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碣詩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 唐章碣詩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和人物
今天給各位分享唐章碣詩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唐章碣詩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劉項原來不讀書”全詩是什么?賞析一下
1、全詩:唐代章碣《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2、賞析: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詩一開始就接觸主題。首句用略帶夸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著滅亡了,好像當初在焚書坑里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一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爸癫療熶N”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里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一個時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一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一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梢姟皶蔽幢鼐褪堑渷y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
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3、譯文:
焚書的煙霧剛剛散盡,秦始皇的帝業也隨之滅亡,函谷關和黃河天險,也鎖守不住始皇的故國舊居。焚書坑的灰燼還沒冷卻,山東群雄已揭竿起義,起義軍領袖劉邦和項羽,原來都不讀書!
擴展資料
《焚書抗》是唐代詩人章碣創作的一首七絕。
這首詩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史實作為切入點,明敘暗議,用略帶夸張的手法揭示了焚書與亡國之間的矛盾。次句緊承首句,又從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有利天險也不能守住基業。第三句在點題的同時,進一步對焚書一事做出了評判。
最后一句以議論結尾,借劉邦、項羽二人不讀書之史實抒發感慨。這首詩以史家筆法,獨辟蹊徑,把“焚書”與“亡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聯系到一起,層層推進,自然圓轉,言辭夸張,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諷刺了秦始皇焚書的荒唐行為。
章碣(836—905),晚唐詩人。原籍桐廬(今浙江桐廬縣),后遷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成通末(874),以詩著名,然累試不第。后競流落不知所終。由于遭遇坎坷,章碣詩中富有批判鋒芒。乾符四年(877),禮部侍郎高湘曲貢舉,擢其所知者邵安石為進士,碣又落第,便憤而作《東都望幸》詩,借寫宮怨以刺唐末科舉中的徇私舞弊。
詩工七律,并自創變體,為時人所效法。方干稱贊其詩為:“織錦雖云用舊機,抽梭起樣更新奇?!保ā顿涍M士章碣》)《全唐詩》錄其詩二十六首,編為一卷。
參考資料:焚書坑-百度百科
竹帛煙銷是指什么歷史事件
“竹帛煙銷”語出唐朝詩人章碣的《焚書坑》,全詩為: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描繪的是秦末動亂的事情,秦漢時期“山東”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即秦國東邊的中原地區,本詩之中的“山東”便是此意;另一個意思則是泛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附: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靈寶縣、陜縣南部,向東延伸的余脈稱為邙山。崤山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隔黃河與山西省的中條山相望,共同構成一段巖石峽谷,有著名的三門峽。崤山自古以險峻聞名,是陜西關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竹帛煙銷反映了歷史上秦始皇焚書事件:
秦朝為加強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毀書籍、坑殺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頒布焚書令,凡秦書以外的史書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詩、書、百家語”全部焚毀,民間只準保留醫藥,卜書、種樹之書;民間藏書限期交官府焚毀,談論詩書者處死。公元前212年,以“謠言以亂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殺與咸陽。焚書坑儒是秦為加強思想控制采取的極端手段,對文化造成重大損失。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諷刺的是何事件?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所諷刺的是秦朝發生的焚書坑儒事件,這首詩由唐代詩人章碣所創作,名為《焚書坑》,而想要全面地理解整首詩的內涵和諷刺效果,可以將其分為兩部分來看待:其一是對于焚書時狀況的描寫;其二是通過起義的發生和焚書的執行形成對比。
一、對于焚書時狀況的描寫
這首詩首先將焚書之時的場面展現在了讀者的眼前,作為秦王朝統治時期的重大暴行之一,焚書坑儒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次嚴重的文化浩劫。在章碣的描寫中,焚書之時煙消霧散,一切文化典籍都毀于灰燼之中。而與此相對于的卻是“帝業虛”這一現象。
即便秦始皇認為對文化的消磨可以讓自己的統治得到長時間的延續,沉浸在自身的大好河山之中,希望可以遞萬世而為君,但是其實在這樣的暴行之下已經讓他的統治危如累卵,整個社會危機四伏。詩歌也從中透露出了秦王朝短命的現象,一切都是秦始皇自身的想象。
二、通過起義的發生和焚書的執行形成對比
之后,章碣轉而描寫了秦末農民起義時的現象,而諷刺的是,在焚書坑儒“灰未冷”之時,在這一暴行發生不久之后,山東就爆發了農民起義,表現出了焚書坑儒的無力與無意義,根本無法維持社會的穩定,只會徒增眾人的怨念。
于此同時,更為諷刺的是,詩歌的最后一句,劉邦和項羽都并非出自于書香門第,二人都未曾對書籍有深刻的研讀,但就是這樣的人發起了起義,并在最后終結了秦王朝的統治,這使得焚書坑儒如同“馬奇諾防線”一般,成為了虛妄的存在,讓諷刺效果更為提升。
唐代詩人章碣在《焚書坑》中寫道:“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簡要敘述中所述的兩個歷史事件!
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是說秦始皇焚書坑儒 想滅掉天下讀書的種子 結果歷史證明始皇帝太二了。劉邦和項羽,一個是個二流子 一個是個昂昂武夫,都是沒什么文化的人 結果卻把秦朝天下給斷送了
歷史早就證明,任何愚弄人民的政策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說法是錯誤的。隨著人民知識的增長 才能破除愚昧 促進文明的發展 有利于社會整體秩序的穩定健康有序地發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