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為人如何 周敦頤做了什么貢獻
很多朋友對于周敦頤為人如何和周敦頤做了什么貢獻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周敦頤傳周敦頤是一個怎樣的人
《周敦頤傳》周敦頤是一個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處事公正,不慕名利,充滿智慧,處事果斷,不攀附權貴,高潔清廉。
敦頤死后,隨著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shù)牡匚唬J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擴展資料:
周敦頤生前并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yè)“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
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并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后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注解。
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是個怎樣的人?
周敦頤(1017~1073)
中國宋代思想家。字茂叔,原名敦實,亦稱敦頤、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曾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桂陽和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廣南東路判官等職。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生五行,五行生萬物。他提出“主靜”、“無欲”的道德修養(yǎng)論,認為“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對程朱學派“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周敦頤是宋代著名的哲學家,很多學者認為二程是他的學生,他開啟了宋明理學。這一點,現(xiàn)在也有人表示懷疑,但是其精粹的思想是人所共知的,主要在《太極圖說》和《通書》中。
《太極圖》源于道教,周敦頤將其融入《易傳》之中,寫出了《太極圖說》。在《太極圖說》中將《易傳》的天地人三方面,演化為天地人三極。對于《太極圖說》中的首句現(xiàn)在還有很大的分歧,其中以朱熹和楊方兩個為代表。朱熹《濂溪傳》中為“自無極而為太極”,楊方九江本《周子全書》中為“無極而生太極”。但是在《太極圖解》和《近思錄》中為“無極而太極”。當時胡廣仲、張栻、呂祖謙與朱熹討論《太極解義》,就沒有提到“無極而太極”有誤。所以我認為“無極而太極”也便是《太極圖說》的首句。
“無極而太極”。“太極”是什么哪?《易傳系辭上》中說的明白,八卦生四象,四象聲兩儀,兩儀生太極。《老子》中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這樣的“太極”我認為是一個無窮的,不變的,如同朱熹說的“理”。由于它的動靜變化而引起世間萬物的變化,物物都有太極之理。張載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矣。”(《正蒙太和》)有一點與這個相似,就是物質(zhì)的原始狀態(tài),但是太極是不會聚散的,而是動靜變化。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靜極復動,說明太極是運動著的,由于這個變化使得五行變化。五行由陰陽變化而生,《太極圖說》中講:“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實際上就是說這個道理,太極和無極有什么關系哪?可以這樣說“太極”還是有形的,而“無極”是無形的,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時間上是沒有先后的,但是在邏輯上是有先后的。陰陽動靜變化的不同,使得生成的五行也不同,所以說:“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太極圖說》)“陰陽接而萬物生”,陰陽組合的比例不同,使得五行運行而生成的四時和萬物不同。怎樣才能生成四時等周敦頤沒有說明,只是講到:“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同上)
在萬物中,人最有靈氣。周敦頤認為:“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物出矣。”(同上)形體生成之后,人所賦有的精神也就有了,五行既成感天地之氣,便使人也有善意的本性,萬物也具有了自己的特性。周敦頤繼承了《周易》里面圣人學說,認為圣人行仁義中正之道,是上承天地之義,所以圣人主靜也形成了一極就是人極這里也要順便說一句就是這個主靜。周敦頤講陰陽動靜,這個動和靜,他認為是先有靜,而后有動的,靜極生動就是這個道理。于是就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同上)
這就是說圣人和天地的意愿相同,天地萬物的變化運行都是“天”所定的,上次我在解釋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中說,孔子認為的“天”有兩種,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之天。這里的這個“天”就是主宰之天,只有圣人與他相感知。“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同上)就是這個道理。在心性論上,周敦頤強調(diào),無欲主靜。“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焉。”(《通書》)周敦頤用“無妄卦”中的含義說,“無欲主靜”去其禍的道理。程頤說,在周敦頤門下學習,要求尋孔顏樂處,就是要注意從“樂”中來,怎么樣達到“樂”,就是“無欲主靜”。
返回來說,周敦頤的“主靜”,理學家都重視“靜中體驗”。“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太極圖說》)就是要去雜念,依中正仁義來上體天心,在靜中修性,故又說“圣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書》)這說明圣人還是可以學的,與孔子主張無異,但是他強調(diào)要在“靜中體驗”,“無欲故靜”。理學家和其他儒家一樣,其根本主張就是如何成為圣人,故又稱為“圣人之學”。成圣人之后,可以教化民眾,進入到大同世界,故而他們總是修己安人的。周敦頤受道家和佛家的影響,將這個“靜”,轉(zhuǎn)化為“純一”,也就是“無”,這個“無”也不是純佛道的“無”,主要是“無欲”,無我生來的雜念,清除雜念,追求純粹的東西。于是這個靜成了內(nèi)心的標準,而動則是外界的,表現(xiàn)為公而無么。這里就要說到周敦頤所講的一個“誠”字了。
周敦頤從《易》說誠,從誠之源,誠之立,誠之正,誠之用和誠之位五個方面來談。他在《通書》中系統(tǒng)地說到這個問題,認為萬物本來由天而生,萬物的真實無妄源于天的真實無妄;天道生生不息,萬物各有其性命之正,所以是純粹至善的,于是他便是如此(可見其是主張性善論的);引《系辭》說用,誠體是靜是明,誠用是動是行,能通敢天下事物,具有感之作用;最后說明成圣賢以誠為基,注重道德修養(yǎng)。 另外,周敦頤也提出“幾”、“德”、“無為”、“神”等概念,實際也便是由“誠”這個概念而來的,“無極而太極”,“無欲故靜”,這些思想一直影響到二程、張載、朱熹等后世理學家
后人評價周敦頤為官正直、斷案如神。產(chǎn)生這樣評價的原因是什么?
后人評價周敦頤為官正直、斷案如神。產(chǎn)生這樣的評價原因就是周敦頤確實為官如此。他為人正直,清廉,斷案如神。當時的老百姓都服他,敬仰他,口碑好,口口相傳,致使后代至今百姓傳頌他。
周敦頤是怎樣一個人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jīng)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筑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于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于母親墓旁。以后子孫世居江州,后裔綿衍。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tǒng)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chǎn)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圣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后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并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yè)“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并將兩個兒子——程顥、程賾送到他的門下,后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注解。張(木加武字)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樸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jié)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于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cè)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余丈,中間有一石臺,臺上有六角亭,兩側(cè)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qū)現(xiàn)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而改名。作為我國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其哲學思想、倫理思想得到我國學術界的重視和挖掘,而其心理學思想至今仍無人問津。事實上,如同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一樣,周敦頤也對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他論述“心性義理”的觀點、關于“得刑以治,肅之以刑”的司法心理思想和實踐,以及他關于形神關系的揭示、為圣的方法與道德修養(yǎng)的論述,都閃耀著心理學思想的光輝。周敦頤作為打破理學家所謂孔孟而后道統(tǒng)中絕千年幽暗的理學開山祖師,深入研究他的心理學思想,對于開掘我國宋明理學時期的心理學思想遺產(chǎn),繼承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原名淳實,因建濂溪書堂于廬山之麓,學者稱之為“濂溪先生”。北宋湖南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周敦頤的著作收在《周敦頤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其主要著作《太極圖說》和《通書》等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心理學思想。
一、“性命合一”的心理發(fā)生觀
心理發(fā)生論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在于揭示心理的屬性和來源。在周敦頤的心理學思想中,也注意到心理學中的這個重要問題。周敦頤提出“理性命”三范疇,從本體論上把性和命聯(lián)系起來,從而來解決“人是什么”這個理學的中心問題,也就是解決人的本質(zhì)、本性與自我、心理等問題。所謂理,周敦頤雖然沒有作全面論述,但他提出了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上值得重視的問題:在他的宇宙生成論中,他提出無極太極和二氣五行范疇,實際上講了精神同物質(zhì)的關系,具有本體論的特征。所謂性,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內(nèi)在本性,雖然在理學家那里主要被歸結為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性,但他們也承認,人具有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是人所受于天者。心性是不可分的。心,一是指主體自身內(nèi)在的道德本能或情感意識,即所謂“義理之心”、“本心”或“良心”,但也有直接指人的認識器官及其知覺、思慮等認識、心理功能及作用的涵義,即人之所以為人而異于萬物,在于人稟五行之“秀”而為萬物之“靈”,這個“靈”處就在于“心”。而“命”則是指天所賦于人者,代表客觀必然性。周敦頤在心理發(fā)生論上有“性命合一”的思想,即認為心之體即性之理,心的本體存在由其知覺作用而表現(xiàn),體用性情是完全合一的,“命”之客觀必然性與“性”之內(nèi)在性在人身上得到了統(tǒng)一。
周敦頤認為,人性的構成本質(zhì)上是陰氣和陽氣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他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性又有善惡之分,有剛、善、柔、惡、中五品之分,他指出:“性者,剛?cè)嵘茞海卸岩印偵茷榱x、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干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妄。惟中也者,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1〕,“剛善剛惡,柔亦如之, 中焉止矣”〔2〕。這是對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性三品說的發(fā)展。所謂剛、柔、善、惡、中,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剛、柔與善、惡相結合,形成為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再加上中,形成五品。剛與善相結合為剛善,剛善之性“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干固”;剛與惡相結合為剛惡;剛惡之性“為猛、為隘、為強梁”;柔與善相結合為柔善,柔善之性“為慈、為順、為巽”;柔與惡相結合為柔惡,柔惡之性“為懦弱、為無斷、為邪妄”。這樣,周敦頤從人性的剛、柔、善、惡幾個重要規(guī)定出發(fā),論述了剛善、柔善、剛惡與柔惡幾種主要的人性心理品質(zhì)類型。但剛、柔、善、惡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中,“惟中者也,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宋明思想家喋喋不休地談論“中”這個問題,未發(fā)之中,已發(fā)之中,如此等等,都是從周敦頤的性論而來的。
周敦頤認為,易是性命之源,也是人的心理之源。易者,據(jù)朱熹解釋,為交錯代換之名。天地之間,陰謀交錯,為性命所出之源。但同時,他又認為:“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3〕,就是說宇宙萬物生生不窮,但本質(zhì)上都是一氣所演化,即“是萬為一”。五行各有特殊的質(zhì)(五殊),二氣也各有內(nèi)實(二實),但二氣的根本是“一”(二本則一)。“一”指“太極”,太極元氣演化出二氣五行,一氣表現(xiàn)為各自差別的萬物,這就是“一實萬分”、“人性五品”即由此而來,人們不同的心理特質(zhì)與心理狀態(tài)也由此而來,萬物與一道各有自己的標準,“萬一各正”,“各一其性”〔4〕,天地間的一切不論小的還是大的, 各有自己的命定(小大有定)。性命由二氣(陰陽二氣)交錯產(chǎn)生,而陰陰交錯則是由抽象的“一”產(chǎn)生的。萬物出于一,一分而為萬物,萬物各有自己的命定。
7回答者: 利益大眾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2006-10-4 14:23
我來評論 相關內(nèi)容
? 周敦頤是哪個朝代的人
? 周敦頤高潔質(zhì)樸的詩句有哪些
? 周敦頤質(zhì)本潔來獨不染的下聯(lián)
?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的原名叫什么?
? 周敦頤的圖片
查看同主題問題: 周敦頤
其他回答 共 1 條
檢舉周敦頤,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時,通判程太中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身邊就學,后來二程成名,他們的老師周敦頤的學識才被人們所認識。到了南宋,經(jīng)朱熹的推崇,周的學術地位更高,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中國哲學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頤)、洛(洛陽張載)、關(關中程顥、程頤)、閩(福建朱熹)四大學派”,就是以周敦頤為首。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于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后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jīng)》創(chuàng)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宏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jiān)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后來終于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干,還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宋元公案》中對于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圣學大昌。
這里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頤、程灝兩兄弟。
程頤在后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圣王的道。
周敦頤死后,隨著程頤、程瀕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shù)牡匚唬J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周敦頤簡介_周敦頤濂溪書院_周敦頤愛蓮說翻譯
姓名
周敦頤
性別
國籍
宋(北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
生日
1017.5.5
逝世
周敦頤
周敦頤(1017.5.5~1073),字茂叔,號濂溪,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而改名。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
“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chuàng)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其父周輔成(亦名懷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出身,曾為賀州桂嶺縣(今廣西賀縣)知縣,后贈諫議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時任桂嶺縣令的周輔成的兒子周敦頤降生在當時的桂嶺縣縣衙。
周敦頤自幼“信古好義,以名節(jié)砥礪”,青少年時期在桂嶺讀書求學,然后在桂嶺循級應科舉考試而直取進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頤14歲,其父病逝。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周敦頤曾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tǒng)討論的鼻祖。
周敦頤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頤8歲(虛歲九歲),其父病逝三年后,他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陽舅父鄭向,至1037年鄭向調(diào)任兩浙轉(zhuǎn)運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jīng)悟道。盛夏之夜周敦頤簡介,蓮花怒放,香氣襲人,美不勝收。鄭家故宅后改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yī)院處)。
明萬歷中(1587年~1598年),周子與李寬、韓愈、李士真、朱熹、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據(jù)《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于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后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jīng)》創(chuàng)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當時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jiān)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后來終于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圖·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干,還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宋元公案》中對于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圣學大昌。"
這里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彈琴吟。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顥、程頤兩兄弟。
程頤在后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圣王的道。
周敦頤死后,隨著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多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shù)牡匚唬J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宋朝學者周敦頤是周恩來,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頤
周敦頤是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學的奠基人。其在中國儒學史上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黃百家曾評價:“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圣學大昌。故安定、組徠卓乎有儒者之規(guī)范,然僅可謂有開之必先。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學案·濂溪學案》)。此評甚為公允。
據(jù)史書記載,其哲學著作有“數(shù)十篇”,流傳下來的只有《太極圖說》和《通書》兩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間,“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其一生為官清廉公正勤勉,為學精密嚴謹細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自律。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學體系,宣揚其“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論和主靜、順理、誠心、無欲的人生觀。
周敦頤在汝城任縣令時,縣內(nèi)政治清明,百業(yè)興旺,民情淳樸,政通人和。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愛蓮說》、《拙賦》周敦頤簡介,其弟子程灝、程頤在來汝城探望老師時有感于汝城風光美景,寫下了《千家》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為紀念他,特在縣城西郊修建了濂溪書院,并進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他寫下的《愛蓮說》雖短短119個字,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周敦頤
周敦頤喜愛蓮,并與重慶合川有著特殊的淵源。1056年,皇帝御筆欽點,任命他為合州(現(xiàn)合川)通判。
那時,合州雖然已有一萬多戶人家,卻沒有一所全州學府,讀書人不多。周敦頤決定把州學辦起來,改變合州文化落后的狀況。
合州城外嘉陵江東岸有一座山,名叫學士山,地處嘉、涪、渠三江匯合處——合州從民國起更名為合川也據(jù)此而來。由山頂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點點,風景美麗得很。周敦頤心想:這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學辦在這里就好了。向人們一打聽,原來這是合州大鄉(xiāng)紳張宗范的私家花園。他決定登門拜訪,與張宗范共商州學之事。張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頤的學識人品,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把整座花園無償捐獻了出來。州學辦起來后,周敦頤邀請張宗范主持學政,廣招學生千余人,不論貧窮富貴,只要天資聰慧,都一一收錄。他又遍請?zhí)煜挛娜藢W士前來講學,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等都曾應邀前來。合州學子讀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每年都要出一兩個進士,合州州學名聲大振。
張宗范也由地方鄉(xiāng)紳一下變成了開明士紳,成為了北宋鄉(xiāng)紳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請來能工巧匠,在山頂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請周敦頤題寫匾額“八角亭”,周敦頤卻揮毫手書了“養(yǎng)心亭”三字,寫畢,意味深長地解釋:“人,貴在養(yǎng)心也。”
周敦頤任合州通判五年,治績卓著。后來,不管他走到哪里,他都惦記著合州州學,惦記著八角亭,還曾作了一篇《養(yǎng)心亭記》寄給張宗范刻于亭內(nèi)。周敦頤去世后,合州州學日趨衰落,逐漸不復存在,八角亭也是歷經(jīng)風雨,屢遭兵燹戰(zhàn)火。
明成化年間,合州知州唐珣在舊址上重建八角亭,并在亭內(nèi)墻壁上彩繪周敦頤畫像,以表自己的景仰之情。清光緒年間,地方官員在八角亭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塑周敦頤塑像,香火十分興旺。民國初年,當?shù)剜l(xiāng)民在八角亭下掘得一個大巖洞,洞內(nèi)滴水叮咚,人們稱之為“甘泉靈乳”,八角亭又添新景,成為合川八景之一。時至今日,人民 *** 又將八角亭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八角亭進行了維修,從此,千年古亭重放昔日光彩,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跡。
周敦頤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績的官吏,當時以他明察秋毫,堅持原則、不媚權貴、明斷獄案而聞名朝野。
周敦頤
北宋乾興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輔成病逝,時周敦頤8歲,因家貧一家四口隨母來衡陽投靠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公喜愛,鄭公視甥如子,按鄭家敦字輩取名入藉。又因他喜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構亭植蓮”,(今衡陽市二中處俗稱祁陽白)他負笈其間參經(jīng)悟道。直到鄭向任兩浙轉(zhuǎn)運使疏蒜山漕河才隨母同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丹陽市)。衡陽人世代相傳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蓮花”的典故和“白蓮仙子戲西湖”的傳說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負病而早逝壽五十七歲,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期在衡陽十余年之久。后他三十一歲任郴縣令和桂陽縣令(今汝城縣),三十八歲任大理寺丞,四十九歲任永州通判,五十三歲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鄉(xiāng)祭祖均在周敦頤中轉(zhuǎn)歇息,講學、探舊、訪友。
所以,衡陽相較于他的出生地道縣,歸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難時他的舅父這位衡陽先賢鄭向濟孤?lián)嵊讕椭囵B(yǎng)教育他并蔭補入仕,鄭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內(nèi)歷稱恩舅。周子知恩圖報,妻陸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終老才隨夫生子,因積勞成疾三十七歲亡。后裔們滿懷感激之情流傳不息深深的衡陽情節(jié)即源于此。衡陽是濂溪公的成長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頤在衡北岸和柘里的兩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遺跡不忍離去”。而來此繼承鄭公留給周家的祖業(yè)繁衍生息至今。從此外發(fā)后裔雖星居海內(nèi)外,但他們常回家看看,近幾年后裔來此拜謁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周敦頤
周敦頤墓又稱濂溪墓,位于九江市廬山區(qū)蓮花鎮(zhèn)周家灣之栗樹嶺,墓區(qū)總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十年動亂期間,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嚴重破壞,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親總會的資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復工程,使珍貴歷史遺跡得以保存。去年以來,在江西省、九江市有關部門的關心下,香港周氏宗親總會再出100余萬元巨資復修該墓。目前,綠化工程等仍在緊張施工中。
據(jù)悉,濂溪墓后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塊,分別鐫有周敦頤的代表作《通書》、《愛蓮說》、《太極圖說》。
周敦頤是個怎樣的人
譯文: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擔任了分寧縣的主簿。當時分寧縣有個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決,周敦頤到了以后只審訊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責任劃分清楚了,縣里的人說:“連那些判決經(jīng)驗豐富的老吏也比不上這小伙子啊。”部使者調(diào)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
當時有個囚犯按法律規(guī)定不用判死罪,但轉(zhuǎn)運使王逵想重判,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吏,沒有人敢和他爭辯,周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周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并且 說:“像這樣還出來做什么官呀,靠殺人的做法來博取政績,取悅上級,這樣的行為我做不到。”王逵聽到這樣的說法,明白過來自己的處理不對,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頤后來改任郴州桂陽縣縣令,政績顯著,當時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頤,曾問周敦頤:“我打算多讀些書,你有什么好建議嗎?”,周敦頤說:“您年紀大了來不及了,讓我來給您講講吧。”兩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覺有收獲。
周敦頤后來調(diào)任南昌知縣,當?shù)氐睦习傩照f:“新來的知縣就是以前審理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這下子我們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當?shù)氐哪切M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強,衙門里那些狡猾貪婪的小吏、惡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這位剛正不阿的新知縣,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為恥辱了。
周敦頤擔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經(jīng)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聽從。部使者趙抃被一些謊言迷惑,認為周敦頤是個虛偽的人,對周的態(tài)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
后來,周敦頤當了虔州通判,趙忭是虔州的知州,趙抃與他接觸多了,經(jīng)過仔細觀察,了解了他的為人,才明白當初是自己錯怪了周敦頤,趙抃握著周敦頤的手道歉,說:“我差點失去了和你這樣的人做朋友的機會,從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為人了。”
熙寧初年,周敦頤擔任郴州的知州。因為趙抃和呂公著的推薦,被任命為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他以平反昭雪為自己的使命,不辭辛苦的巡視自己管轄的地區(qū),即使是偏遠地區(qū),也要慢慢的視察。
原文:《宋史·周敦頤傳》--元朝脫脫,阿魯圖等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zhuǎn)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jīng)手,吏不敢決。
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于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zhí)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行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