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樹出自哪里 偈語古詩身是菩提樹
今天給各位分享身是菩提樹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偈語古詩身是菩提樹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莫使惹塵埃。出自那本書?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語出《金剛經》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語出《壇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何意思?出自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意思為: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出自唐代作者惠能的《菩提偈》
原文如下: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里會有什么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擴展資料
菩提偈:
“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創作背景:
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钡囊馑际牵罕娚纳眢w是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如同一座明亮的臺鏡,要經常勤加拂拭,不要讓它染上塵埃。這首詩出自唐代高僧神秀的《偈一》。
神秀的介紹
神秀出生于公元606年,逝世于公元706年。神秀是北宗禪創始人,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神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神秀早年學習經史,后出家。50歲時,神秀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向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后來出家受具足戒。神秀曾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六年。弘忍深為器重,稱其為“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
身是菩提樹的出處
“身是菩提樹”這句禪語最早出自唐代高僧惠能的《菩提偈》,原文如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二者皆凡物 怎不惹塵埃 出處
出自《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禪宗六祖慧能,高度唯心主義思想。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 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鸺彼偃ィ坏眠t滯。 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 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 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 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 奪其圣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 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 后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 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 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 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 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 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钡舸速?,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 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 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 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 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 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 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菽芤宦劊阒速饰匆姳拘裕m 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 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 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 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菽茉唬夯菽懿蛔R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菽苈勔?,遂言:亦有一偈,望 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 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 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菽芗磿嬉?,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 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 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 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 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 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求出處?
出自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
一、原文內容為:
其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其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其三
菩提本無(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二、白話釋義為:
其一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臺。 只要性空,哪會有什么塵埃?
其二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其三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塵埃?
擴展資料:
1、《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于《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镀刑豳省肥窃忈尫鸾探塘x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于五言絕句。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凈;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2、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菽艿玫轿遄婧肴虃魇谝吕?,繼承了東山法脈并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菩提偈
關于身是菩提樹出自哪里和偈語古詩身是菩提樹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