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dāng)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舊五代史多少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

今天給各位分享舊五代史多少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舊五代史白話文進(jìn)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舊五代史原文及翻譯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

原文節(jié)選為:高漢筠,字時英,齊州歷山人也。曾祖詣,嘗為是邑令,故家焉。漢筠少好書傳,嘗詣長白山講肄,會唐末齊、魯交兵,梁氏方霸,乃擲筆謁焉,尋納于軍門。未幾,出為衛(wèi)州牙校。唐天_中,莊宗入魏,分兵諭其屬郡,時漢筠以利病說衛(wèi)之牧守,俾送款于莊宗,以漢筠為功,尋移_州都校。

翻譯節(jié)選為:高漢筠,字時英,齊州歷山人。曾祖父離詣,曾任本縣縣令,因此就在這里定居。漢筠少年時喜好典籍和傳述類著作。曾經(jīng)到長白山講習(xí)。正碰上唐朝末期齊、魯交戰(zhàn),梁氏正在稱王稱霸,他就投筆從戒,前去拜見梁氏。梁氏很快將他收錄進(jìn)軍門。不久,出任衛(wèi)州牙校。唐天_年間,莊宗進(jìn)入魏州,分兵招撫各屬郡,當(dāng)時漢筠用利害得失去游說衛(wèi)地長官,讓他向莊宗投誠,因?yàn)闈h筠有這個功勞,所以很快調(diào)任他為_州都校。

二十四史有多少字?

二十四史約4000萬字。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jì)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jì)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有本紀(jì)、列傳的紀(jì)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shù)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擴(kuò)展資料

二十四史發(fā)展歷程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后漢書》出現(xiàn)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后來又出現(xiàn)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后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chǔ)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

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后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jīng)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guī)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tǒng)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舊五代史》 卷二十四梁書列傳十四

《舊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成書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下面是我整理的.《舊五代史》 卷二十四(梁書)列傳十四,歡迎大家分享。

《舊五代史》 卷二十四(梁書)列傳十四

李珽,字公度,隴西敦煌人。五世祖忠懿公憕,有大節(jié),見《唐史》。父縠,仕懿、僖朝,官至右諫議大夫。珽聰悟,有才學(xué),尤工詞賦。僖宗朝,晉公王鐸提兵柄,鎮(zhèn)滑臺,縠居賓席,鐸見珽,大賞嘆之。年二十四登進(jìn)士第,解褐授校書郎,拜監(jiān)察御史,俄丁內(nèi)艱。先是,父旅殯在遠(yuǎn),家貧無以襄事,與弟琪當(dāng)臘雪以單縗扶杖,銜哀告人,由是兩克遷祔。而珽日不過食一溢,恒羸臥喪廬中不能興。大為時賢所嘆。憂闋,再征為御史,以瘠不起。成汭之鎮(zhèn)荊州,辟為掌書記,逾時乃就。

天復(fù)中,淮寇大舉圍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飛命成汭率水軍十萬援于鄂。珽入言曰:“今舳艫容介士千人,載稻倍之,緩急不可動。吳人剽輕,若為所絆,則武陵、武安皆我之仇也,將有后慮;不如遣驍將屯巴陵,大軍對岸,一日不與戰(zhàn),則吳寇糧絕,而鄂州圍解矣。”汭性剛決,不聽。淮人果乘風(fēng)縱火,舟盡焚,兵盡溺,汭亦自沈于江,朗人、潭人遂入荊渚,一如所料。未幾,襄帥趙匡凝復(fù)奏為掌記,入為左補(bǔ)闕。又明年,太祖為元帥,以襄陽貳于己,率兵擊破之,趙匡凝奔揚(yáng)州,太祖復(fù)署珽為天平軍掌書記。一日,大會將佐,指珽曰:“此真書記也。”

滄州節(jié)度使劉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余萬圍之,久而未下,乃召珽草檄。珽即就外次,筆不停綴,登時而成,大為太祖嗟賞。受禪之歲,宰臣除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誥,珽揣太祖未欲首以舊僚超拜清顯,三上章固辭,優(yōu)詔褒允,尋以本官監(jiān)曹州事。曹去京數(shù)舍,吏民豪猾,前后十余政,未有善罷者。珽在任期歲,眾庶以寧。入為兵部郎中、崇政院學(xué)士。未幾,以許帥馮行襲疾甚,出為許州留后。先是,行襲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為憂,乃遣珽馳往,以伺察之。珽至傳舍,召將吏親加撫慰。行襲欲使人代受詔,珽曰:“東首加朝服,禮也。”乃于臥內(nèi)宣詔,令善自補(bǔ)養(yǎng),茍有不諱,子孫俱保后福。行襲泣謝,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軍府事。太祖覽奏曰:“予固知珽必辦吾事,行襲門戶不朽矣。”乃以珽為匡國軍留后,尋征為左諫議大夫兼宣徽副使。從征至魏縣,過內(nèi)黃,因侍立于行廄,太祖顧曰:“此何故名內(nèi)黃?”珽曰:“河南有外黃、小黃,故此有內(nèi)黃。”又曰:“外黃、小黃在何處?”對曰:“秦有外黃都尉,理外黃,有故墉,今在雍丘。小黃為高齊所廢,其故墉今在陳留。”太祖稱獎數(shù)四。

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騎常侍,充侍講學(xué)士。內(nèi)討之日,軍士大擾,珽其夕為亂兵所傷,其夕卒于洛陽。珽性孝友,與弟琪有敦睦之愛,為搢紳所稱。(案:《歐陽史》有《裴迪》、《韋震傳》,今原文已佚,無可采補(bǔ)。)

盧曾,字孝伯,其先范陽人也。頗好書,有所執(zhí)守。始為齊州防御使朱瓊從事,瓊降,預(yù)其謀,與之皆來。瓊沒,太祖辟為宣義幕職。曾性忠狷,好貢直,又不能取容于眾,每勛府宴語稍洽,曾率然糾正,輒又忤旨。左長直軍使劉捍委任方重,曾亦不能平。冀王友謙初定陜府,命曾往議事,有使院小將從行,嗜酒,荒逸過度。曾復(fù)命,欲發(fā)其罪,致疏于袖中,累日未果言。小將恐事泄,先誣告曾使酒,幾敗軍事,劉捍因證之,由是罷職,歸于齊之別墅。俄而王師范起兵叛,太祖促召曾,謂之曰:“子能緩頰說青州使無背盟,吾不負(fù)子矣。”會持檄以往。既至青,師范囚之,送于淮南,遇害。后太祖暴師范之罪曰:“喪我骨肉,殺我賓僚。”遂族誅之。因召曾二子,皆授以官。

孫騭,滑臺人。嗜學(xué)知書,微有辭筆。唐光啟中,魏博從事公乘億以女妻之,因教以箋奏程式。時中原多難,文章之士,縮影竄跡不自顯。億既死,魏帥以章表箋疏淹積,兼月不能發(fā)一字,或以騭為言,即署本職,主奏記事。累遷職自支使、掌記至節(jié)度判官;奏官自校書、御史郎官、中丞、檢校常侍至兵部尚書。太祖御天下,念潛龍時,騭奉其主,好問往來數(shù)十返,甚錄之。開平三年,除右諫議大夫,滿歲,遷左散騎常侍。騭雅好聚書,有《六經(jīng)》、漢史洎百家之言,凡數(shù)千卷,皆簡翰精至,披勘詳定,得暇即朝夕耽玩,曾無少怠。乾化二年春,太祖將議北巡,選朝士三十余人扈從。二月甲子,車駕發(fā)自洛陽。禺中,次白馬頓,召文武官就食,以從臣未集,駐蹕以俟之;又命飛騎促于道,而騭與諫議大夫張衍、兵部郎中張俊等累刻方至,太祖性本卞急,因茲大怒,并格殺于前墀。

張俊,字彥臣。祖、父咸有聞于時。俊少孤,自修飾,善為五言詩,其警句頗為人所稱。唐廣明中,黃巢犯京師,天子幸蜀,士皆竄伏窟穴,以保其生。俊亦晦跡浮泛,不失其道。及僖宗還京師,由校書郎、西畿尉登朝為御史、補(bǔ)闕、起居郎、司勛員外、萬年縣令,以事黜官峽中,將十年。太祖即位,用宰臣薛貽矩為鹽鐵使,俊與貽矩同年登第,甚知其才,即奏為鹽鐵判官,遷職為禮部郎中,兼職如故。乾化二年二月,扈從后至,與孫騭、張衍同日遇禍于白馬頓。

張衍,字元用,河南尹魏王宗奭之猶子也。其父死于兵間。衍樂讀書為儒,始以經(jīng)學(xué)就舉,不中選。時諫議大夫鄭徽退居洛陽,以女妻之,遂令應(yīng)辭科,不數(shù)上登第。唐昭宗東遷,以宗奭勛力隆峻,衍由校書郎拜左拾遺,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太祖即位,罷之,特拜考功郎中,俄遷右諫議大夫。衍巧生業(yè),樂積聚。太祖將北伐,頗以扈從間糜耗力用系意,屢干托宰執(zhí)求免是行;太祖微聞之,又屬應(yīng)召稽晚,與孫騭等同日遇禍。

杜荀鶴,池州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荀鶴,字彥之,牧之微子也。)善為詩,辭句切理,為時所許。既擢第,復(fù)還舊山。(《唐才子傳》:荀鶴嘗謁梁王朱全忠,與之坐,忽無云而雨,王以為天泣不祥,命作詩,稱意,王喜之。荀鶴寒進(jìn),連敗文場,甚苦,至是送春官。大順二年,裴贄侍郎放第八人登科,正月十日放榜,正荀鶴生朝也。王希羽獻(xiàn)詩曰:“金榜曉懸生世日,玉書潛記上升時。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又,《唐新纂》云:荀鶴舉進(jìn)士及第,東歸,過夷門,獻(xiàn)梁太祖詩句云:“四海九州空第一,不同諸鎮(zhèn)府封王。”是則荀鶴之受知于梁祖舊矣,不待田頵之箋問而始被遇也。)時田頵在宣州,甚重之。頵將起兵,乃陰令以箋問至,太祖遇之頗厚。及頵遇禍,太祖以其才表之,尋授翰林學(xué)士、主客員外郎。既而恃太祖之勢,凡搢紳間己所不悅者,日屈指怒數(shù),將謀盡殺之。苞蓄未及泄丁重疾,旬日而卒。

羅隱,(《唐才子傳》:隱字昭諫。)余杭人。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大為唐宰相鄭畋、李蔚所知。隱雖負(fù)文稱,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嘗覽隱詩卷,諷誦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隱至第,鄭女垂簾而窺之,自是絕不詠其詩。唐廣明中,因亂歸鄉(xiāng)里,節(jié)度使錢镠辟為從事。開平初,太祖以右諫議大夫征,不至。魏博節(jié)度使羅紹威密表推薦,乃授給事中。年八十余,終于錢塘。(《澗泉日記》云:唐光啟三年,吳越王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辟掌書記。天祐三年,充判官。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三年,遷發(fā)運(yùn)使。是年卒,葬于定山鄉(xiāng)。金部郎中沈崧銘其墓。)有文集數(shù)卷行于世。(《唐才子傳》云:隱所著《讒書》、《讒本》、《淮海寓言》、《湘南應(yīng)用集》、《甲乙集》、外集啟事等,并行于世。《五代史補(bǔ)》:羅隱在科場,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故六舉不第。時長安有羅尊師者,深于相術(shù),隱以貌陋,恐為相術(shù)所棄,每與尊師接談,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問焉。尊師笑曰:“貧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決在一第,未可與語。今日之事,貧道敢有所隱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貧道觀之,雖首冠群英,亦不過簿尉爾。若能罷舉,東歸霸國以求用,則必富且貴矣。兩途,吾子宜自擇之。”隱懵然不知所措者數(shù)日。鄰居有賣飯媼,見隱驚曰:“何辭色之沮喪如此,莫有不決之事否?”隱謂知之,因盡以尊師之言告之。媼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羅隱,何須一第然后為得哉!不如急取富貴,則老婆之愿也。”隱聞之釋然,遂歸錢塘。時錢镠方得兩浙,置之幕府,使典軍中書檄,其后官給事中。初,隱罷上中書之日,費(fèi)窘,因抵魏謁鄴王羅紹威,將入其境,先貽書敘其家世,鄴王為侄。幕府僚吏見其書,皆怒曰:“羅隱一布衣爾,而侄視大王,其可乎!”紹威素重士,且曰:“羅隱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為所薄,今惠然肯顧,其何以勝!得在侄行,為幸多矣,敢不致恭,諸公慎勿言。”于是擁旆郊迎,一見即拜,隱亦不讓。及將行,紹威贈以百萬,他物稱是,仍致書于镠謂叔父,镠首用之。)

仇殷,不知何郡人也。開平中,仕至欽天監(jiān),明于象緯歷數(shù),藝術(shù)精密,近無其比。光化中,太祖在滑,遣密王友倫以兵三萬御幽州之師十余萬,深慮其不敵,召殷問曰:“陣可行乎?”曰:“其十四日過禺中乎!”又問之,曰:“賊敗涂地。”又曰:“既望,當(dāng)見捷書。”果如其言,不失晷刻。太祖之在長蘆也,諸將請攻壁,號令軍中,人負(fù)藁二圍,置千積,俄而云集。殷曰:“何用?”或以所謀告之,殷曰:“我占矣,不見攻壁象,無乃自退乎!”翼日,有騎馳報丁會以潞州叛,太祖令盡焚其藁而還,不克攻。開平中,殷一日朝罷,過崇政院,使敬翔直閣,翔問之曰:“月犯房次星,其逼若綴,是何祥也?”曰:“常度耳。”殷欲不言,既過數(shù)步,自度不可默,乃反言曰:“三兩日當(dāng)有不順語至,無或驟恐,宜先白上知。”既二日,陜府奏同州劉知俊閉關(guān)作叛。初,王景仁之出師也。殷上言:“太陰虧,不利深入。”太祖遽遣使止之,已敗于柏鄉(xiāng)矣。殷所見觸類如是,不可備錄。然而畏慎特甚,居常寢默,未嘗敢顯言。縱言事跡,惟其語音,不可盡曉,以故屢貽責(zé)罰。后卒于官。

段深,不知何許人。開平中,以善醫(yī)待詔于翰林。時太祖抱疾久之,其溲甚濁,僧曉微侍藥有征,賜紫衣師號,錫賚甚厚。頃之疾發(fā),曉微剝服色,去師號。因召深問曰:“疾愈復(fù)作,草藥不足恃也,我左右粒石而效者眾矣,服之如何?”深對曰:“臣嘗奉詔診切,陛下積憂勤,失調(diào)護(hù),脈代芤而心益虛。臣以為宜先治心,心和平而溲變清,當(dāng)進(jìn)飲劑,而不當(dāng)粒石也。臣謹(jǐn)案,《太倉公傳》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石,石性精悍,有大毒。’凡餌毒藥如甲兵,不得已而用之,非有危殆,不可服也。”太祖善之,令進(jìn)飲劑,疾稍愈,乃以幣帛賜之。

作者簡介

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名臣、史學(xué)家。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以薛為昭文相。喜歡讀書,“為文落筆不能自休”。太平興國初,加左仆射、昭文館大學(xué)士。從平晉陽還,進(jìn)位司空。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覺疾作,遽出。至殿門外,飲水升余,堂吏掖歸中書,已不能言,但指廡間儲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飲,偃閣中,吐氣如煙焰,輿歸私第卒,贈太尉、中書令,謚文惠。其養(yǎng)子薛惟吉將他生前的作品收集成冊,帝賜名《文惠集》,今佚。咸平二年,詔配饗太祖廟庭。

開寶六年(973年),由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五代史》成,又名《梁唐晉漢周書》。后世為別于歐陽修《新五代史》,改作《舊五代史》。

盧多遜

盧多遜(934年-985年),河南懷州(今河南沁陽)人。

博涉經(jīng)史,聰明強(qiáng)記。五代后周顯德初年進(jìn)士。北宋開寶元年冬,充翰林學(xué)士,奉敕與尚藥奉御劉翰等纂修《開寶本草》。太平興國初,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后任兵部尚書。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盧多遜告發(fā)趙普當(dāng)初不想立宋太宗,宋太宗因此疏遠(yuǎn)了趙普。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宰相趙普告發(fā)盧多遜與秦王趙廷美暗通,圖謀不軌。初判死刑。后念其久事朝廷,下詔奪官,全家發(fā)配崖州(今海南島三亞崖城鎮(zhèn))。詔書規(guī)定:“縱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即遇赦不赦。多遜至崖州,謝恩表曰:“流星已遠(yuǎn),拱北極巳不由;海日懸空,望長安而不見。”常年住水南村(崖城鎮(zhèn)水南村),多賦詩譽(yù)水南村。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崖州水南村寓所。

扈蒙

扈蒙(915年~986年),字日用。幽州安次(河北省安次縣)人。

少以文學(xué)名,后晉天福中進(jìn)士。后周時任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當(dāng)時其從弟扈載為翰林學(xué)士,號稱二扈。入宋后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xué)士,乾德六年復(fù)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典章儀注,多由扈蒙所定。開寶六年(973年)與薛居正、李穆、李九齡、張瞻、劉兼、盧多遜等同修《五代史》,又與李昉等同編《文苑英華》。

二十五史的字?jǐn)?shù)是多少?

1.《史記》公元前93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533505字,單字?jǐn)?shù)僅為5122字。

2.《漢書》公元83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742298字,單字?jǐn)?shù)僅為5833字。

3.《三國志》公元289年成書,總字?jǐn)?shù)377803字,單字?jǐn)?shù)僅為4388字。

4.《后漢書》公元488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894020字,單字?jǐn)?shù)僅為6161字。

5.《宋書》公元488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811893字,單字?jǐn)?shù)僅為5842字。

6.《南齊書》公元514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99257字,單字?jǐn)?shù)僅為4962字。

7.《魏書》公元554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998329字,單字?jǐn)?shù)僅為5417字。

8.《梁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94438字,單字?jǐn)?shù)僅為4937字。

9.《陳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163382字,單字?jǐn)?shù)僅為4033字。

10.《北齊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12506字,單字?jǐn)?shù)僅為4032字。

11.《周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62659字,單字?jǐn)?shù)僅為4161字。

12.《晉書》公元648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1158126字,單字?jǐn)?shù)僅為5997字。

13.《隋書》公元656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701698字,單字?jǐn)?shù)僅為5592字。

14.《南史》公元659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677624字,單字?jǐn)?shù)僅為5376字。

15.《北史》公元659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1106543字,單字?jǐn)?shù)僅為6346字。

16《舊唐書》公元945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002600字,單字?jǐn)?shù)僅為6346字。

17.《舊五代史》公元974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790879字,單字?jǐn)?shù)僅為5109字。

18.《新唐書》公元1060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1694794字,單字?jǐn)?shù)僅為6346字。

19.《新五代史》公元1072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91476字,單字?jǐn)?shù)僅為3909字。

20.《遼史》公元1344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96254字,單字?jǐn)?shù)僅為4071字。

21.《金史》公元1344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931070字,單字?jǐn)?shù)僅為5264字。

22.《宋史》公元1345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3980123字,單字?jǐn)?shù)僅為7389字。

23.《元史》公元1370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1611849字,單字?jǐn)?shù)僅為5854字。

24.《明史》公元1739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2802544字,單字?jǐn)?shù)僅為7124字。

25.《清史》公元1927年成書,總字?jǐn)?shù)為4514567字,單字?jǐn)?shù)僅為8080字。

請問,二十四史原文分別有多少字?

二十四史原文計(jì)3213卷,約4000萬字。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tǒng)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jì)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有本紀(jì)、列傳的紀(jì)傳體編寫。

依據(jù)中華書局版繁體字豎排版的版權(quán)頁,分冊字?jǐn)?shù)如下:

1.《史記》2006年版,2351000字

2.《漢書》2002年版,2700000字

3.《三國志》2003年版,1006000字

4.《后漢書》2003年版,2309000字

5.《宋書》1983年版,1400000字

6.《南齊書》2003年版,603000字

7.《魏書》2006年版,1140000字

8.《梁書》2006年版,530000字

9.《陳書》1972年版,301000字

10.《北齊書》1983年版,420000字

11.《周書》2003年版,547000字

12.《晉書》1974年版,1880000字

13.《隋書》2002年版,108000字

14.《南史》2003年版,1160000字

15.《北史》2003年版,1910000字

16《舊唐書》1975年版,3089000字

17.《舊五代史》1976年版,1173000字

18.《新唐書》1975年版,3696000字

19.《新五代史》1974年版,532000字

20.《遼史》1974年版,900000字

21.《金史》1975年版,1650000字

22.《宋史》1985年版,8137000字

23.《元史》1997年版,2667000字

24.《明史》1974年版,6050000字

關(guān)于舊五代史多少字和舊五代史白話文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和對其真實(shí)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shí)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7879.html

“舊五代史多少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 的相關(guān)文章

白居易一共寫了多少詩(白居易一生共寫了多少首詩)

白居易一共寫了多少詩(白居易一生共寫了多少首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居易一共寫了多少詩,以及白居易一生共寫了多少首詩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有多少首詩? 據(jù)《中國古代文學(xué)》不完全統(tǒng)計(jì),白居易一生共寫3840首詩。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五六歲開始寫詩,九歲懂得辨別詩...

屈原湘君多少字(屈原 瀟湘)

屈原湘君多少字(屈原 瀟湘)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屈原湘君多少字,以及屈原 瀟湘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九歌·湘君》的內(nèi)容和意思是什么? 《九歌·湘君》 ? ?屈原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背風(fēng)斜矗如何(背斜 向斜)

背風(fēng)斜矗如何(背斜 向斜)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背風(fēng)斜矗如何,以及背斜 向斜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矗怎么讀 矗chù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矗的中文解釋以下結(jié)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部首筆畫部首:目 部外筆畫:19 總筆畫:24五筆86:FH...

與不谷同好如何(與不榖同好如何翻譯)

與不谷同好如何(與不榖同好如何翻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與不谷同好如何,以及與不榖同好如何翻譯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與不同好,如何?左傳 “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中兩個“是”都不是代詞,而都是助詞,幫助賓語提前。 比如,我們熟知的...

哨遍有多少字(哨字有幾畫)

哨遍有多少字(哨字有幾畫)

今天給各位分享哨遍有多少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哨字有幾畫進(jìn)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遍字怎么組詞是什么 答:遍組詞1、遍地[biàn dì]遍布各處。2、遍身[biàn shēn]滿身。3、遍布[biàn bù]分布到所有的地方;散布到每個地方。4、遍及[b...

王維王昌齡如何認(rèn)識(怎樣的王昌齡)

王維王昌齡如何認(rèn)識(怎樣的王昌齡)

大家好,關(guān)于王維王昌齡如何認(rèn)識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怎樣的王昌齡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我需要有關(guān)于王維和王昌齡的文學(xué)常識。謝咯~ 他們都是唐朝詩人,王維與孟浩然齊名并稱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善五言...

人于謙是哪個朝代(于謙詩人于謙是哪個朝代的)

人于謙是哪個朝代(于謙詩人于謙是哪個朝代的)

今天給各位分享人于謙是哪個朝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于謙詩人于謙是哪個朝代的進(jìn)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于謙是哪個朝代的? 于謙(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

少年行歌曲里多少古詩(少年行有多少首詩)

少年行歌曲里多少古詩(少年行有多少首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勆倌晷懈枨锒嗌俟旁姡约吧倌晷杏卸嗌偈自妼?yīng)的知識點(diǎn),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維的《少年行》的詩句有哪些? 《少年行》四首唐代:王維其一: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其二: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

張衡歸田賦多少字(張衡歸田賦多少字)

張衡歸田賦多少字(張衡歸田賦多少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張衡歸田賦多少字,以及張衡歸田賦多少字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 《歸田賦》是東漢辭賦家張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暢游山林,...

贈汪倫這首詩有多少個字(贈汪倫這首詩有幾句話)

贈汪倫這首詩有多少個字(贈汪倫這首詩有幾句話)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勝浲魝愡@首詩有多少個字,以及贈汪倫這首詩有幾句話對應(yīng)的知識點(diǎn),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詩贈汪倫讀唐詩,這首唐詩分了幾行?一共有幾個字? 四行 每行7字 共28字 既然是數(shù)學(xué)題,考的應(yīng)該是4*7=28,乘法,不應(yīng)該計(jì)算題目. 如有幫助,請及時采納,謝謝!古...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jiān)谶@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