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吾及吾下一句是什么 愛吾及吾下一句是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愛吾及吾下一句是什么,以及愛吾及吾下一句是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愛吾愛以及人之愛下一句
這句話沒有下一句
這一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只有上一句,原句是親吾親,以及人之親,愛吾愛,以及人之愛。
這句話的意思是愛我所愛至親的人延伸到去愛其他的人。是一種大愛,是一種情懷。
愛吾及吾是什么意思?
“愛吾及吾”正確的寫法是“愛屋及烏”,意思是指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讀音:ài wū jí wū
出處:《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翻譯: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上的烏鴉都覺得可愛。)
用法:聯動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褒義,形容過分偏愛或愛得不當。
“愛屋及烏”的反義詞介紹:殃及池魚
讀音:yāng jí chí yú
表達意思:比喻無端受禍。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必己》,“于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翻譯:于是把池水抽干了來找寶珠,沒有找到,魚卻都死了。)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貶義。
愛吾之所愛,愛吾及屋
怎么樣的愛情,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很多人愛到吵架所以分手,有些人愛到平淡也分手。其實真正陪你到老的,是那種沒太多意外,也沒有當初的心跳,卻無論如何也不離開你的人。從激情到親情,從感動到感恩,從浪漫到相守。時間越久,越不愿離開你,這才叫愛人。
愛屋及烏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愛屋及烏”下一句是“柔遠能近”,該句出自明代唐之淳的《對酒》中“愛屋及烏,柔遠能近”意思是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安撫籠絡遠近之人。
二、愛屋及烏[ài wū jí wū]?
1、釋義:意思是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能夠接受與他有關的東西
2、語法:作謂語、定語、分句。
3、中性詞,形容過分偏愛或愛得不當。
4、出處:《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5、示例:他一直珍藏著學生制作的紀念品,~,這正是教師的愛心。
擴展資料
愛屋及烏的近義詞及典故
一、愛屋及烏的近義詞有民胞物與、
1、民胞物與 [ mín bāo wù yǔ ]
解釋: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
出自: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示例:那里有一個是認真存了“仁人測隱”之心,行他那“~”的志向,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指泛愛的一切人和物。
2、因烏及屋 [ yīn wū jí wū ]
解釋: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關事物。
示例:既然你愛上他,就應該愛屋及烏,接受他的家人和他的許多缺點。
二、愛屋及烏的典故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
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并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
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陜西省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
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愿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于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里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
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姜子牙就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于是周武王姬發就合理處置了商朝的權貴們。
敬吾老以及人之老,愛吾幼以及人之幼,具體是什么意思
一、原句與含義:“敬吾老以及人之老,愛吾幼以及人之幼”,原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整句話的意思是:孝敬自己的老人,并且像孝敬自己的老人一樣孝敬其他的老人;關愛自己的孩子,并且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別人的孩子。
二、出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這是孟子評論墨家的“兼愛非攻”時說的,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擴展資料:
《孟子梁惠王上》出處為《孟子》。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梁惠王:即戰國時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來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因秦國的壓力,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也被稱為梁,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謚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孟子·梁惠王上
敬吾老以及人之老,愛吾幼以及人之幼,
更正一下,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簡單地說,就是關愛自己的老人并把這種愛心推及于別人的老人,關愛自己的兒女并把這種愛心推及于別人的兒女.
孔孟所倡仁愛精神之最佳寫照.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