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多少慮長寢萬事畢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生存多少慮長寢萬事畢,以及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人成市虎”的下一句是什么?
浸漬解膠漆
出自東漢的孔融《臨終詩》。
原文:
臨終詩
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窒。
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花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譯文:
言語繁雜不能成事,器物有了缺口就不嚴實。蟻穴猿巢讓河堤潰決、山岳崩壞。江漢水流涓涓,暗室有天窗通漏。讒言禍害正人君子,浮云遮蔽了白日。華靡的言辭沒有誠意,就像繁茂的花朵不能結實。人各懷私心,怎能合而為一。集市上有老虎的謠言傳的多了,讓人不敢不相信。粘連緊密的膠漆被水浸泡也還是會散解。生存于世,總有許多煩慮,永遠的睡去就什么都結束了。
臨終詩,意即臨死前寫的詩。中國文學史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及隋宋兩代共有六首《臨終詩》比較著名,這六首詩分別為孔融、歐陽建、苻朗、智愷、靈裕、滕茂實所創作。
這首《臨終詩》總結了作者的政治教訓,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態度。盡管他不能不韜晦其事,閃爍其辭;但讀者仍能感受到詩中所含護漢貶曹的微言深旨,斥讒指佞的激情憤心。
全詩敘喻錯綜。或單敘,或先敘后喻,或連續用喻,造成筆法參差多變。引事運典靈活,或隱括,或變用。而以雙關、假托、暗示、含蓄等諷刺藝術手法,揭示曹操篡漢野心。作者持身貞正,志意高邁,秉性剛直,不畏邪惡,幼齡即曾冒死私藏黨人,并與其兄爭承官府罪責。又曾因面斥權貴,幾遭暗殺。詩如其人,讀時如感字里行間透出一種凜然生氣,故遠非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摹擬的《臨終詩》所能企及者。
孔融
(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東漢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孫。漢獻帝時曾做過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南)相,故人稱孔北海。自幼聰穎靈悟,膽識過人,開創“以氣為主”的文風,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對曹操多所非議,為操所殺。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學上。《后漢書·本傳》載:“魏文帝(曹丕)深好(孔)融文辭,每嘆曰:‘揚、班儔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今存有后人所輯《孔北海集》。
臨終詩原文及賞析
原文:
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譯文
言語多了會導致事情失敗,容器漏水是由于它不嚴密。
河堤潰決從螞蟻在堤上筑巢開始,山陵崩壞從猿猴逃散可以看出。
緩緩細流可匯成長江、漢水,明亮的天窗可把幽深的暗室照亮。
說壞話和不正派會危害公正,漂浮的云彩能遮蔽住天空的太陽。
華麗的言辭不會有絲毫的誠意,外表華麗紛繁不會有實際的內容。
幾個人有幾條心,又怎能把它們合在一起。
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虎,聽者也就信以為真;膠漆長期浸泡在水里,也會解脫掉的。
一個人活在世上,所憂慮的事情實在太多;只有長眠不醒,才會對萬事毫無知覺。
注釋
臨終詩:臨終之時所作的時,也叫絕命詩。
言多令事敗:孔融“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常對賓客高談闊論,并數與曹操爭執(見《后漢書》本傳),遂被曹操黨羽郗慮羅織罪名下獄,此即所謂“言多令事敗”也。令,使。“事敗”,指被捕下獄。
器:用具,這里指容器。苦:苦于。不密:指容器的縫隙處相接不緊密。
河潰:河堤崩潰。蟻孔:螞蟻穴。端:開頭,引申為緣由。《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后漢書·陳忠傳》:“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
壞:崩塌,傾倒。
涓(juān)涓:細水流動的樣子。劉向《說苑·敬慎》:“涓涓不壅,將成江河。”江漢:長江和漢水。
天窗:屋頂上用以通風、采光的'窗。冥室:光線很暗的房間。冥,昏暗。
讒邪:指喜搞讒誹邪行的人。
翳(yì):遮蔽。《古詩十九首》之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宋玉《九辯》王逸注:“浮云行,則蔽月之光;饞佞進,則忠良壅也。”
靡辭:華麗的言辭。《后漢書·孔融傳》載曹操《與孔融書》說到孔融與郗慮不和是“群小所構”,自稱要破浮華交會之徒。孔融這里是以路粹誣奏之辭為“靡辭”。
華:同“花”,花多而不結實,即華而不實。竟:終。
兩三心:三心二意,心不齊。此謂人們對維護漢室不是忠貞不二。
安能合為一:《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此反其意而用之。
三人成市虎:典出于《戰國策·魏策》:“夫市中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謂集市內本來無虎,由于傳說的人多,便令人信以為真。此比喻說的人一多,就能使人認假為真。
浸漬(zì):浸泡。解:溶解,分解。膠漆:膠水和油漆。
慮:思慮,憂愁。
長寢:即長眠,指死亡。
賞析:
詩歌開宗明義,沉痛地惋惜“事敗”,即挽救漢王朝的事業到底失敗了。孔融平素“喜誘益后進”,引為奧援。身遭罷黜后仍招納羽翼,“賓客日盈其門”。自稱“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雜詩》),公開植黨與操抗衡。他又生性疾惡如仇,難守緘默,時復對操冷嘲熱諷,“發辭偏宕,多致乖忤”;而且還經常公開炫耀自己“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自己嘴巴活像一個漏器,頻頻漏泄自己的活動信息,隱情溢乎辭表,曹操對此不能不提高警惕和采取對策。器不密則致漏,機不密則害成,事不可能不敗。
“河潰”二句,巧喻雙關。承“器漏”,仍含深自悔尤,引咎切責。蟻孔導致河堤潰決,猿穴引來大山崩壞。多言多失,不慎小節,造成孔穴,留下空于,足以敗亂大事,與此正相類似。更深一層,作者用“山”、“河”二字暗隱漢家山河。螻蟻卑微善鉆,附羶趨利。猿猴能言不離走獸,沐猴而冠,望之不似人君。作者所選取的動物形象,暗比篡漢的野心家,語含譴責,憎惡情烈。
“涓涓不塞,終成江河”(《周金人銘》)。屋頂天窗可以直通青冥幽深。“涓涓”兩句似在警戒自己應當守口防意,謹小慎微;又似在暗示竊國篡位,其來浸漸,跡象可征。兩解均堪耐人尋繹,似故弄玄虛,有意讓人捉摸不定。
下邊“讒邪”兩句頗為顯露。漢成帝時《黃雀謠》有“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句,系喻王莽敗壞漢政,飾偽亂真。“讒邪害公正”可能暗引其意。“浮云翳白日”昭示奸臣蔽君跡象,揭發曹操當權、挾持天子實況。
“靡辭”二句表明自己進盡忠言,吐露詞華;然而聽者逆耳,全無效果。恰如繁花空開,并不結果。又《黃雀謠》中有“桂樹花不實,黃雀巢其顛”之句,據《漢書·五行志》引注謂:“桂赤色,漢家象。花不實,無繼嗣也。王莽自謂黃,像黃雀巢其顛也。”這里自不排斥作者對操、莽之間的篡逆陰謀,產生聯想和比附。
“人有”兩句哀嘆滿朝官員,大多二三其德,不能忠于漢室。“道不同,不相為謀”。自己與這幫人并列朝班,無非貌合神離,終必分道揚鑣。此句頗有孤立無援、獨木難支之感。
“三人”兩句,說明流言可畏。城市本無猛虎,但經三人轉述,便可惑亂視聽,何況進讒者如郗慮、路粹之流,又決不止三人;而曹操原本疑忌自己,身遭橫禍注定難免。此句重在說明造謠傳播者多。膠漆一類物質難溶于水,但長期浸漬,同樣也會稀釋離解。此句重在說明中傷由來已久。
于是作者最終以極其沉痛的語調,作無可奈何的結筆。“生存多所慮”,活著倒是千憂百慮,無時或已,不如“長寢萬事畢”,讓身死來解脫苦惱,家事、國事、天下事,一齊都聽任它了結去罷。
全詩敘喻錯綜。或單敘,或先敘后喻,或連續用喻,造成筆法參差多變。引事運典靈活,或隱括,或變用。而以雙關、假托、暗示、含蓄等諷刺藝術手法,揭示曹操篡漢野心。作者持身貞正,志意高邁,秉性剛直,不畏邪惡,幼齡即曾冒死私藏黨人,并與其兄爭承官府罪責。又曾因面斥權貴,幾遭暗殺。詩如其人,讀時如感字里行間透出一種凜然生氣,故遠非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摹擬的《臨終詩》所能企及者。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什么意思
人生苦短,必須性感,
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
想開點,順其自然,
無對錯是非
中國十大絕命詩
中國梁脊握十大絕命詩如下:? ??
1、《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2、《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臨終詩》
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4、《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橡慶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絕命詩野畝是中國傳統詩歌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凡臨終賦詩均可稱為絕命詩,臨死前的詩作,大多別有一番風味。或委曲,或灑脫,或豪邁,或委頓,或張狂,或自破紅塵。
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原文及翻譯賞析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原文:
廢逐人所棄,遂為鬼神欺。才難不其然,卒與大患期。凌人古受氏,吳世夸雄姿。寂寞富春水,英氣方在斯。六學成一貫,精義窮發揮。著書逾十年,幽賾靡不推。天庭掞高文,萬字若波馳。記室征兩府,宏謀耀其奇。車酋軒下東越,列郡蘇疲羸。宛宛凌江羽,來棲翰林枝。孝文留弓劍,中外方危疑。抗聲促遺詔,定命由陳辭。徒隸肅曹官,征賦參有司。出守烏江滸,左遷湟水湄。高堂傾故國,葬祭限囚羈。仲叔繼幽淪,狂叫唯童兒。一門即無主,焉用徒生為!舉聲但呼天,孰知神者誰?泣盡目無見,腎傷足不持。溘死委炎荒,臧獲守靈帷。平生負國譴,駭骨非敢私。蓋棺未塞責,孤旐凝寒飔。念昔始相遇,腑腸為君知。進身齊選擇,失路同瑕疵。本期濟仁義,合為眾所嗤。滅身竟不試,世義安可支!恬死百憂盡,茍生萬慮滋。顧余九逝魂,與子各何之?我歌誠自慟,非獨為君悲!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翻譯及注釋
翻譯 遭貶后不僅被眾人所棄,更為鬼神相辱相欺。人才難得,果然就是這樣,像凌準這樣的才子,居然于悲苦中客死他鄉。凌家的祖先為堯舜時代的受氏,三國時的《吳書》曾對凌統大加夸贊。爾后的富陽凌氏寂寞無聞,凌準的才氣又使家族名冠江南。六經要旨一氣貫通,你把所有的精妙之處都加以發揚。臥薪嘗膽,著述十年,你為多少玄奧解疑釋難。你在朝廷中撰寫的雄文,萬言文辭有若洪波奔放。你曾受聘于邠寧、涇原兩府擔任智囊,宏略高論足以顯露出奇思妙想。你奉命出巡浙東一帶,懲治貪吏,慰勞百姓,了解他們的苦難。猶如回旋翻飛在大江之上的丹鳳,終于棲憩在翰林的枝端。在德宗意外崩駕的重大關頭,宮廷內外謠言四起,危機重重。是你力排眾議,迅速公開遺詔,為擁立新君慷慨陳辭,使天下轉危為安。執掌徒隸簿,你為同僚做出了廉潔的榜樣,主管征賦事,你堅持制度處處為朝廷打算。曾出任和州太守,又左遷至湟水之畔。母親病故于家鄉,而你為謫人,生不能養死不能葬。不久后兩弟又相繼辭世,在他們身邊痛哭的只有尚未省事的兒郎。家中失去了主心骨,茍活的生者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一去不返。無奈中只好抬頭喊天,萬能的神呵,你今在何方!你痛哭得淚盡聲絕雙目失明,腎氣衰竭,走路搖晃。你竟然暴死于炎熱的蠻荒,守靈的沒有親人,只有仆人與丫環!你在生被貶謫在邊遠之地,死后骸骨也不能回歸故鄉。悲哀呀!蓋棺之后仍是流言四起,孤獨的靈旗在寒風中凍凝不揚!想當年我們初次相識,一見如故,互訴衷腸。我們選擇了共同的改革目標,進身朝廷,又因為一樣的原因被貶南蠻。我們原本期望以仁義普濟眾生,那必然為愚蠢的人群譏笑中傷。我們到死也未有用武之地,維系正義,還有何指望?死去的,當然一了百了,茍活者,卻憂思千萬。我自己每晚都多次夢回長安,不知是否能與你同路返鄉?兄弟呀!我長歌當哭全然出于心靈深處的哀慟,為國為民,并非僅僅是為你而悲傷!
注釋 [1]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凌員外司馬:即凌準,柳宗元好友之一。[2]鬼神欺:凌準貶后,母喪,兩弟相續死,己又喪其明以歿,災難踵至,故云「鬼神欺」也。[3]「才難」句:《論語·泰伯》:「才難,不其然乎!」[4]大患:謂死。[5]凌人:《周禮·天官》凌人:「凌人,掌冰。」[6]「吳世」句:《三國志·吳書·凌統傳》「凌統字公績,吳郡余杭人也」。[7]「寂寞」二句謂凌統之后,富陽凌氏遽爾衰落,無有聲望之人。英氣所聚乃在準也。[8]六學:指詩、書、禮、樂、易、春秋。[9]精義:《易干》「剛健中正,純粹精也」。[10]凌準著有《后漢春秋》二十萬言、《六經解圍人文集》八萬言。[11]幽賾:《易系辭》「探賾索隱,鉤深致遠。」[12]天庭:宮廷。掞(shan善):舒展,鋪張。[13]凌準以金吾兵曹為邠寧節度史掌書記。涇之亂以謀畫佐元戎,常有大功。[14]東越:指浙東地區。[15]凌準后遷侍御史,為浙東廉使判官,撫循罷人,按驗污吏,吏人敬愛,厥績以懋,粹然而光。[16]宛宛:《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宛宛黃龍,與德而升。」[17]《凌君權厝記》:「凌準治浙東有績,聲聞于上,召以為翰林學士。」[18]孝文:德宗謚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19]中外:謂宮內與朝廷。[20]「抗聲」二句:德宗崩,近臣議秘三日乃下遺詔,凌準獨抗危詞,以語同列王伾,畫其不可者六七,乃以旦日發喪,六師萬姓安其分。[21]徒隸:獄中服役的犯人。《管子·輕重》:「今發徒隸而作之」。[22]凌準入為尚書郎,仍以文章侍從,由本官參度支,調發出納,奸吏衰止。[23]烏江滸:謂和州也。[24]左遷:貶職。[25]高堂:舊稱父母為高堂。[26]凌準居母喪,不得歸。[27]「仲叔」句言兩弟相續去世。[28]「舉聲」句言呼天不應。[29]「泣盡」句言凌準悲傷過度,「不食,哭泣,遂喪其明以沒。」[30]溘死:屈原《離騷》:「寧溘死而流亡兮。」[31]臧獲:奴婢賤稱也。[32]負:遭受,遭遇。[33]駭:通骸。[34]旐(zhao照):一種黑色魂幡,出喪時用。飔(sī思):涼風。[35]《揚雄解嘲》:「當途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溝渠。」[36]孔融《臨終詩》:「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37]九逝魂:《楚辭·九章·抽思》:「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38]最后二句言柳宗元與凌準二人同命也。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創作背景
凌準,字宗一,浙江富陽人,年輕的時候才華橫溢,朝氣勃勃,與柳宗元一起策劃并參與了公元805年(永貞元年)由王叔文、王伾領導的「永貞革新」,是因王叔文事件被貶的著名八司馬之一。當年,柳宗元貶湖南永州(現在的湖南永州),凌準被貶廣東連州(現廣東連縣)。凌準是八司馬中最不幸的,貶連州后,他的母親在杭州撫陽去世,緊接著他的兩個弟弟先后死去,凌準憂思成疾,雙目失明,最后死于桂陽佛市。對他的不幸亡故,柳宗元寫了《哭連州凌員外司馬》一詩和《故連州員外司馬凌君權厝志》一文,表示沉痛哀悼,這首哭別亡友詩共分四個部分。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賞析
「兔死狐悲」,比喻遭遇不幸的人總是引起同命人的震驚和哀憐,這是因為同樣的人生遭遇,塑造了同樣的人生感受,故一人有難,同命者必憐之。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說的也是同樣的感受。人生的傷心事莫甚于此者,那就是與自己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突然死去,進而使自己聯想到生的悲傷和死的幻滅。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
第一部分
首先用點睛之筆大致介紹了凌準的「才」與「命」,凌準是個「才濟命不濟」的人,最后英年早逝。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第二部分
1、柳宗元介紹了凌準高貴的出身——他的祖先是堯舜手下的掌水之官,他的前輩凌統是三國孫權的大將,功勛卓著,威震江東。2、寫了他淵博的學識,他身懷六藝,發憤寫作,才華橫溢,捭闔縱橫。凌準是個學富五車的才子,他寫了一首萬言詩給當時的丞相,得到賞識,被提拔為崇文館校書朗。詩中所講的「天庭才炎 高文,萬字若波馳」講的就是這件事。凌準還著有30萬言的《后漢春秋》,八萬言的《六經解圍人文集》。柳宗元稱贊他「著書逾十年,賾靡不推」,并不是用虛言為死人溢美。3、寫他的五大政績,一是建中初年,凌準在邰寧節度使府中(又稱征西府)以金吾兵曹的身份任掌書記,受到普遍好評。二是他出巡浙東以觀察判官的身份安撫老百姓,懲治貪官污吏,官聲很好。三是寫他因為在浙東的政績被皇上詔為翰林學士。四是寫凌準在公元805年(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死后,朝廷大臣都認為五天以后再發喪,而凌準此時挺身而出,認為天下無主,必使四方猜疑,有野心的人乘機作亂,應該立即將皇上駕崩的消息通告天下;另立新主,詔告四方,以安定天下。當時的重臣王伾聽從他的意見,第二天發喪,結果驗證凌準的意見是準確的。由于及時發喪,確立了新君,天下人心安定,有異志者也不敢動。五是凌準在翰林院調度錢糧,公正廉明,使那些作奸犯科者、想從國家的錢財中撈一把的人為之整肅。柳宗元通過介紹凌準的政德、政行、政績表現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練達利索的政治品格。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第三部分
柳宗元表達了對凌準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永貞革新」失敗后,凌準開始被貶到四川河州作刺史,與柳宗元一樣,永貞元年九月他是在赴河州刺史任的路上,再次被降職,被貶到更僻遠的廣東連州做司馬。在他被貶的途中,他的母親經不起兒子遠謫他鄉的打擊,因病而逝。緊接著,他的兩個弟弟死亡,而朝廷的命令卻是被貶之人不能回家送喪,必須按期到任。凌準為此痛不欲生,涕淚橫流。「泣盡目無見,腎傷足不持」——把眼睛哭瞎了,身體也垮了,不久便一命歸天。「溘死委靈荒,臧獲守靈帷」,天下的人都認為他是罪人、小人,連他的尸骸都不敢接近。人雖然死了,連個公正的評價都沒得到,只有孤零零的靈幡和凄冷的寒風陪伴著他的孤墳。柳宗元是在為好友鳴不平,也是夫子自道,是對共同的不公正的命運和世道的譴責與抗爭。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第四部分
柳宗元一往情深,無限感慨地回顧了二人的友誼。兩人從認識開始便肝膽相照,后來同時因文章功夫被選拔為朝廷重臣。在「永貞革新」運動中砥柱中流、沖鋒陷陣,改革失敗后,又同時貶為刺史,再貶為司馬。兩個人都年輕氣盛、壯志凌云,想為天下人謀福利、成仁義,想不到,一腔熱血、幾年艱辛,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壯志和一生功名都化為泡影。接下來柳宗元表達了生死異路,從此永訣的巨大悲哀。死者已逝,而活著人還將在世人的冷眼和唾沫,在心魔的滋擾下倍受折磨。「顧余九逝魂,與子各何之?我歌誠自慟,悲獨為君悲。」告別自己同命的亡友,柳宗元為朋友悲為自己悲,一顆孤心在泣血、顫栗,這不僅是共同的命運產生的強烈共振,不僅是為過去的事情而感嘆。柳宗元似乎是在凌準靈前長明燈的光焰里看到了自己同樣不幸的未來。
詩詞作品: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 詩詞作者:【 唐代 】 柳宗元 詩詞歸類: 【懷人】、【友人】、【悲傷】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