國子監祭酒,寓居于始寧之東山(會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謝纘實為會稽東山一脈之始祖,其后人遂有會稽郡之稱。
謝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謝鯤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陳郡陽夏人,東晉名臣,曾從后趙國奪得玉璽,政績卓著。
謝赫:南齊著名畫家,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中國 繪畫 史上“六法”,成為后世畫家、評論家、鑒賞家所遵循的法則。
謝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長溪(今屬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屬福建)。南宋愛國主義詩人和散文家。著有《唏發集》、《天地間集》等。
謝遷: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賢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內閣,參預機務,隨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 天下 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辭歸。卒謚文正,著有《歸田稿》。
謝丕:字以中,號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學士謝遷(謝閣老)的仲子。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舉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卒贈禮部尚書。
謝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山東省臨清人,明代文學家、詩人、詩論家,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等。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弋陽(今屬江西省)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易、書、詩三傳行于世,并著詩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傳,明代輯有《疊山集》五集,現存于弋陽縣圖書館。著有《文章軌范》、《疊山集》等。
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古代散文名篇,一作《西臺慟哭記》。南宋謝翱作。文天祥抗元失敗被殺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謝翱與其友人登西臺祭之,并作此文以記其事,“慟乎丞相(即文天祥)”、“慟乎宋之三百年”(元張丁《登西臺慟哭記注》)。為避元統治者的文網,詞語多隱蔽,但悲哀沉痛、泣血吞聲之情,不能自掩。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資料,僅供參考。
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原文
登西臺慟哭記
作者:謝翱
始,故人唐宰相魯公開府南服,余以布衣從戎。明年,別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過張睢陽廟及顏杲卿所嘗往來處,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游。今其詩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無以藉手見公,而獨記別時語,每一動念,即于夢中尋之。或山水池榭,云嵐草木,與所別之處及其時適相類,則徘徊顧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過姑蘇。姑蘇,公初開府舊治也,望夫差之臺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臺。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臺。
先是一日,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午,雨未止,買榜江涘。登岸,謁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毀垣枯甃,如入墟墓。還,與榜人治祭具。須臾,雨止,登西臺,設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時,往來必謁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復東望,泣拜不已。有云從南來,渰浥浡郁,氣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擊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極?莫歸來兮關塞黑?;癁橹禅B兮有咮焉食?”歌闋,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復登東臺,撫蒼石,還憩于榜中。榜人始驚余哭,云:“適有邏舟之過也,盍移諸?”遂移榜中流,舉酒相屬,各為詩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風凜,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復賦詩懷古。明日,益風雪,別甲于江,余與丙獨歸。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書及別詩來,言:“是日風帆怒駛,逾久而后濟;既濟,疑有神陰相,以著茲游之偉。”余曰:“嗚呼!阮步兵死,空山無哭聲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茲游亦良偉。其為文詞因以達意,亦誠可悲已!”余嘗欲仿太史公著《季漢月表》,如秦楚之際。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書,故紀之,以附季漢事后。
時,先君登臺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諱某字某,登臺之歲在乙丑云。
——選自《晞發集》
〔宋〕謝翱
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翻譯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魯郡公在南劍州地方設立辦事機構,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軍在他麾下。明年,在漳江邊上與他分手。又過了一年,公因事路過張睢陽廟和顏杲卿駐軍處常山一帶,慷慨悲歌,后來終于沒有辜負自己的諾言,追隨諸先烈游于黃泉。如今他的遺詩都留在人間,可以為證。
我自恨自己一死之后只能空著兩手與魯郡公相見于地下,幸而還偏偏記得與他分別時的言語,每當想到這些情景時,就會在夢中重溫一遍。有時遇到山水林池臺榭及云霞草木,與我們分手時的情狀恰巧想像時,就令我徘徊留連仔細察看,悲痛異常而不敢哭泣。又過了三年,我經過吳縣——吳縣是公早年辦公的府治所在地,對著姑蘇臺第一次為魯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再次在越王臺哭他。又五年之后即今天,我在嚴子陵釣臺又設祭大哭。
昨天,我與友人甲、乙及丙四人相約,第二天聚會。中午,雨還沒停,我們在江邊雇了條船;然后上岸,瞻仰嚴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邊僧房內休息。但見壞墻枯井,好像進入墳墓當中?;氐酱?,與船夫一道置辦了祭祀用具。過了一會,雨停下,我們登上西臺,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禮。祝誦完畢后,又大哭三聲,然后再下拜,起立。這時我又想起自己年輕時,經過這里一定要來祠堂瞻拜。起初來的時候,是跟隨先父一起來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對山河大地,風云人物,依戀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對著東方哭拜不止。這時,有云從南邊飄來,陰濕郁結,云氣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氣氛。我用竹如意敲著石塊,制作了楚歌來招他的魂,歌詞是:“魂靈啊,你早上要飛往何方?晚上歸來時,關塞一片昏黑。你化為朱鳥雖然有了嘴,卻能吃到什么?”歌畢,竹如意與石塊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對感嘆。我們又登上東臺,把青石撫摸一遍,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過而感到驚奇,說:“剛才有巡邏船在此經過,我們何不移舟別處?”因此就搖船到河中心,設酒舉杯相勸,各自作詩來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飛風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又寫詩懷古。到了明天,風雪更大了,我就與甲在江邊分手,僅與丙兩人一同歸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方始到家。
這以后,甲寄來書信與賦別的詩歌,信中說:“這天風急浪高,船夫拼命搖櫓
,耽擱了很久才渡過河。過河之后,真疑心有神靈在暗中相助,以顯示這次聚游的偉觀?!蔽艺f:“唉!自從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沒有哭聲了。這事是否有神靈相助當然不能確知,但這次聚游確實是件壯舉。我們僅能賦詩作文來表達情懷,實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經想模仿司馬遷作《秦楚之際月表》的體例作《季漢月表》?,F在也許沒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會了解我的用心。這里我應當把此事記下來,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將來把它附在記載季漢事跡之后。
今天是先父登嚴子陵釣臺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臺這年是乙丑年。
登西臺慟哭記作者簡介
謝翱(1249—1295)南宋愛國詩人,“福安三賢”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號宋累,又號晞發子,原籍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建寧浦城(今屬福建)。度宗咸淳間應進士舉,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開府延平,率鄉兵數百人投之,任諮議參軍。文天祥兵敗,脫身避地浙東,往來于永嘉、括蒼、鄞、越、婺、睦州等地,與方鳳、吳思齊、鄧牧等結月泉吟社。謝翱有《晞發集》、《西臺慟哭記》,編有《天地間集》、《浦陽先民傳》等。
登西臺慟哭記鑒賞
這是一篇緬懷抗元英雄、高揚民族正氣的記敘性散文。文章作于文天祥就義八年以后,由于作者情感的長期積淀,歷久彌深;加之在元人的高壓統治之下,有許多話不敢明言,內心極度壓抑,一旦形諸文字,愈覺悲壯動人。
謝翱哭悼文天祥,有著深厚的情感基礎。作者早年獻身抗元斗爭,投奔于文天祥麾下,與文天祥有著特殊關系——既是其親屬,又是其親密戰友。在與文天祥的交往中,他對文天祥的人格、氣節,有著比一般愛國志士更深一層的理解,心靈上也有更多的默契,因此,對于文天祥的壯烈殉國,他有著痛徹肺腑的深刻感受。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三哭”,來展示這種情感基礎:始哭于姑蘇夫差之臺,是因為文天祥曾在蘇州開府執事,他的臨難死節,也在始哭的這一年;繼哭于會稽越王之臺,因為當年文天祥奉命使元,經過越王臺,曾為勾踐興越滅吳事跡而賦詩述志;又哭于子陵之臺,表明對文天祥這位故人高風亮節的無比景仰之情。
作者通過祭奠文天祥,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民族感情,這是慟哭的主要情感內涵。在本文中,作者通過不同角度,來表明其愛國情懷:
一是在祭奠前回憶當年與文天祥壯烈話別,“或山水池榭,云嵐草木,與所別之處,及其時適相類”,其中蘊蓄著斯人已逝,而己猶獨存,江山雖在,而人事全非的感慨,故云“徘徊顧盼,悲不敢泣”,“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二是在祭奠中穿插了一段遇元軍巡邏船的事件:“榜人始驚予哭,云:‘適有邏舟之過也,盍移諸?’遂移榜中流,舉酒相屬,各為詩以寄所思?!边@用以暗示元統治者戒備森嚴,實行著恐怖統治,表示了對異族統治的強烈仇恨。
三是在祭奠后表示欲著《季漢月表》(實際指代《季宋月表》),通過詳細記述宋末史事,表達以宋為正統的不忘故朝之心,以及興 漢滅夷、扶宋抗元之志?!敖袢瞬挥兄栊?,后之人必有知予者”,就暗示了作者此舉的深刻用意。
凡此種種,都有力表明:作者為文天祥慟哭,實是為抗元事業終遭失敗而慟哭,為祖國河山陷于敵手而慟哭,為三百年宋朝一旦覆亡而慟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高風亮節,愛國志士謝翱的淪亡之痛,具有巨大的激勵力量。因為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象征,是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它能激發起生活在異族統治下的人民不甘奴役、勇于抗爭的民族精神,又能鼓舞從奴役下解放出來的人民,努力建設新生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的藝術特色:
一、細致真切的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
作者寫登西臺祭奠文天祥的經過,一一記明時間、地點,祭奠之處“毀垣枯wa,如人墟墓”,把讀者帶人一種特殊的環境中去;然后以莊重之筆記祭奠場景:“須臾雨止,登西臺,設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起?!敝τ诒憩F祭奠氣氛的莊嚴肅穆。中間又有心理活動的描寫:“念予弱冠時,往來必謁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通過祭奠時作者的所念所思,將過去與現在相聯系,將亡父與文天祥相聯系,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體現出祭奠者感情的凝重深摯。
二、簡略傳神的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
如果說場景描寫與心理描寫是對祭奠活動的直接表現,那么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就是對祭奠活動的間接烘染。作者寫祭奠時的兩個動作細節,先是“乃以竹如意擊石”,以助悲歌,再是“竹石俱碎”,呈現出祭奠人心中難抑的悲憤,雖是寥寥數筆,卻極為傳神。又寫“有云從西南來,渰浥浡郁,氣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薄暮,雪作風凜,不可留”,“明日,益風雪”,以風慘、云黯、雪凜的蒼涼陰慘景色,多方面地反復渲染烘托祭奠時的悲劇氣氛,與祭奠人內心的慘痛哀傷相得益彰。
三、言此意彼的影射筆法
福建歷史上的優秀詩人
異族詩人蒲壽晟
元代的泉州港,漲潮聲中萬國商,由阿拉伯人蒲壽庚擔任泉州市舶司,而蒲壽庚的弟弟蒲壽晟,即是當時頗為知名的異族詩人。蒲壽晟原任廣東梅州知州,入元以后,蒲壽晟即長期生活在泉州法石山,過起超然物外的隱居生活。有人曾寫詩這樣評價他的隱居生活:“誅茅法石巔,知己有青天。猿鶴尋前約,山林續舊緣。煙霞來枕上,風月繞林邊。窗前多載竹,相期晚節堅?!眱叭灰粋€中華隱居文人雅士的生活狀態。
僧人詩人釋大圭
釋大圭,晉江人,本姓廖,字恒白,號夢觀。中年出家當了和尚,是泉州歷史上頗能體察民情、造詣很高的和尚詩人。而在閩南一帶,至今還流傳頗多跟釋大圭相關的故事。他不但能詩會文、而且武藝超群,還會看風水、斷吉兇。他是百姓口中奇異的和尚,也是泉州乃至福建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其詩集《夢觀集》頗能反映泉州歷史而成為重要的資料。
布衣詩人黃克晦
黃克晦,明代,字孔昭,號吾野,泉州惠安人。一生布衣,詩、書、畫稱三絕。據說他曾經在永春閉門苦讀十年,才成就了一生的詩名。由于厭惡官場黑暗,吏治腐敗,他一生到處游走,結交名士,決意遠離官場是非之地,所到之處,詠景抒情,和名士唱酬,留下了不少詩歌。
鄭寀因一首詩得設福安縣,韓陽而為縣治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現霞浦洪山設溫麻縣,管轄現今連江向北到政和的閩東北。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或武德六年將溫麻縣分為兩縣——在連江設溫麻縣,在霞浦設長溪縣,現福安管轄地為長溪縣西北的二鄉九里。宋嘉定十年(1217)鄉人以長溪縣西北鄉地僻難治,請求分縣,未果。八年后,宋寶元元年(1225)長溪縣令范夔也建議在長溪西北部設縣,縣治設在韓陽坂。但因縣治設在哪里為好,朝庭懸而未決,公文來往而未果。時間一拖二十年,宋淳祐五年(1245),恰逢鄉人鄭寀(穆陽西銘村人)為朝庭殿中御史,也熱心于在長溪西北設縣,并摯意韓陽坂為縣治。因而獻詩給宋理宗:“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作畫圖。四面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繞龜湖。形如丹鳳飛銜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處不堪為縣治,更于何處拜皇都?!?/p>
宋理宗常與鄭寀議事,頗得信任。鄭寀以詩代奏折請求韓陽坂設縣治,宋理宗表示同意,并御批:“敷賜五福,以安一縣”因得“福安”兩字為縣名,而縣治在韓陽坂成為不爭的事實。鄭寀成為福安在中國版圖上永遠留下名字的第一功勞者。
薛令之因一首詩福安有御賜村名,現有省級古文化名村
薛令之24歲中舉后,在朝庭官拜左補闕兼太子侍講,與賀知章同為太子的老師。當時宰相李林甫當權,飛揚跋扈,對太子(別稱東宮)經常排擠打擊。薛令之感慨時事,作《自悼》詩題壁:“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題難琯,羹稀箸易寬。無以謀朝夕,何由保歲寒?”
這首詩表示作者對自己的清苦明顯不滿,對當政者的歧視深為憤慨,其更深層次的含意還在于對世道的擔憂。唐玄宗閑游東宮,看了這首詩很不高興,當即在《自悼》詩旁也題四句:“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毙诨实鄣念}詞指責薛令之,下了逐客令。薛令之認為得罪了皇帝,皇上已不容,就托病辭官回到石磯津。他在家窮研經書,躬耕勞作,生活清貧。唐玄宗知道后曾下令長溪縣令撥給田賦供其開支。但薛令之按生活所需供取,從不多拿,剩余還國庫。十幾年后,唐肅宗即位,懷念東宮舊臣,下旨召薛令之入朝,可是薛早已逝世。肅宗感念他這位老師,敕封老師的家鄉名為“廉村”,村前的溪名為“廉溪”,村后的山名為“廉嶺”,以表彰他的一生“清風勁節播千古,明月芳聲振萬年”。自石磯津敕封名為廉村后,該村的文化水平翹首福安,從宋大觀三年(1109)至寶佑六年(1253)的144年間,廉村陳姓進士及第15人,占福安宋代進士的五分之一,而使廉村遐邇聞名。
謝翱因詩奇節義,福安出了個“南宋翹楚”詩人,享譽中國文壇
這位詩人叫謝翱。他生于宋淳祐九年(1249),出生地為福安穆陽樟壇坂。他17歲上京(杭州)考進士不中,隨父出游。28歲散家貲集鄉兵投奔在延平的文天祥抗元,轉戰汀、漳、潮。文天祥兵敗被執敵營,堅強不屈而捐軀。對文天祥的死,謝翱悲不自禁,睹物傷情,常失聲痛哭,避居潮陽鄉下。31歲后出游浙南永嘉、括蒼(今溫州、麗水)、會稽(今紹興)、杭州一帶,永不仕元。至元二十五年,40歲的謝翱在浙西成立“汐社”,以詩會友,繼續從事抗元活動。至元二十七年,文祥死節之后八年冬,謝翱上嚴光釣魚臺與諸友吊文天祥,北向哭祭,作招魂歌,以竹如意擊石,石為這碎,并作《西臺哭所思》: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臺。淚落吳江水,隨潮至?;?。故衣猶染碧,后土不憐才。未老山中客,惟應賦八哀。
柳永啊、李綱、朱熹他們也是福建的,不用我介紹了吧
唐代的時候,莆田縣黃石東村女子江采蘋,因長得如花似玉,被選進宮,奉待明皇。由于采蘋平時喜愛梅花,于是唐明皇便稱她為“梅妃”。梅妃寫得一手好詩,留傳到今最著名的便是《謝賜珍珠》一首:“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這首詩表面上是感謝唐明皇賜贈她一斛寶貴的珍珠,而實質上卻對唐明皇另選楊貴妃入宮,把梅妃貶入冷宮的不幸,發出了滿腔的憤恨和哀怨。此詩很快被樂工譜成曲子定名為《一斛珠》而流行于世。
唐末五代,長樂女子陳金鳳,是“開閩始祖”王審知的媳婦。一年端午節,她到西湖觀賞龍舟競賽,觸景生情,便作了一首《游樂曲》:“龍舟搖曳東復東,采蓮湖上紅又紅;波淡淡,水溶溶,奴隔荷花路不通。”詩中充滿了民歌風味,富有音樂節奏。
宋代的時候,浦城縣徐嗣元的女兒名叫徐彩鸞,字叔和,從小愛好文學,特別喜歡文天祥的作品,每次朗誦《六噫歌》,總是感動得“欷歔泣下”。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外寇侵擾浦城,徐彩鸞隨父逃到山里避難,想不到途中被強盜劫持。強盜拔刀要害其父,徐彩鸞上前擋道:“愿代父死”。強盜釋放了她父親,便把她捆綁,拖到一個偏僻處,企圖奸污,當行至桂林橋時,她從地上拾起一塊木炭,在壁上題了一首《被掠詩》:萬水千山去路賒,青鞋踏破幾層沙。登山絕頂重逢嶺,渡水尤深又復涯。雁子只傳夫與子,魚書難寄母與爹。回頭遙望鄉關遠,云下峰前是我家。寫畢,厲聲怒斥強盜,然后投溪自盡,表現了她堅貞不屈,有才有節。
宋代南平有一個女詩人名叫連倩女,她善于托物詠志,見景抒情。例如,她寫的一首《題竹簾》七絕詩,就很細膩纖弱,有思想深度,讀后令人回味:綠筠劈破條條直,紅線徑回眼眼奇;為愛如花成片段,致令直節有參差。
宋代的大謝和小謝指的是誰
大謝謝靈運385~433)南朝宋詩人,小謝謝朓464~499),南朝齊詩人.錯了。宋代是指宋朝,宋分北宋,南宋。
大謝謝枋得(1226-1289)南宋詩人。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入侵,朝政腐敗,廊廟蠹朽。枋得每與人談論時事,便慷慨激昂,以忠義自許。盡管謝枋得有安邦濟民之志,但卻報國無門,夙愿難酬。寶佑四年(1256年)他與文天祥、陸秀夫同榜考中進士,因在對策時抨擊了禍國殃民的宰相董槐、宦官董宋臣,被錄在乙科,只授了個管理戶籍、賦稅的撫州司戶參軍。他一怒之下,掛冠而去。次年再試,得中兼經科,授建寧府(今福建建甌)教授。還未到任,便逢蒙古兵南侵,他殫精竭慮,協助大將趙葵守御饒(今江西波陽)、信(今江西上饒)、撫(今江西撫州)三州。蒙古兵久攻不下,只好解圍而去。枋得運籌擘畫,保全城池,本應受到旌賞,然而宰相賈似道卻誣告他挪用軍費,枋得沉冤莫白,只得傾盡家產還債。景定五年(1264年),枋得主持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漕闈考試,出的題目是“權奸誤國,趙氏必亡”,權奸指的便是竊弄國柄的賈似道。賈似道惱羞成怒,給他安了個訕謗罪,貶謫興國軍(今湖北陽新),直至咸淳三年(1267年)才遇赦放歸。賈似道見他嵚崎磊落,是個奇男子,便派人籠絡他,而枋得不屑一顧,寧愿老死戶牖之下,也不肯摧眉折腰,隨波逐流。
德佑元年(1275年),權奸賈似道被貶謫出朝,蟄居多年的謝枋得才被起用為江東提刑兼江西招諭使、知信州。其時烽煙蔽日,鼙鼓震空,元軍沿江東下,如入無人之境,宋將望風迎降,枋得卻以一支孤旅,矢志抗元,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上У氖撬行臍常瑓s無力回天,他率領的那些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抵擋不住兇猛剽悍的蒙古鐵騎進攻,因此一敗于安仁(今屬湖南),再敗于信州。翌年春天,臨安陷落,恭帝被俘,益王趙昰逃往福州,南宋覆亡。山河破碎,瘡痍滿目,枋得無處棲身,只得隱姓埋名,進入建寧唐石山中,以賣卜為生。他每日身披麻衣,足穿白鞋,東向大哭,吊祭宋朝天子,山坳農夫稱他為狂人。后來人們知道他是抗元志士,便延請至家教子弟讀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天下底定,元朝大赦,枋得定居福建,打算終老林泉,與煙波釣徒為伍,終其余生。
元朝統治者為籠絡漢族士大夫,世祖忽必烈命程鉅夫到江南訪求人才,程鉅夫薦宋朝遺士30人,枋得也名列其中。但他無意仕元,自然不肯接受薦舉,給程鉅夫寫信說:“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歲之母在堂耳?!保ā渡铣萄怯窌罚┎痪?,福建行省丞相忙兀臺又奉旨相召,枋得婉拒說:“上有堯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詔?!保ā端问贰ぶx枋得傳》)忙兀臺見他不肯屈節,一笑置之,不再相強。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江西行省丞相管如德再次奉旨赴江南搜求人才,降元的宋朝丞相留夢炎薦舉謝枋得才堪重任,枋得寫信諷刺他說:“若貪戀官爵,昧于一行,縱皇帝仁恕,天涵地容,哀憐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見皇帝乎?”(《上丞相留忠齋書》)拒不赴召。次年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又一次薦舉他,枋得表示:“宋室逋臣,只欠一死……惟愿速死,與周夷齊、漢龔勝同垂青史,可以愧天下萬世為臣不忠者?!保ā杜c參政魏容齋書》)魏天佑仍然不肯放過他,強迫他北上大都。枋得自知不免,臨行之日,他以詩明志:“云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天下豈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表示此番北上是要扶植綱常,效法東漢末拒絕王莽征辟,絕食而死的龔勝和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那些素不相識的宋朝遺民紛紛寫詩勖勉,鼓勵他堅持氣節:“俯仰元無愧今古,英雄何必盡公卿”?“肩上綱常千古重,眼前榮辱一毫輕”。“此去好憑三寸舌,再來不值一文錢”。好友劉洞齋見他鶉衣百結,敝屣爛裳,贈他一套寒衣,他拒而不受;長子熙之自信州前來探望,他杜門不見,答以詩曰:“此時要看英雄樣,好漢應無兒女情。”真是激昂慷慨,擲地有聲!
自離建寧后,枋得二十余日不肯進食,竟然不死。渡過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后,每日僅食棗5枚,一連幾月都是如此,弄得瘦骨嶙峋,孱弱不堪。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一日,枋得一行抵達大都,風塵未洗,便詢問謝太后葬所及恭帝所在再拜痛哭。元朝官員故意指著文天祥就義處讓他看,他說:“當年集英殿賜進士第幸同榜,今復得從吾同年游地下,豈非幸耶?”(《昭忠錄·謝枋得》)四天之后,元朝統治者見枋得病勢垂危,將他遷入憫忠寺。他看見墻壁上的曹娥碑,哭泣著說:“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宋史·謝枋得傳》)曹娥是東漢末民間女子,其父因迎神溺死江中,曹娥義不獨生,也投江而死。民女尚知節義,枋得熟讀圣賢詩書,自然不能腆顏事敵。降元的留夢炎使人送來飯菜,枋得怒擲于地,絕食五天后,終于壯烈殉國,終年64歲??犊八酪?從容就義難。謝枋得大義凜然,不肯屈膝降元,保全了民族氣節,為歷史平添了一段佳話,不愧為民族英雄!
俯仰無愧天地,忠義萃于一門。枋得的父親應琇任潯州(今廣西桂平)僉判,因忤奸相董槐,被迫害而死;伯父徽明代理富陽(今屬浙江)縣令,抗元壯烈殉國;兄長君禹與元兵戰于九江,被俘不屈,盡節而死;弟君烈、君澤同死于國事;母親桂氏被元兵拘系,逼其交出兒子,她大義凜然,怒斥敵酋,元兵無可奈何,只得釋而不問;妻李氏亡命貴溪(今屬江西)山坳,被元兵搜出,囚于建康,自縊于獄中,一女二婢也不屈而死;另一女葵英得知父母雙亡,遂鬻妝奩造橋,橋成后投水而死。謝枋得闔家盡節,可謂滿門忠烈!
小謝謝翱(1249-1295)南宋詩人,字皋羽,號晞發子,出生在福安穆陽樟南板(今福安市穆云鄉樟壟村)。其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讀歷史上忠誠英烈之傳記,養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羈的個性與堅貞氣節。少年時曾隨父遷徙浦城生活。1265年赴臨安參加進士科考,試進不中,落魄于漳,泉二州。此時正逢元丞相伯顏舉兵攻占臨安,南宋政權分崩離析。然而,這位憂患馀生的愛國青年當悉知文天祥在南劍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變買家產,募鄉勇數百前往投效,并且擔任“咨議參軍”等職務。跟隨文公轉戰漳、梅、贛諸州,他們一路進軍,勢如破竹,接連收復了會昌等許多縣城。
此舉震驚了元朝朝廷,元世祖即令大將張弘范率領兩萬多人馬,分水陸兩路南下。潮州一戰,文天祥兵少勢孤,被迫退守海豐的一座荒山嶺;元軍星夜直趨,文天祥被俘押往大都。1283年,文天祥就義消息傳遍九州,謝翱北望憑吊,慟哭失聲。頃因元朝政權趨于鞏固,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此時的謝翱改稱粵人,自號晞發子(道士);攜帶文公生前贈送的玉帶硯,流亡浙江的永嘉、麗水一帶,繼續對元朝統治者進行消極抵抗活動。先后在越山、西湖等地組織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詩社“月泉吟社”、“汐社”;聯合了一批正直的知識分子,像鄭思肖、鄧牧、林景熙等,互相唱和,抒發亡國之痛。1295年,時值文公逝世八周年,他又同友人登西臺憑吊,并且吟作《楚歌》以招魂,其悲憤抑郁之情勃勃于言表。1295年浪跡一生的他最終定居杭州西山,同時娶劉氏為妻。次年,因患肺結核去世,享年47歲。
遵其遺囑葬于西臺,對于他的人格和才華深為景仰的人們,紛紛赴場以詩文殉。并捐建“許劍亭”以示紀念。謝翱一生懷才不遇,且渴望收復失地,重振宋室的愿望亦未能實現。他只有用他的詩歌與散文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他一生辛勤筆耕,創作豐富??上в捎谖槐耙约澳甏眠h等原因,許多作品已散佚。目前,南京圖書館館藏僅有《許劍錄》、《晞發集》兩部。明清兩代的文學家宋廉、黃宗曦、楊慎、紀曉嵐等,都對他以及他的作品給以很高的評價。他被譽為“南宋翹楚”、“宋末詩人之冠”。謝翱一生與西臺結下生死之緣。自1265年赴臨安試進時,與其父一起途經嚴陵,首次登西臺憑吊。此后他多次登覽西臺,寫下不少詩章詞文;其中最著名的有《西臺哭所思》、《登西臺慟哭記》。從黃山旅游乘車蜿蜒而下至新安江畔的岔柏塢,再轉乘帆船,行約十余里,就到了富春山;山上的“嚴子陵釣臺”也隨之一目了然。船至峰下登岸,順著一條石階而上,江山明麗,浮云挽袖;左轉右折,即抵達釣臺。釣臺有東西二臺,兩相對峙,背靠青山,下臨綠水。
東臺地勢平坦,相傳是東漢著名隱士嚴光垂釣處。嚴光與劉秀是同窗學友,他為了躲避故交光武帝的“用才”,而反穿羊皮襖于此種田垂釣。東漢以降,許多大文豪都到這里朝拜過,多有吟誦。連在離亂之中的李清照經過釣臺時也寫了詩。正因為嚴光逃脫現實的宿命個性,于是才有了那一幅“獨釣寒江雪”的千古不朽圖畫。釣臺的右邊是西臺,也稱哭臺;是以謝翱冒死哭文天祥而得名的,可見謝翱一哭之痛。西臺的風景比東臺還好,極目望去,群峰疊嶂,郁郁蔥蔥;近處的山色是濃綠、墨黛;遠處是翠綠、鱉青;再遠處就是幾抹淡墨。俯視臺下,碧綠的江水,婉轉向東流去。江上有緩緩移動的片片白帆;江邊一陣陣汽輪的鳴號聲,給這景物幽深的所在,增添了時代的音響。若從易學的角度而論,西臺確實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傳說文革十年浩劫中,謝墓墳傾碑倒,荒草叢生,石亭亦慘遭破壞。幸好近年來當地政府多次撥款修建,且例入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如今的西臺已成為富春江上的一個美麗的旅游景點。西臺上有一座石亭,就是當年人們為紀念謝翱而建的“許劍亭”。原有的柱楹上的金字石刻已不知毀于何代,今存系近年重新補遺修整的。亭的左側,樹立著一塊青石碑,碑文寫到“粵謝翱之墓”。墓的四周茂林修竹,風物宜人。
關于謝翱哪里人和謝翱作品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